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100080
摘要: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国的崛起、文化自信、文化传承,如何在居住中得以体现?如何从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中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以老北京的四合院和当下各房地产开发商的产品为研究对象设想未来北京住宅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现代建筑;传统住宅;继承传统文化
一、前言
自100年前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以来,建筑的国际化也席卷中国。以北京为例,由老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到大杂院、单元楼,发展到现在的几室几厅到洋房、叠拼别墅、大平层住宅等居住产品。传统文化随物质的富足又逐步回到我们的认知中。在建筑、装修、家具、陈设等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和思考。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中国最独特的就是我们的中国文化。而居住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深入调研保存完好的北京四合院
(1)北京四合院是传统社会的缩影
北京市内的四合院,特别是明清建成的典型四合院,是中国封建文化鼎盛时期的产物,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研究封建社会晚期市民社会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审美意识、建筑艺术、民俗演变、心理沉淀、人际关系以及时代氛围的绝好资料。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家庭也是等级鲜明的社会缩影,住宅非常深刻地反映了这种特性,四合院中的布局与家庭成员聚居的形式紧密对应,各房屋分属家长,子女,仆佣等不同的家庭成员,通过位置、朝向、宽窄高低,体现了不同的等级差别,又连接为统一的整体,尊卑有序,具有很强的伦理特性。
(2)四合院与胡同的空间构成
所谓四合院,顾名思义,就是由四组房屋以四方形组合而成的院落。
坐北朝南是四合院最理想、最正规的方位。在东西走向的胡同中,胡同南面的四合院,不得不采取与它相反而对称的格局。
中国古代院落的基本单位是“进”和“跨”。“进”表示前后串联关系,纵向有多少个院子就叫有多少“进”院落,其中每个院子按照位置分别称为第一进,第二进,依次类推,“跨”表示左右并联的关系,横向有多少串院子就叫有多少“跨”,可以按照位置分别称东跨院,西跨院等,北京四合院的空间以院落为核心,不同规模的四合院,拥有不同的院落数量。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四面各有房子围合,是标准的四合房,也就是单进四合院,大门通常采用一间门屋的形式,设在东南角的位置,一些宅门还在胡同对面的墙上设置一面照壁。院子接近正方形,北面是三间正房,南面是三间南房,与正房相对,东西各有三间厢房,有时候正房两端还带有两个很小的房子,好像两只耳朵一样,因此叫做耳房,这种四合院规模虽小,但功能齐全,最适合单门小户人家生活。
实际上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四合院,只在东西北三面建房,南面,只有院墙,严格的说来,只能算是三合院,三合院没有南房,大门也常常简化为小门楼,这种民居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都比单进四合院小,好像四合院儿的删节版。
两进四合院,设前院和后院两个院子。狭长的前院是对外的附属性院落,宽阔的后院才是家庭内部生活的真正重心所在。大门位于东南角,进了大门,面对的是院内的照壁。从照壁的前面向西一拐,就来到了狭长的前院,前院的南面是一排倒座房,面朝北,后墙背对胡同。倒座房靠近大门的一个房间,通常用作门房,其他的房间主要用来接待外客,倒座房西部往往设为厕所,并用墙分隔出一个独立的小院子,大门东边有时候也设置一间房,用作辅助用房。前院和内院之间用一道墙分隔,墙正中设置垂花门,垂花门是内外院落分区的标志。进了垂花门,就来到宽阔的内院,内院是整个住宅的主体部分,也是主人全家主要的生活场所。院子北面是高大的正房,正房两侧分别设置有东耳房、西耳房,院子的东边是东厢房,西边是西厢房,二者相对,高级一点的四合院内院,一般用廊子把垂花门、正房、东西厢房串联在一起。两进的这个四合院不仅方位最为典型,其格局、布置也堪称经典。体现出封建社会中的标准家庭(一般是三世同堂)对内的严谨和对外的封闭。
(3)走访调研北京老城区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和格局
大多数的北京四合院中的建筑,以两坡顶的硬山房为主,基本构成原理几乎都是一样的,只有高矮、宽窄、精细、粗糙以及朝向的区别。主要由台基、屋身大木作、外墙、屋顶内外檐装修以及室内家具陈设等方面内容构成。
院门是“悬山”式的高顶,顶脊两边翘出不加雕饰的“鸱吻”。基座一般都建得较高,从街面到院门,一般都设置三至五级的石阶,石阶终端是有着尺把高的厚门槛,双开厚木门的密合度极高,想透过门缝窥视里面几乎是不可能的。门上都镌刻或漆饰著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类的门联。门上有门钹(类似民族乐器中的钹,故名。钹钮上挂著叶形的金属片,供来客叩击叫门),门边往往有一对小石座,大多数雕为圆鼓形。
北房一般不止三间,我所进入的这个四合院就有五间北房;不过另外两间一间在东头一间在西头。不仅比当中的三间较为低矮凹缩,而且由于已被东西厢房部分遮挡,所以采光也较差。这两间较小较暗的房屋叫 “耳房”;有的四合院“耳房”还向后面延伸过去,当年一般是作为封建家长的内书房;讲究一点的四合院,两边耳房外侧又有短墙与外面断开,墙上嵌月亮门或瓶形门,门上并有砖雕横匾。
一般四合院在东西耳房一侧,往往还设置厨房和储藏室。有的较气派的四合院,正房和耳房后面尚有小小的花园,最后面不是以界墙与邻院隔断,而是有一排罩房代替界墙的作用。我进入的一个四合院,并没有罩房,而且与邻院隔开,但与正房相距很近。南屋一般都作为客房。而院内的厕所,一般是设在小院的西北角上。小院的北面是里院西屋的南墙,西面则是与邻院隔开的界墙。
(4)传统生活方式、传统的思想文化造就了传统四合院
一般说来,四合院是没有贵族身份的中层官吏、内务府当差的头面人物、商人、士绅、业主、名流,以及从平民中涌现的暴发户和从贵族社会中离析出来的破落户这类人物居住的地方。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家庭也是等级鲜明的社会缩影,住宅非常深刻地反映了这种特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四合院中的布局与家庭成员聚居的形式紧密对应,各座建筑分属家长,子女,仆佣等不同的家庭成员,通过位置、朝向、宽窄、高低,体现了不同的等级差别,又连接为统一的整体。准确有序,具有很强的伦理特性。四合院的所谓 “合”,实际上是院内东西南三面的晚辈,都服从侍奉于北面的家长这样的一种含义。调研中可感受到的格局处处体现出一种特定的秩序,安适的情调,排外的意识与封闭的特性。
封建家庭成员的正式住宅是四合院的里院。四合院中的正房大多居于北,朝向最好,面宽和进深都是最大的,同时屋顶也是最高的,是整个住宅的核心建筑,因此由一家之主居住。宽敞的三间北房,是当年封建家长的住处,当中一间是家长接受晚辈晨夕问安的地方,也是接待重要或亲密客人的内客厅,往往又兼全家共同进膳的餐厅。厢房东西对称,地位低于正房,大多用于儿子一辈的住房,中国的传统是以东为贵,因此理论上讲应该有长子住东厢房,其他的儿子住西厢房,而且东厢房的屋顶要比西厢房略微高一点。古代未出嫁的女子地位不高,一般住在后罩房中。家中的教书先生,以及留宿的客人大多安排在外院的倒座房里。而一些下人则根据各自的具体分工,分别住在倒座房二房、后罩房或者跨院等。地位越低的人,住所的朝向就越差,房间就越小。
从居住角度来说,西厢房朝东,面对的是晨光,东厢房朝西,面对的是夕阳,有西晒之苦,住起来不如西厢房舒服,有的人家因此也可能把东厢房作为下午使用。对此老北京有句谚语“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四合院中只有北房才具有冬暖夏凉的最佳效果,西房次之东房、南房最差。
(二)现代居住方式研究
(1)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
工业革命彻底颠覆了传统生活方式。我们现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上下水、供暖、天然气、通讯、卫生设施,特别是汽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传统四合院就功能上再也不能满足当代人们对居住功能的要求。
《钟鼓楼》里有这么一段描述:“即如仅仅是六十年前的北京,我们可以估计出来当时许多居民是买水吃的,但那卖水的情景究竟如何呢?可以方便查阅到的文字资料实在很少,我们往往需要通过老前辈的口传,才得以知晓其细节的。当年在北京卖水的大都是山东人,聚居于前门肉市街一带(那里的水井多且水质好),除了用小驴拉木质大水车往远处卖水外,还有用小木推车在近处卖水的。小推车西边各挂一只木桶,前面还有一副对联:“一轮明似月,两腿快如风。”最有趣的是横批:“借光二哥”。为什么不写“借光大哥”呢?因为都是山东人,忌讳 “武大郎”。如今的人们很难想象靠买水来过我们的生活了
(2)人口数量的激增、家庭结构的改变、城市现代化彻底改变了传统四合院
解放以后,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很多原本独门独户的四合院变成了多户人家共处的大杂院,人口密度过大,私搭乱建,很多环境恶化,导致四合院原有的优点荡然无存。更多的是四合院被拆除,用以腾出空地建造新楼,于是这些充满历史韵味的老宅院越来越少,令人扼腕叹息。
我走访的绝大多数四合院几乎每家都在原有房屋的前面盖出了高低、大小、质量不同的小厨房;而所谓 “小厨房”,北京市民对自盖小屋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它的功用,越到后来,便越超过了厨房的性能,而且有的家庭不断对其翻盖和扩展,有的“小屋”已全然并非厨房,面积竟超过了原有的正屋,但提及时仍说是 “小厨房”。北京市民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开始大规模且无规划的建造 “小厨房”,并在七十年代末已基本使各个院落达到饱和程度。“小厨房”在北京各类合居院落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大大改变了北京旧式院落的社会生态景观。现在的大多数四合院只能叫“杂院”,由大王府、旧官邸改成的多达几进的院子就是“大杂院”。
(3)土地资源不足、新的建筑技术、新建筑材料的应用使建筑不断发展进步
居住形态的转变和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新的居住模式随之进入人们的生活,单元式住宅很快成为我国城市居住的主要方式,这种源自西方的住宅模式,将居住功能集中于独立的居住单位内。高耸的城市住宅改变了传统扁平化的居住格局,在不断发展的城镇化面前,中国人原有的居住观念正在被悄然融化在记忆之中
而取代传统四合院当代居住产品也是逐步演变的:单元楼、居住小区的出现,几室几厅的住宅楼、花园洋房、联排别墅、公寓等各类居住产品的出现彻底取代传统四合院。
三、分析总结现代居住建筑与传统四合院的差异
(一)当今社会复制四合院的可能性分析
对于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社会是以家族为基本形态构成的。但是在过去的60年之间,社会形态的转变,带给居住形式的变化是巨大的。今天由于城市的发展需要,人们原有的居住方式发生了结构性变革,每个家庭呈现了日益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家的形态由以前的三世、四世组成的封建大家庭发展到现在的两口之家、三口、四口之家。家对社会的影响由显性逐渐趋于隐性,而家对其成员的责任义务与制约也不同程度地被社会取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的过程。城市人口不断的激增,使城市的住宅建设用地,显得更加稀缺,在这种条件下,再想回到原来传统的老北京的生活方式,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二)当代生活方式如何继承传统生活方式可行性分析
人们的家庭生活包括休息、家务、餐饮、社交、娱乐、卫生等方面,但就这些方面,人们的需求和从前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拿娱乐餐饮为例:我们需要看电视、上网、看报、看杂志、玩游戏、运动、棋牌、听歌、做手工、画画、看漫画、茶艺、陶艺、养花、美甲、养宠物、用餐、瑜伽等等。在家务中,人们还要洗衣服、缝补衣物、洗鞋、晾衣服、整理床铺、洗菜、做饭、倒垃圾、整理储藏柜、整理书架等等。在卫生中,人们现在需要上厕所、沐浴、泡澡、剃须、刷牙、吹头发、化妆、卸妆等等。在社交中,人们需要组织party、聚餐、打麻将、打游戏、看电影等等。如今人们生活方式,和从前相比,有了更多的内容,这也就要求在我们现代的住宅中,在有限的空间内,要满足人们更丰富的生活需求。
现代的住宅设计比传统的住宅设计,从功能上更加科学合理。不仅满足日照、通风,卫生,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在建筑材料上更加环保、节能。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使用的建筑材料是木材,我们的国家森林覆盖率很低,我们必须寻找更加环保的建筑材料满足社会需求。
(三)在居住生活中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研究
现代建筑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形式服从功能。如今在功能上满足的同时,人们对精神的需求,也逐步被重视。传统四合院讲究的空间秩序,也体现在当代的住宅户型设计中,比如一进门的玄关、过厅、客厅、餐厅、厨房、主卧、次卧、老人房、儿童房、工人房、储藏室等等,就是一个很好的对传统文化的体现和继承。
四、结论
继承传统文化是政治需要、精神需要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实地调研,北京市民的生活图景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从中所体味到的绝不仅仅是当年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发展阶段的北京人民的生活。我们对 “传统文化”这个词汇的理解应当超出狭义的规范。实际上,一定的生活方式,包含它所具有的所有细节,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这个文化不仅包括人们的文字著述、艺术创作,而且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乃至社会存在的各个方面。
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北京城总体规划的确定,拆毁改建一部分“杂院”和“大杂院”是必不可免的,但一定要有意识地保留下一批尚属完整的四合院,有的四合院还应当尽可能恢复其原来的面貌。如果能选择一些老城区,不仅保护好其中的四合院,而且能保护好相应的街道、胡同,使其成为依稀可辨当年北京风貌的 “保留区”,我们的后人一定会无限感激我们这一代北京人的。
我呼吁并相信我们新一代领导者、城市规划者、建筑师会主动利用当代的建筑技术、科学成就,在满足当代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同时,有意识地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保持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贾珺.著《北京四合院.2009.05.清华大学出版社
[2]刘心武.著《钟鼓楼》.2006.01.01.东方出版社
[3](法)勒?柯布西耶 著《走向新建筑》.2015.01.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论文作者:袁子茗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9
标签:四合院论文; 北京论文; 传统论文; 正房论文; 生活方式论文; 耳房论文; 住宅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