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1800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运用莫西沙星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2~10月本院收治的83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入院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 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 观察组运用莫西沙星治疗, 比较和分析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莫西沙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治疗, 不仅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 还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等特点,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疗效和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56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108-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比较多发和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 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在40 岁以上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约为9%~10% 左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常因吸烟,职业性、环境性有害物质接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患者临床一般采用低气流吸氧和服用支气管舒张药、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莫西沙星作为抗生素类药物的一种,对治疗上下呼吸道感染都有良好的效果,且吸收好,不易产生耐药性。当前临床上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进行治疗时, 抗生素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药物。因此, 本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运用莫西沙星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了探讨,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5 年2~10 月本院收治的83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入院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41 例) 和观察组(42 例)。对照组男24 例, 女17 例, 年龄44~80 岁, 平均年龄(59.6±14.2) 岁, 病程2~25年, 平均病程(12.8±6.1) 年;观察组男26 例, 女16 例, 年龄46~81 岁, 平均年龄(59.7±14.4) 岁, 病程2.5~27 年, 平均病程(12.9±6.3)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无呼吸衰竭及重要脏器疾病等,无抗生素过敏史。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一般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休息、营养、低流量给氧、支气管扩张剂,局部射流雾化,祛痰,抗感染,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和呼吸兴奋剂,以及其他必要的对症支持治疗。两组患者入院后, 均给予解痉、吸氧、平喘以及止咳化痰等综合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 即运用0.3 g 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 1 次/12 h, 连续治疗7~10 d。观察组则运用莫西沙星治疗, 即运用0.4 g 莫西沙星静脉滴注, 1 次/d, 连续治疗7~10 d。计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体征及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密切观察并记录可能与使用药物相关的各种不良反应。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7~10 d 治疗,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2 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中有3 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程度均为轻度,经处理后不良症状消失,对治疗未产生影响。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3.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严重危害健康的一种疾病, 其主要特征为气道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所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主要指的是患者的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且不断恶化, 通常在临床上表现为气短、咳嗽、喘息加重以及咳痰等症状, 且痰量明显增多, 呈黏脓性或者脓性, 往往合并发热症状。引起COPD 加重的最常见的原因是气管-支气管感染,主要是病毒、细菌的感染。部分患者加重的原因难以确定,可能与环境理化因素改变有关。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气胸、胸腔积液、肺血栓栓塞症等均可出现类似COPD 急性发作的症状,需要仔细加以鉴别。当患者出现运动耐力下降、发热和(或)胸部影像异常时可能为COPD 加重征兆。气促加重,咳嗽、痰量增多及出现脓性痰常提示细菌感染。所以临床上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治疗时, 选择合理的抗生素药物尤为重要[1]。氟喹诺酮作为一种杀菌剂, 对静止期和繁殖期的病原体具有较强的杀菌活性, 所以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时, 应该首选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
COPD 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反复发作使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研究表明,COPD 反复发作可导致患者肺功能发生不可逆的下降,降低发作次数及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可预防COPD 的进展。所以,快速而有效地控制其感染发作期是治疗COPD 的关键所在。在本次研究中, 给予对照组左氧氟沙星治疗, 结果显示其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可能与该药价格便宜, 广泛运用在基层医院中, 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有关。莫西沙星治AECOPD的临床疗效高于左氧氟沙星,在治疗前后,两组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改善均比较明显,在平衡了除抗感染之外的因素后,莫西沙星组除PaCO2改善不明显外,余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类似于文献报道[2]的结果。气道粘液分泌过多目前被认为是加速COPD肺功能丧失的潜在危险因素。莫西沙星作为一种新型的第四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较广的抗菌谱, 杀菌活性较强, 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不仅对革兰阴性杆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 还能增强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 包括对大环内酯类和β- 内酰胺类耐药菌, 可以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 尤其是分泌物、支气管黏膜和肺巨噬细胞中。
短期莫西沙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的临床疗效为94.1%,细菌清除率为91.7%,不良反应小,治疗费用和治疗后半年内的复发率低。本研究结果显示莫西沙星或左氧氟沙星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3%和74.4%, 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表明莫西沙星可作为COPD 急性加重时经验性治疗的选择。莫西沙星易于被胃肠道吸收, 口服生物利用度高91.0%),无明显的首过效应、组织渗透性强、分布广泛、口服后药物在组织中迅速达到有效浓度,在呼吸道的浓度显著高于血药浓度,半衰期长,适合于每日给药1 次,而且服药时间不受饮食影响,况且经济实惠,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疗效好, 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临床上运用莫西沙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治疗, 不仅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 还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等特点,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莹. 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32):492-493.
[2]王小虎, 刘晓菊. 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的系统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2, 12(6):694-699.
[3].孙秀丽. 盐酸莫西沙星片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门诊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2012, 14(4):41-42.
论文作者:岳新颖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8
标签:西沙论文; 疾病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阻塞性肺论文; 氧氟沙星论文; 两组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