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息肉500例临床分析论文_王青

子宫颈息肉500例临床分析论文_王青

南京市秦淮区石门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10007

【摘 要】目的:探讨子宫颈息肉500例临床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患有子宫颈息肉的500例患者进行研究,将500例患者的检验标本用10%的福尔马林液固定后切片,并用HE染色,最后在显微镜下进行镜检。将患者分为小于30岁,31-60岁之间以及61岁以上,规定每五岁为一个小组。结果:子宫颈息肉的组织来源分别是子宫颈管396例,宫腔56例,宫颈阴道部48例,其中包括6例恶变的息肉,子宫颈管的发病率最高,占79.2%。子宫颈息肉在31-55岁之间的发病率较高,占82.6%,55岁以后子宫颈息肉的发病率逐渐降低。结论:对子宫颈息肉患者需要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子宫颈息肉;HE染色;切片;显微镜镜检

子宫颈息肉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已婚妇女的发病机率较多,严重影响妇女的身体健康。该病患者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有在检查时才会被发现,甚至在检查时发现的症状也不是很明显。该病出现的症状有少量出血、白带异常等。因此,对子宫颈息肉要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患有子宫颈息肉的5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患有子宫颈息肉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42.6±1.8)岁。所有患者中30%以上的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白带呈现黄色、量多、有异味且伴有血丝,阴道有出血现象,未婚少女阴道肿物明显脱出。500例患者体检后各项指标检查结果显示均无异常,机体各个器官功能正常。给予所有患者B超检查,发现所有患者的子宫颈管有占位性病变,病理检查属于纤维上皮型子宫颈息肉。

1.2方法

将500例患者的检验标本用10%的福尔马林液固定后切片,并用HE染色,最后在显微镜下进行镜检。将患者分为小于30岁,31-60岁之间以及61岁以上,规定每五岁为一个小组[1]。所有患者中22例采用全子宫切除术,475例采用单纯宫颈息肉摘除术,3例患者为合并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及原位癌者,患者屡次发病,且伴有出血症状,其中有1例采用子宫颈超高频电热圈环切术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在显微镜下观察患者的子宫颈息肉颜色、形态等特征,镜检观察患者的子宫颈息肉组织来源情况,并对患者的年龄进行分析整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检查后,500例患者均属于单发性的子宫颈息肉,表现为红、灰白色,形态各异,体积不一,切面出现不同大小的囊腔。其中475例患者采用单纯宫颈息肉摘除术,占比为95.0%,22例采用全子宫切除术,占比为4.4%。子宫颈息肉的组织来源分别是子宫颈管396例,宫腔56例,宫颈阴道部48例,其中包括6例恶变的息肉。对以上数据分析后,研究得出子宫颈息肉的好发年龄及所占比例:小于等于30岁的39例(7.8%)、31-35岁51例(10.2%)、36-40岁74例(14.8%)、41-45岁106例(21.2%)、46-50岁101例(20.2%)、51-55岁81例(16.2%)、56-60岁36例(7.2%)、大于60岁12例(2.4%)。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子宫颈息肉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影响着妇女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子宫颈息肉由子宫颈管内膜组成,主要是表面覆盖有上皮和下皮的隐窝组织。当表面上皮发生溃疡时,下皮隐窝组织就可观察到明显的息肉[2]。子宫颈管外部的黏膜经过长时间的刺激,就会增生、聚集,并不断向子宫颈管的外口突出,从而形成息肉。显微镜下镜检可观察到息肉形状各不相同,如乳头状、叶状、鳞状等,恶变息肉可观察到有少量出血症状,需要及时检查。因为长时间的慢性子宫颈息肉会发生恶变,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子宫颈息肉组织的形态学构造有腺瘤样型、腺囊肿型、肉芽型、血管瘤样型、鳞状化生型、纤维型、息肉蜕膜反应以及高位宫颈息肉。对于子宫颈息肉的诊断要区别于宫体呈息肉状生长的恶性肿瘤、宫颈癌,诊断和鉴别子宫颈息肉时首要观察蒂部是否发生病变,子宫颈息肉发生恶变的主要形式是局限性分布,在子宫颈息肉的周围组织和基底部均无病变发生[3]。子宫颈息肉的病理检查尤为重要,要求病理检查人员和临床医生全面配合为患者服务,提高临床诊断的科学性、准确性。子宫颈息肉是一种良性妇科疾病,发生恶变的机率较少,而且恶变息肉经过切除术后就可治疗,为了防止恶变息肉的再次发生,要密切观察息肉的变化,及时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子宫颈息肉的方法是射频治疗,可以促进病变组织的快速结痂,在患者恢复期后结痂自然脱落,就会有新的上皮组织产生,有效治疗子宫颈息肉。本文中主要对子宫颈息肉进行固定、切片、HE染色、镜检。通过对子宫颈息肉的观察,分析引起子宫颈息肉的原因。研究表明,子宫颈息肉的组织来源分别是子宫颈管396例,宫腔56例,宫颈阴道部48例,其中包括6例恶变的息肉,子宫颈管的发病率最高,占79.2%。子宫颈管发病率最高的原因是宫颈口的突出部位和外界环境密切接触,容易感染,发生溃疡,形成肉芽组织,如果是血管丰富患者,则容易引起出血。子宫颈息肉在31-55岁之间的发病率较高,占82.6%,55岁以后子宫颈息肉的发病率逐渐降低。

综上所述,对子宫颈息肉患者需要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吕华,冯志娟,倪俊,等.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直径大于或等于1cm子宫颈息肉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5,16(4):359-360.

[2]陈进业.射频治疗子宫颈息肉致迟发性肠穿孔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5):530-531.

[3]蔡慧华.子宫颈息肉500例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75-76.

论文作者:王青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  ;  ;  ;  ;  ;  ;  ;  

子宫颈息肉500例临床分析论文_王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