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权力体制民主化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论文,权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 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遵循这一重要指示,有必要讨论一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实现权力体制民主化问题 。
实现权力体制民主化,关键是要在改革中建立和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三大民主机制。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人,但由于受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相当 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人民群众对国家权力是通过各级党政机关、管理部门和广大公职 人员来具体行使的。这样,要保证权力主人和权力行使者的统一,保证权力运作忠于人 民意志和人民利益,防止公共机关和公职人员由“公仆”变成“老爷”,就必须牢牢抓 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这三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民主选举,是权力体制民主化的起点
没有真正的民主选举,就没有真正的权力体制民主化。民主选举权,是人民最基本的 民主权利。1982年《宪法修改草案的说明》指出:“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行使 权力,组织政府,管理国家,并且监督和有权罢免各级政权的组成人员,这是人民最大 的、最根本的权利。”邓小平同志也曾经指出:“不管党也好,政也好,根本的问题是 选举。”(《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1页)因此,权力体制民主化的首要任务是要健全民 主选举制度,在真正的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建立权力组织和机构,产生人民的代表和领 导。事实上,也只有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组织、机构和领导成员,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 信任和支持,才有威信和效率。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的民主选举制度已有很大的发展,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总 的来说,我们的民主选举制度还不完善,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矛盾,最严重的问题是选举 结果不能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在一些地方,选举纯粹是一种形式,选举结果都是事 先确定的,没有真正的竞争性,只要被上级指定为候选人,那么他(她)实际上就是当选 了。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是参加投票的代表,基本上由官员、知名人士 和劳动模范组成,他们非常能服从上级的旨意;第二个是代表之间大多互不熟悉,缺乏 交流,形不成整体力量,少数代表的抗争,除了使选举出现小小的波动以外,往往不会 有什么结果,成功只是一种例外;第三个是代表们对候选人的个人品德、领导能力和对 公众事业的关心程度所知甚少,根本无法进行选择。事实上,这样的选举,对党员群众 ,对官员本身,都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此,加快选举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仍然是一 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当然,改革选举制度,并不是要急急忙忙地搞普选。在我国,普选的各方面条件还不 成熟,如果仓促进行,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就明确指出:“大陆 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现在我们县级以上实行的是间接选举, 县级和县以下的基层才是直接选举。因为我们有十亿人口,人民的文化素质也不够,普 遍实行直接选举的条件不成熟。”(《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0页)就目前而言,我们要 完善民主选举制度,有两方面工作要做。
一方面,要在干部任用中确立民主选举的主渠道作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认真走 群众路线,是我们选好人、用好人的唯一保证。这是党长期积累的一条历史经验,也是 权力体制民主化的一条基本原则。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选拔任用干部要 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在建党七十五周年的座谈会上,他再次强调:“干部的优劣 和是非功过,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只有走好群众路线,实行领导和群众相 结合,才能真正把人选准用好……多数群众不赞成的干部,不能提拔重用。”民主选举 ,最能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我们应当逐步使它成为干部任用的主渠道。凡是能选举的 一律选举,暂时不能选举的,在委任、聘任中也要充分走群众路线,通过民主推荐、民 主测评、任前公示等方式,让群众更多地参与,保证多数群众的智慧和实际观察结果成 为干部任用的主要依据。这个非常重要,对确保权力服从党同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具有决 定性的意义。大家都知道,在目前一些地方的选举中,候选人也有一种紧张感,担心选 举中出现特殊情况而落选。这种选举中的紧张很说明问题,它表明选举对干部有着很大 的压力。可以设想,一旦人民群众的民主选举权真正得到落实,领导干部真正由群众来 选择,那么想担任领导的人就会一直都紧张,这种紧张会促使许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党 和人民的利益上。现在,我们道义上要求官员做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将来在选举制度 健全后,制度将保证会做人民公仆和勤务员的人才能当官,前者是群众求当官的,后者 是当官的求群众。这种明显的变化将从根本上保证权力自觉服从人民的意志,积极为党 和人民的利益工作。
另一方面,要加快对现行选举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在现有的形式上扩大民主,保证选 举真正反映选民的意志和愿望。重点要对选举中的候选人提名制度和介绍制度进行改革 ,让选举人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候选人的提名工作,保证整个提名工作公开、公平 、公正、规范,富有竞争性;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多渠道多形式地介绍候选人的主 张、个人品德和从政能力,让选举人充分了解候选人。如果选举人没有真正参与候选人 的提名工作,没有充分的时间和便利去了解候选人,那么最后的投票选举就会走过场, 很难真正体现选举人的意志。
二、民主决策,是权力体制民主化的核心
民主决策,通俗地讲,就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法规、目标选择等重大问 题,都由人民作主决定。在现阶段,人民的这个权力不是由人民群众自己直接行使的, 而是通过领导机关、管理部门和相关的公职人员来实现。这样,民主决策就有了二层含 义:
一是方法上的民主。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作决策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 见,严格执行规定程序,集体讨论决定。
二是内容上的民主。任何一项决策,都必须服从人民群众的意志,符合人民群众的利 益。这是民主决策最根本的要求。
现在,我们讲民主决策时,第一层意思讲得比较多,比较注意,第二层意思讲得比较 少,也比较忽视。这是不应该的。一切重大问题和一切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切身利 益的问题,必须由人民群众参与决定。这不是说,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由人 民群众来具体制定,而是说,在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时候,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 部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服从人民的意志,集中党内外群 众的智慧,积极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民主决策权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党和政 府实施及时正确领导的最根本的保证。现在,有些领导干部没有民主意识,不相信群众 的智慧和创造力,不尊重群众的民主决策权,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什么事情都办得成 ,只愿做群众的先生,不肯当群众的学生,只知道发号施令,指责教训,官僚气味十足 ,把群众看成是任人摆布的阿斗。在问题和矛盾面前,他们不是虚心向群众讨教,同群 众一起商量解决,而是高高在上,瞎搞一气,搞对了,就洋洋自得,搞歪了,就当做缴 学费。结果是十有八九搞歪,天天缴学费,弄得群众意见极大。这是完全错误的,必须 坚决纠正。
决策民主与否,关键看决策由谁作主,为谁服务。民主决策,就是要由人民群众作主 ,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这是最基本的判断标准。
要落实人民群众的民主决策权,关键一条是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执行要充分体现最大多 数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代 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党的方针政策也因此产 生了巨大的力量,人民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党 的各项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是民主决策精神最生动最具体最集中的体现。但 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在执行中央政策和制定本地本部门具体政策的时 候,违背了民主决策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地方或部门搞“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歪门邪道,使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央政策没有得到完整 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有些地方或部门在制定具体政策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多数群众的 利益上,导致那里的部分群众特别是部分工农基本群众主人翁意识淡化,甚至产生了被 剥夺感和严重的失望情绪。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民主决策的精神,而且还关系到党和政府 代表谁、依靠谁、为谁谋利益的大问题。如不严重注意,就可能出现危险的后果。
在多数情况下,人民群众的民主决策权主要是通过领导机关、管理部门和相应的公职 人员来间接行使的。这样,要保证每一项重大决策充分准确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 和利益要求,就必须在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通过各种方法 和途径广开言路,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积极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从党的实践看,凡属正确的领导,都必须是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的。只有认真总结群众经验,集中群众智慧,才能抓住一个时期的主要 矛盾和主要任务,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离开群众的实践、智慧和力量 ,就拿不出好的主意、好的政策,就注定要失败,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方、单位 ,都是这样。任何一位领导干部,要做好领导工作,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加强调查研究,启发引导群众讲真话、实话,掌握第一 手材料。因此,我们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特别是在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和复杂矛盾中,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放下臭 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虚心向群众学习,遇事同群众商量,通过各种方式倾听群 众意见,研究群众经验,汲取群众智慧,坚持走群众路线。否则,就会落后于群众,落 后于时代,就难当大任,难受重托。现在,我们有不少领导干部,高高在上,成天在会 议室、材料堆里打转,不调查,不研究,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因此,我们必须在 制度上作出硬性规定,督促领导干部有足够的时间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到商店去,了 解群众的情况,研究群众的经验,解决群众的问题,并严格考核,力求在领导干部中间 造成一个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良好风气。
除此之外,人民群众还可以通过公开讨论、公开投票和其它方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志 和愿望,参与和影响决策过程。在这方面,我们要加大改革力度,创造更好的公众表达 意愿的条件,丰富公众表达意愿的手段,畅通公众表达意愿的渠道,建立公众表达意愿 的机制,从而使更多的人能有效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
三、民主监督,是权力体制民主化的关键
民主监督,对保证权力服从人民意志和忠于人民利益十分重要。许多深谙权力艺术的 政治家,对此是深信不疑的。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杰斐逊和宪法之父麦迪逊说,没 有人民的监督,政府便会蜕化变质,人民是自己政府唯一可靠的看守人。马克思、恩格 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提出一切公职人员必须“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这样 能“可靠地防止他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和“追求自己特殊的利益”。列宁说,强大的人 民监督机制,能够彻底埋葬党和国家生活中的官僚腐败。毛泽东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 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 ,要有群众监督制度,如果党和政府不受监督,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这些告 诫,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民主监督,就其本质来说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意识,严密监督权 力机构和公职人员的一举一动。它最大的特点是对权力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 监督,使权力每时每刻、每个环节、每个角落都受到严密的监督,及时揭露和惩处腐败 分子,保证权力在正当范围和预定轨道上运行,保证权力行使者牢记公仆本色,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
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民主监督机制还很不健全,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还没有充 分发挥。虽然人民群众能够通过信访、举报等渠道,对权力机构及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收到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局限性也很大,群众一般只在切身利益遭受严重侵害时才 去寻门告状。这样,多数群众的意见和监督仍然得不到及时反映,这对确保权力的健康 运作是非常不利的。
加强民主监督机制的建设,任务相当繁重,但只要下定决心,积极努力,就一定能够 成功。就当前而言,要突出抓好下列工作:
1.确立民主监督的权威性,保证人民群众能及时通过有效途径处罚、罢免那些贪赃枉 法、徇私受贿和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公务人员。列宁说:“任何由选举产生的机关或代 表会议,只有承认和实行选举人对代表的罢免权,才能被认为是真正民主的和确实代表 人民意志的机关。这是真正民主制的基本原则。”(《列宁全集》第20卷第414页)邓小 平同志也多次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 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邓小 平文选》第2卷第322页)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民主监督机制就能发挥巨大的威力。
2.各级权力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每个领导干部都应牢牢记 住,担任领导工作,不是取得了特权,而是承担了更大的责任,有义务时刻接受党内外 群众的监督。权力越大,越应该接受监督,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不断提高接受监 督的自觉性,学会在监督中工作、生活。
3.要尽量减少监督客体的数量。监督是需要成本的,监督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监督主 体不仅要付出一定的精力、财力,有时甚至要冒很大的风险。这样,需要监督的客体越 多,监督主体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监督成本也就越高。因此,加大党政机构的改革 力度,特别是在精简机构、裁减冗员上取得突破,既有利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有利 于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
4.要积极拓展民主监督渠道,为广大群众实施监督创造有利条件。在这方面有许多工 作可做。如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办事公开,对强化权力监督十分重要。只有办事公开, 监督主体才能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对监督客体实施有效监督。否则,监督就会成无米 之炊,徒具虚名。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逐步实行政务公开,提高办事透明 度,使监督主体有充分的便利,及时全面地了解监督客体的有关信息。权力机关和公职 人员等监督客体,应在不违反保密规定的情况下,如实解答问题和提供资料,公开一切 可以公开的东西,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又如开展民主对话、加强民主评议等,进 一步健全民主监督机制,让广大群众能依据制度法规对权力组织和领导干部进行全面、 准确的监督,使那些公道正派、为民办事的干部得到有力支持,使那些贪赃枉法、蜕化 变质的干部及时受到惩处,从而促使各级权力机关及公职人员忠于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现在最值得注意的是要尽快扩大舆论工具在民主监督中的作用。舆论工具自身拥有的 公开性和广泛性等特点,使它在权力监督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威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新 闻舆论工具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既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主 张,也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因此,创造条件使人民群众自由运用舆论工具 ,对权力实施监督制约,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党是人民的党,国 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有权运用一切工具对其实行监督。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也 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标志。
5.要制订相应的监督法规,使广大群众的监督制度化、规范化。如对监督职能、监督 形式、监督程序、监督手段等,都要作出明确具体又易于操作的规定,把法律赋予人民 的监督权利进一步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实行依法监督,逐步形成 一个监督的法治秩序,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