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 222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不断深入,电网建设和电源及其负荷分布状态呈现不均匀的状态,电网的安全性受到了重大的影响,电力资源的利用率呈现了下降趋势,电网运行非均匀性是电力系统的一项基本状态属性模式反映了电网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结构,对电网的运行安全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结构分层的思想结构上,主要把输电线的负载率作为标准进行非均匀性评价指标的限定,与此同时需要分析电网的扩建问题和线路的消耗问题,并基于不统一性的基础上进行定义和目标的优化,分析策略。
关键词:电网运行;均匀性;电网规划
1.计及电网运行非均匀性的多目标输电网规划研究背景
电网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会受到非均匀性运行的影响,导致利用率下降,因此想要保证电网构建的均匀、可靠、高效性,就应当减轻原承载负荷压力,保证电网高潮时期的合理化分布,并根据用电规律进行提高利用率。在电网的分布上,已经成为众多学者和专家研究的对象,在研究安全经济和电网均匀分布上进行不同关系调度,并把系统瓶颈元件、关键元件、薄弱环节、电网不均匀性进行原因分析和评估。
2.电网运行非均匀性概述
2.1电网运行非均匀性概念
均匀性在电网实际的运用中经常运用这个概念,是和物质相关的一种或多种特性的相同结构和组成状态,物质在这种均匀性分布特性的积极作用下进行发展。电网的均匀性是输电网中的一种固有属性,反映了电源和负荷的分布状态,在这种环境的分布和利用状态下,局运行可以坚强线路的负重,增强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根据各种输电设备的不同,也为电网运行的经济性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2影响电网运行费均匀性的主要因素
电源分布、负荷分布、可用输电线路等都可以对输出电网的均匀性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应当对高潮时期的系统分布进行局限性调节。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结构现象,也是需要优化的问题。电力系统负荷大小和位置形成了一定的刚性需求,在大家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能源分布对城市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大,负荷量也取决于当地的生产和经济水平,这就需要电网调度部门根据负荷预测进行定制计划,并按照需求进行空间和数量上的均匀性分布。同时,地理位子和城市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制约着可用输电通道多种方面的拓扑结构。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通过合理改进网架把客观影响降低到最小。
2.3电网运行非均匀性的负面影响
电网不科学性反应了当地的电网运行状态,不仅会造成输电线路分布不均匀,还会给线路的承担造成重大的负荷问题,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线路上的差异,不仅使得整个电网利用率的下降,同时也会给整个电网安全运行进行大范围的转移。因此电网运行的局限性给电网结构的合理性提供了优化的网结构。从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输电设备的利用率和全网供电的可靠性。
3.电网运行非均匀性评价指标
电网运行的非均匀性反映了电网结构对电网运行的影响,根据其本身的综合性体现,在电网运行中凸显安全性和经济性,加强电网和系统的利用率。从输电设备负载率和非均匀性指标定义为出发点进行展开分析,每个规划方案都有相对的一组输电设备负载率数值,而且每组的负荷不同,根据标准而言,输电设备负载率之间的均匀程度的变化情况也不同。根据分层区指标计算,可以根据不同电压等级和不同地理区域负荷进行发挥相应负荷统一标准。具体的步骤需要进行分层、分区、线路选取。
4.模型规划和求解
其中,电网建设投资成本为C,线路耗损成本为Ploss,电网运行非均匀指标为δCVtotal(Tr)规划方案进行目标函数,在输电网的描素中进行:
根据不同负荷水平下进行运行,呈现了更小的线路消耗率及其更优化运行非均匀性指标,来进行经济性和可靠性的分析和探索。
总结:电网运行非均匀性因素的基础上,把线路的负荷作为标准进行电网运行的非均匀性指标进行兼顾电网扩建成本和线路损耗,进行电网扩展规划和多目标模型建设,根据模型和适应性的特征进行电网的扩展和规划。定义遗传择优因子,改进遗传算法并实现多种目标的优化和策略分析,为电网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择优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相关机会二层规划法在输电网扩展规划中的应用[J].范宏,程浩忠,唐永红,徐琳.电力自动化设备.2013(11)
[2]配电网多目标经济性优化模型和算法[J].张宁.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08)
[3]电网组织结构对其自组织临界性的影响[J].梁才,刘文颖,温志伟,平德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20)
[4]电网关键元件及其单调性研究Ⅰ:概念与基础[J].常康,韩学山,王孟夏,韩力.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06)
[5]加权拓扑模型下的小世界电网脆弱性评估[J].丁明,韩平平.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10)
论文作者:段志江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8
标签:电网论文; 均匀论文; 负荷论文; 线路论文; 输电网论文; 利用率论文; 结构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