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夯实论文,中国论文,基础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13)05-001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阐释中国梦的同时,也多次论述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及相关问题。2013年3月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2013年8月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文化建设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必须以文化改革发展的新举措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夯实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基础。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考与总体部署。
一、实现中国梦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华民族,进入近代以后却不得不承担起民族救亡的历史任务。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在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础上,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表示定当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同年11月29日,习近平又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号召全党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的中国梦成为海内外关注的话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我们把文化发展作为目标,努力建设文化强国。
中国梦包含着建设文化强国。2013年4月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我们已经确定了今后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1]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必须建设先进而繁荣的文化。文化作为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写照,既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又是当今现实的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一个社会的风尚,一个时代的进步,归根到底是文化的作用和表现。文化的历史即人类的历史,文化的未来即人类的未来。当代中国的振兴,首先须有文化的振兴,特别是思想观念的进步。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以来,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背景,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文化因素越来越渗透于社会化生产的各个环节,文化作用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支撑,文化力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文化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文化融入中国梦,中国梦的内涵将更加丰富,中国梦的实现将更加圆满。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具有引领、促进、保障等作用。各个领域的发展,归根到底表现为文化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求文化承担起宣传、解读、阐释中国梦的新使命。文化产品是向人民讲述中国梦的最好载体,文化建设是激励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指出,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将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继续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2]坚持文化自觉,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整个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到底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说到底是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文化建设,促进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乃至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同时应当看到,我国的文化发展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随着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落后的文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正在凸显。目前,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一般超过10%,美国则超过20%,而我国仅为2.75%;文化产品占世界文化市场的比重,欧盟为34%,美国为43%,而我国不足4%。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事实表明,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文化资源大国;事实同样表明,我国不是文化大国,更算不上文化强国。因此我们“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
二、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精神作为同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意识活动及其内容和成果的总称;它反映社会存在,而且以极大的能动性反作用于社会实践。中国梦的本质,就是依靠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4]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内容,是民族历史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表现出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在数千年发展中,中华民族不断锤炼、塑造自己的性格、品质、理想和价值观念,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之所以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因为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智慧和力量来自于中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屡遭挫折而愈勇,就是靠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出的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中,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不断发扬光大,培育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极大地拓展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使中华民族展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今天我们之所以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接力推进。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带领全国人民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重,时间紧,有许多难题和问题需要解决。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掩盖和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意味着要涉险、攻坚、克难,要求我们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精神,不但是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而且是凝聚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牢固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奠定了中国文化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品质,对后世影响很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并深深融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精神品格,是当代中国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核心价值,必须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特别是贯彻于党的建设。习近平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5]
时代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壮丽实践,时代精神的弘扬也必须立足于每个人的本职工作岗位。“全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要发挥聪明才智,勤奋工作,积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克己奉公,廉政勤政,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办实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全体官兵,要按照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提高履行使命能力,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发扬劳动创造精神和创业精神,回馈社会,造福人民,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6]习近平这一论述的实质,就是要求各行各业的人们结合各自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时代精神。
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折射着时代精神,所体现的时代精神融合着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往往很难截然分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以时代内涵,而且成为时代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实践。因而,民族精神弘扬和时代精神培育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一方面,我们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所弘扬的许多精神既属于民族精神又属于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弘扬中国精神又要求我们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宪法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在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国涌现出一批批劳动模范,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谱写出一曲曲动人赞歌,鼓舞广大群众奋发图强。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长期以来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体育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对于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在会见参加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的代表时强调,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7]
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如果说精神是文化的深层内容,那么理想信念就是文化的核心因素。理想作为对未来事物有根据的合理想象,既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根本不同于空想和幻想。信念作为认知和意志的融合体,是对理想的深信不疑并执着追求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是精神因素,但不是一般的精神因素,它在精神因素中起着激励的作用、居于本源的地位。作为稳定的价值取向的反映,理想信念是主体思想意识的调节中枢,是主体判断利害的主要准则,是主体精神追求的最高主宰。对于一个人来讲,理想是前进的奋斗目标,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理想信念的意义表现为社会价值的导向作用、社会秩序的调控作用、社会力量的凝聚作用、社会行为的选择作用。没有理想信念,民族就没有前途,国家就没有希望,政党就没有生命,人生就没有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理想信念问题,核心是要求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激励团结奋斗的更重要的精神因素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8]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理想信念在中华文明形成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步入近代之后,中华民族坚守的理想信念就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在这个理想信念的激励下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特别是3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直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讲话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与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集中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他又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满怀信心地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9]
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虽然主要涉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但与我们党历来倡导的共产主义理想是相通的。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全党要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深入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
把坚定理想信念与弘扬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理想而奋斗。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能力,切实改进作风,脚踏实地创造新的更大的业绩。2013年1月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时指出:“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2013年8月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参加了“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要求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广大青年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0]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习近平要求广大青年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学习,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有新思路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开创发展新局面,就必须实现改革新突破,我们将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体制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2013年8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把全社会的力量更好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部署上来。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总体势头良好,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某些地方和部分领域相对滞后,特别是改革实践反映出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解决。例如,如何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如何完善扶持政策,促进转制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如何健全文化政策体系,规范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如何更好地处理文化“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解决好文化导向要求与市场自我发展的矛盾;如何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新格局,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如何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更好地强化这些单位的公益属性,充分发挥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解决这些问题,巩固和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成果,要求把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把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习近平在谈到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总结和运用时指出:“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11]这些论述所体现的方法论思想,来自于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着眼于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开放大业的继续推进,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坚持加大力度、巩固提高、深化拓展、攻坚克难、科学发展的要求,树立新观念、确立新目标、采取新举措,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文化力量。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深化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不断完善转制企业运营机制,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以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为着眼点,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改革,培育文化事业骨干,为文化长远发展、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推进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流通网络,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流动。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把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结合起来;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更好地以管理促发展促繁荣。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应健全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文化经济政策和改革配套政策,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这个总要求,规定了党委、政府、行业、社会、企事业单位在我国文化建设整体运作体制机制中各自的作用和职责,明确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的改革取向。落实这个总要求,既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也需要深化相关体制改革。
[1]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
[2]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28.
[3]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 [N].人民日报,2013-08-21.
[4][6][7][8]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5]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
[9]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
[10]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5-05.
[1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1-02.
标签:时代精神论文; 中国梦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坚定理想信念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习近平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民族精神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