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福英[1]2004年在《我国保险投资路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承保业务和保险投资业务并重是保险公司健康经营的保障,随着承保业务竞争日趋激烈,承保费率逐年下降,全球承保业务步入微利时代,保险投资被视为弥补承保业务亏损、为承保业务扩张提供资金支持和从总体上增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途径。尽管我国保险投资在过去两年中发展很快,但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保险资金间接入市与直接入市对保险公司有何不同影响,直接入市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直接入市的路径安排,以及保险资金的其他投资路径等等。 本文采用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国内外对比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我国保险投资现状及相关法规和资本市场等主要影响保险投资效率的外部环境,探寻我国保险投资的发展方向,提出拓宽我国保险投资路径的设想,期望对于加快拓宽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具有实践价值。 本文认为,资本市场是保险投资主要运作场所,保险投资多元化是未来发展趋势。现存独有的间接入市模式只能是过渡性的制度安排,直接入市才是将来保险资金主要的入市路径。基于保险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则,管理层应允许基础设施项目和其他投资品种步入保险资金投资领域。本文的特色在于试图从投资组合理论和委托代理人原理的角度对开放保险投资路径给予解释,并提出拓宽保险投资路径安排的设想。
蔡晓方[2]2014年在《江苏省保险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分析》文中认为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现代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近年来,我国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保险是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金融的特点,也有自身的独特作用。我国保险业自1980年恢复以来,在国民经济中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江苏经济的发展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近年来省内经济迅速发展,居全国领先水平。近年来,随着江苏省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保险,保险资产在金融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江苏省保险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总结了保险发展与经济理论,基于此,根据江苏省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对江苏省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对江苏省保险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进行分析,认为江苏省保险发展可以通过风险转移与补偿、投资、技术进步、消费与出口路径影响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省保险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并结合江苏省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在实证部分,首先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江苏省保险发展对投资、技术进步、消费和出口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江苏省保险发展是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格兰杰原因,不是技术进步的格兰杰原因,江苏省保险发展促进了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保险发展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最强,但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显着;其次用VAR模型对江苏省投资、技术进步、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江苏省投资量、技术进步、消费、出口都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且江苏省投资量、技术进步、消费、出口都显着促进了经济增长,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强;结合实证分析,可以得出江苏省保险发展通过提高投资量、促进消费和增加出口促进了经济增长,且保险发展通过促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强。但是江苏省保险发展通过技术进步路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根据实证结果并结合当前江苏省区域金融保险发展、经济增长的情况,主要提出如下建议: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规模和效率,充分发挥保险发展的投资路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推广科技保险,提高保险对技术进步的支持,挖掘技术进步路径对经济增长的潜力;通过开展保险知识宣传、提高保险业服务水平来充分发挥保险对消费的促进作用;积极发展出口信用险,提高江苏省出口信用险的覆盖面,对江苏省对外贸易提供支持。
张少建[3]2016年在《新常态下保险资金参与资产证券化的路径分析》文中提出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保险公司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庞大的保险资金投资。而保险资金的投资现状却是投资回报率偏低,投资结构失衡,资产负债不匹配。随着监管层不断放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资产证券化产品因其投资价值成为监管层尝试放开的下一个工具。资产证券化产品存在着多重投资风险,保险公司应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广泛参与到资产证券化中,以获取最高的投资收益。
龚贻生[4]2012年在《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和完善健康保障体系,更好地保障民众健康,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保障民生的重要政策。商业健康保险是国家健康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保险业发挥社会风险管理功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业务领域,应该在国家健康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紧紧围绕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问题,从国内外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通过分析国内外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历程和现状,深入探究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路径。本文从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规律探索出发,探索适合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途径。从理论的角度,总结健康保险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探索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规律。总结国际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分析各国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激励机制,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提供借鉴。分析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并建立模型预测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前景。提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对策和政策建议,指导和推动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研究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有利于总结国际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第二,对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第叁,有利于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的趋势,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战略研究。论文共七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和第叁章是理论研究部分,第四章是国际经验研究,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我国的现状和外部环境分析,第七章是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路径研究。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和论文结构内容等。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健康保险的基本经济理论综述,重点对健康与医疗的需求和健康保险需求等基本理论进行综述,一是阐述了健康的定义和经济学上的意义,二是阐述了健康保险需求的一般理论模型。叁是阐述了健康保险需求的特殊理念。第叁章主要阐述了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商业健康保险的功能定位、匹配模式和政策激励问题;描述了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分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构成、商业健康保险在不同的医疗保障模式中角色地位不同,提出商业健康保险是医疗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者,认为商业健康保险能够满足民众多样化的健康保障需求和提高民众健康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管理效率和提高医疗保障基金的利用效益、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分析了商业健康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配置模式。通过分析主要国家对商业健康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美国在团体健康保险、个人健康保险、自由职业者的健康保险和政府医疗保障项目等方面财税优惠政策的具体做法,分析商业健康保险的税收激励机制,得出税收优惠政策对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影响途径。第四章分析了美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路径、英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路径、德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路径,对国际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世界各国医疗保健费用急剧上升的原因,提出各国政府都注重发挥商业健康保险保障方式灵活、保障领域全面等优势,以弥补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更好地满足老龄人口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保障需求的启示。第五章重点分析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描述了保险业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概况,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有限、专业化经营水平低、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和产品同质化严重。第六章分析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进一步发展的外部环境,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分析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进一步发展的外部环境,提出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商业健康险需求的增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等观点,在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影响的基础上,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第七章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商业健康保险的顶层设计的对策建议,描述了推进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对创新保险公司经营模式与业务发展战略提出了思路,对保险公司健康风险管理和保险监管战略提出了建议。
李璇[5]2007年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保险资金运用研究》文中提出投资业务和承保业务是促进现代保险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柱。然而与承保业务相比,我国的投资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现状不足:渠道单一、收益有限、风险集中、资产负债匹配性差成为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金融开放,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将会对国内保险公司的发展带来挑战和冲击。如何有效的运用保险资金,提高保险投资收益、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管理能力和偿付能力,成为当前发展我国保险行业的重中之重。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要渠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期限长,投资安全,收益稳定,刚好符合保险资金对资金运用安全性、收益性的需要。近几年,保险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发展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保险公司以及基础设施投资模式的改革也逐步深化。随着《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的出台,二者的结合更加脱离了纯理论的探讨,开始运用于现实。但实践过程仍旧需要继续摸索。新形式、新经济情况下出现的问题仍旧需要解决。本文立足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防范问题这一思路,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保险资金运用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论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并对当前的文献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写作框架;第二部分是对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概述,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第叁部分,结合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状况,分析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保险资金运用的可行性和效用,肯定二者结合既现实可行又意义重大。第四部分,介绍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运用模式,对当前的模式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模式运用所存在的障碍和解决方法,并对其他可用的模式进行思考。第五部分,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保险资金运用进行展望,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投资风险分析,并提出风险控制的措施和方法。
李香雨[6]2012年在《中国保险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保险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保持了年平均超过20%的增长幅度。作为金融业的叁大支柱之一,保险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贡献不断增强。但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相对于其他金融中介,保险业的地位仍然比较低,还难以全面有效地发挥其自身应有的功能作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服务。因此,在当前改革深入、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的历史时期,科学地认识保险的功能作用,正确评价我国保险业的现状,理清保险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从而推进中国保险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视角出发,以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保险对有效需求作用机制的研究框架,通过揭示保险对消费、对投资、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来评价保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发现当前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的政策建议。重点内容包括:1.在对以往金融与经济增长、保险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梳理基础上,对保险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保险通过发挥其风险转移和管理、经济补偿和储蓄替代、资金融通、信息生产和降低交易成本和社会管理等五项功能实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基于新金融理论的分析得出,保险促进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影响影响储蓄——投资转化率、资本配置效率和储蓄率叁个因素来发挥作用。基于有效需求理论的分析得出,保险可以影响消费、投资和出口来实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2.对中国保险业概况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初步考察。系统考察了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利用投入产出法对保险业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力进行测算,并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我国保险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进行初步的考察。3.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了保险对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利用经济模型分析人寿保险如何对消费发挥作用。通过对我国当前消费低迷原因的分析,找到保险促进消费的主要渠道。利用支出法测算了保险业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贡献度,并采用VEC方法对保险促进消费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4.从理论上分析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深入分析了保险资金的特性,详细分析了保险是如何促进投资的,包括保险如何对储蓄—投资转化比例产生影响,如何对资本配置效率产生影响等两个方面。在对我国当前保险投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对投资和GDP的影响。5.在回顾了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后,全面比较了市场机制下和政府主导下几种出口促进方式的利弊,详细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并对当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进行了分析。6.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保险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从保险的根本作用、发展方式、资金运用和监管等几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研究思路上,本文从有效需求的角度入手,分别系统地分析保险对消费、保险对投资、保险对出口叁大需求的促进作用,进而探索保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第二,将保险发展作为一种投入纳入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考察查保险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并细分到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同时将保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资本投入量和劳动力投入量相比较,得出了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第叁,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了保险与消费的关系,得出结论消费和保险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保险对消费的长期的促进作用大于短期的抑制效应,并给出了保险支出和保险赔付对消费的影响路径,保险支出是在保险人投保初期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较小,而后影响越来越大,保险赔付则相反。第四,对保险资金的运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将保险对于投资的促进作用分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关于保险对储蓄投资转化比例和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作为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第五,利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建立了GDP与保险资金运用、投资与保险资金运用的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对投资和GDP的促进作用,并给出了GDP和投资对于保险资金运用的响应函数。但是,由于作者理论水平以及能力的限制,本论文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在研究保险对于出口的促进作用时,由于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起步较晚,受数据资料不足的限制,仅是对其做了理论上的考察而没有进行实证研究。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将会予以丰富和完善。其次,在论文的研究框架外,还有很多保险问题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比如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巨灾保险等,由于视角和文章篇幅所限,并没有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待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思考。
卢柯帆[7]2017年在《保险助力精准扶贫的现状与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保险具有天然的精准属性,可以有效提升扶贫开发的精准度。文章在分析我国保险助力精准扶贫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广西、河北等地区经验做法,提出强化贫困风险防范意识、开发配套扶贫保险产品、创新农村保险服务载体、推广"保险+"扶贫模式、完善保险扶贫投资体系等保险扶贫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保险助力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黄镕[8]2010年在《我国保险业发展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1980年全面恢复保险业以来,保险产业发展迅猛,在巨大的规模总量发展背景下,也体现出了很多结构性的矛盾,如产业分布不均,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等问题。本文将对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1997-2007连续11年的相关经济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了计量分析。通过对相关指标进行计量分析后,提炼影响我国保险业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LGDP、EX、DI、URBAN、IS、EDU、QIC、SSW、DCCI、CPI。就东部、中部、西部叁个区域而言,各地区的影响因素并不统一。其中东部地区受到LGDP、EX、DI、URBAN、IS、EDU、QIC、SSW、DCCI、CPI十个指标影响;中部地区受到LGDP、DI、URBAN、EDU、QIC、SSW、DCCI、CPI八个指标影响;西部地区主要受到LGDP、QIC、SSW、DCCI四个指标影响。本文通过面板数据分析的结果,结合理论分析,指出我国保险业区域均衡发展的路径。第一,针对东中西部地区保险业区域发展差异,利用差异化政策、非均衡的资源配置方式来解决;第二,从增加保险产品的供给的视角下,提出我国保险也均衡发展的路径;第叁,从保险产品需求的视角下,提出我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到路径。通过以上方式,缩小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区域差异,为平衡可持续的保险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章恒盛[9]2014年在《寿险公司产品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的保险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仅是保险公司的数量增多,公司的保险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多,既有传统寿险产品包括生存保险、死亡保险、两全保险、健康险、意外险等等,其特点是转嫁人生风险;也有新型寿险产品分红险、投连险和万能险,其特点是以投资理财为主,保障功能为辅。各个寿险公司的产品结构配置各不相同。在我国的寿险公司产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极端的现象,保障功能强、意义重大的传统寿险产品比例不断下降,而类似于银行、证券公司的理财产品等具有投资功能的新型产品却成为产品的销售嘘头,这不但降低了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也让保险行业的原本意义发生了变化,同时投资理财功能的产品也增加了整个保险市场经营风险,各寿险公司作为整个寿险市场中的独立经营个体,必然其经营状况受到产品结构配置的影响。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研究了寿险公司产品结构是否会影响又是如何影响寿险公司的经营绩效?产品结构中各产品的配比对公司经营绩效会有多大的影响?什么样的结构配置才能为寿险公司带来更好的绩效?这些问题就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笔者将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研究寿险公司产品结构及公司的综合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首先,理论分析寿险公司产品结构对公司经营的盈利能力、偿付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四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然后,以31家我国寿险公司作为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寿险公司产品结构对公司经营综合绩效的影响,在实证部分中,先对公司经营绩效做综合评价,得出评价得分,以此作为被解释变量,再与寿险公司产品结构指标进行面板回归分析,通过两者的回归结果,得出本文的结论。研究发现:第一,增加保障性强的传统寿险产品的份额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绩效;第二,投资型寿险产品份额越高越不利于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第叁,分红险的份额大小与寿险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表现出与传统寿险产品份额、投连险与万能险份额对综合绩效有显着的影响。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从优化寿险公司产品结构、提高公司经营绩效的角度,从保险人和监管部门两个层面,为我国寿险行业的产品的健康发展以及寿险公司的良好经营提出实质上的建议。
罗琳[10]2013年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路径分析》文中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叁十年余来的增长,中国的富裕阶层人数激增。据相关研究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净值①人群的数量已经超过100万人,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200万人。②庞大的高净值人群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所的私人银行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面对国际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使得国内商业银行深感从传统业务赚取利润的压力,而私人银行良好的产业链形式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将会成为银行发展的新重点。私人银行从诞生之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我国商业银行正式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才短短六年,2007年,中国银行在国内首次开设私人银行部,提供私人银行服务,随后,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农业银行等相继成立私人银行部,进入2013年,北京银行成立私人银行中心,城市商业银行也开始加入私人银行市场的竞争当中,目前,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中资商业银行已达到18家。面对私人银行庞大的市场,中资商业银行表现出的极大热情却遭受到了重重挫折,在发展中出现了动力不足和路径不清晰的问题。发展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无法满足私人银行客户的需求,一方面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不能提供全面的资产管理业务,不能根据客户的要求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仍然将私人银行业务停留在贵宾理财层面,对于开拓和留住私人银行客户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在私人银行市场竞争当中,由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客户的需求没有被充分了解,而且产品设计的创新能力不够,多样化的需求未被满足。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外发展已较为成熟,借鉴其发展经验是在我国开展业务的捷径,但是我国的经济文化背景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异,在组织模式选择,服务模式上都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需要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的路径,这就出现了路径不清晰的问题。因此,针对私人银行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及路径选择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私人银行业务表现出了极大关注,一致认为随着富裕阶层的扩大和银行转型的迫切需要,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时机已成熟。针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研究的重点着重于以下方面:瑞士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新加坡、印度、香港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市场的私人银行发展经验;阻碍国内私人银行发展的政策法规等外部因素;银行内部发展的不足之处(人才、产品和服务、组织模式、服务模式等);发展的建议和对策。由于私人银行业务的私密性,研究大多缺乏数据支撑,仅从理论层面作分析与阐述,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较难应用到银行实际操作层面。实际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怎样才能提供私人银行业务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中国高净值人士的需求是怎样的?怎样满足高净值人士个性化的需求?选择什么样的组织模式有利于发展?未来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需要学术研究去慢慢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从试图解决银行发展私人银行问题出发,首先针对私人银行业务作了简单的阐述,阐述私人银行应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再在对比贵宾理财服务与私人银行业务的基础上分析私人银行的特征,其次,选取瑞士、美国、新加坡和香港为代表,分析其私人银行发展的文化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银行自身方面的经验以借鉴,然后,运用SCP分析方法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方面分析,同时分析了中国高净值人士的特征与偏好,根据客户细分相关理论提出客户细分方案。最后,提出中资私人银行发展要走集团化和专业化的道路。本文的结构大致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这章阐述了文章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私人银行概述部分,首先根据国内外对私人银行概念的界定,定义其为“商业银行成立专业服务团队一对一地为特定客户一高净值客户提供的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专业性、私密性和个性化的一揽子高端金融服务。”然后,总结阐述私人银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包括:零售银行服务、资产管理服务、高端咨询服务、税收规划服务、信托服务、保险服务、遗产咨询和规划、不动产咨询管理服务、保管服务、离岸服务和其他服务。最后,就国内贵宾理财服务与私人银行作了对比,分析私人银行的六大特点,其核心特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第叁章,国际经验部分,本文重点分析了传统私人银行模式代表——瑞士、现代私人银行模式代表——美国、新兴私人银行市场——新加坡和中国的私人银行市场——香港,总结其发展经验中核心的部分。第四章,中国私人银行现状分析部分,从两个角度分别进行阐述,第一是基于SCP范式的现状分析,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叁个角度分析,第二是中国富裕阶层的特征分析,从基本信息和偏好着手,提出了一个客户细分标准。第五章,路径选择部分,在现状分析和客户细分的分析基础上,再根据可借鉴的国际经验,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须走集团化和专业化的道路。集团化是指中资私人银行应趋向于一体化发展,扩充银行业务范围,形成跨区域跨业务的金融集团,在组织模式选择上可先选择大零售银行制,再往事业部制过渡,注重零售银行与私人银行之间的协同效应。专业化是指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时,须在客户细分、人才‘储备、产品研发、后台支持中心等方面达到专业化,更好更快地满足私人银行客户。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一是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地采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进行现状分析,SCP范式是分析产业效率的有效工具,能很好地与私人银行业务相契合并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做出具体分析,同时利用了目前银行公开的市场数据进行市场结构分析,填补了定量分析空白;二是本文基于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对于私人银行业务的报告,分析总结我国富裕阶层的特征和金融偏好,并以职业、生命周期、背景和性格因素提出了一个客户细分方案;叁是在提出政策与建议时,创新性地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应走集团化和专业化的道路,试图为我国私人银行发展规划一条清晰的路径。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由于私人银行私密性和资源有限,笔者难以对私人银行客户进行调研分析,获得一手数据,在考察私人银行客户特征时,利用四个银行的私人银行研究报告中的调研结果作为二手数据整理得出,难免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二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形成对私人银行部的部门考核制,私人银行的数据较不完全,在运用SCP分析法时,没有测算产品差异化、市场绩效相关指标,希望在未来私人银行数据披露较多时,能够运用实证研究进行分析,得出更好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我国保险投资路径分析[D]. 廖福英. 广西大学. 2004
[2]. 江苏省保险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分析[D]. 蔡晓方. 山东大学. 2014
[3]. 新常态下保险资金参与资产证券化的路径分析[J]. 张少建. 金融与经济. 2016
[4].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战略研究[D]. 龚贻生. 南开大学. 2012
[5].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保险资金运用研究[D]. 李璇. 四川大学. 2007
[6]. 中国保险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D]. 李香雨. 吉林大学. 2012
[7]. 保险助力精准扶贫的现状与路径分析[J]. 卢柯帆. 现代管理科学. 2017
[8]. 我国保险业发展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研究[D]. 黄镕. 重庆大学. 2010
[9]. 寿险公司产品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研究[D]. 章恒盛.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10].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路径分析[D]. 罗琳.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标签:保险论文; 投资论文; 健康保险论文; 路径分析论文; 保险产品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保险功能论文; 私人银行论文; 投资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银行论文; 商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