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先
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 邮编:545300
【摘要】目的: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使用盐酸氨溴索联合糖皮质激素疗法,评价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耳鼻喉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因中耳炎就诊患者90例,分为干预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干预组予盐酸氨溴索治疗+糖皮质激素,对照组仅予盐酸氨溴索。2w后评价患者听力水平及咽鼓管功能恢复情况,评价治疗的有效性。结果:干预组患者的听力水平、咽鼓管功能恢复、对耳部症状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使用盐酸氨溴索与糖皮质激素,可明显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副作用小,方便易行,值得推广。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 糖皮质激素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为黏液性中耳炎,在耳鼻喉科较为常见,若能及时治疗,一般预后尚可。顾名思义,由于渗出较多,出现中耳积液,从而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在儿童期较多见,是引起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多由于鼻部占位、功能性通气功能障碍、感染等,导致咽鼓管阻塞引起,既往有调查表明,在咽鼓管直径较短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生率较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耳鼻喉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因中耳积液、听力下降或耳部胀痛等不适而来院就诊患者90例,年龄分布在18-56岁之间,男54例,女36例,所有患者均经鼓气耳镜或声导抗测试,结果符合中耳炎诊断标准。将上述患者分为干预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滴鼻药物治疗,盐酸氨溴索30mg静滴,bid;干预组增加糖皮质激素,予地塞米松0.75mg口服,tid。疗程为2w,若患者出现面部潮红、呼吸急促等情况,可适当调整药物剂量。
1.3评价指标
治疗前后予检测咽鼓管功能及气导听力,依照《实用耳鼻咽喉科学》中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标准分别进行显效、有效、无效的评价,并进行总有效率计算。
1.4统计学方法
SPSS 20.0,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结果
2.1 2w后,经检测发现,干预组患者听力水平提高程度、咽鼓管功能恢复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听力水平提高程度,咽鼓管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为非化脓性疾病,在耳鼻喉科较为常见,多与不同原因引起的咽鼓管上黏膜纤毛功能受损有关,出现咽鼓管阻塞,排液能力下降,表面活性物质分泌降低,中耳内部压力升高,导致听力下降,若不能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会引起中耳粘连,甚至耳聋,给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该病的听力下降程度可随体位变化,摇头时可听见水声,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活动度下降,色泽发暗。治疗上,一般认为需针对其发病机制,即促进黏膜上皮功能恢复,减少分泌,促进排液。
地塞米松是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积液吸收,减少中耳内细胞分泌,从而降低中耳内压力,帮助恢复鼓膜的位置与活动度,但若长时间服用可能会激发全身副反应。盐酸氨溴索为促黏液溶解剂,可分解纤维组织、分泌物,促进黏膜上皮细胞释放表面活性物质,抑制炎性介质,改变中耳液黏度,帮助咽鼓管内部压力下降,促进咽鼓管开放排液,促使黏膜上皮纤毛功能恢复。由此可见,上述两种药物均可以有效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缓解变态反应,帮助修复黏膜上皮细胞功能,能针对该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有效治疗。
本研究中,通过对两种药物的应用发现,联合应用两种药物时,对听力的恢复、咽鼓管功能的恢复、各种耳部不适症状治疗效果等,均强于单药使用,并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证实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总之,对于可能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需要尽早行耳镜、声导抗测试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时建议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与盐酸氨溴索,能更加快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听力水平,帮助恢复咽鼓管上皮细胞功能,而且用药较安全,副作用少,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智量,屈季宁. 糖皮质激素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的系统评价[J].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3).
[2] 侯森,杨海珍. 盐酸氨溴索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国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3,19(2).
[3] 张文辉. 糖皮质激素与盐酸氨溴索联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0).
[4] 秦龙. 糖皮质激素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安全性评价[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5).
[5] 何学海. 盐酸氨溴索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探讨[J]. 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9).
论文作者:潘明先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中耳炎论文; 盐酸论文; 激素论文; 患者论文; 听力论文; 功能论文; 糖皮质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