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毛泽东编辑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认为,邓小平对毛泽东编辑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实事求是,服务宗旨,党性观念和队伍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 编辑思想 实事求是 党性 服务宗旨 毛泽东 邓小平
毛泽东与邓小平对报刊,特别是党报党刊的编辑工作不仅非常关注、重视,一直予以指导,而且在报刊编辑工作方面,都有重要的实践和工作经历。毛泽东自1915年编印《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1919年主编《湘江评论》和《新湖南》周刊、1925年主编《政治周刊》,直到晚年,他都一直从事或指导报刊,特别是党报党刊的编辑工作。在革命战争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虽没有主编报刊,但对报刊的编辑工作仍然十分重视,对重要的党报党刊进行直接的指导,亲自撰写社论,编写按语,发表论述、讲话和指示,修改文章等等,可谓躬亲辛劳。邓小平在其革命经历中也有报刊编辑工作实践的重要彩笔。1923年19岁的邓小平就负责革命刊物《赤光》的编辑出版工作,并撰写《请看反革命的青年党之大肆其捏造》和《请看(先声)周报之第四批造谣的新闻》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赤光》杂志上,与国民党右派“国家主义者”组成的“中国青年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予以深刻的揭露与批判。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邓小平在出任中央秘书长和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同时,担任《红星报》主编。在他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后,对作为意识形态的报刊,特别是党报党刊,一直视为思想战线的武器、舆论的手段、服务的工具,并发表很多重要讲话,作了很多重要指示。和其他方面的工作一样,邓小平对毛泽东的报刊编辑工作指导思想,也有继承与发展。
一、坚持和发展求实思想
毛泽东视真实性为报刊,特别是党报党刊的生命和力量。他一贯认为,报刊,特别是党报党刊,应当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事件与现象,力求反映客观的事实。“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假话一定不可讲”,“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与此同时,对具体的社会生活的事件与现象,他要求要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要联系到具体的历史条件,“对遇到的问题要有分析”,要有辩证观点,不要把任何一件事绝对化,因为“完全的客观报道是没有的”。他所要求的真实,是科学性的整体真实,是反映事物、事件本质的真实。邓小平也强调:“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就要在每一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问题时,都坚持从实际出发”[①]。基于这种思想,在我国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他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指导真理标准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通过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这为坚持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解放思想,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条件。他在有关报刊编辑思想的报告、讲话和指示中,都强调实事求是,在1992年春南巡讲话中强调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在《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上的报告》中,他要求“出报纸、办广播、出刊”都要“密切联系实际”;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严肃批评“不如实反映情况,不讲老实话,怕讲老实话的坏风气”,是强调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说老实话”的党的优良传统。在《一心一意搞建设》等一系列文章与讲话中,也反复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确立和弘扬服务宗旨
毛泽东历来把报刊,特别是党报党刊当作是党达到革命目的、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有力新闻工具、重要舆论手段和锐利思想武器,是“为了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要求发挥党报党刊的服务和指导的作用,“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这个观点,他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作了十分明确的表述。要实现这一目的,他强调报刊编辑人员要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并认为这是办好报刊的力量源泉。他提倡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同时提倡积极的批评报道,增强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揭发典型的坏人坏事,表扬典型的好人好事,以“发扬正气,压倒邪气”,“关于报纸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针”。报刊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党和政府指导工作服务的,要为人民乐于接受。毛泽东要求“文章和文件都应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除了内容有准确性、真实性的严格要求外,还要在报刊文风上反对党八股,要求要有旗帜鲜明、尖锐泼辣、准确生动的文风。在他讨伐党八股的论文《反对党八股》中,系统揭露、深刻批判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并强调指出:“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他要求报刊要语言通俗形象,生动活泼,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他主张学术自由讨论和争论,1956年明确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当成为我们的方针”。凡此种种,都为报刊,特别是党报党刊确立了服务宗旨;邓小平对这个服务宗旨,在新的形势下加以弘扬,确立了报刊“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扩大和深化了毛泽东确立的报刊服务宗旨的内涵和外延。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为我国的报刊编辑工作,开辟了更为康庄而广阔的道路,并为对错误的编辑思想以至非法的出版活动的揭露和打击,提供了犀利的武器。邓小平有句名言:领导就是服务。办报刊的出发点就是“服务”。报刊的指导性寓于服务之中。在新形势下,报刊“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主要就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服务,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1950年邓小平指出:“办好报纸有三个条件:结合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报纸要结合实际,结合当时当地的中心任务,”。在新时期,报刊特别是党报党刊,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实践服务。在重要的党报党刊开展真理标准的深化讨论,破除“两个凡是”,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扫清思想障碍。邓小平极为重视报刊的指导艺术,要求报刊编辑人员要坚持两点论,不能搞绝对肯定、绝对否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务实,关心群众的认识和思想问题,当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某一重大新鲜事物产生疑虑时,要拿事实来说话,以改革的事实去说服他们。“我们的报刊、电视和所有的宣传工作都要注意这个问题”。邓小平在倡导报刊准确、精简、生动的文风的同时,又批评形式主义:“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邓小平也非常注重群众办报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1950年就指出:“办报是大家办报”。“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报纸搞批评,要抓住典型,有头有尾,向积极方面诱导,有时还要有意识地作好坏对比”。并明确指出:不能再搞什么政治运动,但一定要掌握好批评武器,对于各种错误倾向决不能不进行严肃的批评。
三、维护和加强党性观念
毛泽东对报刊,特别是党报党刊编辑工作的无产阶级的功利,即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从来都非常突出地强调,强调党的报刊“宣传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这是与列宁提出的党的报刊应当成为“进行党的宣传鼓动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公开喉舌”[②]的思想是一致的。这就是把包括党的报刊在内的新闻出版事业,看作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开声明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正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和要求;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宣传纪律,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利益,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与此相联系的,毛泽东十分强调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包括报刊在内的新闻出版事业的领导,要求地方党委的一把手同他一样要亲自抓党的重要报刊。邓小平坚持和发展报刊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强调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宣传“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及有关的方针、政策、决议,以利于坚持和改善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沿着党指引的方向胜利前进。在我们进入伟大历史转折、社会主义建设和全国人民安定团结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时期,邓小平多次明确指出:希望报刊上对安定团结的必要性进行更多的思想理论上的解释……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要求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以便安下心来搞建设。当思想战线出现不良倾向,出现企图削弱报刊的党性原则,甚至取消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时,邓小平对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潮进行深刻的剖析、严肃的批评。1983年10月12日在《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讲话中,专门论述“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的问题”,尖锐批评“把民主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在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上提出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说法”;并强调“必须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1985年9月23日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包括新闻出版部门在内的“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准则”,在《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的报告中,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向钱看”和“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维护、加强和发展了毛泽东报刊编辑思想的党性原则。
四、重视和提高队伍建设
由于报刊,特别是党报党刊在舆论宣传、意识形态工作以至政权的建设中都有特殊作用,毛泽东对报刊编辑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视。他始终如一地把加强报刊编辑队伍建设,当作党加强对报刊的领导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他认为报刊编辑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编辑部的集体性和团结精神是办好报刊的重要条件。对培养无产阶级自己的报刊编辑,毛泽东的论述、讲话、指示和呼吁甚多。“各省、市、自治区要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要有自己的出色的报纸和刊物的编辑和记者”。邓小平对思想战线上的战士也极为关心,寄予厚望。他认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并发出了“尊重人才”、“使用人才”的庄严号召,这个“人才”当然包括报刊编辑在内。
毛泽东报刊编辑思想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事业的重要特点和基本规律。这种闪耀着真理光辉的思想,在邓小平的思想体系中得到继承与发展。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我党两代领导人的报刊编辑思想,对搞好新时期的报刊编辑工作,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事业,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完全必要的。因此,我们相信一个首先注重社会效益,同时也注重经济效益的社会主义新闻出版的崭新局面即将出现。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6—127页。
②列宁《论我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