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主义在文艺中的生动体现--论王尔德的喜剧_王尔德论文

唯美主义文艺观的生动体现——试评王尔德的喜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王尔德论文,唯美论文,生动论文,喜剧论文,文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在对王尔德唯美主义观进行研究时,一般认为王尔德的喜剧就主题、情节、人物来说均与唯美主义无关。本文认为王尔德的全部文学创作中最有成就的是他的四部喜剧。正是在其唯美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下,他的喜剧获得了很高的成就,这集中体现在王尔德喜剧的基本主题和人物创造之中。

关键词 唯美主义 王尔德 反传统

王尔德对我国读者来说,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作为西方唯美主义代表人物,他的唯美主义观和创作成就,在我国和在西方世界一样,始终成为不衰的研究话题。但是无论是在西方学术界,还是在我国的评论界,在对王尔德唯美主义观进行研究时,人们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和诗剧《莎乐美》上,因为它们所表现的怪诞和丑恶鲜明地反映了唯美派的颓废倾向。而对王尔德的喜剧,就主题、情节、人物来说则认为与唯美主义无关。英国权威戏剧理论家阿兰狄斯·尼科尔在《英国戏剧》一书中盛赞王尔德的喜剧艺术时说,王尔德“主要是一位警句作者”。[1]《牛津英国文学指南》也指出,王尔德的“警语才华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给他带来了喜剧的成功。”[2]在我国,评论界也认为王尔德喜剧主要成就在于“他那些闪闪发光的妙语、警句和反论透露出来的社会的、讽刺的主题。”[3]甚至把他的喜剧说成是“现实主义之作”。[4]在这里,人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王尔德的全部文学创作中最有成就的是他的四部喜剧。[5]作为唯美主义运动主力的王尔德,必然会在其体现唯美派的文艺观,而且获得了很高的成就,被看作是代表了“现代英国戏剧的最高水平。”[6]因此,本文就其创作谈谈他的唯美主义文艺观。

唯美主义是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它颠倒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追求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的美。它的产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功利哲学、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的反叛,对当时欧洲的文学艺术理论和表现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尔德一生创作的四部喜剧的基本主题是以唯美主义的道德观来揭露与抨击维多利亚时代的贵族与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观。在前三部作品中,“罪”与“非罪”的冲突表达这一主题。

王尔德社会风俗喜剧中的故事都发生在上流社会家庭的客厅中,因此亦称“客厅喜剧”。它们以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社交、家庭、恋爱、婚姻为题材,反映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空虚、欺诈、虚伪和无耻,对统治阶级的道德进行揭发和暴露,具有反传统的精神。在研究王尔德的喜剧时,一般人都认为他只是通过人物对白对社会进行讽刺,而情节并没有突破传统风俗喜剧的窠臼,通过“丢失的信件”、“偶然听到的秘密”等屡见不鲜的俗套子,制造跌宕的情节与悬念,使剧中人历经曲折起伏,最终“破镜重圆”。事实上,王尔德的前三部剧在家庭关系的各种误解、矛盾之中,都贯穿了一条根本的观念冲突,即被社会陈规习俗所认定的“罪”,是否是真正的罪。

《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中温德米尔夫人的母亲欧林娜太太,年轻时与人私奔,触怒了上层贵族,遭到社会的唾弃。她独自一人在世上挣扎,受尽了屈辱。“到处对她关闭了社会之门,她只得栖身在偏僻的小路上,一步三回头地过日子,时时害怕被人撕下假面,嘲笑声不绝于耳——这是世上最可怕的笑声。这种日子比终日以泪洗面更加惨痛。”[7]欧林娜太太急切地希望赎罪,重新回到上流社会。她求助于女婿温德米尔勋爵——一个上流社会的绅士。温德米尔夫人不知道欧林娜是自己的母亲,按照社会的习俗拒绝让这个“声名狼藉的女人”进入家门,声称“如果那个女人跨进我家门槛,我就用扇子打她的脸。”[8]温德米尔夫人由于误解了丈夫和欧林娜太太之间的关系,一气之下,私自跑到达林顿勋爵家,打算与他私奔。无意中她把扇子丢在达林顿家里,被丈夫拾得。在这紧要的时刻,欧林娜太太挺身而出,假称扇子是她错拿了丢在达林顿家的。温德米尔夫人却躲在窗帘后面,趁机溜走。欧林顿太太牺牲自己,保全了女儿。但她的所作所为却得不到世人的理解。温德米尔勋爵称她是个“危险的女人”,“上流社会到处都不准她插脚,”[9]以免玷污了他妻子的清白。在传统道德的压力下,欧林娜太太的愿望没能实现,她最终离开了这个到处都是“正经人”的伦敦上流社会。

在王尔德的第二部喜剧《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中,阿伯斯诺特夫人同欧林娜太太一样,是个被社会所不容的女人。她年轻时被奸污后遭到抛弃,忍受着社会的歧视,含辛茹苦地将儿子抚养成人。王尔德笔下的这位阿伯斯诺特夫人本性善良,心灵纯洁,却被传统观念认为是有罪的人。她的生活“没有快乐,没有安宁,没有赎罪的希望”,“她像个罪人一样拖着锁链,象个麻风患者一样戴着假面。”[10]王尔德认为这种惩罚是不合理的。他从剧中人物之一海斯特的道白中表达了对维多利亚时期上流社会的不满:“在我看来,你们英国社会浅薄、自私、愚昧……一切都是错的,一切都是错的。”[11]

在以上两个剧本中,欧林娜太太和阿伯斯诺特夫人都被社会认为是有“罪”的人,但在王尔德笔下,她们都善良温厚,性格坚毅,为了子女的幸福自己忍辱负重作出牺牲,表现了伟大的母性的爱。欧林娜太太为了不影响女儿的名声,一直隐匿自己的身份,最后为了保全女儿的家庭幸福与社会地位,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阿伯斯诺特夫人则对那个邪恶的上层社会中真正的恶不屈地进行斗争。她拒绝了伊林华斯爵士的求婚,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和对儿子的爱。王尔德对这两位母亲寄予无限同情,认为是社会造成了她们的不幸,而这个社会的基础便是旧道德。

接着,王尔德写了《理想的丈夫》。在这部四幕喜剧中,切尔顿爵士年轻时曾出卖国家机密,并由此而发了财,成为外交部的要人。他的妻子一直视他为“理想的丈夫”,直到切尔顿爵士受到讹诈,事情败露,妻子才知道他过去的这段经历,发现自己遭到欺骗,理想也随之破灭了。在这出戏里,切尔顿爵士同前两个剧中的欧林娜太太,阿伯斯诺特夫人一样,历史上有过污点,并一直在渴求宽恕。所不同的是,切尔顿爵士是个官运亨通的政界要人,“社会的栋梁”。最后由于哥林子爵的帮助,他击败了谢弗利太太,不仅夫妻“前嫌尽释”,而且还升了官。这出以“大团圆”结尾的喜剧,以谢弗利太太的失败告终,这本身就说明了维多利亚时期男人与女人命运的不同,妇女要受到比男子更为苛刻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束缚,她们更容易成为社会的受害者。但更重要的是,王尔德在这部剧中批判的锋芒主要是指向传统的卫道士,切尔顿夫人就是其中的代表。她在学校里经常得到好品德奖,“写的东西离不开‘十诫’,满纸尽是道德准则。”[12]嫁给切尔顿以后,她又是个“贤慧的妻子”,上流社会的楷模。她对人毫不宽恕,认为“一个人的过去就表示了他的一切。过去是判断人的唯一办法。”[13]

王尔德通过谢弗利太太对切尔顿夫人的批判表明了他对传统道德观的憎恨:

谢弗利太太:……不要忘记你们英国的清教主义把你们带到了怎样一种地步……如今,由于我们现代道德狂的缘故,人人不得不摆出一副纯洁,清廉,而且具有七大美德的完人风度——结果怎样呢?你们都会象九柱戏一样——一个一个地被击倒……[14]

从《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到《理想的丈夫》,王尔德的喜剧基本上表现了一个主题,即人的良知、强烈的赎罪愿望与冷酷无情的传统道德观的冲突。这个主题正是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观的体现。王尔德本人深受唯美主义作家罗斯金和佩特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佩特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充实刹那间的美感享受”。[15]生命是短暂的,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价值呢?唯有对艺术,即对美的追求。王尔德主张用艺术中的“美”来同鄙俗现实中的“丑”相抗衡。他说:“在这动荡和纷乱的年代,在这纷争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的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快乐。我们不去往美的殿堂还能去往何方呢?”[16]他崇尚唯美主义道德观,强调美即一切,而把通过感官获得美的享受视为生活的最高目标,赞颂纵情享乐。王尔德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娄灵魂》中指出:“享乐是天性测验我们的试金石,是天性认可的表征。我们快乐的时候,总是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17]其实质是以玩世享乐的道德观来抗击与取代传统的道德观。同佩特一样,王尔德认为生活的意义既不在于道德完美,也不在于事业的进取与成功,而在于充分享受生命的每一分钟。因此,被社会习俗认为的“罪”,并非真正的罪。

王尔德一方面为触犯了贵族、资产阶级道德观的人剖白,抨击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另一方面塑造了王尔德喜剧特有的人物形象——花花公子,通过花花公子的口来阐明与树立唯美主义的道德思想。花花公子就是唯美主义思想的化身。“王尔德笔下花花公子的行为准则的核心是以唯美主义价值观代替传统道德观……这些花花公子的信条的实质是形式先于内容,外表优于本质。”[18]《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中的达林顿勋爵是王尔德喜剧中的第一个花花公子。他觉得“如今厕身在上流社会的许许多多自命不凡的人假装正经,而故意装得坏一点倒恰恰能显示出谦逊可爱的风度。”[19]他的名言“我能抵御一切,就是抵不住诱惑”[20],说明了他所推崇的美是不顾其道德内涵的。在《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中,王尔德塑造了一个不同于其他王尔德式花花公子的形象——伊林华斯爵士,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坏蛋。王尔德同样通过这个角色的机智妙语,揭露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当杰拉尔德问进入社交界是不是很困难时,伊林华斯爵士答道:“如今一个人要想出入上层社会,要么必须会给人取乐,要么会吓唬人,仅此而已。”[21]《理想的丈夫》中的哥林子爵是王尔德创造的一个“完美无暇”的花花公子。他服饰人时,风流倜傥,妙语惊人,是王尔德本人的化身。“人们不难看出,他是现代生活的佼佼者,他的确如此,而且精通现代生活的一套,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他是第一个穿着时髦的哲学家。”[22]从他同父亲的谈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其对人生的态度:

卡佛赛姆伯爵:真不懂得你是怎样立足在伦敦社交界的。该做的事全都不做,一伙庸庸碌碌的人成天胡扯淡。

哥林子爵:爸爸,我喜欢胡扯淡。唯有这件事,我略知一二。

卡佛赛姆伯爵:依我看,你活着完全是享乐。

哥林子爵:爸爸,活着还能为了别的什么呢?没有任何东西像幸福那样会衰老了。[23]

哥林子爵的未婚妻梅白尔非常欣赏他的生活态度,她说:“我喜欢你的坏品质,我不愿意你和你的任何一种坏品质分手。”[24]所谓的坏品质,就是享乐,游手好闲,也就是王尔德提倡的唯美主义道德观。梅白尔不爱虚情假意,道貌岸然之辈,说明了她与传统道德观的决裂。

王尔德的最后一部喜剧《贵在认真》是他创作艺术的顶点,被誉为“世界喜剧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25]该剧情节荒诞,人物可笑,语言机智,形成了一个滑稽的统一体。在这个剧中,王尔德讽刺了上流社会视为严肃和神圣的一切。《贵在认真》的主要创新在于,全部角色都是“花花公子”,无论男女,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主人与仆人。王尔德通过他们之口,全面抨击了旧道德;通过他们的形象,全面树立与旧道德对立的唯美主义的“新道德”。

在王尔德创造的这个花花公子的世界中,人人都以花花公子的准则观察生活。杰克是赛瑟莉的监护人,他必须“以严正的态度来对待一切问题……而严正的态度不利于健康和快乐”,[26]所以他假称城里有个生活放荡的弟弟,名叫涅斯特,需要他照料。到了城里,他就化名为涅斯特,趁机玩乐。格温多琳被杰克深深地吸引了,因为她的理想是同一个叫“涅斯特”的人结婚。她说:“在一切重大的事情中,最关紧要的是形式,而不是忠实。”[27]表明了她只重视形式,而不在乎对方的品质。与他们相对应的另外一对人物是阿尔吉隆和赛瑟莉。阿尔吉隆假造出一个名叫邦伯里的久治不愈的病人要他照顾,以便能随时去乡下寻欢作乐。当他假扮成涅斯特出现在赛瑟莉面前时,赛瑟莉非常高兴,因为她也对“涅斯特”这个名字感兴趣。阿尔吉隆老实交代自己确实作风不正,她却回答道:“如果你不是坏人,那么你一定用一种不可饶恕的手段欺骗了我们大家。我希望你没有过双重人格的生活,假装放荡不羁,实际上时时刻刻保持着洁身自好。这样做是虚伪的。”[28]无论是杰克和格温多琳,还是阿尔吉隆和赛瑟莉,他们所追求与标榜的是玩世享乐的人生观。王尔德通过形形色色的花花公子,一方面尖锐无情地揭露与批判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观,另一方面宣扬了唯美主义的道德观,从而通过艺术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自己唯美主义的文艺思想。

纵观王尔德的四部喜剧,我们不能否认其中有一些现实主义因素,因为只有源于对现实的透彻了解和认识,才能对资产阶级道德进行深刻而有力的揭露,但唯美主义是其基本的主题与倾向。王尔德致力于把美学原理贯彻到他的喜剧中,创造了王尔德式的唯美主义喜剧。他的腐朽的享乐观是其作品中的糟粕,但他的唯美主义锋芒,直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伪善的价值标准,具有进步意义,值得研究。

注释:

[1]阿兰狄斯·尼科尔:《英国戏剧》,第190页,英国佩特曼出版社,1978。

[2]《牛津英国文学指南》第5版,第1607页,牛津大学出版社,1985。

[3][5]《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第383、38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4]薛家宝:《试论王尔德喜剧中的现实主义因素》(南京师大学报,1990年第一期),第53-57页。

[6]《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十九)》,第825页。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1980。

[7][8][9][10][11][12][13][14][17][19][20][21][22][23][24][26][27][28]《奥斯卡·王尔德全集》,第413页,396页,421页,469页,449页,527页,500页,495页,1104页,386页,388页,460页,522页,490页,489页,326页,371页,343页,英国科林出版社,1990。

[15][16]转引自赵澧、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第9页,10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8]《二十世纪文学批评(二十三)》,第407页,英国盖尔研究所,1987。

[25]转引自桂扬清、郝振益、傅俊:《英国戏剧史》,第287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标签:;  ;  ;  ;  

唯美主义在文艺中的生动体现--论王尔德的喜剧_王尔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