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改善个人财产和国家财富的有效途径--兼论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_劳动价值论论文

寻求改善个人财产和国家财富的有效途径--兼论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_劳动价值论论文

寻求增进个人财产和国民财富的有效途径——兼论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新发展论文,有效途径论文,国民论文,个人财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要求,一个重要内容是寻求先进的生产要素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个重要内容是富裕人民,富裕人民不只是增加人民收入,还要增加人民的个人财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够对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1、确认个人财产和私人资本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也不例外。作为社会主义的运动有两个阶段,一是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二是建设社会主义。与此相应,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历史使命。面对资本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运行的规律,目标是通过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寻求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而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任务,是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与此相应,劳动价值论要有新的发展。这就是寻求建设和发展新社会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条件相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他要同生产资料结合从事劳动就得被资本所有者雇佣。他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就得被包括资本家在内的财产所有者占有,他所得的只是相当于其劳动力价值的出卖劳动力所得。劳动者的个人消费也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环节。其劳动生产力也是属于资本的生产力。因此,对劳动者而言只有劳动收入,没有财产,更谈不上财产收入。正因为劳动者是无产者,这个社会就不是劳动者的。马克思就是在这种分析中发现无产者是这个社会的掘墓人,其革命也最彻底。

转向新社会后,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人阶级成为这个社会的建设者。作为建设者就不能再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应该成为有产者,分享建设的成果。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在否定资本主义所有制以后,“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里讲的个人所有制。过去许多人理解为是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从马克思的思想分析,个人所有制应该包含个人财产。如果劳动者进入新社会后仍然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他为什么要推翻旧社会呢?当然有人会说,劳动者成为了公有制的生产资料的主人。问题是在社会主义现阶段,没有达到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水平,这意味着仍然存在着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更何况在现行的体制中,无论是在国有制还是在集体所有制中,劳动者并没有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资料的主人。在这种背景下,确认个人财产,确认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联合劳动的关系,是符合马克思的思想逻辑的。

从实践看,农村改革的成功是解决了耕者有其田,城市和企业改革自然要提出工者有其产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富裕人民。富民就不仅是增加人民收入,还要增加人民的财产。在此前提下,劳动者就不一定与劳动条件相分离,他也可能是以一个资产所有者的身分进入生产过程。他的收入就不仅有劳动收入,也可能有资产收入。这就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在社会主义的现阶段则可能出现劳动者同时就是其他要素所有者的状况。劳动者不仅以劳动得到收入,还可能以其持有的股权、以其投入的技术、以其管理才能及不动产获取财产收入。

从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讲,收入与财产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在过去的体制中,不承认个人利益,劳动者没有劳动积极性。已有的改革承认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并且将其个人利益同劳动成果和企业利益挂钩,不仅调动了劳动者劳动积极性,也调动了其关心劳动成果和企业利益的积极性。现在承认个人财产,也就促使劳动者从自己的财产利益上关心整个国民财富的增加。个人财富增殖不仅是增加个人财富,也在增加国民财富。这也正是建设新社会所要求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承认个人财产的含义不仅仅在于个人财产的增加,还在于承认财产参与财富创造过程的增殖。我们同样会预见到今后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别不仅仅是收入差别,更大的是财产差别。这将是新的层次上的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

针对长期以来将个人投资者打入异类的传统,“七一”讲话明确提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这对以财产增殖为目的的私人投资者是一种鼓励。就建设新社会来说,不仅需要劳动,更需要私人投资。这同样也意味着,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不仅收入差别得到了承认,财产差别也将得到承认,而且财产收入也应该同劳动收入一样得到承认。

2、采用先进生产要素

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发展生产力,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寻求和利用先进生产要素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也分析了先进生产要素。遗憾的是,由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劳动创造价值问题,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被忽视了,或者被片面化了。过去对劳动价值论的片面理解,是将价值创造等同于财富创造,进而将生产要素限于劳动,由此阻碍了对先进生产要素的探索和利用。对此我们可以在对劳动价值论全面认识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首先,劳动价值论决不将价值源泉唯一地归结为直接劳动。在劳动价值论的框架中,管理、技术实际上都参与价值创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总体工人”的概念,就是说,随着分工的发展,从事创造价值的劳动者不只是直接劳动者,不从事直接劳动的管理者、工程师,只要处于其特定的分工岗位上,仍然可以成为创造价值的总体工人的一员。就是说,技术、管理本身就是劳动要素。现代经济还有一个趋势,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比重和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大于直接劳动者。现在的绝大部分私营企业家也可能通过其管理、技术的投入以及市场的开拓而参与价值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也参与了价值创造。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其技术和管理的劳动是复杂劳动的话,其创造的价值可能多倍于直接劳动者的简单劳动。

其次,劳动价值论区分了价值创造和财富(使用价值)创造两个方面。前者只是同劳动相关,而财富的创造则需要劳动同各种生产要素的结合,其中包括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等。劳动价值论不仅分析了劳动生产力的作用,也分析了资本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协作和分工的生产力,管理和技术所产生的生产力。在马克思的分析中,这些要素生产力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远远高于劳动生产力的作用。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寻求先进的生产要素。根据各种要素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决定性作用,可以将经济发展阶段区分为资源经济、劳动经济、资本经济、技术和知识经济阶段。这也大致反映不同阶段的先进生产要素的次序。在我国现阶段先进生产要素不会是劳动要素,应该是资本、知识和技术。这些要素的所有者将会成为财富创造者,分配(收入和财产)向这部分要素所有者倾斜是非常自然的。

《资本论》在阐明劳动创造价值原理时,丝毫没有否认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马克思引用过一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意味着财富(使用价值)的生产需要一定的生产条件,现在无论是农业的生产还是工业的生产都离不开资本和土地等。显然这些非劳动的生产要素尽管不创造价值,但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由于社会财富的主体是社会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因此社会财富创造中,各生产要素都做出了贡献。而且,这些生产要素对价值的创造也不是不起作用的。它们会通过影响生产的效率来影响价值量。例如采用先进技术会直接影响个别劳动时间,乃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当个别企业采用某种新的要素如新的工艺或技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它可以使其生产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降低,从而获取超额利润;而当全社会都使用这种新的要素时,则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生产该产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显然,这些要素会通过影响在一定劳动时间中(创造价值)创造使用价值总量来影响单位产品的价值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针对德国工人党哥达纲领中的“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句话时写道,“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资财富本来就是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上面那句话……只是在它包含着劳动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资料这层意思的时候才是正确的。然而一个社会主义的纲领不应当容许这种资产阶级的说法,对那些使这种说法具有意义的条件避而不谈。”

3、明确按要素分配

明确了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后,就要明确分配结构中按劳分配与按其他要素分配并存的必要性。在这里需要明确分配结构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它对生产能起到其他机制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里需要在理论上明确,收入分配与价值创造不是同一层面上的问题,明确按要素分配不是否定劳动价值论,而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在说明要素分配合理性时,首先要对马克思批评“三位一体”公式有准确的理解。在马克思看来,“三位一体”公式的庸俗性在于将资本、劳动、土地都同等地看作是价值的源泉。但他并没有否认,土地所有权、资本和雇佣劳动成为收入的源泉。

劳动价值论在说明劳动创造价值时,没有否认要素参与分配。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价值创造与劳动相关,分配由生产条件决定,它指的是要素所有权。与分配相关的除了劳动力所有权外,还包括资本、技术、土地、管理等要素所有权。分配过程也就是各个要素所有权的实现。《资本论》关于剩余价值分割的分析就说明了,分配中实现要素所有权对提高生产力和增加社会财富所起的积极作用。可惜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将劳动价值论片面理解为劳动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配限于按劳分配,由此导致整个要素配置效率的低下。

实践证明,单纯的按劳分配的局限性非常明显:生产过程是多种生产要素的结合,劳动只是其中的一种要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主要约束因素是资本、技术、企业家要素供给不足。单靠按劳分配不可能起到动员劳动以外的要素的作用。

从效率考虑,分配机制的功能不只是提高劳动效率,还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仅要刺激劳动要素所有者的劳动投入,还要刺激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所有者的各种要素的投入。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体制上,鼓励各个要素的所有者自觉地将要素投入生产力发展过程。显然按要素投入取得报酬就显得非常必要。所谓要素报酬即:按劳动投入、按资本投入、按技术投入、按企业家要素投入取得报酬。

有没有个人财产、有多少财产,不能成为政治上先进落后的评价标准,从推动经济增长的目标考虑,财产的来源及对财产的支配和使用的方向,则成为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评价标准。此标准,通过以下分配制度增加的财产应该是合理合法的,值得鼓励的:按资分配,即居民将一部分不用于消费的收入储入银行取得利息,购买股票取得股息,购买企业债券取得债息。目标是动员居民投资。技术投入的报酬,即技术投入的价值在分配上得到体现,技术开发所付出的成本得到相应的收益。目标是调动科技人员技术开发的积极性,推进技术进步。企业家(管理)报酬,即企业家通过年薪、股份等分配形式参与利润分享,可以促进更多的经营者成为企业家。克服经营者腐败,并鼓励其管理创新。

总而言之,适应批判旧社会转到建设新社会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也由批判的武器转到建设的武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是凝固不变的教条,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根据建设新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劳动价值论,仍然可以找到指导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和方法。

标签:;  ;  ;  ;  ;  ;  ;  ;  

寻求改善个人财产和国家财富的有效途径--兼论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_劳动价值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