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语言文字使用”的几个问题_教学过程论文

关于“学习语言文字使用”的几个问题_教学过程论文

关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文字论文,几个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核心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理念,无论是理论界还是语文教学一线,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一理念,跳出了“一两个词语+性”的刻板、抽象的定式,同时回避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争论。课程改革以来,学界争论最大或者分歧最大的是对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认识和把握。新的理念对语文课程本质特性是什么作出了正面回答。这一本土化的理念,让我们比较清楚地知道,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下面就理解与把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一、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这一提法较为抽象,缺少可操作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弱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学习中的语言积累、能够促进语文运用实际需要的语文知识,以及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受到了削弱;在阅读和表达实践中偏重感悟,语言文字的体验与运用特性往往被忽视。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去知识”、“去技能”、“去训练”的现象,在语文课堂中表现为“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教师作用弱化”。语文课堂离语文的本质特性越来越远,语文界对“语文课要回归语文课的本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是语文教学改革方向上的一次调控。

引导学生学习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也是与其他学科的主要区别所在。简要地说,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谈的语言文字运用,是在学校开设的语文课程的层面上来探讨,主要是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来谈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是什么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总目标的界定。可以借用课程总目标的三个维度,从“理解、表达、交流、分享”四个维度,来认识与理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

(一)理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课程性质或者说课程本质特性的表述上,强调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培养、提高儿童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2011年版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提“理解”,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不需要理解或理解不重要。

1.理解与运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整体。

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

2.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体会、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品味语言,交流感受,积累语言,学习、领悟基本表达方法等。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获得的语文知识、能力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思考、推测课文的概念、情节、事件等,寻找有价值的信息。

阅读心理学上有一种“基模”理论,认为基模是人类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人脑中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基模,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生活环境、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基模是不同的。基模的核心作用是在阅读时,重新构建对一个概念、一个事件、一种情况的解释。一个人在阅读时猜测意义、推断、解释的过程,既是理解的过程,也是运用的过程。例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去猜测、判断生字词语句子的意义;抓住关键句、中心句或重点段落的意义,理解、把握课文的主旨,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这些思考、推测、判断的过程,既是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3.理解的重要途径是读。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语文课堂应该书声琅琅。读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重要形式。

读有三个层次:初读,读懂文章一些词语句段的意义,读得正确流利,这是从整体入手把握文本内容;精读,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意义的结合,读出节奏、情感,这是抓住文本的重点内容;诵读,读出文本的情趣,领悟到文本的主旨,读得声情并茂,这是回归文本整体。

阅读目的不同,阅读方式也会不同。阅读方式主要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浏览等,这些阅读方式,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训练,并让学生获得一定的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

(二)表达

表达是一个人通过口语、书面语、表情、动作、绘画作品等形式,把自己的知识、想法或情感表达出来,并传递给别人。表达可以是一个人单独的活动,可以不期待别人作出反应或进行反馈。

语文教学中的表达形式主要是书面语的表达,通过训练实现口语向书面语的转化。当然,这并不是说口语训练不重要。儿童入学前,口头语言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训练与运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而儿童书面语言的发展,主要途径是通过学校开设的语文课程进行专门的训练才能实现。

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能说会道,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卡壳了。怎么促进学生的口语向书面语转化,激发习作兴趣,掌握习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很值得大家认真研究,总结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传统语文教学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读写结合。主要是理解与运用相结合,理解是手段,运用是目的。语文课要重视读写结合,以说促写。

(三)交流

交流往往是双向的或多向的,是参与者的一方将信息用语言文字或非语言文字的形式传递给另一方,同时需要得到信息接受者的反馈,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上,表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交流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评价环节,通过交流,诊断学情、调整预设、激发兴趣、保持激情。在评价环节,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规范、到位,不要太随意。

(四)分享

分享是个人把自己获得的知识、经验、感受等表达出来的单向活动。与表达不同的是,一般情况下要有对象才能进行,如小组讨论后的汇报。分享是希望他人能够了解、接受自己的知识、经验、感受(不是强求认同),是自我价值的一种诉求,常常带有个人的情感因素,也与个人的态度有关。

交流、分享的过程,离不开参与者的倾听。要重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与能力。参与者要听得进、听得懂,还要对接受的信息进行编码加工,作出反馈。交流、分享的过程,既是运用听、说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听、说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过程。

总而言之,理解、表达、交流、分享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四个维度。理解是前提和基础,表达是目标,有了理解、表达,才会有交流或分享活动。所以,我们讨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既不能只重视表达训练而忽略了理解、交流、分享活动,也不主张将这四项活动割裂开来。需要将理解、表达、交流、分享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2011年课程标准颁布后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一种对语言文字运用狭隘的理解与处理,比如,每节课让学生动动笔写一写就算是运用了。当前的语文教学需要走出这样一个误区:运用不只是口语与书面语的表达,更不能仅仅局限于书面语的表达。表达训练不应该成为实施教学目标的唯一方式。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亲历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分享经验与成果的课堂。

可以说,语文教学没有理解与表达的训练是空泛的;没有交流、分享的语文教学是无趣的。理解、表达、交流、分享的过程,涵盖了语文课程领域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能力运用的过程,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三、语言文字运用有哪些年段特点

下面对低、中、高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作简要的概括。

(一)低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

1.重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保护儿童的天性。

2.重点做到五好: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写好话。

3.识字、写字、学词学句重在方法的学习与指导。

4.字词训练要抓住关键点,即对阅读理解有帮助、有启发,可以迁移运用的训练点。

5.字词、句式的理解与运用,要打开学生的思路,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6.阅读教学要突出读、说、背、动四要素,即多种形式的朗读;想说、敢说、能说;背诵、积累有价值的内容;重视在活动中、游戏中学习。

(二)中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

1.重视围绕听、说、读、写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听:养成倾听的习惯,能提出疑问与人讨论;说: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读:注重朗读的方式与层次;写:注重围绕一个意思写完整、写具体。

2.开始以段为重点,逐步向篇章过渡,渗透一些篇章的写法。

3.逐步树立训练意识,重视从文本中发现、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要素,训练要素宜小不宜大。

4.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提供一定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既要保证学习的趣,还要不断提升学习的质。

5.了解学生的已知,取舍学生的未知,激发学生的想知,引导学生的须知。

6.加强语言积累,促进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7.提升教师的课堂语言质量,为学生提供典范的语言。

(三)高年段语言文字运用特点

1.挖掘、提炼文本蕴含的核心价值内容,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学会取舍,一课一得。

2.加强体会、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注重读写结合。

3.不断增强篇章意识,注重文本的整体性,明确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

4.语文学习要“言”、“意”兼得,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得言、会意。

5.注重语文学习的开放性,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扩大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

6.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阅读、习作的方法和能力。

对语言文字运用年段特点是什么的认识,还需要通过我们的深入研究,不断实践,获得清晰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

四、语言文字运用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能力

听、说、读、写、思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学习语文来说,思想是一个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工具有好坏,思想也有好坏,学习语文,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袁微子先生对语文学习与认识事物、发展思维的辩证关系,也有着独到认识。他说,学习语文属于发展语言的范畴,认识事物属于发展思维的范畴,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培养理解、表达、观察和思维能力,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把它们统一起来。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思维训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训练。说到训练,不主张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训练有主次之分,有重点训练、一般训练之分。重点训练称作语文基本功训练,必须扎扎实实进行。例如,低、中年段要在文字上下工夫,打好文字的基础。开始识字、写字时,字音必须读准确,写字指导必须到位,如掌握基本的笔画,按照笔顺规则书写,执笔方法、写字姿势要正确。指导到位了,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写倒插笔,不至于影响今后的书法练习。

再如低年级写话训练,重点应该放在激发写话兴趣,乐于表达上;一般的要求也是需要的,如对文字作适当的规范,如错别字、语句通顺的问题,以及初步的写话习惯。

再如默读训练。默读的年段特点是:低年级开始学习默读,重点是学习做到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读,学习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尝试提出不懂的问题。中年级要运用低年级获得的能力和养成的习惯,重点是学会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能提出不懂的问题,不断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习惯的培养低年级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即使影响了默读的速度,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习惯养成了反过来会促进默读速度的提高。

再如高年级的习作。“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和“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写”,这是小学阶段要学习的基本表达方法。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得给予习作方法的引导。我们以《颐和园》、《观潮》为例:《颐和园》是按游览先后顺序、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静态景物的特点;《观潮》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间先后顺序、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动态景物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文章表达上的这些特点,以读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些都属于语文基本功训练,即重点训练目标,需要花时间、下力气扎扎实实地进行。一般训练目标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自得、自悟、自能的过程。该扶就扶,该放就放,扶放结合,扶放适度。“放”,当然不是放任自流,学生也不是无师自通。

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可以研究:怎么从整体上把握、处理文本内容。现在很多教师比较喜欢选择课文中的一两个自然段或容易出彩的内容来执教,但对怎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重视不够或者说认识不够到位。有的教师会说,一节课只有40分钟,应该有所取舍。语文课堂中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但是,如果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一般情况下,还是建议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读通全文,对文本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从整体入手,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可能存在哪些学习上的障碍。知晓学情,才能以学定教。

之所以提出重点训练目标和一般训练目标,主要是因为担心教师们扶得过多,练得过死,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现在有一句比较流行的说法:语文教学实现美丽的转身。但是,前提要弄清楚向哪里转,是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还是转一圈又回到原点,这关系到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值得大家思考、研究。

五、需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

学术研究首先要弄清楚基本概念,尤其是一些核心概念,如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问题,至今学界仍然争论不休。概念不清楚,语文教学改革容易走弯路,容易让教师感到忙碌、茫然和盲动,甚至出现方向性的问题。

我们讨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有必要弄清楚一些基本概念。例如:

什么是语言文字运用?从目标的角度可以作这样的定义:利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满足一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需要。

语言文字运用的要素是什么?是通常所说的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运用,还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综合运用?

什么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语言文字运用”两者有什么区别?

简单地说,“运用”是目标,“学习”是过程。讨论语言文字的运用,首先要区分语文课堂的运用与生活中、工作中的运用。学校开设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获得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才能在生活、工作中运用,而不是学生已经会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这又很容易让人想起,语文教学是不是又要回到“以训练为主”的道路上去。

当前语文界,给人的一种感觉,是把关注点或者说兴奋点集中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层面上,是在学生已经会用的前提下,讨论怎么运用语言文字的问题。这个前提条件是不是科学,方向对不对,值得大家进一步思考、探讨,目前还没有定论。如果在这个前提下讨论语言文字的运用,往往会忽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即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没有过程,结果从哪里来呢。

“学习”与“学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学习要有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体现引导学生亲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过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应该是综合、多元的,有四个核心问题。

一是训练什么。

一般来说,主要是基于教科书的层面探讨选择什么内容进行训练。首先要认识到教科书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涉及诸多因素,例如学生的因素,如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生活经验与家庭背景;教师的因素,如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生活经验与个性;还有语文课程资源和环境因素等等。

认真钻研文本,从教科书的文本中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的要素,是训练什么应遵循的准则。

二是怎么训练。

涉及教学步骤或环节怎么分配,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等等。

三是用什么训练。

这是教学手段的问题,主要是现代教学媒体和语文课程资源的运用等。

四是为什么训练。

预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达成怎样的目标,支撑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等,这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当然,上述几个方面都需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厘清概念的过程也是提高认识的过程。有的概念需要不断探讨、深入研究才能把握规律,获得比较全面的结论。什么时候这些问题弄清楚了,语文教学才会真正走出困境。

标签:;  ;  ;  

关于“学习语言文字使用”的几个问题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