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粮食安全_粮食安全论文

世界粮食危机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论文,安全问题论文,危机论文,我国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0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65(2009)02—0032—06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在我国一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也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粮食生产率的提高,粮食生产持续增长,国内粮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出现供大于需的情况,累积了大量库存。粮食自给率不再是衡量粮食安全的唯一标准,有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必要完全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维持高库存来保障粮食安全,而是可以充分利用价格低廉的国际市场平抑国内粮食波动。[1]加入WTO后,中国粮食市场的逐步开放为中国通过国外市场更有效率地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条件。虽然这一阶段我国粮食仍旧持续供不应求,但供求矛盾并不十分突出。

2006年以后,由于世界范围内生物能源的发展,主要粮食出口国的自然灾害以及石油价格上涨等原因[2-3],世界粮食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全球粮食供需趋紧,世界粮食市场陷入危机之中,粮食安全重新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就我国而言,2000年推广的生物质能源几乎消耗了我国所有的陈化粮,进一步扩大了粮食的供需缺口,增加了粮食进口需求[4],而世界粮食危机的出现一方面提高了粮食的进口价格,另一方面减少了可供进口的粮食数量,对我国粮食进口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基于此,研究我国在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下能否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通过实证的方法对现阶段,特别是世界粮食危机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了在论证时有可操作的依据,在综合前人定义的基础上,这里界定我国粮食安全得以保障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种是我国的供给大于需求;第二种就是当供给小于需求的时候,可以轻易地通过库存或者进口平抑缺口。也就是说,粮食安全的界定可以通过三步来判断:首先要对供需及其缺口进行判断,如果满足第一种情形,那么粮食安全可以得到保障;反之,做下一步的判断,即对我国的粮食库存进行研究,如果库存可以保障,则认为其安全;再者,就是对其进口情况的判断。对进口的判断相对来说要复杂得多:不仅要看世界粮价的变动以及我国进口占世界粮食进出口的比重,还要考虑世界粮食市场的供需情况。前者决定了我国粮食安全受世界粮食危机的影响程度,即“买得起”;后者决定了我国获得进口的难易程度,即“买得到”。

二、现阶段我国粮食的生产、需求及产需缺口

根据上述对粮食安全的界定,不难发现对粮食安全判断的基础在于对粮食产需缺口的判断。

从生产上看,我国的粮食产量自1991年来呈现明显的波动趋势,但2000年以后,基本上保持缓慢上升态势,2008年产量达到5.285亿吨;分品种来看,稻谷、小麦、大豆十几年来产量基本保持不变,特别是2000年以后,这三种主要的粮食品种产量变动幅度很小。而玉米是现阶段产量变动最大的粮食品种,2000年以来,我国玉米产量持续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6%左右(如图1所示)。总体上,我国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对保障粮食安全有利。

图1

1985-2008年我国粮食的产量

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产量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数据。

从需求角度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人均消费的口粮数量越来越少。2000-2007年,农村居民口粮的消费量平均每年下降3.2%,城镇居民每年则下降0.8%,而这段时间人口的增长速度只有0.6%,因此,口粮消费总量的下降是必然的趋势;同样因为收入的增长,居民的肉食消费的增加带动了我国饲料粮需求量的增长。2000-2007年居民消费的饲料粮每年以5.5%的速度增长,其总消费量与口粮的消费总量基本持平,2005年以后的消费量甚至超过了口粮消费量。但如果从2003年以后看,饲料粮消费量的年增长速度却只有2%。原因就在于,当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居民对肉类产品的需求量会呈现刚性,甚至可能会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饲料技术的提高,使得饲料粮需求量会有所下降。这两种途径的消费占了粮食消费量的80%以上,直接决定着我国总体粮食消费的趋势。因此,从总量上看,近年来我国粮食总消费量虽然持续增加,但变动幅度也不是很大(如表1所示)。

综合粮食产需两方面的情况,2000-2008年我国粮食仍处于持续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且粮食供求缺口在一些年份还相对较大,2003年甚至达到产量的20%左右。这种情况显然并不符合本文对粮食安全定义的第一种情形,根据本文对粮食安全的界定,要判断我国是不是能维持粮食安全,还需要看我国库存的调节能力。

粮食库存是国家的机密数据,一般很难获得。但是,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某种粮食总需求量=年初的粮食库存+当年的粮食生产量+当年的粮食净进口量-年末的粮食库存,由此可以推导出库存变动量与净进口之和应该等于供需缺口。虽然库存变动量无从得知,但从我国粮食净进口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粮食净进口与供求缺口差距越来越接近,2006和2007年甚至达到了供需缺口的70%。这说明,我国粮食库存对供需缺口的调节作用正在不断下降,而净进口,特别是进口对调节粮食产需缺口的贡献越来越显著。因此,在世界粮食危机背景下,我国能否从国外“买得起”并“买得到”足够的粮食是考虑我国粮食安全能否保障的关键。

三、世界粮食危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为了说明世界粮食危机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即我国能否“买得起”所需要的粮食,以下将从两个方面予以说明,即世界粮食危机的形势以及我国进口量占世界粮食供给的比重。

1.世界粮食危机现状

世界粮食危机是目前各国所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其最直接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粮食价格短时间内迅速增长且幅度很大:2000年以后,主要粮食产品的世界价格普遍呈现上升趋势,到2006年为止,价格的增长幅度较为平缓,但2007-2008年粮食价格迅速增长,2009年初虽然有所回落,但仍明显高于2006年的粮食价格(如图2所示)。从产品看,世界粮食危机中价格变动最明显的是大米以及大豆,特别是高档大米。玉米、小麦的价格虽然都有一定的变动,但幅度并不是很大。结合这几种产品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引起各国对粮食危机恐慌的最重要因素应该是大米,很多学者甚至认为粮食危机的实质就是大米危机,这也是很多国家纷纷对大米实施限制出口政策的原因。

总体上,粮食价格,特别是大米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影响的程度还取决于我国粮食进口占世界粮食供给的份额,也就是我国与国际市场的关联程度。

2.我国和世界粮食市场的关联程度

这里用我国的进口量占世界进出口的比重来反映我国和世界粮食市场的关联程度。如果比重较大,说明我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反之,则表明世界粮食市场价格的变动对我国进口的影响不大。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玉米、小麦的进口量占世界进出口量的比重很小,甚至低于1%,而大米的进口量占世界大米供应量的比重也只有2%左右,由此可以推断,世界小麦、玉米、大米市场的价格变动对我国相关粮食产品进口的影响程度应该不大;而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大豆进口国,大豆的进口占了世界大豆进出口量的45%左右,说明我国与国际大豆市场的关联比较大,受世界大豆市场的影响也相对较大。

综合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变动以及我国对世界粮食市场依赖程度两个方面的因素,可以看出:世界粮食危机的重点是大米价格的上涨,而对我国来说,我国对国际大米市场的依赖程度有限,即使大米价格上涨很多,国家也只需花费有限的外汇去购买需要的大米,因此,我国在“买得起”大米方面并不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就小麦、玉米而言,一方面其价格变动不大,另外这两种产品的国外市场供应能力也足够大,我国在保障这两种粮食产品安全方面的难度也不大;大豆是我国最主要的进口产品,占世界进出口的比重非常大,而且其进口量的年均增长率也很高,说明大豆受世界市场的影响很大,且影响程度正处于逐年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受世界粮食危机的影响,世界大豆价格上涨幅度也很大,因此,毫无疑问,大豆是我国受世界粮食危机的影响最大的产品,也是保障安全难度最大的产品。那么,我国是否能够“买得起”所需要的大豆呢?

就我国的购买力来看,虽然大豆进口量很大,近年来价格也偏高,但我国完全有能力承受价格以及数量的双重波动。以进口量最大、价格最高的2008年为例,按国际价格折算,我国花费在进口大豆上的金额约177.7亿美元,仅相当于当年总出口金额的1.5%、贸易顺差额的6.8%,占当年外汇储备的0.9%。因此,虽然世界大豆价格的上涨会给中国大豆的进口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现阶段或者在短期内我国仍可以“买得起”所需要的大豆。

面对中国进口量的大幅增加,我国在大豆进口方面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世界粮食危机背景下世界市场能否提供足够的大豆,也就是我国能否从国际大豆市场上“买得到”所需要的大豆。以下将就世界市场上大豆的可供性进行说明。

四、世界市场上大豆的可供性

要判断我国是否“买得到”所需要的大豆,就是要对世界市场上大豆的可供性进行判断。

首先,从总量上看,1990年以来,世界大豆总产量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2007年大豆的产量甚至达到了1990年产量的2倍,增长速度很快。除此之外,主要的大豆生产国以及出口国,如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产量也基本上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世界以及主要出口国产量的不断增加,为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进口需求创造了可能,保障了世界市场上大豆总量的可供性(如图3所示)。

图3 世界主要出口国大豆产量

资料来源:FAO Statistic

然而,仅仅是总量的可供性并不足以说明我国能够“买得到”所需的大豆,因为我国大豆的产量存在年际波动,而世界大豆产量也是如此。如果世界大豆市场可以同时保障我国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买得到”大豆的话,这样才真正可以实现世界市场上大豆的可供性。那么,我国是否可以通过国际大豆市场平抑国内产量时点上的波动呢?为了对此进行定量研究,本部分引入了波动的概念,看国际大豆产量波动是否与我国大豆产量波动的情形一致。波动,即为时点上真实值偏离预测值的程度。一般,如果我国产量与世界产量的波动有异步性,即两者不相关,那么国际市场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就存在着平抑波动存在着可能性;但如果两者的波动是相关的,即我国产量的波动是世界产量的波动引起的,中国就很难利用世界市场来平抑波动。具体的波动比较的方法沿用了朱晶[1]在其论文中研究谷物生产波动的国际比较时所采取的方法,做法如下:

第一步,选取1990-2007年的数据,做我国以及世界大豆产量的趋势方程,以时间为自变量,可得以下方程:

中国大豆产量(Y)趋势方程:

第二步,通过计算得到我国大豆产量以及世界大豆产量的波动量。公式为:波动值=当年实际值-当年预期值。

图4 我国大豆产量以及世界大豆产量的波动趋势

从图4中所列的波动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大豆产量波动值与世界产量波动值年际变动趋势基本是相反的,世界市场大豆产量的波动可以用来平抑我国大豆产量的波动。但是,这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相关性,还需要通过数学的方法予以证明。这里设中国大豆进口量的波动值为M,世界大豆产量波动值为N,可得到两者的相关系数P,则:

经Eview软件计算,P=0.07,表示我国大豆的进口与世界大豆产量之间并不相关,两者波动幅度基本不一致。也就意味着,世界大豆生产可以用来平抑我国大豆产量的波动。通过同样的方法,本文还计算了我国与世界主要生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产量波动趋势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25,-0.05和-0.49,结果表明:我国与美国、巴西产量波动的相关系数小于0.3,两者并不相关,我国可以利用美国、巴西市场平抑产量波动,但对阿根廷市场的进口依赖度要有所控制。

五、结论

综合以上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状况的种种判断,虽然世界多国普遍存在着粮食危机的问题,就中国方面来说,持续的粮食供需缺口虽然存在,但由于除大豆之外的其他粮食产品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较低,受世界粮食危机的影响有限,不会威胁到粮食安全;而大豆的进口虽然受世界影响很大,但是其进口金额仅占中国外汇储备很小的一部分,我国“买得起”所需要的大豆,而且我国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平抑产量的年际波动,保证了我国能够“买得到”足够的大豆,世界粮食危机对我国大豆安全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因此,在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基本仍能得到保证。

那么,今后我国的粮食安全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从产量上看,我国近年来的主要粮食产品连续丰收,我国粮食的产量这几年增长很快。在中短期内,城市化可能带来耕地面积的减少,由于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粮食播种面积未必会减少,而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即使不会持续增长,最少也会基本维持现有的水平。

从需求方面来说,人均口粮仍会继续下降,但当其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应该会维持刚性,而人口在缓慢增长。因此,人均口粮在短期有可能会下降,将来会基本保持稳定。而饲料用量在中短期仍会缓慢增长。原因在于,虽然目前总体上肉类产品人均消费量仍在不断提高,但肉类、鱼类产品的消费也有一定的上限,2007年就出现了城市猪肉等肉食品消费量下降的现象,而且饲料的转化率会随着技术进步逐渐提高,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饲料粮也会有所减少,正负作用相抵,饲料粮的消费量的上升速度不会太快。工业用粮的消费量将来会有所提高,而损耗和种用粮会随着技术进步而降低,综合各方面影响,未来我国的粮食消费量会缓慢增长。

因此,从我国的供需缺口的角度,我国的供需缺口与现在相比会增加还是减少,这一点很难预测。但是在中短期内,排除重大变故的因素,我国的供需缺口在现有的水平上波动,但幅度不大。

从国外市场来说,目前的粮食危机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石油价格上涨、次贷危机、生物能源的发展、自然因素等。其中很多因素,如油价上涨、次贷危机属于周期性因素,自然条件的恶化,属于偶然因素,这些因素都不能成为影响世界粮食市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未来世界粮食危机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综合国内国际两方面,我国的粮食安全在中短期内应该不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标签:;  ;  ;  ;  ;  ;  ;  

世界粮食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粮食安全_粮食安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