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的发展与展望_中俄关系论文

中俄关系的发展与展望_中俄关系论文

中俄关系的发展与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俄关系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俄建交以来,双边关系进展顺利,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两国关系已进入“建设性伙伴关系”的新阶段,并已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关系今后还将继续得到巩固、加强和发展。

三年多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政治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俄关系是在苏联解体和国际环境大变化的形势下不断发展起来的,并已逐步形成了新型的国际关系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连续上了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迅速实现了由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保持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1991年底俄独立后,中国政府即派出以对外经贸部部长李岚清为团长的大型政府代表团访问莫斯科,签署了确立两国关系的《中俄两国会谈纪要》。1992年1月底,李鹏总理在联合国会见了叶利钦总统,这是中俄两国领导人首次会晤。双方一致表示要恪守1989年和1991年中苏两个联合公报,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中俄睦邻友好关系。第二个台阶是1992年底,以叶利钦总统首次访华为标志,两国关系开始由一般正常化关系上升为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新关系。叶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宣言》。叶称这次访华“开辟了俄中关系的新纪元”。叶访华后,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国家杜马主席雷布金等也相继访华。两国副总理和部长级的往来亦十分活跃。第三个台阶是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对莫斯科的成功访问,进一步把两国关系推进到了构筑“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的新阶段。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和《核武器互不瞄准对方》的声明,确立了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新型国家关系。同时还签署了《中俄国界西段协定》,基本解决了存在多年的边界争议,从而为两国关系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时隔半年后,江泽民主席于1995年5月9日应邀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庆典,并再次会晤叶利钦总统。叶强调“俄罗斯希望与中国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进一步提高两国关系的水平”。6月李鹏总理首次访俄,双方签署了“俄中联合公报”和一系列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了两国的实质性合作关系。此外,俄外长科济列夫、国防部长格拉乔夫访华,中国副总理李岚清和军委副主席张震等访问了俄罗斯。

2.建立起五大机制。一是新型的国家关系机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长期友好,互利合作,既不对抗,又不结盟。二是最高领导人对话机制。从1992年起,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之间建立了定期的互访和对话机制。三是保障睦邻相处的安全机制。1993年双方签署了中俄两国国防部合作协议,确立了国防部长定期会晤制度。四是经济科技合作机制。1992年8月建立了中俄经济和科技合作混合委员会工作机制,规定担任混委会主席的两国副总理每年在双方首都轮流举行一次会谈,讨论有关经贸合作问题。五是国际问题磋商机制。1994年1月签署了《中俄两国外交部磋商议定书》,双方同意就重大国际问题经常交换意见。

(二)经济合作领域拓宽。中俄利用地缘和经济互补性的优势,积极发展两国经贸关系,大力开拓合作的新领域、新渠道。

1.经济关系不断加深。中俄两国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认为经贸关系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叶利钦总统在欢迎江主席访俄时指出,“俄罗斯与中国构成一个互补的自然地理、资源、经济和人文区域”,两国的“地理位置和传统友谊要求双方建立起高效的互利合作关系”。江主席也强调,“中俄两国地理上毗邻,经济上互补性强,进一步发展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双方“要进一步使两国的经贸合作适应相互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两国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关系不断加深,并陆续达成了一系列协议。1991年12月我外经贸部长访俄时,与俄共同确定了中俄经济合作的原则和基础。俄方表示承认并继承原苏联与中国签订的经贸协议、协定和合同。1992年8月两国政府间经贸科技合作混合委员会在莫斯科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之后两国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中俄经济合作的务实政策。1994年5月俄总理访华时,双方签署了《中俄政府关于对所得税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中俄政府农工综合体合作协定》等6个文件。同年江主席访俄时,签署了《中俄海关合作协定》和《中俄经贸合作协定》等文件。双方还强调,要逐步实现向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关系形式过渡,并要制定和实施科技领域的长期合作规划。李鹏总理访俄又签署了《中俄关于共同建设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黑龙江(阿穆尔河)界河大桥的协定》、《中俄关于森林防火联防协定》、《中俄关于在信息化领域合作的协议》、《中国机械工业部和俄机械工业委员会建立和发展合作关系的协议》等五项协定。上述一系列文件的签署表明两国的经济合作正在不断深入和扩大。

2.贸易额迅速增长。1992年以来,两国贸易额连续超过中苏时期的最高水平。中苏时期的最高贸易额是39.04亿美元(1991年),1992年和1993年的中俄贸易额分别达到58.62亿美元和76.8亿美元,年增长率分别为50%和36%。1993年中国成为俄对外贸易中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俄也上升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1994年虽因各种原因贸易额下降为50.8亿美元,但仍比1991年中苏贸易额多11亿美元。贸易出现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形式,既有政府间的专项贸易,也有边境地方贸易、易货贸易、补偿贸易、边民互市贸易和旅游购物等。贸易品种不断优化,由最初的俄方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交换中国的日用品,逐步转向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贸易。

3.技术合作多样经。通过三年来的高层互访和中俄经济科技混合委员会的工作,两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重要协定。合作领域已拓宽到工业、农业、林业、渔业、交通、环保、军工、和平利用原子能和宇宙空间等各个方面。先后建立了一批合资合作企业。

(三)军事合作发展顺利。两国恢复军事接融以来,交往频繁,相互信任度不断提高。

1、军事领导人互访增多。1992年8月中国国防部长秦基伟首次访问俄罗斯,建立了两国军方之间的相互联系。同年底叶利钦总统访华时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和加强军事信任问题的谅解备忘录》。1993年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总参谋长张万年和海军司令张连忠相继访俄。同年11月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访华,签署了中俄两国国防部合作协议。1994年4月俄军总参谋长访华,商讨双方军事技术交流问题。7月我国国防部长迟浩田访俄,11月俄海军司令戈罗莫夫访华。1995年5月,俄国防部长再次访华,双方签署了《中俄两国国防部长会谈纪要》。通过上述交往,密切了两军的关系。

2.军事领域的信任度提高。1994年7月两国国防部长签署了《中俄两国政府预防危险军事活动协定》,9月江主席访俄时两国又发表了《不将本国核武器瞄准对方》的声明,这表明中俄在加强军事领域信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1995年上半年,两国还就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和加强军事领域的信任问题举行了数轮谈判。

3.军售和军事技术合作势头良好。俄在军售和技术转让方面,视中国为其重要的市场和合作伙伴。近年来两国的合作由一般军品售购为主逐步转向以加强技术交流为主,如双方已就涉及联合发射载人航天器和军转民等领域开展了合作。

中俄关系出现上述积极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双方总的出于地缘政治、安全环境和经济利益需要外,俄罗斯的主要具体考虑是:

(一)出于外交政策调整的需要。俄立国之初,为了获得西方的援助和支持,一度实行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对美亦步亦趋,忽视了东方外交,把对华关系亦作为一般关系来处理。但亲西方政策的实施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西方并没有给俄多少实惠(西方虽承诺援俄670亿美元,但实际给的很少)。加之近年来俄国内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对政府的亲西方政策强烈不满,叶利钦等对西方也深感失望。俄政府因而不得不下决心调整外交政策,实行面向东西方的“双头鹰”外交,不断加强对东方特别是对中国政策的力度,把中国列为俄外交的重点之一,中俄双边关系已成为俄“最优先考虑的问题”。

(二)为了维护周边安全环境。从地缘政治来说,苏联解体使俄的周边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俄认为搞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符合它的国家利益和安全利益。中国是俄最大的邻国,发展同中国的长期稳定、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有助于俄改善地缘政治环境。目前,俄国内各派政治力量虽然在内外政策上有尖锐分歧,但在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方面已基本形成共识。俄国家杜马主席雷布金6月会见李鹏总理时强调,“国家杜马支持两国政府签署的关于边界问题的协定,希望两国有个安宁友好的边界”。

(三)争取早日进入亚太经济圈。冷战结束后,与欧洲相比,亚太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投资增长快,贸易持续发展,区域合作不断拓展。俄认为未来的“21世纪将是亚太世纪”,为此想抓住机遇,尽快打入亚太经济圈,参与亚太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以吸引亚太地区的资金和技术,促进俄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尽快与亚太地区经济接轨,提高自己在亚太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总进程中的影响。鉴于中国是亚太地区的五大力量之一,在本地区的地位、影响和作用日益增大,“俄在这一地区需要并重视同中国合作”(叶利钦1995年6月27日的讲话)。俄认识到要进入亚太经济圈必须得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近年来俄不只一次要求中国在俄加入亚太经合组织问题上给予支持。李总理今年访俄时已明确表示中国支持俄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四)有助于俄的经济发展。苏联解体使俄丧失了欧洲、中亚等地的部分能源、资源基地;同时欧洲部分的资源因长期开发已趋于枯竭。俄深知经济发展的中心必须“由西向东转移”,其亚洲部分经济作用日趋增大,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远东和西伯利亚要由战略资源的储备地带变成资源开发区,这需要中国的参与和帮助。同时俄还认为,从其经济利益来看,中俄两国的经济互补性强,俄工业科技实力雄厚,但日用消费品缺乏;中国日用消费品丰富,轻纺工业先进,劳动力资源充足,市场广阔。积极发展与中国互利互惠的经贸和科技合作有助于俄的经济发展。此外,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俄也有一定借鉴意义。1994年3月22日,俄《独立报》曾明确表示,“扩大同中国的互利合作,符合俄开发滨海地区、西伯利亚、萨哈林岛和堪察加的战略意图”,借助“中国跳板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俄资本打入东南亚市场”。

(五)用俄中关系来平衡俄美关系。近年来,俄突出维护民族利益,极力争取恢复大国地位和影响。因此,与美国的利益发生严重碰撞,矛盾纷争增多,俄美“蜜月”时期已经结束,双方关系趋于紧张,已降到了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面对这种形势,俄更加重视中国,意识到中国经济繁荣,政局稳定,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上升,在解决国际事务中的份量加重,而且中国还是核大国。加强同中国发展关系有助于俄平衡同美国的关系,减轻美国对俄的压力,可以增强俄同美国打交道的地位。

经过双方几年的共同努力,中俄已奠定了良好关系的基础,并已进入稳步发展的新阶段。这种关系的潜力很大,具有内在、强大和持久的动力,今后在各个领域将会继续保持健康、积极和稳定的发展势头。

(一)在政治方面将继续深入全面地发展两国关系。

1.保持“持久密切”的友好合作。尽管中俄两国社会制度不尽相同,意识形态各异,但中俄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不存在任何政治问题和分歧。”(叶利钦语,1996年6月)目前双方都在积极努力地巩固和发展长期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双边关系,并决心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前不久,李总理访俄时,两位领导人达成共识,将恪守指导两国关系的各项原则,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的基础上使两国关系全面深入地发展。

2.加强“建设性”的高层对话。近几年来为了推动中俄关系不断发展,两国领导人作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最近双方再次确定,今后要继续“定期举行频繁的建设性的高层和最高级对话”(中俄联合公报1995年6月26日),加深双方的理解和信任,为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动力。今秋叶利钦总统将再度来华访问,并将签署一系列重要协议。

3.对重大国际问题进行密切磋商。中俄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地区稳定负有重大责任。两国领导人认为,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安宁,一些地区依然存在着矛盾冲突甚至局部战争,因此,两国应加强磋商和合作,共同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最近双方更加明确表示,“两国在国际形势的主要问题上立场吻合或相近”,“将就当代迫切问题加强磋商和对话,加强中俄就地区和全球事务多方位的建设性的相互协作和相互支持,并将此视为亚洲稳定、安全及国际局势全面健康化的重要因素”。(《中俄联合公报》1995年6月26日)。这表明两国在国际问题方面将会相互配合、协调立场、加强合作。

此外,两国还决定今后要在打击国际走私、贩毒、反恐怖活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和联合行动。

(二)在经济方面将开创形式多样的务实合作新局面。

1.进一步改善两国经贸合作的环境和条件。两国领导人对中俄经贸合作的未来充满信心,深信目前良好的国家关系已为继续发展双方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两国完全有可能在经济领域建立紧密的相互合作”(俄总理在欢迎李鹏总理宴会上的讲话,1995年6月),并明确提出要为经贸合作开拓新的方式和途径。对经济关系中现存的银行结算、交通运输、关税过高以及产品质量等问题双方已开始着手解决。从经济环境看,俄国内的经济形势已开始出现某种积极趋向,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我国内经济形势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这将为两国经贸合作提供新机遇。不难预测,未来几年中俄经贸关系会在规模和深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2.双边贸易额将会逐步上升。去年两国贸易额虽然出现了滑坡,但这是前进和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从中俄的经济潜力和相互需要看,未来的发展前景将会继续看好。今年两国的贸易额不会低于去年的水平。俄副总是达维多夫6月13日也说:“今年俄中贸易将会保持在50-51亿美元的水平上”。随着两国贸易关系的逐步理顺和政策调整得当,预计今后几年双方贸易额虽不会出现象1993年那样的大幅度增长,但会缓慢而又稳步地逐步上升,并达到新的较高水平。

3.经济科技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今年李总理访俄时,同俄领导人共同探讨了颇有发展前景的经济合作新领域。双方强调:今后要重点采取措施,深化在生产和科技领域具体项目的合作,包括石油、天然气、电力、机器制造、航空航天、农业、交通、研制和应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增加重大项目的比重。两国政府将采取措施,支持和协助双方有信誉有实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之间直接开展联系和合作。俄方准备参加中国的三峡水电站工程建设,合作建设中国辽宁的核电站,并将提供贷款和成套设备。双方还同意在1990年两国签署的关于鼓励和保护投资的政府间协定的基础上,促进相互投资,尽快制定出与长期伙伴关系相适应的边境地区合作新模式。

(三)在军事上争取建立长期稳定、安全信任的边境带。目前,中俄两国军方正在积极谈判,以便就有关军事信任措施达成一致和签署协议。中俄边境裁军谈判已持续进行3年多并已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当前双方都希望加速推进这一谈判进程,尽早签署相应文件。双方还一致认为,要严格遵守已经签署的有关边界协定,并按照业已达成的划界原则,继续努力,尽快全面彻底地解决边界问题,使两国边境成为“和平与友好的纽带”。

当然,中俄整个关系在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也不可能完全一帆风顺。目前双方之间还确实存在着某些不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消极因素。但这是相互关系向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要双方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这种消极因素是不难克服的,不会影响到中俄关系的顺利发展。

标签:;  ;  ;  ;  

中俄关系的发展与展望_中俄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