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价值研究论文_夏晓琼

夏晓琼

南部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637300

【摘 要】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50例心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75例作为对照组,另根据配对原则抽取75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控制护理模式干预。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评分及工作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评分及工作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心内科护理管理中可有效提高工作质量及护理满意评分,减少不良时间发生,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风险管理;心内科;护理;不良事件;工作质量

心内科是临床重要科室,主要针对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脏病、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脏部位疾病。由于该类疾病大多具有起病基础、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导致临床诊断及护理过程存在较高风险,极易出现护患纠纷等问题,严重影响治疗及护患关系[1]。因此,有必要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完善护理体系及工作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为准确、贴心的护理服务。本研究选取150例心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75例采用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我院于2017年4月-2018年1月收治的150例心内科患者,抽取75例作为对照组,另根据配对原则抽取75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性42例,女性33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53.4±1.4)岁;对照组男性43例,女性32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53.5±1.6)岁。2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1)患者经临床诊断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心内科疾病;(2)患者积极家属均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状态异常者;(2)合并严重心、肾、肺等器官疾病;(3)参与其他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控制护理模式干预;(1)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医护人员根据医院当前管理模式进行合理性,在其基础上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主要针对防范护理差错及感染等问题发生,确保护理质量及内容顺利实施。通过结合心内科疾病类型及特点建立抢救措施、治疗前后护理干预措施等,确保其治疗情况;(2)病房环境安全对策。由于心内科疾病患者体质较弱,极易受内外在因素影响而导致病情加重。故而护理人员应营造安全舒适的病房环境,包括护栏、防滑垫等,防止患者出现坠落、摔伤等,同时将呼吸器放于床边,以便于面对危急情况。同时,对病房实施定期消毒,避免菌落诱发感染;(3)用药指导。心内科疾病患者治疗药物均具有特异性,多于剂量及服用方式存在诸多限制要求。因此,护理人员有必要针对患者实施用药指导,谨遵医嘱指导患者服用药物,同时建立内心科用药说明书,严格管理各个用药环节,确保安全用药。

1.4 研究指标

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评分及工作质量评分。

护理满意评分通过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包括住院环境、沟通状况、护理态度、护理技巧等方面,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

工作质量评分采用我院自制的工作质量调查表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护理流程设计、风险因素分析、处理环节、工作责任心等,满分100分,分值越高工作质量越高。

1.5 数据处理

将本次研究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1.0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当样本容量n>40,理论频数T>5 时,用χ2检验;当n>40,但1<T<5 时,用校正χ2检验;如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67%(2/75)少于对照组16.00%(12/75),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护理满意评分及工作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评分及工作质量评分分别为(92.54±1.25)分、(93.22±1.24)分,对照组分别为(74.69±1.46)分、(75.55±1.44)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429、80.527,P=0.000、0.000)。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临床中老年人群常见疾病,具有发病急促、病情发展快、治疗周期长等特点。临床诊断后往往需要立即接受长期治疗,且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因内外在因素而导致病情加重,影响治疗[3]。因此,针对该问题临床必需加强对应风险管理工作,将患者治疗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分析,并加以排除,为患者营造良好安全的治疗环境,确保治疗顺利实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干预后,护患纠纷、配药差错、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使工作质量得到提升,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观察其他学者对其开展研究[4],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介入风险管理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婷,赵茜茜,崔晓博,等.曲美他嗪联合卡维地洛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7,39(5):579-582.

[2]单小静.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中的临床诊断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8):105-105.

[3]李春燕,简伟研.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经济负担——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7,10(5):75-80.

[4]尚润,徐春玲.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5):1974-1976.

论文作者:夏晓琼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2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9

标签:;  ;  ;  ;  ;  ;  ;  ;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价值研究论文_夏晓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