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雁彪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山西总队医院 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度洛西汀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82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度络西汀进行治疗,采用HAMD与TESS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还观察到两组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均出现不良反应,但是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要少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艾司西酞普兰,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更为明显,药物反应速度较快,不良反应轻,因而该种药物治疗抑郁症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艾司西酞普兰;度洛西汀;抑郁症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1-0047-02
抑郁症是精神疾病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对于该类患者,如果不给予药物及时治疗,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该类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可以达到25%,男性发病率为12%左右[1]。而该两项数据并不是不变的,近年来该数据具有上升的趋势。临床实践表明,该种疾病利用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中有多种药物治疗,但是不同的药物会产生不同的不良反应,且依从性也不相同,致使使用药物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本文将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度洛西汀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6例,女56例,患者年龄为18~70岁,平均年龄为(33.5±3.5)岁。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检测,各项评分均超过18分。所有患者均不存在滥用药物与饮酒的情况,同时排除气质性精神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例数均为41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可以作为对比试验进行比较。
1.2 方法
根据患者分组情况,对照组患者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即患者每天服用10~15mg的艾司西酞普兰,均在早餐后服用。观察者患者服用度洛西汀胶囊进行治疗。在治疗的初始阶段,患者每天每天服用30mg,服用一周后,可以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将药物的剂量每天增加至60mg,且均在早餐后服用。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测定HAMD评分,同时治疗后还需要借助心电图与血常规等辅助性检查措施。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均采用HAMD的减分标准来实行,即痊愈为:减分率超过75%;显效表示:减分率低于75%,但是超过50%;治疗有效表示:减分率低于50%,但是超过25%;治疗无效,即患者的减分率低于25%。患者不良反应使用TESS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操作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经过SPSS17.0的统计学处理。并且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t检验原理来对资料比进行分析,而资料比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统一的应用χ2来检验,检验结果的数据P<0.05,就充分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还观察到两组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均出现不良反应,但是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要少于对照组患者,即对照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头晕头痛1例、食欲降低2例、便秘4例、恶心3例,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是头晕头痛1例,食欲降低1例,便秘1例,恶心1例,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
表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n,%)
3.讨论
在心理疾病中,抑郁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引发该类疾病的原因有很多种。该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情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2]。患者的心境相对比较复杂,在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部分患者甚至会产生自杀的观念与行为,同时大部分患者有反复发作的情况。根据该种疾病的发病特点与临床诊断标准,抑郁症可以分为首发抑郁症与复发抑郁症。临床治疗该种疾病,多采用药物治疗,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还需要使用改良点抽搐治疗,且还需要对患者展开心理治疗。常规抗抑郁的药物,可有效缓解患者自责、紧张以及焦虑等不良情绪。随着人们对抑郁症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治疗抗抑郁症的药物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逐渐体现出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等特点[3]。其中艾司西酞普兰与度洛西汀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临床实践表明,该两种药物在对抗抑郁症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本次研究活动中发现,观察组患者采用度络西汀进行治疗,采用HAMD与TESS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还观察到两组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均出现不良反应,但是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要少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见,相对比艾司西酞普兰药物,度洛西汀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对缓解患者的病情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相较于艾司西酞普兰,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更为明显,药物反应速度较快,不良反应轻,因而该种药物治疗抑郁症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左兵,邓晓明,何晓燕等.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伴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临床比较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13,12(8):566-566.
[2]高成阁,王刚,许秀峰等.度洛西汀肠溶胶囊治疗抑郁症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27(7):481-485
[3]许律琴.度洛西汀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女性抑郁症疗效的对照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13,26(10):948-949.
论文作者:郝雁彪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7
标签:患者论文; 普兰论文; 抑郁症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统计学论文; 药物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