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国防思想论文

试论儒家国防思想论文

试论儒家国防思想

★ 丁 涛 钟少异

摘要: 儒家治世理论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围绕“仁”“礼”核心命题展开。其国防思想也以此为据,追求文武相资、强调内外相维,特别是在涉及安全形势认知与评估、国防思想倾向与国防建设取径、治国安邦中武力定位与运用等关键问题上,始终强调“民本”原则,以“致中和”的精神,统合文武、权衡内外,注重家国天下总体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 儒家 先秦 汉唐 治世理论 国防思想

On the National Defense Thoughts in Confucianism

儒家治世理论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庸》,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34页。 ,围绕“仁”“礼”核心命题展开。其国防思想也以此为据,追求文武相资、强调内外相维,特别是在涉及安全形势认知与评估、国防思想倾向与国防建设取径、治国安邦中武力定位与运用等关键问题上,始终强调“民本”原则,以“致中和”的精神,统合文武、权衡内外,注重家国天下总体的长治久安。

一、从先秦到“大一统”时代儒家国防思想的发展轨迹

先秦至汉唐的发展轨迹,完整呈现了中华民族及文明上升时期国防史全貌,也贯穿了儒学由初创到成为“正统”主导王朝格局构建的发展过程,几乎涵盖治乱兴替所有要素和环节。对探究治世理论指导下儒家国防思想的萌发、演变、成熟过程,动态把握理解其特点规律,极具参考价值。

(一)从崩解到重构:先秦“崇仁尊礼”架构下儒家国防观的雏形。儒家学派由孔子开创于春秋中晚期,针对“礼崩乐坏”的历史现实,积极倡导以“仁”“礼”为核心的治世理念,以期通过重塑周政,挽救乱世于危亡。其在论述家国天下安全发展方面,也由构筑稳定秩序出发,展现出“文事武备”“武事文备”交相资用的特点;以其对时势的关注把握,损益发展“敬天保民”“封邦建国”“制礼作乐”等设计主张。至战国,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针对更加纷乱的现实,围绕家国存续、天下安平及士人担当等重大命题,进一步发展出高屋建瓴的“仁政”及敦本务实的“礼治”,共同搭建并强化了文武结合、内外相维的国防观,逐步培育出“大一统”“崇礼尚乐”“内圣外王”“以治为胜”等核心理念;同时,赋予武力“王道”“仁义”“民本”“救亡扶危”“禁暴除害”等丰富内涵,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而持续的影响,以致条件成熟时能够力压诸子成为主流。

(二)从边缘到中心:西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与国防战略调整的互动。西汉武帝即位,突出加强君权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对内破除权贵及武功之臣干扰、进一步清除封国威胁;凭借“文景之治”的积累,外向调整国防政策,“以强制强”发动对匈奴的战略反击,基本肃清了北部边患,构建了较为有效稳定的安防网络;后期,随着安全局势趋缓、内部矛盾上升及“与民休息”需求迫切,重新调整内外政策成为大势所趋。此过程中,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顺应“大一统”历史潮流,集中对“治平天下”观深挖改造,积极向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渗透,开始发挥纠偏补漏的参议作用。至昭帝,以文学贤良身份首次集体亮相盐铁会议的儒生,从“民生”“国本”出发,针砭时弊、阐发经义,宣明贯彻“轮台诏”向内转型的主张,充分表达了平衡“安内”与“攘外”关系的诉求,为国防布局调整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更是为进一步深度融入参与朝政、进入统治核心打开了通路。

(三)从战乱到治平:东汉光武重建一统过程与儒家智慧的集中实践。光武帝建立东汉是为“中兴”,以其独特的儒家治世思维,对新莽以降之乱局进行了调整清理,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治内与安外、政治与军事等重大关系问题。在武力再造统一过程中,提炼出“柔道安邦”的整体施政方针,凭借刘姓宗室的身份优势,高举“兴复汉室”旗帜,很好地贯彻了“为政以德”“止戈为武”等儒家理念。伴随削平群雄,同步推行“精兵简政”“与民休息”等举措,着力缓解社会矛盾、迅速恢复安平秩序;在妥善处理与豪强权贵、周边“四夷”关系上,运用威势突出“居重驭轻”“惩办首恶”“剿抚并用”原则,重构了成本代价极低的安防体系,使之有效运转。此外,儒家群体尤其是“儒将”为光武帝统一大业出谋划策、呕心沥血,在出将入相中,树立了以“解民倒悬”为主旨的“仁义之师”形象,进一步推动了“以儒统兵”文武关系模式的发展演进,为后世平衡“文治”“武功”树立了典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不动产测绘要求的提升,给不动产测绘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GPS技术作为新兴技术测绘手段,在不动产测绘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它可以实现对目标区域的精准定位,一方面提高了不动产测绘结果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有效提高了测绘的整体效率,缩短了测绘工作的周期。同时,GPS技术在进行定位测量中,还可以根据目标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测量分析,确保测得的数据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另外,不同于其他测绘技术,GPS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会受到气候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可以实现全天候的测量,给不动产测绘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除此之外,公社更加关注工人在经济生产中的生存状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将工人当作创造剩余价值的工具,无视工人的健康状况,通过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或提高工人劳动强度,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利润。并且,随着大机器的广泛使用,工人在资本主义工厂下的劳动,是一种单一的、片面的、机械的劳动,长期保持这种劳动状态,工人全面劳动技能将逐渐丧失,从而,对资本家的依附度越来越高。一旦丧失就业机会,将面临切断生活资料来源的危机。而在巴黎公社中,取消压榨工人的“职业介绍所”、对随意克扣工人工资的雇主采取惩罚措施,以保障工人的经济权益不受到侵犯。

二、儒家国防思想的基本内容

(四)“内圣外王”的积极防御思维构建。儒家以“三纲八目”打通个体、家、国至天下的进阶脉络,启发维系“家国天下”谐和运转的自觉,积极打造内外安定的治理格局。对内以“仁义为本”“民心所向”作为构建中央权威的合法依凭,按等差序列将君子、帝王的责任担当与生民相挂钩;于外从文化上确定夷夏界限、辨别亲疏远近,将宗法礼乐作为维持天下治平的基本遵循,注重动态平衡“安内”与“攘外”,主动谋求“安民”“养民”,积极打造安防体系。具体展开以国力民力为基准,主张顺势而为,极力避免“穷兵黩武”“师老兵疲”的被动局面;集中运用武力平定乱世后,往往回归“安内”正轨,着力于清除苛政流弊、恢复“与民休息”、保持必要武备;凭借“武功”的威势,综合运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种手段,赢得天下归心。总的特点为:按照“居重驭轻”原则、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确保中原政权内部稳定的同时,积极寻求与周边“四夷”的联合,共同建构沿线及区域内的安防网络。

在近两年的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海书展、江苏书展等大型活动中,都会有出版社带着VR/AR童书进行重点宣传。如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在推出被称为“第一部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的启智类科普读物”——《恐龙世界大冒险》之后,在2017年又相继推出了VR读物《大开眼界:西游记》与《大开眼界:宇宙星空大冒险》;还有吉林出版集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了《进入恐龙乐园》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恐龙大世界》(VR套装),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的《VR超级看:爱丽丝梦游仙境》、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探索北极》等。

(四)从裂变到融合:唐太宗“贞观之治”与儒家“王天下”的契合。东汉后“大一统”格局发生断裂,在长期战乱中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儒学也出现相应分化。其中,南朝以“正朔”自居却走向玄学、清谈,北朝则多陷于词章考据、琐碎不堪任用;佛、道的“异军突起”,更是加重了混乱。李唐继隋而起,太宗励精图治、匡正时弊,在以魏征为代表的儒臣引领下,重估战乱中首次民族大融合背景下的总体安平局势,树立“四海一家”立国原则,提出“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三年》,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088页。 经典论断,恩威并施、相时造势,迅速安定内外局面;通过建章立制、整理故旧、阐发经义等举措,融合南北经学、重塑儒学权威;将“刚健有为”气质注入“通经致用”传统,使儒家治平思想迸发出了新活力,展现出更为宽大的格局;国防建设部署方面,积极启发贯彻“圣王之治”,充分借鉴参考前朝经验,采取更加灵活变通的手法控制成本,促进并深化了“天下共主”的局面。

(三)“民本”取向对“武事”的规约。儒家以“民惟邦本”衡量“武事”,主张维护“民生”、保持“足兵”、树立“民信”,对内强调“固本”、于外倡导“武德”。孔子首先提出“足食,足兵,民信之矣”④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颜渊》,第2503页。 的经典论断,将此视为实现安平的前提;孟子认为“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⑤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离娄章句上》,第2721页。 ,是解决民生问题、实现无敌天下的原则;荀子突出“善治”在富国强兵、成就王业的决定作用,强调“修仁义”“正法则”“选贤良”“养百姓”“务本事”“积财物”的重要性。此外,还主张“固本强基”与“为武以德”⑥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第1882~1883页。 相统合,从正德利用、安居乐业、备战防灾、吊民伐罪等定义“武事”。如《礼记·中庸》所言“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⑦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庸》,第1629~1630页。 ,从宣扬“王道”角度,强调武力和谐上下、怀柔内外的功能作用。

(二)“文修武备”的旨趣恒定。从先秦初创至“大一统”时代,儒家逐步明确了“文以治国”“武以安邦”的定位,将“慎德”引入“慎战”,成为“文修武备”的注解。孔子参照文、武、周公典型做法,明确“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宪问》,第2512页。 的君子标准,致力于“六艺”并重,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② [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915页。 主张,奠定了“文”“武”合一、交相资用的基本架构。从治世总体需求角度,着力于“备战”与“慎战”的辩证统一,如孟子视修明政事、延揽人心为“先胜”前提,实现战略政略双赢的同时,最大限度规避争战;荀子强调“教诲”与“调一”相配合,倡导好士爱民、政令有信、民齐兵一、赏重刑威,将“壹民”“附民”作为用兵求胜的基础,拓展出“六术”“五权”“三至”领军作战的基本原则,明晰了备战着力点;将慎战落脚在君道王治、国富民信上,追求“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兵不血刃,远迩来服”③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议兵篇》,北京:中华书局,第280页。 的终极目标,更加务实地推崇集王治、霸道、强力于一体的“仁义之兵”。

(一)“大一统”语境下政略优先。儒家描绘的“大一统”,是其家国天下治平的基本框架和逻辑起点,源自对《春秋公羊传》“元年,春,王正月”②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第2195页。 的解读,倡导的是周王室“文治”“武功”并行并立、赢得天下归心的整套做法,强调对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及“政自王出”的尊崇。儒家立为国统后,上承五帝三代“圣王之治”,更加突出“大一统”政略布局的统领地位,对内建设高度集中的军政体制,于外培育强大凝聚力的文化核心,将之定位于“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③ [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2523页。 。战略上,注重把控运用武力的限度,从整体上贯彻战略从属并服务于政略的原则;在儒家眼中,战争不仅是政治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始终被视为一种“非常态”,往往聚焦于禁暴除害、治乱平叛、保境安民,通常直指“不义”“不臣”,赋予战争正义性,以赢得最广泛的支持,瓦解孤立敌方、降低争战成本,还注重将政略引领作用延伸至战后秩序恢复,以迅速实现总体安平。

儒家治世理论的萌发与展开,总体上以“五经六艺”为起点,着力践行“仁”“礼”;治国安邦方面,“一以贯之”地强调文武相资、内外相维,初步架构了国防理论实践的基本遵循。后世演进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确立主导地位,也开启了在“大一统”语境下探讨家国天下治平问题的历程,其思维模式、价值体系、实践路径等,始终保持了独有且稳定的特征。

(五)“文化中心”思维与刚柔并济手段的选取。周公以礼乐宗法为依凭封邦建国,建立完善“五服”朝贡体系,勾勒中原文明内部、中原文明主体与周边“四夷”之间的关系。如明确“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⑧ 《国语·周语上》,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2页。 ,制定采取劝诫、责让、刑罚及征讨等措施予以保障。其中,“绥服”(宾服)介于中原和外族间的地区,担负推广中原文化以及整顿武备拱卫“甸服”“侯服”的双重任务,通常予以安抚和羁縻。这种将王室、诸侯与“四夷”统合考量的灵活部署,配合以“德服”“威服”“力服”⑨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公孙丑章句上》,第2689页。 手法的变通选取,搭建了大小诸侯相互照应牵制的架构,调和了与“四夷”的关系,视武力征讨为“保底”举措慎而用之,既不单纯强调中原文化核心地位,也不针对“四夷”强求完全实际的掌控,做到了有礼有节,在历代王朝广为沿用并发展充实。

三、儒家国防思想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国防建设及思想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其中以治世理论主导的儒家国防思想,进入汉唐“大一统”时代,逐步确立了文武相资、内外相维的基本取向,为中华民族及文明千百年来的存续发展,贡献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从历史影响来看,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大一统”思维的形成及发挥作用,为处理中原政权内部、中原文明与其他民族文明关系,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根本遵循;二是“礼乐”“宗法”相配合的治理模式,成为历代王朝统御天下及确保总体安平的基本法则;三是“内圣外王”贯通家国天下一体,提供了个人修身进阶的路径,也是历代国防建设质量效益与“王天下”对标的评价依据;四是刚柔并济、造势任势,成为确保总体安平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国防成本的必备手段。儒家学说上承五帝三代之治,围绕维系周王室权威及统御秩序展开,推崇具有普遍价值的“仁政德治”,倡导“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季氏》,第2521页。 ,以“五服”朝贡体系构建调谐内外关系,近乎完整地勾勒出“大一统”格局的基本要素;进入汉唐,基本沿着这条既定路线展开,更加突出中央集权及君权的核心地位,并在建立“文治”“武功”上发展出更为灵活变通的手段举措。需要强调的是,除充分肯定儒家国防思想正面价值外,对其消极作用也应予以高度警醒。如学说本身具有固守求稳的特性,在长期和平稳定环境中往往转变成懈怠麻木、慵懒自负的思想行为倾向,如不能及时纠治,往往会激化矛盾冲突,甚至演变成战乱,进而导致毁灭性后果。历史上这种悲剧的发生并不鲜见,其间从辉煌走向毁灭的转切过程更是发人深省。

从现实意义来看,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文修武备”“止戈为武”的安全观,有助于战胜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斗争。儒家安全观,是将主动建设与积极防范相统一的设计;通常把理顺治理关系、发展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视为安全稳定的根本举措来经营;武备投入运用则立足降低成本代价,突出关键区域和重要地带,平衡力量调配的稳固性与机动性;以“武德”禁暴除害、利民惟和为参照,集中精准打击敌对势力的同时,发挥经济文化的辐射和凝聚作用,积极搭建安防网络,共同维护区域安全。其次,“柔远能迩”“讲信修睦”的外交观,有助于地区安全与合作。儒家向来主张“和为贵”,以仁德、信义指导发展对外关系,统合远近内外,如对较远区域多采取怀柔羁縻举措,维护周边及沿线共同安全利益上寻求协作,对较近的往往以文化为感召、国力为基础,明确权利义务,实现互相认同和尊重,建立保持互信友好关系,在必要时多以武力联合对敌,震慑为主,不以追求利益拓展和殖民掠夺为目的。最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②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礼运》,第1413~1414页。 的天下观,有利于化解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之间的矛盾。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微妙复杂的,集中体现在前者在积极谋求发展空间、为维护和平稳定做应有贡献时,常常引起后者的警惕敌视,时不时因受冷战思维影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误会,甚至产生摩擦或分歧。如何予以弥合化解,需要将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放在更宽大的格局中考虑,而作为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结晶的“大同世界”的提出,本身具有打破界限藩篱、实现共同繁荣的意蕴,以今天人类文明普遍价值追求来看,这无疑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根治术中血流动力与术后镇痛效果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池瀚 周红梅 符新春 等(1)40

中图分类号: E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献编号: 1002-4883-(2019)02-0073-04

[作者简介] 丁涛,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钟少异,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刘向东]

标签:;  ;  ;  ;  ;  ;  ;  

试论儒家国防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