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
章寿荣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十九大到二十大这个“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江苏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中央要求,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在苏南部分县(市、区)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选择南京市江宁区、南京江北新区、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江阴市、溧阳市作为试点地区,并于5月23日召开了全省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布置会。在现代化建设试点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关键时期,有必要针对经济发展现代化、民主法治现代化、文化发展现代化、社会发展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等重点任务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
坚持创新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与产业融合为抓手,依托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培育全球布局的开放式创新链条。二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质量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服务链,顺应制造服务化趋势,提高研发设计、工业设计等服务性要素在制造业中的投入比重。三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搭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以产学研的全球化协同创新整合国际创新要素,积极融入国家和省市战略,构建跨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四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盘活要素资源,降低企业经营性和制度性成本,培育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和品牌企业。五是深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加快推进农村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确权试点,全面完成新一轮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途径。
坚持全面推进,提升民主法治现代化水平。 一是建设参政议政工作互联平台,特别是虚拟交互平台。在建立平台的同时,开展大数据搜集、分析工作。二是充实民主法治文化建设内涵。综合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将法律服务情况纳入法治文化建设各项考核指标内。三是完善行政工作人员监督保护体系。推进公职人员职业发展合法合理,确保法律服务保障到位。四是提优司法工作人员职业素养。提高司法工作信息化水平,加强司法人员职业素养、技能更新,以适应当前“人与人”“人与机”“机与机”等多元协作工作模式。
坚持人民导向,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畅通群众需求反馈渠道,注重以供给激活需求、引导需求。准确把握不同地域、不同收入居民的文化需求动态,实行差别化服务。二是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面。全面提高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对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可达性。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特殊困难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开展文化关爱服务,促进文化供给有效覆盖不同群体与个体。三是创新服务机制和模式。坚持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坚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运营社会化,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准入、监督和考核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参与制度化,使群众真正成为公共文化的建设主体和服务主体。
人——产品——环境3个因素共同构成了产品设计系统中的人机关系。小型专项农具的使用环境相对复杂,复杂的环境对于小型专项农具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是构成限制。
坚持多元共治,推动社会治理专业化法治化。 一是健全基层党建责任体系。区县级党委履行第一责任,街道(乡镇)党工委履行直接责任,社区(村)党组织履行具体责任,落实党的组织建制和工作力量。二是坚持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推行政社分开、政社互动,改革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降低服务型社会组织设立门槛,扶持和培育一批体制外服务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大力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三是强化社会治理中的政府责任。深化街道(乡镇)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建立完善街道(乡镇)办事处工作职责清单,推动街道(乡镇)工作重心转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上来。四是加快社会领域立法进程。及时把社会治理创新的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和地方性法规,制定完善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服务和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组织管理、社区居民自治等配套的规章制度。五是着力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的大数据社会治理基础信息平台。培育社会组织和专业人才。在资金、场地、项目、培训等方面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坚持防治并举,推进生态文明现代化。 一方面,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一是优化国土开发空间。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空间规划体系,坚守生态、土地、水资源三条红线,构建资源集约、人地和谐、生态良好、永续利用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调整能源结构,降低煤炭利用总量,提高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三是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行节能建筑标准,鼓励研发、生产和使用节能器具。推广新能源应用,加强交通换乘衔接,提倡绿色出行新风尚。提倡节能、节电、无纸化办公模式。贯彻简约适度的生活消费理念,拒绝过度消费和浪费。另一方面,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提高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能力。一是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力度。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体系,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回收利用率,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三是加强生态修复。推进生态保护引领区、生态保护特区、江淮生态经济区和京杭大运河生态长廊建设。
坚持“两个强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强化改善和保障民生。一是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积极帮扶各类小微群体创业。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经济领域的作用,培育就业新潜能,在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成长的过程中拓展就业空间。加快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基础信息库、用人单位基础信息库为基础的就业信息资源库。二是稳步推进各类社会保障建设。把准适当降低社保费率、减轻企业负担和提高群众社保水平的政策平衡点,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落实好医保惠民政策,逐步提高低保、残疾人补助、特困人员供养等救助标准。加快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按照理论、科技、体育、文化、教育一体整合的总体思路,在县(市、区)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镇(街、园、区)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村(社区)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健康促进和体育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融媒体信息发布等一批服务平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那么,法院的行为是否经得起检验?家属的质疑又是否站得住脚?记者日前来到福建龙岩,试图解出事件背后的疑团。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 婷
标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试点地区论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文; 南京市江宁区论文; 省委办公厅论文; 苏州工业园区论文; 现代化国家论文; 政府办公厅论文;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