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管理的西方主流研究范式——浅谈对创业理论研究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理论研究论文,浅谈论文,启示论文,主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目前所处的经济既不同于古典资本主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也不同于现代商业企业占主导地位的“经理人资本主义”或“管理型经济”,而是一个以速度、创新和变革为主要特征的“创业经济”(杨其静,2005)。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进步、全球一体化和竞争加剧,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各种中小企业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中国,截至2002年底,以私营和个体为主的中小企业数量已经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达到2600多万家。实践方面的发展,使得创业研究逐步升温[1]。
但是目前对创业研究的目的多种多样,对创业的研究学科领域和研究视角各有不同,而且方法各异,使得创业研究呈现一种十分混杂的状态(Low&MacMillan,1988);而且目前的理论不是为研究创业现象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而是在创业研究的名义下混杂着许多理论[2]。归纳起来主要是从经济学理论角度来研究创业效果的问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创业原因问题;从管理学角度来研究创业行为问题[3]。可见,在创业研究的问题上,来自其他各个学科的观点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样却削弱了创业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合理性,因为既然从其他学科领域都可以对创业问题进行解释,那么还需要独立出一门创业学来么?因此,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所围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不同理论视角的研究存在着哪些未能够回答清楚的问题,不同研究视角之间是否具有相互关系。
二、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创业问题的研究
创业研究在发展的初期受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很大,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经济学者一直把市场中的行为个体抽象为非人格化的“厂商”,把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所有活动归于市场,把资源配置的所有信息归于价格。在这样的假定条件下,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就被忽略了。之所以有一些人会出来成为创业家是由于这些人具有“承担不确定性”风险的倾向,那些没有承担风险倾向的人就会成为雇员[4]。
但是后来,Knight(1921)提出了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问题,他认为经济活动主体要承担这一不确定性,创业者就是在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中进行决策并承担决策后果的人;而另外一些学者则从组织和协调者的角度认为创业者是将所有的生产资料集中在一起,并对他所利用的全部资本、他所支付的工资、利息和租金,以及属于他自己的利润进行重新分配的人。后来,Coase(1937)提出了企业的本质和企业的边界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创业者就是“在竞争性体制中,代替价格机制而指挥资源配置的人”;而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Kirzner(1973 )则认为创业者是对变化着的环境或者被普通人忽视了的机会保持机警的人;更为重要的代表人物是Schumpeter(1934),他提出了创业者创造性破坏的问题,他认为创业者可以通过利用一种新发明,或者更一般的利用一种未经试验的技术来生产新产品或者用新方法生产老产品,通过开辟原料供应新来源或产品的新销路,以及通过改组工业结构等手段来改良或彻底改变生产模式。
我们可以看出,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创业进行的研究都是围绕着这样两个问题展开的:第一,创业者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何在?第二,创业活动对经济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经济学家认为创业者是不确定性风险的承担者(Knight),是资源的组织和协调者(Coase),是市场不均衡状态下的套利者(Kirzner)。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角度看,经济学家认为创业者是市场的创造性破坏者,是能够打破市场均衡并促进革命式的技术革新和生产进步的人。因此,经济学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创业现象进行了解释。从微观角度来看,经济学家解释了创业者在企业内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指明了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是协调并利用其他各种劳力、物力和土地等经济资源的源泉。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经济学家解释了经济增长的根源在于创业者的创新行为,指明了创造性破坏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可见,经济学者很好地解释了创业者在经济过程中的功能,指出了创业行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经济学者却不能回答是什么样的人会成为组织的协调者、套利者、决策者和资源协调者。
三、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对创业问题的研究
经济学不能很好解释的问题引起了其他学科学者的关注,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创业理论导向了对创业者个性特质的研究,通过区别创业者和非创业者在个性特质上的差别,以试图从创业者性格的角度解决:为什么一些人具有创业意向而另外一些人没有创业意向;为什么一些人能够创业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失败。也就是寻找创业行为背后的原因。
一些学者认为,由于一些人具有创造力、胆量和进取精神而成为了创业者(Wilken,1979)。还有学者认为创业精神的实质是“对独立的追求”,对“社会成就感的需要”(McClelland,1961)。后来一些学者又进一步指出, 创业者具有“内控制特征”和“风险偏好倾向”(Marcin&Cockrum,1984)。但是研究表明,创业者所具有的这些性格特征在非创业者身上也有体现,那些不具备这些性格特征的人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成功。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发现,创业者之间性格特征的区别比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之间的区别还要多[5]。因此,Sarasvathy(2004)指出,我们所提的问题往往阻碍了我们提出其他问题。我们提问一些关键问题的方式有时会使我们走入一个没有发展前途的领域。尽管促使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内在动机是重要的。我们在创业领域持续不断地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之间,从萌生企业意向到成功的创立企业等方面,到底有什么不同。但事实上,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找到在不同的成功创业者之间具有那些差别,成功的创业者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创业者之间在做出某些具体的创业决策时有哪些不同的表现等等。Stevenson和Jarillo(1990)也指出,创业者的性格特征与复杂的创业行为模式是不能简单地结合起来的,我们也不能通过创业者的性格特征来预测创业者成功的可能性。
可见,虽然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但是所研究的结论对创业结果的预测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因此,Gartner(1985)指出,影响创业活动的主要变量不仅是创业者个体,还包括组织、过程和环境,不能仅仅通过其中的一个变量来试图解释创业活动,而应该从四个变量的相互作用来进行研究[6]。他也指出,我们不应该把创业者的特质同创业业绩直接联系起来,而是应该把那些特定自信水平,特定的风险偏好倾向的人在特定的产业或者特定的战略构成下的制定战略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到,从创业者性格特质的角度去研究为什么一些人有意愿创业,为什么一些人成功创业的问题得不到完整的答案。同样我们把具有某些特征的人定义为创业者,并研究这些创业者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也不能回答上述问题。
四、从管理学视角对创业问题的研究
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都不能很好解释的创业者行为问题是管理学研究的重点:那就是作为一个创业者如何取得创业的成功。Stevenson(1990)认为,要描述创业者的行为问题,首先要对创业者的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经济学的视角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进行界定的,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是从创业者独特性格特征的角度界定的,而管理学则是从发现、评价并利用市场机会的视角来界定的,把创业看成是创业者与市场机会之间的扭结[7]。从这个角度的定义可以看出,在管理学的范畴里,创业的概念得到了延伸,因为这个概念不再局限于解释谁是创业者,而在于解释创业者在做什么,预测创业者的什么行为会导致创业的成功。而且,这个概念的外延也得以扩大,创业研究不仅局限于观察企业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且也包括已经存在的企业如何通过机会的发现、评价和利用来保持活力获得持续发展的过程。
Shane和Venkataramen(2000)所界定的创业研究的管理学领域的范畴对后来创业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研究的视角转向对创业者和创业机会之间关系的研究上来。Eckhadt和Shane(2003)指出创业理论的机会学派使得创业研究从“创业者类型分析”的研究中走出来,导向在市场不均衡条件下或信息不完备条件下对创业机会的研究。并且提出,解释创业机会的出现与存在是创业研究的最基本问题。Shook et.al(2003)则归纳了创业活动的四步骤:“创业者意愿的形成”、“机会的搜寻和发现”、“进行创业决策”和“创业机会的利用”[8]。则通过“结构化分析法”(structuration view)在Shane和Venkataramen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创业者是同外部的社会环境共同成长的,创业者会在创业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战略,创业者与机会之间是对偶性的,创业者会对机会的出现产生影响。
另外,一些学者从战略管理资源学派的角度对创业机会的发现、评价和利用提出了洞见[9]。他们认为创业者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进行创业的,创业者要在创业企业未来业绩和社会价值不确定的情况下组织资源,而在这样的利用机会的过程中,创业者要靠自身的专长和人格魅力来聚集资源,组建企业。他们的核心观点在于创业者利用机会的过程就是不断获取资源组建企业的过程。
此外,许多学者也借鉴了社会关系学派的观点来分析创业者获取资源的过程。Hoang和Antoncic(2003)在总结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对创业进行研究应该分成三个方面进行审视:即关系内容、统理机制和网络结构。对网络内容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网络关系”如何在创业过程中发挥作用;对统理机制的了解可以揭示所建立的网络关系对创业者的本质和特殊意义;对网络结构的了解有助于分析与创业者联结的所有关系。
总之,从管理学的视角看创业管理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机会学派、资源学派还是网络关系学派,都把创业看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创业者不断地发现市场机会,不断地调动资源,不断地通过组织新企业或新项目的方式来利用机会,创业不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阶段,而是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企业一旦失去了发现创业机会调动资源的敏感与激情,企业的发展就会出现问题。创业者也不是一个固有的称呼,无论是小企业的发起者,还是大企业内部的雇员,只要他们通过利用手中的有限资源成功地发现、评价并利用了市场中的机会,他们就是创业者。
下面我们通过图表来把我们所探讨的三个理论视角进行比较性探讨:
表1 创业研究三种理论视角的对比
五、综合创业研究的理论观点
我们上面分别探讨了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学三个创业研究的视角。并试图在管理学的视角下回答创业者是如何获得创业成功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在分析创业现象,解决创业问题的过程中是要综合几个视角同时来做出判断的,单一视角是不能把创业问题解释清楚的。下面我们就试图探讨,如何把几个视角的理论观点融会贯通,并提出可以进行实证研究的假设来。
首先,我们指出,对创业者和创业机会之间关系的描述和分析是理解创业过程的关键[10]。为了理解这个过程,我们要集中研究创业现象中的三个核心问题:(1)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机会是在什么时间,如何出现的;(2)为什么是一些人而不是另外一些人认识到并利用了这些机会。(3)利用创业机会的模式是什么。其次,在这个创业过程中,资源学派的观点对创业者如何调配资源的过程具有启发意义;而社会网络学派的观点则对创业者如何获取资源的过程具有启发意义。同时,我们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对创业者的分析和从经济学视角对机会特征的分析也可以融合到这个综合的框架中来。
图1 综合理论视角对创业过程的分析
在这个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创业机会的发现、评价和利用过程都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视角来加以解释和分析。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解释:
(一)机会的发现
对于市场机会的发现过程,有两种理论观点:一方面,一些学者(Shapero,1982;Krueger,1993)认为企业家在发现机会之前具有发现机会的意愿,并且去主动的寻找机会。他们指出,由于对创业机会的发现并不是一个通过对已有的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的精确计算而寻找一个最优化的路径的过程,因此,创业者必须能够鉴别出一条由于客观事实的某些变化而导致的新的“过程——目的”的关系路径,以发现企业家机会。
另一方面,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Hayek,1945;Kirzner,1973),市场中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那些占有独特信息的人会成为企业家,而不是企业家主动的搜寻信息,因此该学派的学者认为是关于机会的信息而不是创业者的认知能力使得他们成为创业者。Shane在2000年通过抽取8家企业对MIT的3D技术的应用情况来描述这些企业家在机会搜寻和发现过程中的作用。他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首先,企业家先前对市场的知识会影响他们进入哪个市场的判断;其次,如何服务与一个特定的市场的先前知识使得人们可以比其他人更快地利用新出现的技术;第三,对市场中消费者困难的了解会影响一个人利用技术发现新产品和服务的机会。
总之,机会的发现过程可以根据创业者的认知能力和创业者的先验知识来进行研究。对创业者认知能力的研究是在社会心理学观点对创业者特质研究的进一步延伸;而先验知识的研究则是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引申出来,根据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分布来研究创业机会的客观分散性问题。
(二)机会的评价
创业者对机会的评价是由机会的特征和创业者的个性特质决定的(Shane & Venkataraman,2000)。机会本身的特征就影响了人们利用它的意愿。创业机会具有很多层面上的不同,这影响了它们被利用的预期价值。当预计的市场需求很大,产业的边际利润很高,技术处于生命周期的初级阶段,或者在某个市场领域内的竞争并不是很激烈也并不是很低的时候,创业机会被利用的可能性就会增大(Kirzner,1973;Schumpeter,1934)。因此,对机会的评价过程实际上是对机会的预期产值和所投入的现实成本之间的一个“成本收益分析”的过程。
另外,利用创业机会的决策也受到创业者个人特质的影响。由于金钱,时间和努力都必须在回报获得之前付出,因此,新产品的创造和新市场的开发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风险(Knight,1921;Venkataraman,1997)。许多学者都认为人们承担风险的意愿的不同会影响企业家利用企业家机会的决策。同时具有乐观的态度、更加自信或具有内控制点的人会更容易利用企业家机会。因为对一些机会的利用需要创业者能够抵抗住别人对自己的质疑。还有一些学者指出,因为机会本身就带有模糊性,那些能够承担模糊性的创业者则更可能利用创业机会。而且那些具有更高的成就感倾向的人也可能会更倾向于利用创业机会。
总之,不同性格特质的人会对同样的机会具有不同的评价,而机会本身的特征也会对创业者对机会的评价过程产生影响。具有创业倾向的人会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来辨别是否可以利用某一市场机会。
(三)机会的利用
Shane和Venkataramen(2000)指出,创业者评价机会以后可以有两种利用方式:一种是通过套利交易的方式实现,另一种是通过创建新组织的方式来实现。创业者之所以通过创建组织的方式来利用机会,是由于他们没有利用机会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如果他们占有全部利用机会的资源,就会采取套利交易的方式来利用机会[11]。因此,利用机会的关键是如何获取并配置资源。
社会网络学派的观点为我们分析创业者获取资源的过程提供了洞见。创业者可以通过他们的内部小圈子、创业支持者、创业合伙人和具有一般关系的网络来获得在创业过程中需要的情感支持、资源支持、信息支持和建议支持等等。同时创业者在创业队伍中通过权威和影响力可以带动企业实现创业机会,而他们也可以在市场中建立信誉以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源。
而资源学派的观点为我们分析创业者在企业内部调配资源的过程提供了洞见。Alvarez和Busenitz(2001)把创业者感知机会、获取资源和重新组织资源获取利润的能力都看成是企业异质性资源的一部分,并且是可以保持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利润创造是一个通过战略措施整合资源的过程。只有当所采取的战略措施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有价值的、不可模仿的、战略措施成功的因果关系难以辨清的资源的时候,创业者对机会的利用过程才能够持续,企业才能够持续不断的发展。
总之,我们拓展了Shane和Venkataramen对机会利用过程的解释。我们认为机会的利用过程主要是创业者获取资源和整合已有资源的过程。在获取资源的过程中创业者的网络关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一个创业者能够占有更多的货币资源的时候他们就更有可能去利用机会。同时,当创业者面对着有限资源的情况下,他们运用战略组织资源的能力越强,则获得持续竞争性资源的可能性就越大,利用市场机会的过程就会越顺利。
六、结论与启示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
本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创业研究的三个主要的理论视角,并指出了三个理论视角在分析创业问题过程中所解释的不同侧面,以及在各自单独解释创业问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创业机会的发现、评价和利用的过程,提出了一个可以综合三个理论视角的创业研究范式。同时,对Shane和Venkataramen提出的利用机会的过程提出了进一步拓展的见解。我们认为,创业机会的利用过程应该从创业者个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两个方面来考察。当创业者能够获得利用市场机会的所有资源的时候,创业者获取资源的能力就一定在起作用,而当创业者必须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进行战略选择的时候,他们整合资源的能力就会起作用。
(二)对理论研究的启示
从理论研究来看,我们理清了创业研究主要的理论框架,并对单独从每个研究视角来分析创业问题的核心观点做了说明。同时,我们指出了不同理论视角对创业现象分析的角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我国学者已有的对创业精神的研究文献当中,从经济学的视角对问题进行的分析非常多(张维迎,2001;李垣,2002;郑江淮,2005;杨其静,2005)。对企业家的研究多是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以国有企业为对象的。研究的目的多是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改革方案,研究的问题多是围绕如何通过机制改革(例如,承包制、股份制、多级国有资产经营模式和经营者年薪制等)来有效地激励国有企业中的企业家。而对从创业者的微观视角进行研究,为创业者提供战略决策的研究则较少。
同时,即使是对国有企业的企业家问题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杨其静[12] 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所获得的企业盈余未必不充分,在职期间也未尝不努力勤恳,企业经营良好或大为改善。这说明企业的激励监督制度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一旦该企业家离职以后,企业很快就陷入了困境。虽然企业领导者被多次更换,但仍然不见起色,甚至被市场竞争淘汰出局。面对这个事实,我们要问导致国有企业缺乏竞争力的因素除了经典的代理问题之外还有哪些?杨其静指出,“企业家问题是国有企业的致命软肋”,或者说,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是问题的关键。但他没有明确的指出,什么样的企业家才是有“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人。也就是说他发现了问题,但从经济学的视角却无法很好地解决个问题。
实际上,创业家的人力资本说到底,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市场机会的能力。通过我们建立的创业理论研究范式,我们可以发现,解释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企业家是否具有经济激励,而是在于企业家自身是否具有发现并利用市场机会的能力。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不是因为他们控制了企业才成功的,而是由于他们利用国家给的这个平台,充分肯定了自己发现并利用市场机会的能力。
因此,我国学者对创业问题的研究要逐渐的从经济学的视角中走出来,站在创业者自身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才能够为国有企业家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洞见。
(三)该理论框架存在的不足
我们根据Shane和Venkataramen(2000)对企业研究领域进行的界定,提出了创业研究范式的核心框架。但很明显,对机会发现、评价和利用的每个环节的理论解释并不是很完整的。例如,Shepherd & De Tienne(2005)就提出了,理解创业机会的发现过程应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创业敏感、先验知识、社会网络、创业认识和潜在的财务收益。Ardichvili et.al(2003)也指出,创业者发现、评价和利用机会的创业过程受到五个因素的影响:创业者对机会的敏感程度,创业者的个性特质、创业者的社会关系网络、创业者的先前知识和经验,以及创业者所面对的市场机会的类型。我们则主要是根据每个理论解释的侧重点的不同,对影响整个创业过程的理论观点在发现、评价和利用机会的环节进行了分配。这样可以使我们对每个机会环节的背景理论都有更为具体的把握,但这种划分并不是十分严格的。创业者个性特质、创业者的关系网络和创业者所面对的机会类型对整个创业机会的发现、评价和利用过程都有很大的影响。
总之,从创业理论研究范式的提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要转变过去研究创业家问题的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应该进一步的从创业者的角度,对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和对创业者与市场机会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这样我们才会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掌握。
收稿日期:200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