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01)02-0014-05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闭关锁国是传统自然经济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则是市场经济所追求的目标。发展中国家在和多年的封闭挥手告别之后,转身却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期而遇。由于世界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被卷入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具有民族特性,阶级特性和利益差异甚至对立,因此,经济全球化并非像有的人认为的那样是给全人类带来了福音的普照之光。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恐怕不能只注重经济全球化的趋同的、有利的影响,也要注重它们对发展中国家所产生的负面的、不利的影响。
一、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应当说,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它的效应是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使世界各国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的经济联系日益密不可分。在各类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各种要素的流动、应用方面实现着国际间的分工协作,使全球经济由于地理和人为因素造成的障碍日益减少,成为一个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地球村经济”。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在资源配置中得到好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好处,可以做各种概括:如有利于吸收外资;有利于获得新技术、新知识;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开展国内市场竞争提高效率;有利于尽快掌握信息,更新信息等。所以,世界各国都应当积极投身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之中,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如此。
经济全球化自有功不可没的一面,但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急剧变化或恶化却告诫人们:对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决不能低估。因为经济全球化同时又是一个痛苦而朦胧的过程,一个包含差别多样性,从而有冲突及对立的过程。从进化论的立场看,全球化是值得欢迎的,而且应该说,不论你欢迎不欢迎,它都是必然要到来的,既不可反对,也无法回避。因此,全球化过程带来的决不仅仅是收益和欢乐,还要带来许多冲突和痛苦。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既可以造成成就,也必然带来问题和麻烦。就本质来说,市场的力量是决不承认任何界限的,只要有利可图,它就会像水银泻地那样无孔不入。它在过去已经冲破了许多部落的,民族的藩篱,今后它还要冲破更多国家的、地区的、种族的、宗教的、文化的界限。对于那些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国家,困难可能会小些;而对于那些新进才引入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痛苦就会很多,抵制也是无济于事的。
1999年召开的第53届联大首次将全球化问题列为重要议题展开一般性辩论,各国代表见仁见智,评说不一。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认为,从长远的角度讲,全球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这些有利之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公平感受和享受得到的。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一致反映全球化有不公正的一面:发达国家较多地受益,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付出代价,以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事实上,发达国家也很难否认这一点。经合组织在1998年12月份一次会议的开幕式上说:“经济全球化削弱了现行价值观”,“从许多方面来看,国家内部和各国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加剧了。”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征是通过在全球多边贸易谈判中削减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及制定多边贸易规则,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经贸自由化。这就要求发展中国家必须以完全开放国内市场为代价,来融入经济全球化。然而问题是,当今世界上三个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在其经济起飞阶段却都推行了保护国内市场的政策,只是随着它们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其贸易政策才发生相应变化。如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于1791年提出了著名的《制造业报告》,指出为使美国经济赶超英国,应保护美国的幼稚业,此后为阻止英国产品的过度竞争, 美国把平均关税率由19 世纪初的20 %逐步提高到1865年的47.9%。而时至今日,日本一方面尽管大力倡导他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然而另一方面,仍沿用传统的保护贸易思想尽力封闭其国内市场。日本政府不但通过高关税、数量限制、配额、卫生检疫,要求对象国有序出口等措施重点保护国内传统产业;而且还通过制定复杂的报关手续,审批制度和各种规定,暗中保护国内市场。
对于全球化的浪潮,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曾有过很高的热情。然而,近半个世纪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间建立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更没有取得像欧共体那样的成就。即使对具体国家而言,也难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找到真正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在过高估计经济全球化对本国经济所起促进作用的背景下,制定并实施了忽视自身积累,过度依赖外资的经济政策,为了尽快加入当时的关贸总协定,不顾本国宏观经济控制能力所限,过早过多地开放本国市场,致使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在一遇到不利情况时,这些游资又迅速出逃,最终使墨西哥爆发出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亚洲的韩国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期,利用其人力资源等优势取得了对外贸易的繁荣,维持了一段时期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暂时的经济繁荣掩盖了韩国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并在人们制定经济政策时产生了误导性影响。韩国轻率地放松了资本项目管理,不加区别地盲目引进外资;另一方面,韩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片面强调外向型经济取得的短期利益,忽视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结果导致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样,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存在类似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达国家之所以积极倡导经济全球化,其最终目的仍是想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尽力在全球化过程中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主动权,为发达国家自身的国家利益服务。这一切必将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
首先,发达国家自身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目前,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之比是7∶3;如果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其经济实力,发达国家则更占绝对优势地位。并且,发达国家的经济已是劳动生产率水平很高的集约型经济,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则是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的粗放型经济。因此,二者的经济实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存在着巨大差距。
其次,发达国家拥有巨大的科技优势。在硬件方面,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建立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高科技设施;在软件方面,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完备,国民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科技人才资源十分丰富。并且,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转移“夕阳产业”和高污染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产业所造成的产业结构畸型,环境污染严重等不良后果便会日益显露出来。
第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发达国家一方面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努力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但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却通过质量认证,绿色标准,产品配额等措施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缩小国际市场又丢失国内市场的危险。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公正、平等地往来。这种不公平、不公正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金流向不公正、不公平。资金流向受利率、汇率杠杆的影响,受信用等级的制约。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操纵利率、汇率杠杆和发达国家权威信用评级机构的“偏好”,任意变动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信用等级,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融资中处于不利地位,使资金流向不公平、不公正。(2)技术转让的不公平、不公正。一些发达国家把过时的、 落后的技术设备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实际上这些设备和技术早在几年前甚至在几十年前就已被发达国家淘汰了。(2)贸易上的不公正、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不公正排除价格因素不论,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着力推销它的“剩余产品”,如农产品,而发展中国家供给它们的是“初级产品”和日用消费品。这表明,通过贸易转让主要是为它们提供原材料和生活服务,而不是让发展中国家吸纳先进技术。(4 )环境保护上的不公平。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环境,拥有丰富的能源不开发,而从其它国家进口能源,维护他的资源不致破坏和污染环境,这可以说是转嫁环境危机。所以,在这种不公正、不公平的态势下,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发达国家得到的好处肯定比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好处大得多。而发展中国家却日益面临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可以通过全球化分享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使发展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却不断被国际资本冲击和控制,甚至经济主权也经常受到侵害,短期内难以受益。还应看到,最不发达的国家所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仅以全球10大外债国为例,排在首位的是非洲的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排在第10位的是南美洲的圭亚那。这两国外债占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前者为382%,后者为145%。遭受如此沉重外债缠身的国民经济根本无法正常发展,已被全球化浪潮抛到边缘化的境地。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传统市场理论已同受全球化作用而形成的新的经济环境相脱节,旧的世界经济体制受到撞击,全球经济的发展与安全面临威胁。由于旧的国际金融体制难以掌握全球化环境下国际资本运作的规律,再加上信息网络联系的各国汇市、股市和债市瞬息万变,投资者可以任意选择投资去向,也可以随时抽逃资金,国际大炒家更是窥伺时机,牟取暴利,往往给各国造成巨大灾难。而受害最深的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持续一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1998年终于演化为全球化危机。它的恶果不但使金融系统抗风险能力弱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陷入困境,而且使世界经济发展大幅下降,经济全球化本身受到直接打击。
二、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趋利避害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诸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全球化浪潮,发展中国家既要积极参与,更要权衡利弊。在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发生的俄罗斯和巴西金融动荡之后,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这将促使发展中国家更加自觉地对经济全球化趋利避害,在充分享有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经济全球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1.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协调,国际社会在进行现行国际经济组织和机制改革时,应确保发展中国家的有效参与。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规模越来越大、联系越来越密切,结构越来越复杂,矛盾和摩擦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制定各国共同遵守的国际规则,并修改现行的、过了时的、已不适应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某些规则,以保证经济全球化的秩序和顺利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并应付其挑战,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以推动在世界经济最高层次的经济决策中,由发达国家单方面主导,特别是由美国主导向集体领导机制的转变,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尽快参与到一个更加开放的决策体系中,来表达它们对变动国际经济规则的意见和要求,以谋求世界经济稳定而健康地发展。此外,作为世贸组织应向其成员3/4的发展中国家敞开大门,让更多的国家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利益;制定新的贸易规则必须有发展中国家的充分参与,改变由少数成员把持和左右谈判进程的局面。
同时,国际经济组织应尽快对现行的、已不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某些规则和机构进行改革,尤其是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重定国际经济和金融的运行规则。首先,建立预警机制。对短期资本流动,特别是对对冲基金的兴风作浪要有透明度,以提高预测或预警的准确性,防患于未然;其次,要加强监管机制。长期以来,由发达国家扮演主要角色的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投机。美国4000多家对冲基金通过银行贷款能调动上万亿美元进行疯狂炒作,集中冲击某些国家金融市场,造成其动荡不已,甚至多年来积累的财富顷刻间化为乌有。因此,仅有金融市场的透明度还不够,还必须加强监管机制,阻遏外汇市场的过度投机活动;第三,加强协调与合作机制。对目前的国际金融货币制度的不合理性,世界各国基本上是认同的。改变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建立国际间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减少国际货币现金使用量,减轻发展中国家的沉重外债负担。要解决这些复杂问题就要改变现行国际金融体制,制定新的国际金融规则。变革国际金融体系,应确保发展中国家的有效参加,平等协商和相互协调。
2.遵循比较优势理论,根据本国的具体资源的发展趋势来选择若干产业部门作为提升本国国际竞争力的突破口,在国际分工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经济全球化发展越快,各国基于国际分工精细化基础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就越深刻。国际分工精细化使得所有国家不可能在每个行业部门都具有绝对优势的国际竞争业,而只能选取产业链条的不同位置,形成相对竞争优势。目前西方经济大国之所以经济实力相差并不悬殊,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有自己的“王牌”竞争力部门。例如,美国在计算机工业、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部门,日本在电子工业、电力器材工业部门,德国在基础金属工业和化学工业部门,把持着全球竞争力的头把交椅。因此,每个国家在制定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战略时,都应该根据本国相对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发展趋势,来选择若干个产业部门作为提升本国国际竞争力的突破口。
那么按照什么原则来确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部门呢?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又称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是指一国应该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不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其核心内容是一国放弃机会成本较大的产品的生产而专门从事机会成本较小的产品的生产,因此,比较成本的实质是机会成本原则。在现有条件下,一国总要面临稀缺资源的约束,一定数量的资源一旦用于某种产品的生产,就不能用于生产它种产品,即一种产品的生产总是以放弃他种产品的生产为代价的。在面临非此即彼的矛盾选择面前,明智的态度只能是集中资源用于机会成本最小的产品的生产。可见,比较优势不仅是一国贸易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且是一国整个经济发展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发展中国家只有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在既定的国际、国内相对价格下,按照本国的比较优势来建立产业和配置资源,才能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并在已经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
世界贸易的基本趋势是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价格疲软甚至下跌,而高附加值和成套设备价格攀升,尤其是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增长率大大高于一般商品贸易。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这是不是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永远停留在落后状态,永远跟在发达国家后面转呢?答案是否定的。在短期内,发展中国家可能要落后于发达国家一个或几个层次,但最终会赶超发达国家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现成经验,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从而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另一方面,某些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通过推行有效的科学与教育政策,研究与开发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即采用动态比较优势战略,引进创新了知识、技术等他们本来不具备优势的生产要素,实现了国际竞争力的持续攀升。在这方面,亚洲的“四小龙”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采用动态比较优势战略的成功经验,对于当前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国际竞争力战略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这一战略的核心是采用迎头赶上的竞争策略,在动态发展中创造自己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知识、技术等非自然禀赋要素上创造出人为的比较优势,从而强占产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如果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墨守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格局,甘于从事劳动密集型和简单技术密集型工业,那么发展中国家也许永远都成为不了发达国家。
3.积极稳妥地开放国内市场,既要坚持开放,又要反对霸权。
经济全球化说到底就是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扩展,也是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球化。到了当代,由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世界市场的规模、范围和容量不断扩大,其内涵越来越丰富,无论是世界商品市场,还是国际资本市场、劳务市场和技术市场,交易的规模日益扩大。而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趋势,则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特点。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广大发展中国家经过多年的探索,大都相继选择了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原苏联和东欧等国家在剧变后都开始全面推行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也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改革的目标。
经济全球化要求世界各国相互开放本国的国内市场,以保证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发展中国家要使本国产品进入他国市场,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市场扩大的好处,就必须向他国开放本国的市场。否则,必然遭到他国的制裁和报复,到头来只能是两败俱伤。同时,开放国内市场,引入国际竞争也是增进国内供给效率,打破国内垄断,提高国内企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领域的国内市场开放程度都很低。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的开放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不能把国内市场一下子全部放开,而应该以国内经济能够承受为前提,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次东亚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在本国金融市场和机制不成熟不完善的条件下过早地开放了资本市场。
同时,在当代全球都在大讲开放的条件下,我们还要坚持反对霸权。概括地说,当今世界经济,金融方面的霸权表现在:只允许我实行保护贸易主义,不允许你实行保护主义;共同的协议和法规,只对你有约束力,不对我有约束力;提出高的“要价”,设置加入国际组织的要价,设置加入国际组织的障碍,要你屈服于他;单方面的经济制裁或以经济制裁相威胁;把与经济、贸易不相干的问题,如“人权”等联系起来,施加政治压力;控制世界金融组织制定有利于已的国际游戏规则,修改不利于已的游戏规则;依靠资本优势,通过代理人逼迫受援国家按自己的意图改革开放;纵容一些金融组织造市投机,传递金融危机,掠夺别国财富等。
总之,鉴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及其作用的两重性和现实中的种种价值冲突,发展中国家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善于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积极利用外来的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本国经济,增强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尽量避免和减少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消极影响和危害因素。
收稿日期:2001-01-10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理性思考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发展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