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语思辨三题论文

英汉词语思辨三题论文

英汉词语思辨三题 *

林有苗

(湖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摘 要: 语言教学实践与文献阅读过程中,发现三例英汉语言表达问题值得斟酌与思考。其一,英语Conjunctions, prepositions, articles and pronouns consist of the “grammatical” or “functional” words一句中的内外论元出现了错配(mismatch)。而只有将二价(two-place)动词consist of的内外论元相互换位,或用compose等动词予以置换,才能避免句子不伦不类或辞不达意。其二,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国内不少期刊有将“启事”误用成“启示”之情形,如此导致出现“编辑部启示”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表达。其三,由“不刊之论”误用为“不堪之论”入手,进一步讨论“不刊之论”等习语的常见误解与误用情形,从而得知望文生义乃语言使用大忌之一。

关键词: consist of;内外论元错配;“编辑部启事”;“不刊之论”

在语言教学实践与文献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若干英汉语言表达问题颇值得斟酌与商榷。它们或有关英语句法,或关涉汉语词语内涵辨析及其他。兹将其缀成三题,且不揣鲁钝,探讨于此,以请益于方家。

一、由一例consist of内外论元错配说起

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教学中,我们所用教材里发现这样一则误句[1]32

例1:*Conjunctions, prepositions, articles and pronouns consist of the “grammatical” or “functional” words.

我们知道,consist of是二价(two-place)动词词组,即其前后共有内外两个论元(Internal and External arguments)。如果我们对例1想要表达之命题揣测准确的话,那么其主语与宾语是否应该互换位置,即原句中的外论元与内论元是否出现了相互错配(mismatch)?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这是因为,the “grammatical” or “functional” words(“语法词”或曰“功能词”,相当于汉语中与“实词”相对的“虚词”)指代整体概念,是上位概念(superordinate),而Conjunctions, prepositions, articles and pronouns(连词、介词、冠词和代词)等则分别指代部分概念,是下位概念(hyponyms)。一般而言,我们可以说“某一整体由若干部分构成”,亦可说“若干部分构成某一整体”。这样,上句至少有两种相对经济或便捷的改法。其一,若沿用原动词词组consist of,则须互换原先主宾语的位置,得到下句:

例1a:The “grammatical” or “functional” words consist of conjunctions, prepositions, articles and pronouns.

其二,若想保持原先主宾语位置不变,则需以动词词组make up或动词compose来取代consist of,得到句子:

例 8:然佞臣不可执笔;则是不易之论。 (宋·朱熹《朱子全书·历代二·宋》)

例1b:Conjunctions, prepositions, articles and pronouns make up/compose the “grammatical” or “functional” words.

至此,我们可以说,上例带来的相关启示是:英语中的句子语义表达与语序(word order)密切相关,且与单个词语的语义结构直接关联。亦如上述修改句(例1a,例1b)所示,当我们表达同一命题时,若分别选用不同的动词词组consist of 或make up/compose,我们则得到完全不同的语序或内外论元配价结果。换言之,在句子层面上,整体-部分语义关系(meronymy)的表征实现无疑有着自身内在的逻辑诉求。

不过,英语中确实有一类动词可以表示主语和宾语的相互动作,即主语和宾语可以互换位置(倘若主语或宾语涉及人称代词,它们与动词则需要作出数与格方面的相应变化)而不至于产生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丹麦语法学家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在《语法哲学》中就专门探讨过“Reciprocity(相互作用)”[2]12 这一语法现象。meet, marry, kiss,fight,equal等动词都有此类用法,本文所及的consist of却显然不在此列。汉语界学者朱德熙先生等也曾提及过“对称性动词”之情形。

为了把有关问题说得更加清楚明白,我们不妨再看著名形式语法学家乔姆斯基的经典例句:

例2a:He is eager to please.

例2b:He is easy to please.

乍看起来,例2a、例2b两句结构相近,并无多大差异,其实这只是表象而已。我们观察到,仅因句中形容词语义属性各自不同,结果导致两句的语义表达相距较远。例2a是说“他急于取悦别人”,动词please后面本可出现的宾语此时选择了隐形;而例2b则说“他容易被别人所取悦”,此时的he既是句子主语,又同时是动词please的逻辑宾语。

在乔姆斯基的早期生成语法体系里,此例原本用以说明某些句子表层结构相同但可能深层结构不同之语言现象,但巧合的是,如今它在某种程度上,恰恰佐证了系统功能语法学家韩礼德的经典论断——“词汇是最为精细的语法”,这同时是否也印证了坊间的那句至理名言——“英雄所见略同”呢?!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蓝印花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元新先生通过整理、收藏上万件明清以来实物及图片资料以及上万件纹样纸版,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然而,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感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项目传承与保护的研究、开发工作却少之又少,尤其是利用图像数据库技术来对蓝印花布纹样进行管理则处于空白阶段。

英语乃这般情形,汉语中又是如何呢?先看一组句子:

例3a:五个人吃一锅饭。

除了“吃”,与“喝”“睡”等动词相关的几组句子在表义上也存在类似情形(例如,三个人喝一瓶酒,一瓶酒三个人喝,一瓶酒喝三个人)。限于篇幅,此处恕不赘述。

例3b:一锅饭五个人吃。

例3c:一锅饭吃五个人。

例 14:现在有种看手相的书,里面大都是些不经之论。

2012年统计,全国已有240座城市实现了城市防洪排涝一体化管理。城市防洪排涝管理正由过去的“九龙管水”逐步转变为“一龙管水”,集中了优势资源,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执行效率,有利于防洪排涝统一指挥、实时调度和精细化管理,避免了责任不清、互相扯皮的现象,促进了防洪排涝管理水平的提高。例如,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南昌等市成立城市水务局,设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承担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日常工作。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与市水务局为两块牌子、一个班子,统一负责供水、排水、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等所有涉水事务的管理工作,有效地协调供、排、防、抗的矛盾。

③二氧化碳气体通入NaClO溶液中,无论二氧化碳少量还是过量,都发生反应CO2+NaClO+H2O==HClO+NaHCO3,而不会生成碳酸钠,因酸性:H2CO3>HClO>HCO-3。

“不刊之论”作为成语使用,实则是其来有自的。“不刊之论”最初源自汉代扬雄的《答刘歆书》,文中说张伯松曾向扬雄言及自己父亲和先祖的训诫,并嘱托扬雄以此为内容写篇文章给他。文章写好后,张伯松赞叹道:“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大意是:这真是可与日月齐辉、不可更改的好文章啊!“不刊之书”“不刊之论”中的“刊”字是“削除;修改”的意思。因为古人一般把字写在竹简上,发现一旦有误就会将之削去。

凡此种种,似可足以表明,主语、宾语及补语的顺序或位置与句子语义表达不无相关,这在多数自然语言中大体如此,只不过在有些语言中体现得更为突出些罢了。否则,学界何以有“汉语重意合(parataxis)、英语重形合(hypotaxis)”之说法呢?!不过,平心而论,相对于汉语,英语语法确乎在形式上有着更为严格、严密、严谨的所谓“三严”要求。

阿花像扶不起的阿斗,说阿坤,我们斗不过金融危机的,比我们实力强的抛光厂都倒了,我们岂能逃脱命运的安排?好了阿坤,我们现在要商量的是,景花厂如何破产了。

二、“启事”与“启示”

笔者近期查阅相关文献时,无意中发现国内俄语界一家重要刊物竟先后三次登出“编辑部启示”!读者朋友不禁会发问,其实际内容又是怎样的呢?题目与内容是否吻合一致?我们不妨来看个究竟。

经查阅,该刊2016年第1期、2017年第1期中“编辑部启示”的正文内容如下。

例 4:1. 自2016年起,本刊出版时间调整为: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5日,即1、4、7、10月的15日,特此告知;2. 投稿请直接发至编辑部邮箱:kaprial@163.com,切勿寄给个人或托人代交,本刊不再接受纸质来稿;3. 稿件格式请严格按照本刊来稿格式要求处理;正文中请勿出现作者姓名。

表2从精确度和时延两方面进一步评估了算法的性能。作为比较,我们测试了其他深度学习模型的性能,比较模型包括一个两层的卷积神经网络(CNN),一个两层的循环神经网络(RNN)以及一个CNN-LSTM混合网络。其中RNN和CNN-LSTM中的LSTM部分的参数设置与表1所列相同;CNN和CNN-LSTM中的CNN部分采用了维度为[1,50]的一维卷积核,其余参数与表1一致。

六个涂层试样以及无涂层的原始石墨片在1500 ℃空气中焙烧16 h后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5所示.从图5(a)可见:无涂层的原始石墨片在2.5 h后完全烧掉,1号~6号试样焙烧16 h后失重率W分别为69.45%,1.97%,-0.60%,46.06%,58.91%和0.58%;1号、4号和5号试样在烧后氧化失重明显,而2号、3号和6号试样在烧后失重不明显.进一步放大分析,从图5(b)可见,3号试样烧后没有氧化失重,相反略有增重,这说明3号试样抗高温氧化效果最好.

2016年第3期中“编辑部启示”的正文内容则为:

例 5:为了加强本刊建设,提高刊物质量,本着对所有来稿一视同仁、审稿用稿公平公正的原则,本刊编辑部特做如下启示:1.本着无纸化办公的绿色环保原则,以及便于网上函审,本刊自2014年7月1日起已经不再接受纸质来稿。请将稿件直接传发至编辑部邮箱: kaprial@163.com。

如此看来,由“不刊之论”到“不堪之论”的过程中,必是集文成书的某个环节上出现了本可避免的文字差错。也许是受上下文中“不堪回首”一词的影响,作者本人或出版社在打印或排版过程中不巧误置或复制了其中的“不堪”,亦即犯了“移花接木”之嫌;或许是编辑出于某种善良之虑,一厢情愿地“越沈先生之俎而代庖”了。倘若真的属于后一种情形,那么沈先生本人倒是有点冤屈了。

关于“启示”与“启事”的区别,尽管此前已有金有景[5]、石安石[6]等先生的相关讨论,而相关语用错误还是并不鲜见。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我们发现,将“启事”误用成“启示”的刊物不在少数,达13种(计23频次)之多,其中以理工类刊物为甚。例如,出现过三次以上类似错误的专业刊物还有:《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分子植物育种》《天津冶金》等。这些情形至少说明,相关的语用失误并非偶然或个案,可能由于少数编辑人员欠缺相关语文知识而导致。当然,如果仔细追溯原因,“启事”与“启示”在读音上的相同相近导致相关文字打印上的失误亦并非没有可能。不过,一家杂志先后三次刊出“编辑部启示”,时间跨度一年有余,编辑部同仁或相关读者竟无人发现或委婉指出错误,这就不得不让人匪夷所思!这样的母语使用问题竟接二连三出现在高档次的语言类刊物上,着实有点大煞风景!这也难怪,我们日常生活中招聘、招领方面的文字语用失误就更是屡见不鲜了。

我们依稀记得,外语专业出身的吕叔湘、许国璋等先生都曾强调语言文字工作者的母语修养。今天看来,吾辈怎么重温老一辈的谆谆教导,都依然不算过时!

三、“不堪之论”抑或“不刊之论”

沈昌文先生《阁楼人语》一书中有这样几段文字[7] 271

例6:几位上海学者对谈人文精神问题,有人文精神失落、遮蔽、低迷等提法,就[其]中,有几位先生特别欣赏“遮蔽”一词。

这里不想讨论人文精神的现状究竟当用哪一说法,只是,由“遮蔽”一词,立刻想起了毛泽东的名言: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一本曾经记得滚瓜烂熟的《语录》现在已经忘记大半了,记得起的,又不免夹杂着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经历,不想再去说它。但是,回顾近十多年的现实生活,总觉得“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实为不堪之论。

从所引段落提供的上下文语境看,沈先生认为用毛泽东主席的一句名言来概括“近十多年(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实生活”是最妥帖不过的事,我们对此无须置疑。可以料想,像沈公那般谨慎稳重而智慧卓伦的硕学鸿儒,断然不会对领袖人物有任何不敬,更不会在自己主编的刊物上做出什么蠢事来!

但令人稍感遗憾的是,上述文字末尾确实不恰当使用了“不堪之论”一词。首先,查阅诸多辞书或上网检索,我们几乎都不能查找到“不堪之论”。即便作为临时创造的新词,它也难以被读者确切理解或接纳。在我们看来,此处该用的词语似为“不刊之论”。但转念一想,沈先生学识渊博,精于文字,长于思想,主编《读书》达至十年(1986-1995),刊物影响有口皆碑,像他这样一位资深编辑该不会出现那般略显低级的语误!

鉴于《阁楼人语》一书收集的短篇佳作皆为先生的“编辑室日志”或曰“编后絮语”,亦即意味着上述文字原载于沈公担纲的《读书》,笔者便怀着半信半疑的心理去该刊看个究竟。果然不出所料,沈先生在题为《被遮蔽·被掩盖》一文中确确实实使用的是“不刊之论”一词![8]160

阅读和了解以上几则“编辑部启示”的具体内容后,我们不难作出这样的判断:上述信息与内容其实应该被冠以另一读音虽则相同、而意义显著不同的汉语标题——“编辑部启事”!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4]1028,“启示”的名词义项为“通过启发提示而领悟的道理”。而“启事”是指“为了说明某事而登载在媒体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如征稿启事、招领启事,等等。“启示”重在隐喻意义,与“启发”“启迪”相接近;“启事”重在具体意义,目的在于声明某件事情,与“通知”“告知”接近。

在此,笔者并不想隐讳这样一个相关问题:不少读者对“不刊之论”一词知之不多,因而误解误用的情形不时出现。尽管已有程定纲[9]、汪克谦[10]、张守刚[11]等学者先后对此做了较好的讨论,我们觉得对相关议题再稍做补充解释仍不无必要。

基于时贤的相关讨论和我们自己的观察,发现就“不刊之论”而言,最常见的一种情形是:由于动词“刊”在现代社会中大多被赋予“刊登”“刊载”“刊行”“刊印”等凸显义项,一般读者便会望文生义地将其整体理解为“不予刊登的言论或文章”,很难想到“刊”字的其他表义情形。而据《现代汉语词典》[4]727,作为名词和动词,“刊”主要有三个义项。除了“刊物”“刊印”等主要义项,其第三义项“削除;修改”(见于“刊误”“刊谬补缺”等表达中)容易被一般读者所忽略。“不刊之论”中的“刊”即属于此列。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汉语的句子语义与语序毫不相关呢?显然不是!“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不就是明显的例证吗?前者指某队伍为常败之军,不足称道;后者指某队伍虽败犹荣,斗志可嘉。就此,吕叔湘先生不曾风趣地说过“语言的地面是坎坷不平的,‘过往行人,小心在意’”[3]68吗?

由此说来,“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或无懈可击。该成语的变体亦即其近义词有“不刊之说”“不易之论”等。不言而喻,它实为一褒义词,表示赞扬之义。

超表面是厚度比波长小得多的超材料的二维等价物,因此它具有对通过它或由它反射的场引入相位突变并以多种方式形成波前的能力。电介质超表面比其金属对应物具有更少的欧姆损耗。

例 7:故中兴难於创业,是谓不刊之说。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

文中共有50组有效PPG序列参与回归模型的建立,每组序列时长为5 s,含有2 000个样本点,且各组序列对应一组真实血压值。实际上每个脉搏波即可对应一组血压值,考虑到算法的实用性与准确性,本文针对同一种特征值在一个测试序列中,先求出每个脉搏波的特征值,再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特征值。假设一个测试序列有m个脉搏波,对于任意特征值v,本文在第i个脉搏波中取出特征值,i=1,2,...,m,并通过式(8)求出该组序列的特征值v的最终数值kv。

例 9:成周三代之际,圣人多生儒中,两汉以下圣人多生佛中,此不易之论也。 (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

例 10:学问之士,倡其心理,事功之士,窃之为术,而大有功焉。故曰:民智者,富强之愿。此悬诸日月不刊之论也。(严复《原强》)

虽然广玉兰普普通通,但作者却独具慧眼,写法与众不同。广玉兰四季常青,一般人们关注他的枝叶常绿,感受到其生机盎然,但作者偏偏被掩映在绿叶之间的大朵的花所吸引;一般人看花,会被其香味、颜色、质地所吸引,但作者却能感受到广玉兰的精神;一般人会着力描写盛开的花,但作者却能从花的次第开放,尤其是从凋谢的花中感受到她旺盛的生命力。作者的写作视角总是与常人不同,另辟蹊径,让读者对广玉兰认识耳目一新。教学中教师正是通过比较的方法,遵循作者写作之路上引导学生去关注表达,让文章写作模块深深烙在孩子心中。

例 11:这可以说是不刊之论,我有同感。 (孙犁《万国儒小引》)

若说到与此紧密相关的贬义表达,一般则有“不经之论”“不经之谈”“无稽之谈”,等等。它们指“道听途说,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谈论”。

首先,割裂地方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与地方、社区的创客空间相融合,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导致资源错配与浪费,高校人才供给与地方产业需求匹配度低。

例 12: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晋·羊祜《戒子书》)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归纳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要素,在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和剖析的过程中,我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自身的教学经验融入其中。在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方法时,结合了一些课堂实践颇有成效的教学技巧,为进一步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例 13:云安县西有小汤溪,土俗云:此溪龙与云安溪龙为亲,此乃不经之论也。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

依据汉语语感,不难发现,本组句子尽管各自语序不同,然表义基本相同。前两句中表施事(agent)的都是“五个人”,表受事(patient)的是“一锅饭”,不过,例3b连同例3c中的“一锅饭”若分析为句子话题或话题主语,是否也可行呢?在例3c中,“五个人”显然不可能作“吃”的宾语或对象,因此例3c一般只能理解为“一锅饭可供五个人吃”。

其实,表示褒义却容易被误解为贬义的词语还有“不赞一词”“文不加点”等。

例 15: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史记·孔子世家》)

例15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不愿用任何词语赞扬他人”,恰恰是说“某人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加一句话”。不过,“不赞一词”如今在现代汉语中还衍生出一则新义:“一言不发”。

例 16: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词,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

例 17:文不加点,辞理可观。 (《北史》)

例 18: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 (汉·祢衡《鹦鹉赋·序》)

例 19:陈其年作俪体,文不加点,信笔直书。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九 )

降低阴极锌含Cu,首先应该降低新液含Cu2+,提高新液的净化深度,从根本上减少Cu2+的内部来源,在此基础上,电积操作过程中要高度注意,通过加强以上改进措施可以防止导电头和导电片上因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的Cu2+进入电解槽内,减少Cu的外部来源,使生产的阴极锌含Cu满足要求。

仔细体味后可以看出,上述三句中的“点”字既不指标点,也不指点断,而指对文章的涂改。其寓意文章一气呵成,语势顺畅,无须修改;或形容作者文思敏捷,落笔成章,与“倚马七纸”“倚马千言”等成语大体相当。

上述诸例昭示我们,对于汉语这样一门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的语言来说,倘若我们习惯于望文生义,则经常会出现词语误解与误用。究其原因,一则是我们不甚了解某些词的古义,有些成语乃为特定语境下省略若干字词后的产物;二则是某些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并不频繁出现或使用;再则,语言有时会受约定俗成规律的影响。譬如,汉语中虽有“惹事”一词,但我们在使用成语时似乎不说“惹事生非”,而说“惹是生非”,因为“是”“非”才构成一对真正反义词。再看“关照”与“观照”[12],“屈折”与“曲折”[13],“必须”与“必需”,“飞跃”与“飞越”等情形,不难发现,它们之间虽读音相同或相近,词性或词义上却有明显差异。

这里,还要顺便提及的是,沈昌文先生《请柳苏出场》一文也有一处排版印刷舛误[7]113[14]159

例 20:* ……这么一些人,这么一个“班底”,怎么还能搞什么“读书俱乐部”呢?当然还有资金来源、办公场所等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现在也都在筹措,也都在未定之夭。

对照原文,我们发现,沈先生本人在《读书》1988年第3期“编后絮语”中正确使用的最后一个字为“天”而非“夭”。在汉语中,“未定之天”作为一个成语典故而存在,“比喻事情还没有着落或还没有决定”。从实际来看,这样的解释自然是符合原文要求或语境的。

对于本文所及的沈著中两例“手民”之误或曰“指民”之误,沈公本人可能至今未能觉察(先生已至耄耋之年,视力或精力大不如前,因而不能察觉排版中的文字问题乃在情理之中)。倘若知晓,沈公的态度该是如何呢?我们似不难从先生的另外一则短文里窥斑见豹。

沈先生在《一字之错》一文中提及这样一则问题。杨绛先生的名著《干校六记》由某书店重印一版。但不知怎的,校对工作疏忽了,重印本里钱钟书先生的序,原来明明说“《浮生六记》……一部我很不喜欢的书”,错成了“……一部我很喜欢的书”。幸好杨先生发现这个错误时大部分书还没到发行部门,便赶紧组织修补。错是补过来了,但是书就有点毛病了。……只是由此让人想到,出版单位的责任重大,常常可使学问家蒙无妄之灾。《管锥编》当年问世之时,据说作者曾专门要求周振甫先生担任编辑[注] 《管锥编》为钱钟书(1910-1998)代表作之一。钱先生之所以希望周振甫先生作为该书责编,可能与其间的一番经历不无关系。1948年,周振甫曾担任钱钟书《谈艺录》的责任编辑,为这部书加了提要性的小标题,得钱钟书同意刊用。该书出版后,钱钟书亲笔赠言:“校书者如观世音之具千手千眼不可。此作蒙振甫兄雠勘,得免于大舛错,得赐多矣。” 。此中缘由,或为人所不解,现在从上述一字之错可以见出,编辑、校对工作竟是何等重要。[7]90-91

大学生的体质问题,已经成为全国性的热点问题。如何使用高科技辅助大学生将课余时间用在增强体质锻炼上面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问题。当前,智慧校园在社会中已经进入了一个很正常的进度,相信未来也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和前景。智慧校园这种新型的校园管理理念,让高校的智慧校园成为可能。高校体育信息平台的构建作为智慧校园的先行者,证明智慧校园的可能性,不仅让高校的教育教学有了针对性,也让高科技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助力。

综上所述,人类自然语言中某些词语之间仅一字之差或者语序不同,实则表义迥然。作者也好,编辑也罢,动笔写作修改或排版印刷之际,尤其遇有“不刊之论”“文不加点”“不赞一词”等易望文生义一类词语时,最好多方查阅核实或仔细校对排查,弄清其来源本义,从而避免类似本文所及的诸多尴尬。然平心而论,广大编辑老师长期呕心沥血,孜孜不倦,为作者甘做嫁衣,其人其品格永远值得我们敬重。忝为作者,本人有幸多方受益于不少编辑老师,他们的有些文字润色竟让我击节叹赏,心悦诚服,自然也感激不尽!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 何兆熊.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2版.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2] 廖序东. 《语法哲学》和汉语语法学// 奥托·叶斯柏森.语法哲学[M].何勇,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3] 吕叔湘. 吕叔湘集[M].广州: 花城出版社, 2009.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7版[Z].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5] 金有景. 启事与启示[J]. 汉语学习, 1988(3).

[6]石安石.“启示”还是“启事”? [J].中国语文, 1997(3).

[7] 沈昌文. 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M].北京: 海豚出版社, 2018.

[8] 沈昌文. 被遮蔽·被掩盖[J].读书, 1994(5).

[9]程定纲. 何谓“不刊之论”[J].语文知识, 1994(1).

[10]汪克谦. “不刊之论”与“文不加点”[J].小作家选刊, 2003(12).

[11] 张守刚. 何谓“不刊之论”[J].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 2003(Z4).

[12] 林有苗. “关照”不同于“观照”[J].汉语学习, 2007(6).

[13] 林有苗. “曲折”不能替代“屈折”[J].外国语言文学, 2009(2).

[14] 沈昌文. 编后絮语[J].读书, 1988(3).

Three Notes Concerning English and Chinese Expressions

LIN Youmiao

(Faculty of Foreign Studies,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 China)

Abstract :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literature reading, it is found that thre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are worth considering and exploring. First, the English sentence Conjunctions ,prepositions ,articles and pronouns consist of the “grammatical ”or “functional ” is neither correct nor reasonable, and thu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rguments of the two-place verb consist of should exchange position or compose/make up be used instead. Second, through retrieval, quite a few domestic journals are found to have misused “revelation ” , which ought to have been “notice ”or “announcement ” . Third, judging from the related context, the phrase meaning “an unalterable statement” should be “Bù kān zhīlùn”(不刊之论) rather than “Bù kān zhīlùn”(不堪之论) .

Key words :consist of ; mismatch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arguments; “announcement by editorial office”; “an unalterable statement”

*收稿日期: 2018-12-08

作者简介: 林有苗,副教授,从事语言学及语言学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H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734(2019)07-0094-05

[责任编辑 铁晓娜]

标签:;  ;  ;  ;  ;  

英汉词语思辨三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