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基于沪、苏、浙、皖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实证论文,服务业论文,制造业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4.11.010 〔中图分类号〕FD61.5 〔文献标识码〕A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1],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渗透性、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当前全球的制造业正朝着高服务化方向转变,在此期间,由制造业衍生的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其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如何跟上全球制造业的转型步伐,当下重思二者的关系,无疑对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关于二者关系的阐述,学界主要有需求遵从论[2-6]、供给主导论[7-10]、互动论[11-13]和融合论[14-16]等观点,由上述观点我们不难推断出,二者关系的演变同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不同发展阶段应对二者关系赋予不同的内容。从二者关系的演变过程来看:正是由于制造业专业化分工的日益细化、制造企业服务外包需求的不断增加,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凭借其拥有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优势大大提升了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了制造业不断升级。反过来,具有较高附加值和竞争力的制造业又给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拉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制造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这种共生共荣、相互依赖、互动发展的趋势将会愈加明显。 联系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刚刚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面临全方位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转型时期,如何顺利渡过这一转型期,摆脱低端制造的路径依赖,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二者互动、融合发展是关键之举。从近些年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看,二者之间正呈现出一种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的互动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推进两业良性互动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地方区域的两业互动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融入国际市场程度较深、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动影响较敏感的区域之一。其在全球产业调整和国际市场分工中占据重要位置,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给这一区域带来重创,与其抵御风险较低的以低端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无关系。随着安徽的加入,以三省一市为合作主体的长三角经济区为长三角的制造业结构转型带来了契机,也为提升整个长三角区域的产业结构带来了机遇,以防重蹈覆辙,长三角区域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应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提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促使二者良性互动发展,力争在未来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关系的检验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所研究的生产性服务业只涉及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六大类,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无法获取完整的制造业数据,本文利用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增加值数据替代制造业增加值数据进行分析,应不失结论的可靠性。 通过表1和图1可以看出,近10年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的增加值是同步增长的,由表1数据算得二者的年均增长率相差无几,分别是15.61%和16.45%,通过图1可以看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综合来看,10年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呈现上升趋势。且与前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已形成互动发展的格局。


图1 2001~2010年我国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趋势图 为进一步验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笔者又利用我国近10年的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数据绘制了二者的相关图(图2),从图2中能够看出,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工业增加值每增加一个单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就平均增加0.8202个单位,可见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力之强。图中显示的

值表示两个互为因果关系的相关变量间线性相关的程度,该值越大,说明二者互动发展的相关性越强。

图2 2001~2010年我国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相关图 这里

=0.9926,足以说明近10年来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这种互动发展的相关关系相当密切,但从二者的增加值及其占比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还需加快发展步伐。 2 基于沪、苏、浙、皖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沪、苏、浙、皖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都十分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在各地均获得了较快发展,服务业的整体结构也渐趋合理。通过表2~5可以看出,2005~2012年间,三省一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在逐年增加的同时,其占GDP比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除安徽省外,沪、苏、浙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都呈现下降趋势,尤其上海下降得较明显,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除安徽外,沪、苏、浙几乎都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如图3,图4所示)。





图3 2005~2012三省一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图4 2005~2012三省一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虽然近年来三省一市的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都呈现了向好的趋势,但透过上表中的相关数据,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 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三省一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平衡,整体层次仍偏低 由表2~5可以看出,2005~2012年间,虽然沪、苏、浙、皖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总量都在不断增加,但各地涨幅参差不齐,其中江苏涨幅最大,其次是浙江和上海,涨幅最小的是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平均比重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其中上海这一比例最高,为59.30%,其次是浙江51.14%,江苏47.10%,安徽46.19%,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最快的是江苏省,年均增速达到了22.96%,其次是浙江16.68%、安徽15.52%和上海13.96%。相比较来看,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仍较大,沪、苏、浙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近几年发展较快,而除房地产和金融业以外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高知识、高技术密集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仍较小,发展相对滞后。总之,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层次依然偏低,内部结构亟待优化升级。 2.1.2 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与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的是靠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必将影响制造业的竞争力水平。 用三省一市近8年数据绘制的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趋势图(图5~8)可以看出,8年间三省一市的工业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略显滞后,只有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基本能与工业经济发展同步跟进,实现了融合发展。江苏、浙江、安徽生产性服务业都没能实现与工业经济同步发展,尤其安徽的生产性服务业较其工业发展更显滞后,亟需跟进,否则将影响其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图5 2005~2012年上海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趋势图

图6 2005~2012年江苏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趋势图

图7 2005~2012年浙江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趋势图

图8 2005~2012年安徽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趋势图 2.2 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综合来看,三省一市规模以上工业运行效率仍偏低 从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来看,2012年长三角区域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上海为12.61%,江苏为15.43%,浙江为11.32%,安徽为15.25%,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5.11%,三省一市中有两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规模以上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来看,2012年长三角区域中上海为6.61%,江苏6.39%,浙江5.61%,安徽6.87%,而全国平均水平为7.11%,三省一市均低于全国的获利水平;从规模以上工业资金流动周转情况看,2012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1.93次,江苏为2.62次,浙江为1.81次,安徽为2.95次,全国平均水平为2.57次,长三角区域中只有江苏、安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①。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推动长三角经济增长主动力的工业仍呈高消耗、低效率发展态势,而造成这种态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不高,生产中间消耗大,产品附加值低,挤压了所投入要素的获利空间。 2.2.2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效应不明显 正是由于制造业的分工日益细化,使制造业的服务外包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且随着制造业的进一步升级,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这种拉动效应将变得日益明显。而利用三省一市2005~2012年的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三省一市的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效应除上海较强外,其他三省都相对较弱;通过分析图9~12拟合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工业增加值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拉动系数苏、浙、沪、皖分别是:0.6087、0.5883、1.2605和0.2584,其中只有上海的拉动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三省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安徽的更低,这也从一侧面说明了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滞后的原因。 2.2.3 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长三角区域总体科技创新水平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其许多制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仍偏低。

图9 江苏省2005~2012年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相关图

图10 浙江省2005~2012年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相关图

图11 上海市2005~2012年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相关图

图12 安徽省2005~2012年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相关图 2009年第二次R&D资源清查数据显示,长三角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只有11.6%的企业从事R&D活动,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81%(如表6)②,按照国际标准,研发投入强度在1%以下,企业只能勉强维持,5%以上才具有竞争力。而且企业在技术改造过程中,重引进、重加工,轻消化、轻创新、轻品牌的现象仍比较普遍。

3 促进三省一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对策 针对当前三省一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为能更好地推动三省一市两业良性互动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造更大空间 长期以来,苏、浙的制造业大多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等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为主,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重增长速度、轻结构效益,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要素投入、轻资源环境的特征比较明显,致使制造业的层次低,产品档次、附加值和利润也较低。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打破了苏浙制造业的这种格局,这种低端制造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得不堪一击,加上受用工成本、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涨,建设用地紧缺、节能减排约束不断加强等因素的影响,更凸显了这种制造业结构的不可持续性。实践证明,这种低端制造不仅难以提升自身竞争力,更难以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美国等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之所以发达。主要原因在于其拥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出口比重高的现代制造业做支撑。这些现代制造企业通常将研发设计、物流及营销等非制造环节外包出去,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佳配置,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创造了较大空间。 而当前苏、浙、皖当前的制造业结构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效果并不明显,这也直接影响了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的提升。苏、浙须尽快摆脱低端制造的路径依赖,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端制造业,由此来拉动研发设计、营销、供应链管理、品牌培育及技术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安徽在承接苏、浙部分转移产业的同时,还应跟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等新兴现代制造业,以推动三省一市的制造业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为与之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 3.2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促进两业互动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制造业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为此,各地在提升制造业水平的同时要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以满足先进制造业不断提升的服务需求。 在产业政策上,各地政府应消除政策歧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向扶持制造业一样扶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投融资、税收、用地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应给予同制造业一样抑或更优惠的政策,要逐渐放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规制,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勇于打破行业垄断、行政垄断,努力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经营环境。支持和鼓励各类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积极投入生产性服务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多元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尽快实现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格局。 在人才政策上,三省一市应联手建立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机制,为两业良性互动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高知识、高技术、高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其发展水平实际上取决于人的素质及用人机制。较上海来看,目前苏、浙、皖从事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优秀人才相对短缺,尤其是安徽这类人才更是奇缺,严重束缚了其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针对这种现状,建议三省一市应联手建立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机制,通过加强三省一市间及其与国内外其他知名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加快培养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并制定一些人才管理的相关措施,以确保这些人才能在各区域间自由流动,为促进这一区域的两业良性互动发展更好地服务。 3.3 加强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合力共推两业互动发展 沪、苏、浙凭借其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导向使其制造业获得了快速发展,通过大量承接国际三产转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相对较快,尤其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房地产开发、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会展业、服务外包业相对发达。但三地还应积极拓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现代物流、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以满足不断升级的现代制造业发展需求。对于安徽,在融入长三角价值链和:生产分工体系的同时,既要发挥自身的制造优势,加强与沪、苏、浙制造业的合作,更应抓住长三角发达地区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强化与沪、苏、浙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合作,推动其生产性服务快速跟进。同时要着力整合各地两业优势资源,培育建设一批跨区联动、产业互动的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平台,为更好、更快地推动两业互动发展提供便捷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安徽约70%的进出口商品须通过上海、南京和宁波港口,70%以上的省际物流和通信面向沪、浙、苏[18],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的70%左右来自长三角[19],通过技术创新发展起来的淮南矿业集团也与上海、浙江等地多家企业展开了合作,其先后与上电股份、淮浙煤电等企业联手推动“皖电东送”战略,目前,上海1/6用电、杭州1/4用电均来自淮南[20]。类似合作的领域伺机还应继续扩大,合作程度还需不断加深,为合力共推三省一市两业良性互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2013年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3/indexch.htm,2014-03-18. ②中国致公党江苏省委会.致公党沪浙皖苏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论坛·2012论文汇编,第51页。
标签:长三角论文; 产业增加值论文; 现代服务业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为例_长三角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