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管理教学法”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胡明道老师的学长式教学,都体现出对学生提问的关注。在钱老师《导读的艺术》一书中,有许多体现学生提问的教学课例,尤以其《故乡》教学为最①。钱老师在教学中,采取先“问”后教,教基于“问”的教学形态,先确定七个“提问视角”,沿着这些铺垫,学生提了600多个问题。课堂上,钱老师按这七个视角依次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归类解决。整堂课以学生的“问题”为线,以教师的“管理”为纲,以师生的相互“解问”为面。课堂中,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教师就如一个“提问管理员”,学生的“提问”被有效地进行“管理”,然后得到合理的解决,其中“管理”的效度,决定了“解决”的质量,决定了教学的效能。②
读析钱老师的《故乡》教学,可以这样总结:通过教师课前和课堂对学生提问的有效管理,可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课前的“提问管理”,主要是对“提问点”的管理,即教师指导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提问,其中隐含了依文本体式进行教学的因素;课堂的“提问管理”,主要是对学生提问进行分类、整合,然后解决的过程。教师的有效“管理”使整个教学既能照顾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兼顾文体教学的特点,充分体现出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同现在的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和“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不谋而合。
根据钱老师《故乡》课例具体而微的启发,我们尝试提出“提问管理教学法”的语文教学理念。
学生的提问水平和其阅读能力有显著的相关性,这可以从杨小洋等人的阅读研究成果得到佐证。③根据这种相关性,本研究进一步假设,如果通过一种有效的“提问管理”,使学生能够提出大量高质量问题,那么也就等于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从而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效。而高质量的“提问”需要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有效管理,先使学生“敢问”,再运用斯金纳程序教学中的“小步子”原理④,训练学生“能问”。“能问”的关键在于“联系”,联系“内容”、“写法”等语文知识,由“单项联系”向“多项联系”发展,逐渐使学生达到“善问”的目标。“提问管理教学”的显性指标是学生提问数量的增加和学生提问质量的提高,其隐性指标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增强。基于上述内容,我们初步把“提问管理教学法”做这样的定义:学生阅读文本时主动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管理,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点式向联系式、由单项联系式向多项联系式递进的序列化管理,逐渐使学生敢问、能问和善问,并在这个过程中达到理解文本和善于阅读的目的。
具体到一篇文章的教学上。
第一步,展示提问视角,给予学生提问之纲。告诉学生在哪些方面提问,以及本课提问技能训练项目。目的是为学生更有效提问作铺垫,尽量使学生提问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展开。两种途径给予,一种是在一个单元之前,教师把“提问视角”展示给学生,学生做好简单的标记。另一种是在每课课文教学末尾,教师要把下一篇课文的“提问视角”规划给学生(在后期学生参与制定提问视角),并让学生做简约的标记,为更好地开展下一课的提问教学张本。两种途径各有优势,视实际教学交替使用。
第二步,提问抽样,以学定教。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视角”充分预习课文,把“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主要通过抽样,筛选典型问题,以备在课堂进行讲解。同时,根据学生的提问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可对提问视角进行微调。
第三步,读解学生提问,按照提问视角依次读解,包含对提问本身的指导。
第四步,读解教师提问,补充学生提问学习的不足,同时做提问示范和指导。
整个提问教学形态,如图所示:
提问视角的确定是“提问管理”的关键,既要扣住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又要确定符合课文特点的提问技能。此环节主要指导学生怎么提问。“提问抽样”主要了解学生提得怎样,学得怎样,以及筛选确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由两个解问板块组成,一是读解生问;二是读解师问。教师首先根据“提问视角”和学生一起读解学生的提问(包括现场生成的提问),然后解决教师的“补充提问”。读解学生的有效提问是提问教学的核心,其中要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对举、递进、合并等管理工作,还要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读解,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区间”。读解教师的提问,是学生学习的补充和深入的“区间”,同时也是给学生的提问进行示范指导,不一定课课都备,要看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定。
现以笔者教学《云南的歌会》为例说明具体的教学过程。⑤
第一步,展示提问视角。A.关于“演唱对象”的提问;B.关于“演唱场合”的提问;C.关于“演唱内容”的提问;D.关于“演唱方式”的提问;E.其他提问。(提问技巧:从细节入手,“联系”提问。)
第二步,提问抽样。抽取不同小组的部分样品验证、确立提问视角,并根据学生的提问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做到以学定教。
第三步,读解生问。师生对课前提问视角继续验证、调整。根据抽样估测和课堂反馈,确定“视角”依次为“演唱对象”、“演唱场合”、“演唱方式”、“演唱内容”以及其他问题。从简单到复杂,依次进行教学。
读解有关“演唱对象”的提问。
学生课前提问多集中在第三段对年轻妇女的外貌描写上。教师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细节——色彩。然后从色彩联系她们的心态,再联系课文题目和作者对她们的感情,以及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回答的同时也导问。学生初次提问,往往顾此失彼。教师再追问此段结尾对年轻妇女的行为描写,这个细节其实也耐人寻味:“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引导学生学会从细微处提问:句中的“就”字跟后面哪个字相照应,说说它们的妙处。
若让学生学会提问这些细枝末节,学生就能真正学会品味语言。再在朗读中明确:“就”和“还”巧妙地表现出年轻妇女无拘无束、自然率真、活力四射的生命形态。
写这个年轻的女人精彩之处还有吗?引导读解学生针对下一细节的提问:“……于是轻轻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学生的提问是发散的,教师的课堂提问管理,要把它们变得有序。学生的问题单线性的居多,“联系”不足,比如他们会问:“轻轻打了个吆喝,能反映出妇女的什么性格?”这时,教师可从细处追问并示范:句中,“你们看,我唱赢了”应该怎么读,联系前面的叠词“轻轻”、“理理”、“拍拍”和“笑笑”说说你的朗读理由。
提问的关键就是要从联系上做足文章,此处引导学生联系朗读,联系几个叠词,联系人物的心态以及生命状态。再联系“站”和“蹲”的微妙对应,过渡到“演唱场合”的提问上来。
第四步,读解教师提问。在四个“提问视角”逐个读解后,教师拓展到“提问视角”之间的联系。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看他们的反应。教师可从简单到复杂,依次示范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作答(ABCD序号和前文归类对应,教师可根据学生问题前的序号进行归类管理,并判断有无进行联系提问):
AB:第三段开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联系后面两个场合,说说这种年轻女人“多的是”的道理。
AAD:对调子的年轻妇女、唱山歌的赶马女孩和传歌的卖针线老太婆她们之间有联系吗?
BB:文章三个场合“山路对歌”、“山野漫歌”和“村寨传歌”它们之间互相是一种什么关系?能否把它们的顺序换一下?
三个问题可以整合成一点——文章构思。在探讨中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构思:年轻妇女的常态对歌(果)——赶马女孩的漫歌环境(因)——老太婆等的大众传歌(因)。并让学生领悟,“构思”提问需要联系的眼光。
最后反思总结,师生互相讨论、启发,形成阅读经验:“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窗户,“细节”往往是文章的花朵,“联系”是提问的生命。
这堂课的提问的点主要是“细节”,努力的面是“联系”。根据课文的特点挖掘适宜的提问点,注重点点联系,步步推进,长此以往就会构成一张多点联系的提问之网⑥。
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⑦胡佛认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③尽管大家逐渐认识到学生提问的重要性,但对学生提问的研究还没有科学的序列性,缺乏系统,很大程度上还是流于理论上的观瞻,很难化为具体的教学现实。尤其在我国,课堂中学生不会提问,少有提问,更遑论能问和善问。上海某区教育学院就课堂提问的专题随机抽取6所小学,在被调查的18堂课中,经统计,只有1名小学生在语文课上向老师提出1个问题。⑨而中学生比小学生更缺乏提问意识。在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当下,关注“学生提问”,颇具现实的意义。当然,“提问管理教学”还只是我们初步的思考和实践,还很不完善,但这种把语文教学植根于学生的提问,致力于学生高品质问题的提出的教学理念应该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提问管理教学法”脱胎于钱梦龙老师的《故乡》课例,在浙江师范大学邱江宁博士、王国均博士、浙江省特级教师谷定珍和肖培东的精心指导下,我们思考的深度和实践的内容不断得到拓展。尤其要感谢的是王国均博士,从理念的产生、提出和发展,都离不开他的点拨和支持。)
注释:
①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65-192.
②郑建周.从钱梦龙教《故乡》看“提问管理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9,(6B):37-39.
③杨小洋,申继亮,崔艳丽.学生提问与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4):806-810.
④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153-154.
⑤郑建周.《云南的歌会》提问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0,(7-8):23-24.
⑥郑建周.提问管理教学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⑦布鲁巴克.西方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中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421.
⑧肯尼思·H·胡佛.大学实用教学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113.
⑨邱家军.课堂提问的类型与技巧[J].山东教育科研,2002,(6):44.
标签:课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