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学生的心智和身体逐渐成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如何把握好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动态,探究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对中学的德育工作方法改进尤显重要,本文作者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总结了对当下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中学 德育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2-0216-0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教育者都应该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要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有关政策文件,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德育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如何搞好中学德育工作方面,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为人师表。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教育和管理学生,还要约束管理教育者自身。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言行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所以通过学校的培训,教育理论的学习,听取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项要求,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为此,学校要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校内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言行服饰等进行规定,并且量化考核。
二、合理分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而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因此,班主任只有明确学校德育工作职责,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所以,德育处与班主任要合理分工、密切配合、长期沟通,才能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动态,充分实施教育策略,对一些意外事故也能够防微杜渐。
德育处应该细致分工,在服装、卫生、课堂纪律、宿舍纪律等方面合理分工,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尊重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经常沟通合作,并对先进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各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加强校园学习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所以好的学习环境是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环境也是德育教育的优良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班级文化,给人以向上奋进的力量。因此应该合理利用利用宣传栏、电子屏,黑板报、阅读角、校服、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贴标,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四、树立整体观念,强调整体效益
在教育工作中,只依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因此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德育工作。要树立整体观念,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
学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班是基本的单位。班级中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各班级也要密切合作,形成整体功能。从各育之间的关系看,德育与其他教育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全面教育的整体;从学生角度研究,他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影响的;从班级实施德育的途径看,诸途径各自发挥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从大教育观的高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
本着这一“整体性原则”,学校应注重德育处与班主任配合,班主任与各任课教师密切配合、加强合作。同时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旋律,各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与本学科的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而渗透的。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这样就会大大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活泼主动地发展。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很好地加强了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家长走进了学校、学校走向了社会,在互动过程中彼此了解、彼此认可、彼此融合,形成合力,发挥了较理想的效果。因此,如何开好“家长会”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和重视的问题。另外,学生主要集中在学校内学习,对社会接触相对较少,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合理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切身感受社会教育,这也是“整体性原则”的重要实施手段。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的、率真的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而这些要想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无私奉献、廉洁从教、积极向上,才能为人师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最终培养出符合时代道德标准的合格人才。
论文作者:杨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学校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 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教师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班主任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