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微量喂养的护理效果分析论文_欧阳林英

唐山市妇幼保健院 063000

摘要:目的: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在早产儿微量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4年2月~2016年4月,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94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组47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规范选择合适的乳、鼓励早期喂养、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非营养性吸允、感觉神经功能训练、早期通便、早期胃肠减压、环境与体位管理。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10.64%,并发症发生率4.26%,低于对照组46.81%、3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时间、达到完全经肠喂养时间低于对照组,体重增长速度、大便次数、第2周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喂养的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关键词:早产儿;微量喂养;护理

大量循证研究显示,早产儿微量喂养是一种理想的早产儿喂养方式,不仅可满足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需要,还可刺激吸允等反射形成,利于神经功能发育[1]。但是早产儿微量喂养效果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对于早产儿微量喂养的时间、方式、辅助用药、环境控制等仍存在争议。本次研究试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在早产儿微量喂养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2月~2016年4月,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早产儿,胎龄<37周;②具有微量喂养指征与条件;③家属知情同意;④亚裔,中国人;⑤单胎分娩,无孕期合并症,如妊娠糖尿病,孕期未影响子代的药物,如胰岛素。排除标准:①进入NICU,合并严重的新生儿疾病,无肠内营养支持的条件;②产妇孕期长期用药史,新生儿可能受影响。共入选对象94例,其中男50例、女54例,孕龄21~33周,平均(27.4±3.1)周。据入院顺序,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组47例,两组对象年龄、性别、孕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选择合适的乳,首选母乳,对于母乳不能耐受者,选择配方乳,部分母乳还需联合母乳强化剂,适时调整配方乳等浓度,先采用1:1早产儿配方乳喂养,而后转为2:1或3:1,适度调整。鼓励早期喂养,出生后24h内开始喂养,部分不适合早期喂养者,也可先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患病新生儿也尽量在72h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只要无心血管病、体征稳定、无呼吸窘迫、无呼吸暂停便可及早喂食。喂养方式的选择以经口喂养为主,对于肠道健康体重>1250g早产儿,采用间断喂养,初次奶量2ml/kg,持续时间3-5min,2h1次,不足部分采用肠外营养支持不足,对于体重<1250g无法耐受间歇喂养者,或喂养不耐受者,采用注射泵24h持续泵入。部分患者还可间歇输注、持续输注联合使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积极预防喂养不耐受。(1)非营养性吸允:每次10-15min,7-8次/日,直至新生儿有吸允、吞咽能力,有条件者还进行口腔按摩运动。(2)感觉神经功能训练、早期通便:①鼓励母婴同室,进行母儿早接触,通过按摩、摇晃、拥抱、皮肤接触,刺激婴儿感觉发育,进行触觉训练、视觉训练、听觉训练、前庭功能训练、运动刺激,采用强生公司推荐的抚触方法干预,视觉训练采用对视、眼前物体晃动与移动训练为主,每次15min,1日2次,听觉训练中要求产妇在接触时与新生儿多沟通,唱儿歌,每次10min,1次3次,前庭功能训练一般为摇晃训练,运动刺激,通过握住患儿双手小脚,进行有规律的前臂屈伸运动、上臂交叉运动、下壁屈伸运动、抬头运动等,所有的训练都在护士指导下完成,持续2周以上;②进行人工通便,在腹部温和按摩,刺激迷走神经张力,提高胃肠激素水平,增加排便次数,部分患儿可使用开塞露。(3)早期胃肠减压:若家属运行,医师指导进行胃肠减压,在出生后4h留置胃管,吸取胃内容物(羊水),胃肠减压后2-4h,再进行喂养,进行试喂养,若耐受较好,再考虑继续喂养。(4)其它:①尽量安排温暖、安静、黑暗的环境,不喂养时,采用鸟巢式护理;②选择合适的体位,头高足低右侧卧位为宜, 有利于胃排空,也可采用袋鼠式护理,在无人照料时需取仰卧位。

1.3观察指标

两组喂养不耐受,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恢复出生体重日龄时间、体重增长速度、大便次数、达到完全经肠喂养时间、住院时间、第2周新生儿神经行为测试(neonatal behavioraland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喂养不耐受10.64%(5/47),发生并发症2例(吸入性肺炎、胃出血各1例),发生率4.26%,低于对照组46.81%(22/47)、31.91%(15/47)(吸入性肺炎1例、低血糖7例、肠炎2例、胃出血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时间、达到完全经肠喂养时间低于对照组,体重增长速度、大便次数、第2周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早产儿微量喂养已成为早产儿护理的必要措施之一,但喂养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过去护理的主要内容为选择合适的乳、鼓励早期喂养、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并发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仍居高不下,倒是经肠喂养迟迟达不到完全满足新生儿需求的要求,延长喂养时间,增加住院时间,增加肺炎、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研究中,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46.81%(22/47)、相比并发症发生率31.91%(15/47),不耐受直接影响喂养效率,并发症甚至可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易引起医患纠纷。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非营养性吸允、感觉神经功能训练、早期通便、早期胃肠减压、环境与体位管理,尽可能提高早产儿的神经功能,提高吸允能力,加速胃肠道蠕动,提高排便能力[2]。结果显示观察组喂养不耐受10.64%,并发症发生率4.26%,低于对照组,同时恢复出生体重日龄时间、达到完全经肠喂养时间低于对照组,体重增长速度、大便次数、第2周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综合干预早产儿喂养效果更好,早产儿生长发育更理想,神经功能恢复好[3]。需注意的是,干预对护士、产妇及其家属护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加强质量管理,预防感染,严格筛选适应证。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喂养的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需加强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94-195.

[2]王娜,佐日汗·艾依莎,王琳,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1,12(4):259-260.

[3]刘迎,杜光,王继彦,等.新生儿抚触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3):4598-4599.

论文作者:欧阳林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8

标签:;  ;  ;  ;  ;  ;  ;  ;  

早产儿微量喂养的护理效果分析论文_欧阳林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