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的来源与分析论文_付燕

(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检验科 四川 成都 61153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误差原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做回顾性分析,使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进行检测,比较温度和存放时间不同对于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结果:分析6次相应检测的结果发现:白细胞、红细胞测得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测得的结果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通过对立即送检、2小时和4小时的测量发现:2小时后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该熟悉掌握各种影响因素对于血液样本的影响情况,对样本检测前后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提升检验人员的知识和实践技能。

【关键词】血常规;误差来源;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7-0158-02

现今临床血常规检查成为最基本的血液检查方式,也称为血细胞检验,通过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数值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信息[1]。虽然技术的发展使检验设备越来越先进,检验的结果更为精确,但是误差依旧存在,为了进一步研究误差的来源,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参考,对我院166例患者的血常规结果进行分析的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做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共有男患者89例,女患者77例,年龄范围30~35岁,平均(33.04±5.42)岁。所有患者年龄、体重等基础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血液样本的采集需要规范化操作,采集样本后后使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mindray BC 6600)进行检测,患者可接受临床上的常规治疗[2]。分析血常规标本采集、放置时间、器材、运送、以及温度等条件对检测的影响,分析误差的来源,建立质量控制的方法。此次试验主要研究放置时间、温度对于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常温和4℃冷藏状态下、检测时间可分为立即、2小时和4小时对于血常规的影响。临床血液分析最适宜的温度在8℃~25℃,采用EDTA抗凝剂时室温8小时内检测最佳,检测结果为连续检测6次的平均值[3]。

1.3 观察指标

比较温度和存放时间不同对于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4]。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存储温度下的平均测定结果

分析6次相应检测的结果发现:白细胞、红细胞测得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测得的结果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血常规检验可以有效辅助临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最为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方式,通过检查新鲜、符合标准的血液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的判断[5]。通过试验得出结果:分析6次相应检测的结果发现:白细胞、红细胞测得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测得的结果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通过对立即送检、2小时和4小时的测量发现:2小时后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归纳总结发现血常规检验误差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人为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和试剂的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采血方式的影响,如采血动作缓慢、注入顺序错误等导致的血液凝固影响检查[6]。患者年龄、性别等都对检查结果有影响,如亢奋状态白细胞数量明显上升。血常规样本需要抗凝,因此抗凝剂的选择会影响检查的结果。

白细胞误差来源分析:不同的生理状态如饭前饭后、户内户外等对白细胞都有一定的影响,导致白细胞假性升高的原因主要有血栓前状态、取血不利导致凝血因子混入血液标本产生小凝块、血小板聚集、抗凝剂量少、血液采集后混均不良,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淋巴增殖性疾病等造成的冷蛋白沉淀、组织液混入、肝硬化或肝功能低下等导致的红细胞溶血不良、新生儿或溶血性贫血等导致的有核红细胞增加、MDS等导致的大血小板过多[7-8]。白细胞假性降低的原因主为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单核细胞增多等出现的非寒冷型冷凝集以及寒冷型冷凝集,寒冷型冷凝集可水浴(37℃)10分钟后进行计数,寒冷型冷凝集需要离心血浆用生理盐水置换及后进行计数。红细胞误差分析:导致红细胞假性升高可能的原因有大量白细胞的干扰、血液样本混均不好、患者脱水或高渗状态、大血小板或小淋巴等大量出现等,红细胞假性降低主要是冷凝集或IgM素导致的红细胞凝集。血红蛋白误差来源分析:血红蛋白假性身高可能的原因有白细胞总数过多、乳糜血、高胆红素血症等。血小板误差来源分析:血小板假性升高可能有冷蛋白的沉淀、严重感染等导致的白细胞破碎数量增加、出现红细胞碎片等;血小板假性降低有血小板卫星现象、冷凝集、免疫性疾病患者、大血小板增多等。一起的运行状态对于血常规检测结果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如使用三分类血球仪阻抗法在半阻抗状态下测定会出现大血小板偏高、淋巴细胞偏高、小红细胞偏高等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随样品测定进行5%次氯酸钠的测定,每天测定3次。进行样本分析前要控制采血方式、采血量、放置时间、静脉血或末梢血的影响,使用配套的试剂和校准品,对特殊病例特殊对待,保证温度和湿度,开机后进行调制并做质控,保证质控检测值处于在控状态。应该做好操作员的上岗培训,按照SOP文件进行仪器的调试,评价仪器的精密度、线性范围、可比性、准确性等[9-10]。检测中尽可能的消除误差,特殊的标本在必要时需要进行血涂片镜检,要加强非疾病因素对血常规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和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应该熟悉掌握各种影响因素对于血液样本的影响情况,了解误差来源并懂得规避,对样本检测前后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提升检验人员的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定期对检验仪器进行维护,调整精度,缩小检验误差,使结果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丁明彩,张雁,王霞,等.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及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0,21(3):77-78.

[2]王建新.分析血常规检验中造成误差的原因及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8):138-138.

[3]边小荣.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问题探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2):649-650.

[4]史晶晶.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原因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3):636-637.

[5]刘志勇.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来源与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121-122.

[6]孙永华.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4):269-270.

[7]陈少仪.分析血常规检验中造成误差的原因及措施[J].医学信息,2016,29(13):105-106..

[8]张杰.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72):197-197,195.

[9]韩秀丽.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7):1095,1097.

[10]易华.血常规检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0):94-94.

论文作者:付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3

标签:;  ;  ;  ;  ;  ;  ;  ;  

临床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的来源与分析论文_付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