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岁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论文_梁茜1,刘庆2

(1泸州市龙马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 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分析我市0~1岁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监测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我市2015年5月—2015年12月0~1岁 1300份腹泻患儿样便监测资料。使用常规病毒及细菌检测法检查样便,统计相关数据。结果:本次监测共检出各类腹泻病原微生物1000份,总检出率为76.92%;细菌共检测300株,病毒共检测出660株,隐孢子虫40例。肠道致病细菌的检测率最高的是秋季,最低为冬季,腹泻病毒检出率呈现“W”折线走势。检出率结果显示,A组轮状病毒检出率最高。结论:导致我市0~1岁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为A 组轮状病毒、C组轮状病毒、大肠埃希菌;腹泻主要发生于0~6个月的婴儿群体,且集中在夏秋季。

【关键词】腹泻;婴幼儿;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3-0257-02

Monitoring result analysis on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in 0-1 year old infantile diarrhea, Liang Xi1,Liu Qing2.

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Longmatan District Luzhou City Luzhou Sichuan 646000, 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Luzhou Sichuan 646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onitoring results on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in 0~1 year old infantile diarrhea. Methods Monitoring data of 1300 samples from 0~1 year old diarrhea children in our city from May 2015 to December were selected and detected by regular virus and bacteria detection, related data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1000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of various diarrhea were detected, total detection rate was 76.92%; 300 bacteria, 660 virus and 40 cryptosporidium were detected. Detection rate of intestinal pathogenic bacteria was found the highest in autumn and the lowest in summer, and showed ‘W’ trend. Detec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group A had the highest detection rate of rotavirus. Conclusion The main pathogens caused 0~1 year old infantile diarrhea in our city are rotavirus in group A, rotavirus, escherichia coli in group C; diarrhea mainly occurs in 0~6 months infant and happens in summer and autumn.

【Key words】Diarrhea; Infant; Microorganism

0~1岁婴幼儿腹泻原因较多,体质因素、感染因素等均能引发腹泻,其中细菌、病毒引发的感染是0~1岁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因素。婴幼儿腹泻多发生于夏秋季节,感染性较强,严重威胁婴幼儿健康[1]。为了全面了解我市0~1岁婴幼儿腹泻具体情况,龙马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5年5月—2015年12月对0~1岁腹泻婴幼儿的样便进行原微生物监测,分析引发我市婴幼儿腹泻的菌种类型,为预防及控制流行感染病提供可靠数据支持。详细内容见行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市2015年5月—2015年12月0~1岁腹泻患儿,样本患儿均来自我市医院肠道科、儿科及急诊科1500例,经初步筛选后,最终有1300例患儿满足本次病原微生物检测标准。

病原微生物检测纳入标准:

(1)年龄在0~1岁之间;

(2)经确诊为腹泻患儿;

(3)未使用任何抗生素患儿。

排除标准:

(1)患有其他传染病患儿;

(2)黄疸患儿。

1300例腹泻患儿中男性患儿750例,女性患儿550例;腹泻病程2~14天,平均病程(8.21±1.84)天。

1.2 方法

将无菌棉与样便充分接触,确保无菌棉表面覆盖样便,一份样便配备5支无菌棉;每份不满样便的无菌棉内置入1支C-B运输培养基;此为细菌标本采集之法。使用无菌粪便采样杯收集5g 患儿样便作为病毒标本;另选使用无菌粪便采样杯收集5g 患儿样便作为寄生虫标本。按照常见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检测步骤,检测样便,记录其信息。

1.3 评价指标

分析0~1岁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监测情况、主要病原微生物检测时间及分布。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由本次研究人员收集,统计后完整录入本次研究数据库,本次调查数据录入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都以百分比表示,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于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以P<0.05表示数据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0~1岁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监测情况

对1300份样便进行检测,共检出各类腹泻病原微生物1000份,总检出率为76.92%;细菌共检测300株,病毒共检测出660株,隐孢子虫40例;详细内见表1。

2.3 主要腹泻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年龄阶段检测情况

在1000分病原微生物检测中A 组轮状病毒检出率最高,详细内容见表3。

3.讨论

检测发现引发腹泻的微生物种类较多,细菌、病毒均是导致腹泻的致病原菌。但目前的研究文献中对腹泻致病原菌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对0~1岁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2]。本文采集1500份样本,剔除不合格的200份样本,最终对1300份合格样便进行监测及分析。为确保检查结果的精准性及全面性,检测内容不仅涵盖细菌、病毒两方面,还将寄生虫纳入本次研究中,其结果显示隐孢子虫、腺病毒、A 组轮状病毒、C 组轮状病毒、杯状病毒均是我市0~1岁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

本市0~1岁腹泻患儿多为感染性腹泻,尤其是0~9个月患儿为高危人群。0~9个月患儿自身免疫系统尚处于发展中,对病毒及细菌的抵抗力较弱。加之患儿胃酸活力较低,母乳喂养或奶粉喂养均会快速促进胃排空,致使胃液数量降低,杀菌能力不足。除患儿自身因素外,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部分患儿家庭条件较差,父母未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家庭使用物品细菌及病毒数量较多,影响患儿健康[3-5]。

经监测发现,沙门菌是影响我市0~1岁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细菌。沙门菌最为一种人兽共患病原菌,具有极强的生存性,是引起肠胃不适、伤寒的主要病菌之一。以我市幼儿腹泻样便监测为例,监测人员共发现60株沙门菌,检测率为4.62%,且集中在0~6个月患儿样便中。因沙门菌具有极强的流行性及传染性,可通过患儿粪便、尿布乃至衣物传播,所以很难控制其传播,现阶段尚无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染根源,只能要求医护人员及患儿技术不断加强消毒工作,做好隔离措施[6]。

轮状病毒与沙门菌相比传染性更强,但该病毒具有可控性,当公共卫生显著好转时,轮状病毒数量明显减少,传播率也显著减低。本文研究结果显示,1000份致病微生物样便中共检测出520株轮状病毒(A组轮状病毒、C组轮状病毒),尤其是A组轮状病毒占总数的26.92%,是引发患儿腹泻的主要微生物之一。

杯状病毒属于易感染病毒,主要影响免疫力低下人群,是常见的爆发流性病毒。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杯状病毒阳性检出率为7.65%,主要从0~3个月患儿样便中检出;本文关于杯状病毒的检测结果高于北京顺义[7]地区,这可能与卫生水平有关;北京顺义地区属于发达城市,卫生环境高于我市,大众更加重视公共卫生质量。其次可能与检查样品数量有关,研究样本均小于100份,样品选择时间为6个月。而本文研究样品数量及时间均高于北京顺义,这极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致使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监测结果存在差异性。

由主要病原微生物采样时间及分布可知,我市患儿样便微生物检出率最高月份为7月,12月份最低。这可能与我市气候有关,夏秋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细菌及病毒滋长,从侧面加重婴幼儿腹泻病情。

综上所述,根据本文0~1岁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可知,我市0~1岁婴幼儿腹泻主要致病原菌为隐孢子虫、腺病毒、A组轮状病毒、C组轮状病毒、杯状病毒。病原微生物最高检出率是7月,病原微生物集中在0~6月患儿身上。提示我们,要加强夏秋季节公共卫生检查力度,尽最大努力斩断腹泻病原微生物传播渠道,保证婴幼儿健康。

【参考文献】

[1]慕彩霞.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15):168-169.

[2]陈开军.100例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及分析[J].医药前沿,2016,6(21):164-166.

[3]孟宪华,陈王征,崔桂平,等.798例婴幼儿腹泻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5):2186-2188.

[4]李燕,罗淑华,汪东篱,等.2012-2013年深圳市光明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监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5,31(3):354-357.

[5]杨越,徐海峰,朱俊.针对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119-120.

[6]李积伟.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和感染特点[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9):137-137.

[7]邵占涛,王园园,李颖,等.2013-2014年北京市顺义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监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10):1244-1246.

论文作者:梁茜1,刘庆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5

标签:;  ;  ;  ;  ;  ;  ;  ;  

0~1岁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论文_梁茜1,刘庆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