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与学生构建一个既长期又具有短暂性质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教师需要学生与学生需要教师一样重要,这需要教师付出有责任的爱,这既是学生快速成长的途径,同时也是教师师德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爱与责任 师德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9-017-01
每位教师都愿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学生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而学生也希望在家长之外能有一位真正读懂自己的人,所以教师的师德会在这两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当中起到桥梁作用。
一、教师与学生的直接接触是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的基础
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一个既具有长期性同时又能体现短期性特点的团体,这个团体从教师的角度看:1、具有长期性质,这是因为教师与学生每天都会在教学区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通过课间休息互相问候,或者课间活动时的互相观望都能形成直接或间接接触,而通过这种接触,学生会对教师,同时教师也对学生加深彼此之间的认识,尤其是教师,会对学生产生的多层次的印象,而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也会因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直接形成对教师所教课程的评价,而这种相互之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持续在整学期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或相处和谐,或有所矛盾都得益于这最初的印象。所以,教师在跟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因本着一个初期良好,长期良性互动的心态,以期能对未来长时间的教学活动起到积极作用。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需要不断了解学生,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学生才能与学生真正形成一个真正和谐的整体。2、这个团体又具有短暂性质,因为学生每天与教师相处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如果不及时抓住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就不能真正了解学生,与学生形成一个团体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要建立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不但要付出爱,还要付出有责任的爱。
二、合理的方式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是增进师生感情的重要因素。
从学生方面看,对于教师这个角色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老师关起情感的大门,开朗一点学生的对老师也处于半信任状态,不可能完全对老师敞开心胸说心里话,这种现象在学校非常普遍。显而易见,老师如果不能了解贴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增加施教的难度,素质教育也在无形中被架空了,现实需要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必修努力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这就涉及一个方法问题,如果方法恰当,有可能达到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和学生的这种良性互动,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呈现一种相互信赖,相互塑造的双向共进关系师生关系协调的目的,是将教育要求和目的通过教师这一中介成功,也能迅速地转化为学生成长需求并付诸行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我更想说新时期的课改环境下,每位教师更像一位接力赛的选手,学生处于中学教育的高中阶段,我们就应该让这个阶段的学生能感受到他能被吸引的魅力,每个学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的知识修养之外,还必须具备巧妙的灵活的教育艺术,超乎寻常的耐心和恒心贯彻整个教学工作的始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到打开学生情感闸门的“金钥匙”。
三、教师行业决定教师需要具备较为完善的专业知识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同时,教育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爱与责任的艺术。这种爱虽然不同于父母家人和朋友的爱,这种爱能激发学生在高中生活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和发展,对学生在未来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产生至关重要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恰好是学生时代的“雨季”的到来。学生在面对更艰巨的学习任务以及要独立处理的事情会表现出焦虑或不知所措。面对这一时期的学生,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高中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思维意思,而有责任的教师关爱就是所有教育教学方法的底线,也是与学生一起成长的驱动力,学生能在高中阶段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善意,将会在性格养成以及未来的生活中起到积极作用。教师的善意就是有责任的爱,以这样的目的关系爱护学生就是是的的最好体现。
结语
爱与责任,有责任的关爱,这正是师德之魂。“师德”,是教师工作的准则,“师爱“是师德的核心。从关爱学生的角度讲,需要教师做学生的益友;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讲,需要教师做学生的良师。爱与责任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一代代的传播,是优良传统的发扬。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教育与师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师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
参考文献:
【1】弗雷尔(著) 毛齐明(译).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2-13
【2】陈虹 吴九君.教师积极心理健康的培养与训练[M]. 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4.272-276
【3】刘晓明 高志学.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M].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6月.160-166
论文作者:侯姗姗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师德论文; 目的论文; 爱与论文; 有责任论文; 团体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9月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