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思考论文_梁位源

我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思考论文_梁位源

梁位源 广西岑溪市第五中学 543200

【内容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的开设,对如何提高学生品格的培养、树立法律意识、了解国情国策、认识社会生活;老师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一直在探索、思考、反思,如何才能教好、教活《道德与法治》课?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评价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11-141-02

从2016-2017学年度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政治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强调道德与法治对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首先必须对初中新版教材要有整体的把握和深刻的了解:七年级注重学生成长教育;八年级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九年级注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科学地、灵活地、多角度地思考授课的方法和技巧。我上了四个学期(七年级和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促使自己对教学进行多角度深入反思。

首先,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育家李希贵说“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我在上课时,给学生以充分讨论与发言机会,并通过学生的展示、互动,老师点评,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好奇性和求知欲,使学生在生动真实的案例中辨别真、善、美,在愉快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完善“自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我们要结合每日新闻材料、时政热点的有关内容、家乡变化、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工作、腐败问题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地投入探索、想象、创造,老师及时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讲到八年级下册第13页:探究与分享“你对漫画寓意的理解”,不妨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也就是说正方与反方,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的漫画寓意来龙去脉,引导学生从法律制度、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案件、权力如何运用等方面去辩论,使每个学生都参与,真正成为一名“法官”,积极建言献策,大胆发言,课堂活跃,不但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辨别意识,而且激发学生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了解社会的真、善、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新课标的人文性和生活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始终“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体验创新教学,课堂参与,使学生从听觉、视觉、感觉、多角度去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各种资源优势,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运用知识的兴趣,营造活泼、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其次,谁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道德与法治》课有时会感到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感到很吃力,甚至不想听,最根本原因是老师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过程有很大关系。比如八年级上册第65页:探究与分享“责任来自哪里?”如果老师简单说出来,学生记忆不深刻。但如果分组讨论,学生之间提出更多的问题,课堂会更加活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比如八年级上册第76页:探究与分享“公交车等待老人的一幕”,有些学生心急,会对老人、司机、售票员、乘客说出不同的想法,那你怎么去想?第一,把学生扮演不同人物,再现情景。第二,老师扮演记者分别采访,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关爱是一种幸福。因此,老师在上课时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正确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质疑问难显得更加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思考,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一,深刻把握教材,根据课本设计问题。比如八年级下册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第77页“探究与分享”介绍了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如果用图形设计:这样学生对国家机构的组成就会一目了然,加深学生的直观认识,更加理解课文内容。第二,密切联系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我们讲到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一框《国家权力机关》这节课中“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时,设计两则材料:材料一,2017年7月17日至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平率领执法检查组来到福建,就福建贯彻实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情况开展检查。材料二,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2017年上半年工作汇报。根据上述两个材料,要求学生设计两个问题:(一)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哪项权力?(二)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人民代表大会的上述权力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带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气氛活跃,每个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这样比教师满堂灌,学生听来辛苦,效果不一样。第三,教师要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把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公正、客观地看待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我们讲到八年级下册第9页:拓展空间《中国的减贫行动》,如何引导学生在了解我国减贫行动所取得的成就和意义的基础上,积极为国家、地方和家乡开展的扶贫工作建言献策。通过查阅资料、走访附近的贫困户、贫困学生,然后分小组讨论:扶贫方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开展扶贫工作?结合十九大精神,决战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雄伟目标。通过学生亲自了解、讨论,会更加理解国家的方针、正策以及自己的责任。

最后,如何评价更重要?随着学生创新自觉性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增强,《道德与法治》课要求建立一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对学生的评价。课堂教学的拓展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主动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实践者,通过师生互动,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首先你要学会评价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知识结构、智力因素、思维发展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这种差异有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教育因素。课堂上如果教师不注意细节,只用“一把尺”衡量所有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很容易回答,基础差的学生回答不出来,氛围变得冷静,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死气沉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和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从不同角度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正确的评价及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拉近师生之间情感的距离,营造出一种热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课堂评价:第一,适度有效的表扬进行评价,让课堂充满热烈。在课堂上,该表扬时,要慷慨真诚;不该表扬时,守口如瓶。不同的学生,对于表扬的期待与反应是不相同的。优秀学生对于老师是否表扬往往表现得无所谓,受了表扬也是反应平平;而后进生则不然,他们很在意老师的表扬,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受到表扬后也能高兴一番。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候对于表扬的期待与反应也不相同。如优秀生在解出难题或对某题有新的解题方法时,他们就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赞扬,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会感觉很兴奋”。第二,用委婉含蓄的批评进行评价,让课堂更加洋溢温情。课堂评价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反馈信息,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使学生对自己提出高的标准,在一次一次中扬长避短。有位教育家曾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面对那些稚嫩的生命和纯洁的心灵,我们就要学会赏识那些值得我们赏识的东西,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以鼓励。成功,哪怕只是一点点,对一个学生树立自信意识也极为有益的。第三,对学生多元化进行评价,让课堂变成“伯乐”。在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使学生更加明智,更理性地进行学习,而不是盲目地为表扬所驱使,一味地为表扬而学习。我们在对评价形式创新的时候,不要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如:点头、微笑、眼神、口头与书面结合、当众与个别结合等等。总之,课堂教学评价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我们树立发展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自主的天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机。其次对老师的评价。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大多数学校都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析,建立以教师自评、校长、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但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对《道德与法治》课评价理念掌握、理解、应用、落实不平衡、不到位。其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创新的传统评价方式依然存在。所以,要使课堂教学评价科学有效,必须明确评价的原则、评价的内容与标准、教学反思等等。在课堂改革中,积极探索实践科学有效切实管用的课堂评价体系,对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重要作用。

教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转换自己的教师角色,勤于思索,勇于探究,善于总结,把《道德与法治》课教好、教活,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洋溢着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彻底的解放,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让我们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策略,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从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得赏识,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向着更高、更美而努力,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才会焕发青春活力。

参考资料:

[1]李希贵教育理论;

[2]《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论文作者:梁位源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1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  ;  ;  ;  ;  ;  ;  ;  

我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思考论文_梁位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