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物资储备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物资储备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物资储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物资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国家物资储备做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国家储备的主体是国家,不同于个人、企业和团体,它是社会积累中以国家名义积累的部分。这种储备在公有制社会仍然存在。对国家储备的分析,除了从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从国家发展的战略角度来看待外,还要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确立必要的社会保险制度作为兼顾公平、安全运行的保证出发来看待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搞好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以便迅速地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然而要使经济得以真正腾飞,就一定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现生产商品化、社会化,以便在此基础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而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一定要抛弃原来照抄苏联的名为计划经济,实是政府统制经济的斯大林模式,尽快转变到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来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的轨道上来,也就是实行市场经济的运行的模式。实践反复证明,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来说,商品经济不是外在的对立物,而是内生的经济形式,不是在某一特定阶段才存在,而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客观必然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一样,都是生产社会化的发达的商品经济,这就决定它也必须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来配置社会资源,在市场经济运行的模式中发展经济。

既然社会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而在我国,社会经济的运行模式是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规定在我国社会主义阶段对产品储备,包括国家物资储备的研究不能离开商品经济,不能离开市场经济的环境和条件。如何形成、使用和管理好产品储备,包括国家物资储备就不能以统制经济时代的思路为依据,不能全部照抄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那一套做法。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品必须首先作为商品储存的形式存在,也就必然地首先要被作为商品储备的对象而被利用。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储备也可以作为生产储备和个人消费储备形式而存在,但这两种储备已不是生产者或个人从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束来取得,而是从市场通过购买,结束商品流通过程,把商品,把商品储存,把商品储备转化为生产储备或个人消费储备。因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品储备自然要作为商品储备与生产储备和个人消费储备三种形式并存,先后有序,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如果说商品储存与(生产和个人)消费储存在产品储存总量中彼此之间的比重客观上相互消长,而在产品储备中商品储备与(生产和个人)消费储备在总量中彼此之间却会因储备主体主观的原因而相互消长。

在生产社会化,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产品储存主要而且必先采取商品储存形式,因而使商品储备和生产储备成为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必然的要素。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时就说过:在这种经济运行中储备“有三种形式:生产资本的形式、个人消费基金的形式、商品储备或商品资本的形式,”〔1 〕显然商品储备和生产储备在这里已不只是商品经济的范畴,而是并且更重要的是资本的范畴,是资本范畴体系中的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发达的商品经济,在这种条件下,当然要用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产品储备的方法来揭示这时产品储备的本质,即不仅要把它的各种形式当作商品经济的范畴来对待,而且要把商品储备和产品储备当作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资本的范畴来对待。马克思说:“资本家必须储备一定量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以便生产过程在相当长时间内,按照预定的规模进行,而不受每日市场供应的偶然情况的影响。原料等等的这些储备,只是逐渐地在生产中消费掉。”〔2〕显然,在这里, 资本家所储备的原材料,是资本的特定形式,是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中的那种与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并存的生产资本的物的表现。而要使货币资本得以转化为生产资本,转化为生产消费储备,在市场上,就必须有与货币资本相对应的商品资本存在,必须有足以转化为用于满足商品需求的商品供应所需要的商品储备。马克思说:生产或再生产资本的条件之一,就是购买雇佣劳动在劳动后进行生产消费的商品(原料、机器等等)要具备。“为了能够买到这些商品,它们就必须作为商品存在于市场上。”〔3 〕也就是说,产品储备作为资本家的储备,不仅有一部分要作为生产储备——生产资本存在在生产消费者手中,而且要有一部分作为商品储备——商品资本存在于生产者和商人的手中,由商品储存不断地转变为生产储备,商品资本不断转变为生产资本。

在商品经济,特别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产品储备中的商品储备和生产消费储备虽然都是资本性储备,抑或说是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物质形态,但在整个社会中,作为非市场主体的产品储备却不是资本性的储备。也就是说,社会的产品储备。这时固然主要是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的储备,其中多数是资本家,或者说是企业的储备(包括农工商企业的商品储备和生产企业的生产储备),但在此以外,还有非商品生产和经营性的储备,那就是个人消费者的储备,社会团体的储备和国家的储备。这些储备不是资本性储备,但和生产储备一样,都是从商品储备转化而来的,即在形成这些储备以前,市场上先要有商品储存着,由个人、社会团体和国家用货币购买这些商品,使之转为个人生活消费储备、社会团体储备和国家储备,也即从商品储备转变为非商品储备。在社会产品储存中商品储存和生产储存在量上相互消长,那“只是储备的社会形式的变化”而已〔4〕,商品储存和个人消费储存, 社会团体储存以及国家储存之间在量上也是相互消长的。从商品储存向这些储存的转化,也是社会产品储存在社会形式上的变化。所不同的是在这类非生产和经营性的储备中,个人消费储备是为转入消费前的储备,其用途直接转为消费;而社会团体储备和国家储备则不同,可能转入个人生活消费储备,也可能转为商品储备或生产储备及其他用途。

国家储备的主体是国家,不同于个人、企业和团体,它是社会积累中以国家的名义积累的部分。它还不是再生产的积累基金,但也还不是消费基金,而是带有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性质的社会储备。整个社会客观上存在着种种积累,一是专门直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基金,二是社会商品储备,三是后备性或保险性储备。这里关键是分清这三种积累的关系。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积累是真正的积累,能够增加社会财富的积累,它要经过商品储备而转化为生产储备,进而转化为生产过程的直接要素。而商品储备作为储存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财富客观上形成的积累,它对真正的积累即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却是必要的前提条件,没有它,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基金的货币形态就不能转为物质形态,转为生产要素。后备性或保险性的储备却是从社会产品中主观扣除下来的财富积累,它从商品储备转变成非商品储备,不为正常的再生产积累作必要的前提,而为再生产过程发生非常的、灾害性事故作短缺的补救。

上述三类“积累”的分析,关于商品储备,马克思说过,它作为“积累”,是“货币贮藏的对立物,因为后者力图使商品永远保存在它的适于流通的状态中”。〔5〕这样, 社会产品中就有一部分产品永远被拘束在商品储备的状态中以便保证商品流通不致中断。社会再生产和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这部分储备也就增大。虽然由于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流入商品流通过程而形成储备,同时又不断地有商品储备被转作商品供应而在被最终出售以后离开商品流通过程,不再是商品储备,但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就总有一部分产品处于商品储备状态中,客观上就形成一种社会积累。马克思说:“这种‘积累’只是外观,……”如果被被称为“积累,那么积累无非是意味着流通,或者商品作为商品的存在,更确切些说,资本作为商品资本的存在。”〔6〕

至于带有后备性的或保险性的储备(如社会团体的公共储备、国家储备),并非经济过程客观形成的储存,而是社会经济运行乃至非经济原因造成重大事故,主观上要有事先储备以弥补不足。例如自然灾害而需要备荒;又如主要靠进口的物资(石油、某种金属或化工原料乃至有的国家所需的粮食)为防止世界市场发生供应危机而进行大量储备。当然,由于国家的存在,仍有发生战争的可能,因而在再生产的非常事故、天灾之外,国家还要为战争进行储备,正是如此,马克思说:“在再生产过程中,从物质方面来看,总是处在各种会使它遭到各种损失的意外和危险中。”〔7〕正是如此,剩余产品的一部分, 必须充当保险基金。……这种基金是收入中既不作为收入来消费也不一定用作积累基金的唯一部分。它是否事实上用作积累基金,或者只是用来补偿再生产上的短缺,取决于偶然的情况。”〔8〕这就是说, 这类储备属于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性质;它不是必要产品,而是剩余产品;它不是再生产过程与扩大再生产直接相关的剩余产品——积累基金,而是为防止意外和危险所提出的特殊用途的剩余产品;作为国家储备它不同于生产者和经营者为防止自身生产和经营中遇到意外和危险而在利润中提取的企业保险基金,而是以国家的名义在社会剩余产品中为社会安全,防备意外和危险而提取的后备性或保险性的社会公共基金;它不是以资金形态存在,而必然要以物质形态储备着;它的用途可以用于再生产过程,也可以用于再生产过程以外,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转化为积累基金,也可以用于弥补再生产本身不足或短缺;所以在使用上它不是经常发生,而是取决于偶然的情况(如发生大地震、大洪涝灾害之类)。人类社会发展到近代,国家对社会公共的利益——生存、安全、稳定和发展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要,国家储备在社会产品分配的扣除中所处的地位也就越来越突出。所以,对国家储备的分析首先从必要的扣除出发。这是第一方面。

这种储备在公有制社会仍然存在。马克思说:这是“在剩余价值,剩余产品,从而剩余劳动中,除了用来积累,即用来扩大再生产过程的部分以外,甚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后,也必然继续存在的唯一部分。”〔9〕只不过在国家仍然存在以前, 它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储备而存在,而在国家消亡以后,它作为社会公共调节的储备而存在,并且那时储备的用途已经不再包括战备之类的内容了。

关于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这是社会总产品分配中必要的扣除,这种扣除即使是在公有制社会条件下也是必要的。这一点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作了充分的肯定。他说:公有制社会的总产品不能全部用来作为消费资料,除了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部分和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以外,还有其他种种扣除,其中就包括“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10〕这种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并不因社会性质的变革废除,为应付非常的、灾害性的大事故的公有制社会比之私有制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更重视防备的必要,把它当作社会总产品分配中必要部分,必须自觉来扣除。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结构是公有制为主,这种社会性质就决定着我们必须更自觉地对待社会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的扣除。

国家储备作为社会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主要的组成部分,这只是从社会,从总产品分配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问题,但由于它是国家储备,不是个人和家庭储备,企业储备,社会团体公共储备,因此,作为主观的而不是客观形成的储备。在分析时,还不能仅从社会总产品分配必要的扣除出发,同时还必须从国家的需要,国家战略的需要出发来对待它。因为毕竟是国家的储备。这是第二方面。

任何国家都必须在治国中考虑战略问题。中国古代大思想家管仲就认为:“五谷食米,民之命也,黄金刀布,民之通施。”主张国家要“挟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11〕可见,国家战略问题由来已久。特别在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已经难以再保持闭塞状态而不可抗拒地被卷入汹涌澎湃的国际竞争和发展大潮之中,国家战略问题不可回避地摆在各国前面。各国要生存,国家有的还要扩张,无论是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抑或为了扩张,都要有必要的物资作为战略基础,构成必要的经济实力。就生存来说,作为国家物资,首要的当然是粮食。就发展来说,作为国家物质,首要的当然是支柱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和燃料,如金属、化工原料、石油、煤之类。就扩张来说,作为国家物资,首要的当然是扩张所需要的、能与金融、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物资。总之,国家战略储备成为扩张政策有力的后盾。在现时,与新技术革命密切相关的新材料在这种储备中地位日益重要。在上述三种国家战略的储备中,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不同,一般不会发生扩张主义所引起的储备(除非像原来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因此,从国家战略出发所提出的储备,一般应是前两类的储备。不过,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偏低时以国家生存战略相关的储备为主,而在工业化阶段,经济迅速发展以国家发展战略相关的储备为主。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战略储备当然是前两类储备。现时中国正处于实现工业化后期,虽然仍是发展中的国家,但国家战略储备已有可能逐步转到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关的物资为重点方面来。

对国家储备的分析,除了从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角度、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来看待以外、第三方面还要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确立必要的社会保险制度作为运行安全的保证出发来看待问题。

近代以来,任何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和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社会经济都必须走发展商品经济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道路。资本主义经济是这样,社会主义经济也是这样。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也是这样。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也必须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的组织、运行和发展,都离不开市场,都必须以市场为中心和前进的导向,都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所谓市场经济体制,是指社会资源的分配,社会经济的运行要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为基础,按照反映社会需要的市场需求和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市场的竞争,市场的调节作用,去引导和推动社会资源,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社会的劳动在波动中趋于合理的配置。由于它不同于那种名为计划经济,实为政府统制一切的体制,不是依靠行政的强制去高度集中社会资源,统一分配,严格地按调拨指标组织供应,因而能够避免由此而产生的供求脱节,产销脱节,比例失调,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严重后果,因而能够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大力地、有效地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本质上,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让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得以充分发挥作用,让贸易自由、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得以成为经济的组织、运行和发展的准则,追求效果、追求效益。既然要实行市场经济,就不允许利用行政力量去阻碍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市场主体的实力、条件和效率不同,效果也就不同。市场经济正是通过市场竞争去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但它不是万能的,不能既顾效率又顾公平。它不能也不应该直接去解决经济运行中拉大的差距和社会上的不公,相反只能通过高效率去提高生产力,为压缩差距、克服不公创造条件。然而为了市场经济得以运行。得以在最佳高速度中前进,它还要有安全的、稳定的保证,也就是要有社会劳动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对经济和市场必要的宏观调节和保证。这就是说,为了保证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行,需要有安全、稳定和防止剧烈经济波动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包括国家储备在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更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效率和公平兼顾,稳定、改革和发展兼顾。虽然市场经济重在效率、效率优先,但从社会和经济全局出发,仍要兼顾公平。虽然实行市场经济,需要深化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求得社会经济有效地、迅速地发展,但仍要保持稳定和协调、防止社会和经济剧烈波动。

由于市场经济不是万能,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有经济运行的良好环境,需要有安全阀,减震器,这就要求:

第一要建立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即在全社会的劳动者中劳动者的医疗保障制度、工伤保障制度、失业救济保障制度、离退休保障制度乃至住房公积金保障制度等。这些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都要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使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都要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使社会保障体系得以与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社会保险体系,紧密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第二要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如果说社会劳动保障制度是为了应付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克服劳动者在医疗费负担、工伤事故严重后果、遇到失业生活发生困难、离退休后老有所养以及居住条件困难而必须设立的劳动保障。那么对于社会的稳定来说这还不够,必须把社会保障的范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可能扩及非劳动者,包括残废等失去部分或全部劳动力者,孤老孤儿等乃至妇幼儿童和社会其他方面需要享受社会救济和福利优待者,以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更多的社会成员能够从社会福利的照顾中有效地改善生活,以利于社会生产力更快的发展。这种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而且也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

第三是国家对经济运行调节和非常事故防备所进行的储备。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不由政府直接干预、统制而由市场机制的调节来配置社会资源,不管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抑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都是如此。但市场经济不是万能、市场机制只有通过市场在不断形成不平衡中在市场波动中来克服不平衡,实现社会资源高效率、高效益的配置。这就存在着可能,即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中不平衡有时会发展成严重的不平衡,以致破坏比例,在经济规律作用的强制下,不得不以牺牲社会财富,破坏生产力为条件来恢复比例,回到一般不平衡乃至平衡。为了尽量减少乃至克服恶性波动的发生,抑或在恶性波动发生以后尽快恢复正常,在实行市场经济时,在必要的范围内不得不实行国家的宏观调节和干预(包括整个经济,特别是市场)。国家对经济(特别是市场)的宏观调控主要是经济手段,辅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非经济手段。在经济手段中主要是经济杠杆和物质力量。经济杠杆是通过各种方法去影响价格、利率、税收、工资、汇率等去影响经济和市场、调整参数。物质力量则是通过对商品、资金、黄金、外汇等的吞吐去调节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的供求,从而影响商品价格、利率、黄金价格和汇率等。为了能够调节和干预市场,国家就要建立必要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黄金储备制度和外汇储备制度等。例如,在商品储备制度方面要建立必要的重要商品储备基金,要依生产的丰欠状况、市场供求状况来建立国家商品储备,进行适时的适当的吞吐、配合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币值来调剂供求,稳定物价。又如,在外汇储备制度方面要建立必要的外汇储备,如美金、日元、马克、英磅、法郎等,依据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和外汇价格的波动,进行必要的、适时的、适当的吞吐,以保护本国货币,稳定汇率。总之,国家商品储备制度等是国家直接调节和干预经济,特别是市场的物质力量确定和运用所需要,黄金储备制度、外汇储备制度也是如此。

与国家经济调节的储备并列的国家后备性储备虽然同是国家储备,但形成的原因和性质以及运用的原则不同。同是国家储备,前者是国家直接为了调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和市场,调剂供求、稳定通货、稳定价格、以利其正常运行,所必要形成的储备;后者是国家为防备发生大灾荒、战争和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加速经济增长和对外扩张的需要所形成的储备。前者是市场经济运行本身必备的经济和市场的调节基金,后者属保证市场经济运行所需安全的环境、发展和扩张条件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前者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依按比例的需要,依供求变化和价格变动而确立和进行吞吐(调节),后者则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时作为防止非常大事故、加速发展、支持扩张的条件,平时积累,非常时期才运用。所以前者直接参加到整个商品经济的运行中去,后者则相对独立于商品经济的运行之外,只是它的确立和存在离不开商品经济,它的运用对商品经济、对市场会发生影响。正是如此,在国家储备中,前者称之为国家商品储备,后者称之为国家物质储备,以示区别。

*原文为两部分:1.社会产品储备;2.国家储备,限于篇幅只发表第二部分。

注释:

〔1〕〔2〕〔4〕《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61页、第138页、第162页。

〔3〕《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551—552页。

〔5〕〔6〕《资本论》第二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315页,第314—315页。

〔7〕〔8〕〔9〕《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58页、第958页、第958页。

〔10〕《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9页。

〔11〕《管子》:《国蓄》。

标签:;  ;  ;  ;  ;  ;  ;  ;  ;  ;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物资储备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