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稿】
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土地工程领域科技进步
——访陕西地建党委书记、董事长韩霁昌研究员
本刊记者/温斌
9月26日,由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以下简称“陕西地建”)主办,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办公室协办的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高层次论坛在西安召开。此次论坛聚焦土地工程领域前沿研究和创新方向,重点围绕土地工程理论、技术方法和工程应用等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就此,本刊记者采访了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地建党委书记、董事长韩霁昌研究员。
记者: 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设在陕西,说明我省对这一领域非常重视,也说明陕西地建在这一领域有自己的特色。请具体谈谈这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创建背景情况。
韩霁昌: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需求量迅速扩大,加上风沙侵蚀、水灾毁坏、污染等因素影响,土地利用面临严峻考验。我国土地利用方式粗放低效,供需刚性矛盾突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经成为关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指出,要深化土地整治模式研究,加强生态脆弱地区土地生态整治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
2012年5月经原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批准组建,依托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组建了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重点针对各类退化及未利用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技术、方法开展实验研究,为土地工程提供技术保障和理论支持。同时广泛开展土地整治工程科技领域的国内外合作交流,使“土地整治工程”领域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陕西地建集团在全国率先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和土地工程科学研究,因地制宜进行盐碱地、废弃宅基地、沙地、沟壑地、污损土地、河道滩地等多种类型的土地整治,走出了一条以土地工程促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新路子,累计实现新增耕地40余万亩,有力保障了城市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
在科研平台方面,构建了集基础理论-共性技术-中试试验-应用推广的全链条科研平台。先后建成,浐灞土体有机重构核心试验区、富平中试基地、秦岭野外监测中心站,主要针对土地工程研究对象开展基础检测等公共基础研究,为田间试验和工程推广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韩霁昌: 在科研成果方面,陕西地建研究团队致力于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污损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用地和土地工程信息化的研究,累计承担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40项,对沙化土地、盐碱地、空心村、城市用地等进行整治研究,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9项,一等奖5项,其中《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造田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已通过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初评公示。通过总结土地工程科研成果与多年的工程实践,形成多项知识产权,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3件,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23项,累计出版专著17部。发表论文2300余篇,其中SCI/SSCI论文60余篇,EI100余篇。
记者: 据悉陕西地建承担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多项,请谈谈我们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突破和亮点。
在成果转化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以土体有机重构理论为指导的“净土”体系,应用我们研发的“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盐碱地‘改排为蓄’治理模式”等技术,先后实施了榆林毛乌素沙地、渭北重度盐碱地、废弃宅基地、黄土高原沟壑地、污损土地等多种土地类型的综合整治总规模近80万亩,新增耕地50多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0余万余亩,修复城市土地5万余亩,累计工程节支超50亿元,使荒凉沙漠变绿洲,贫瘠黄土换新颜,为土地整治行业提供借鉴。
记者: 集团用什么样的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科研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与会院士专家引领科技发展前沿,对土地工程理论、技术方法和工程应用的研究提出了科学的意见,这些给我们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主要有:一是围绕人地关系,构建系统的土地工程理论和学科体系,包括建立土地工程理论体系和重视信息化条件下的土地资源安全;二是面对土地整治新形势,推动智能装备、大数据技术在土地工程中的应用,包括加大土地工程智能装备研发和引进和建设数字化土地工程平台;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炼土地工程行业技术标准,包括强化土地工程技术储备和制定各类土地整治工程的技术标准。
(4) 在人体内胰岛素是由____________分泌的。在现实生活中,胰岛素可用于_________病的治疗。
在学科建设方面,陕西地建集团提出了土地工程概念后,又进一步提出以土体有机重构为核心的学科理论体系。陕西地建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土地工程与人居环境创新中心,与长安大学共建土地工程学院,新设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进行国际合作,共商绿色发展大计,为土地工程行业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全国,陕西地建集团首次提出“土地工程”概念和土地工程学科建设,用土地工程科技来整治退化及未利用土地。围绕土地工程研究,集团于2010年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1年建立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建立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2013年建立陕西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团队。2016年建立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国家土地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基地,2018年获得省自然资源厅科技创新工作站和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记者: 此次论坛聚焦土地工程领域前沿研究和创新方向,与会院士专家围绕土地工程学科建设、大数据平台建设、污损土地修复等进行了充分且富有成效的探讨,请问哪些对陕西经济社会和自然资源工作有着重大影响?
韩霁昌: 近年来,集团通过专家顾问团队、企业开放基金、仪器共享、人才在职培养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保障措施,加强了与其他科研人员对土地问题的研究,本着“理论研究—技术创新—集成示范—应用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在充分挖掘论坛成果、采纳吸收与会院士专家的意见建议基础上,为落实好高层次论坛形成的成果,促进土地工程行业领域科技创新工作快速发展,主要做到:一是全面支持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土地工程科技创新理论体系建立。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建立;设立国土专项;二是推进土地科技协同攻关,助力数字化土地工程平台建设和智能装备的研发。建立合作交流机制,支持国际、国内层面土地工程先进技术交流。加快推动土地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土地工程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加强土地资源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综合保障体系;三是加快制定土地工程技术标准,推动土地工程领域科技创新落实落地。优化整合创新资源,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土地工程理论与技术研发,加速制定各类土地整治工程的技术标准;加强土地科技创新产学研用结合,推进行业整体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土地科技创新水平。
患者术后活动逐步进行,首先在床上坐,然后在床边坐,再由陪护搀护下地活动,不可突然改变体位,以免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头晕甚至昏倒。
推荐理由: 信息碎片化时代,深入而系统的思考力是宝贵的财富。只有学会思考,才能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系统思考专家邱昭良博士的《如何系统思考》凝聚了他20余年的实践心得,辅导数百家企业、上万名经理人的经验以及大量原创成果,帮助读者快速学会如何系统思考,并由知到行。
韩霁昌: 论坛立足自然资源行业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围绕土地工程学科建设、大数据平台建设、智能装备研究、标准制定等进行了充分且富有成效的探讨,会议凝聚了共识,聚焦了土地工程重大创新方向,为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决策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总而言之,现金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只有实现现金流的有序管理,才能够切实强化企业的盈利能力。
记者: 今后,集团将如何为陕西生态强省、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地建方案”?
此外,参会代表们还参加了“我们的海洋2018” 会议的一系列边会和展览,与各国与会者交流海洋保护各相关议题所面临的挑战和国际行动的进展,例如海洋塑料污染、珊瑚礁的未来、蓝色经济、蓝碳、全球渔业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可持续海鲜采购链。会议最后一天,参会代表们前往珀尼达岛海洋保护区实地考察。
韩霁昌: 未来,将继续围绕自然资源行业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聚焦重大创新方向,针对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面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发挥国有企业自主科技创新优势,开展前沿探索和原始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及攻关。
继续实施延安治沟造地、富平石川河综合治理、渭东新城污损土地修复、潼关金矿区地质环境治理以及榆林采煤区治理等重大民生项目;积极争取并筹建国家土地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国家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继续发挥监管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引导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将为实现蓝天、绿水、青山、净土这一目标不遗余力,为服务全省“三个经济”建设和追赶超越、生态强省、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地建方案”。
编辑/温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