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工业的投资、债务与对策_石油论文

中国石油工业的投资、债务与对策_石油论文

我国石油工业的投资、债务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债务论文,对策论文,石油工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石油天然气工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有功之臣。从1949~1994年的45年间,在实物形态上累计为国家提供了27亿多吨原油,2930亿立方米天然气,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期在价值形态上为国家积累了2610亿元的利税,并使160多万石油职工得到就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解放后,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很快。1949年,我国的石油产量只有12.1万吨,天然气产量只有1617万立方米;五十年代随着新疆克拉玛依等油田的开发,我国的石油工业开始起步,但石油生产仍然满足不了国内的需要,进口石油的状况仍然没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五十年代末,随着大庆油田的勘探和开发,石油产量直线上升,到1963年,我国的石油产量达到了647.8万吨,做到了“自给有余”, 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结束了我国进口“洋油”的时代,并开始有少量出口。此后我国的石油工业持续高速发展,到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 原油产量达到10409万吨;到1994年,我国原油产量达到1.46亿吨, 其中陆上1.39亿吨,海上647万吨;1995年的原油产量已达1.49亿吨, 其中海上已达841万吨。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产油国, 天然气产量居世界第二十位。1979~1994年的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工业进入了持续发展阶段。16年累计生产原油20.1亿吨,占建国以来总产量的74%,天然气2245亿立方米,占建国以来总产量的86%。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石油天然气企业的实力也得到了极大增强。

但是,石油工业目前所面临的形势却是十分严峻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严重短缺, 油气田开发成本大幅度上升,效益急剧下降,而且债务负担沉重。据统计,陆上石油工业“八五”期间的投资总规模是“七五”时期的两倍多, 平均每年递增18 .5%。即使在“九五”期间投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仅考虑物价上涨因素,预测投资总规模将达到4400亿元。而按现有借贷和自筹资金来源,即使“九五”前两年,原油价格全部调整到“二挡价”,即每吨1250元左右,也只能筹集到3570亿元,资金缺口达830亿元。1990年, 陆上原油平均单位成本为170元/吨,1994年上升到457元/ 吨, 平均每年递增26%。按此速度递增,即使到2000年,国际油价达到每桶20美元,届时原油成本也将超过国际油价。到1994年底,陆上石油系统长期负债余额已达811亿元,资本金长期负债率高达75%以上,当年还本付息131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11%,超过全年的利润总和。预计1995年需还本付息145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2.1%。(2)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储采比急剧下降,勘探效益下降,石油工业发展缺乏后备资源。据统计,由于后备储量不足,致使储采比由1986年的11.9下降到目前的11.6。进入“七五”以来,每年探明的可采储量均低于当年的动用储量。

而要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必将要求石油工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但目前石油工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尤其是资金短缺、债务负担沉重等问题,如不能得到适当解决,将严重制约石油工业的发展,以致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了促进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下面我们对石油工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油气田开发投资的筹措作一番分析,以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石油工业部门领导和企业决策者的关注,以解决石油工业目前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

一、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9)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所有油气田的开发大都由国家直接投资。发现一个油田后,就组织全国的精兵强将或石油行业内部的技术骨干和工人进行石油大会战,并成立会战指挥部具体组织油气田的开发工作,油气田开发所需投资全部由国家直接拨款解决。油气田正式投入生产后,会战指挥部和会战人员改组为石油企业,进行日常生产工作。这个油田每年打多少口井,生产多少原油及原油的销售,全部由国家负责。石油企业作为国家的一个大的生产车间,只管生产,不管销售,不问市场,日常生产所需资金由企业向国家申请,由国家解决。盈利统统上缴,就连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折旧费也要统统上缴。据统计,从1949~1980年的30余年间,石油工业共上缴国家财政1344亿地,而同期国家对石油工业的预算内投资为341.3亿元,占上缴国家财政收入的25.4%。 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对石油工业所采取的上述投资政策和统收统支政策,直接产生了如下结果:

(1)石油工业在30年中有了很大发展。在此期间, 国家采用同类方法,先后开发了大庆、胜利、辽河、华北等大油田,石油产量直线上升。从1963年起,基本实现了石油的自给。到1978年,原油产量突破了1亿吨大关,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由于国家的统收统支,企业成了政府的附属物。 企业自身只管生产,不讲消耗,不问效益。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缺乏应有的经营自主权,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石油工业的投资主体是政府,投资决策全部由国家确定, 一旦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如“川气出川”〔1〕、 “十来个大庆”〔2〕的决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有些决策失误的损失还是长期性的。

总之,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石油工业的投资几乎全部来自国家,石油工业也为国家财政上缴了数倍的利税和其它资金,但在这种体制下,石油生产计划的制订忽视地下客观资源条件的限制,片面追求产量指标的最大化,致使石油生产无视自然规律长期超负荷运转,资源勘探、产能建设滞后于产量的增长。长期实行的低油价、低折旧、低投入、高积累的政策,使石油企业无视经济规律,拚人力、拚设备、拚消耗、拚资源、拚老本,片面追求石油产量,无效益的开采行为较为普遍。同时,由于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经营的积极性与职工劳动的积极性不高,石油天然气工业的总体效率和效益没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因而这种体制也是不可取的。

二、改革开放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981年,国务院为发展石油工业制订了1 亿吨石油产量包干政策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完成国家包干产量后的原油用于出口,出口原油的差价与高平价原油的差价收入作为发展石油工业的勘探开发基金;超产出口原油的外汇留成用于引进技术、购买生产所需原材料、装备、聘请外国专家等。与此同时,国家对陆上老油田及老油田外围油田的开发投资也进行了改革。除了保留其中极小一部分直接拨款外,其余原来应由国家直接拨款的部分,改为贷款,即“拨改贷”。各石油企业开发油气田所需资金向石油部申请,由石油部向企业发放贷款,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为了弥补开发资金的不足,各油田开始大量向国内外银行借款。1988年,国务院决定把原石油部改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以期在原有行政性分权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既满足国民经济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又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逐步下放了石油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同时对投资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首先彻底下放了除大庆、胜利、辽河石油管理局以外的其它17个油气田开发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国家对这些油气田不再投资,这些企业实行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自筹油气田开发资金。国家在改革开放时期,对石油企业所采取的上述政策,直接导致以下结果:

(1)石油工业在15年中有了更快、更好的发展。1979~1992年, 净增原油生产能力4500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20多亿立方米;在1979~1994年的15年间,累计生产原油20多亿吨,是前30年的3.3倍; 累计生产天然气2245亿立方米,也是前30年的3.3倍; 同时开始按国际惯例开发西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2)国家采取的放权让利、企业承包等政策, 使企业经营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石油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已由原来的会战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吃大锅饭的现象有所减少,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也有所提高。同时由于投资的主体不限于政府一家,企业在投资决策中比较慎重,决策失误有所减少,投资效益也有明显提高。

(3)一些老油田债台高筑,不堪重负。八十年代以来, 国家对石油天然气工业的预算内投资逐年减少,且由于国内原油和天然气价格过低及国际市场的油价暴跌,石油企业通过出售原油和天然气所获利润一年比一年减少。而为保证一亿吨原油产量,并使之年年有所增加,又需加大勘探开发工作量,这一切迫使石油部门和石油企业通过向国内外银行贷款来弥补勘探开发资金的不足。据统计,“六五”时期,国家对石油工业的预算内投资占石油工业总投资的50%,国内贷款占1%, 自筹占10%,国外贷款占8%;“七五”时期,国家预算内投资占28%, 国内贷款占15%,国外贷款占32%,自筹占22%;1993年国家预算内投资占10%,国内贷款占20%,国外贷款占33%,自筹占34%。由这些统计数字可以看出,石油行业的国内外贷款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且由于预算内投资多为向西部新开发油气田的投资,由此导致企业债台高筑,还本付息负担越来越重。到1994年底,陆上石油系统长期负债余额高达811亿元,资本金负债率高达75%, 大大超过了国际大石油公司资本金负债率25%的水平,其中有些油田的资产负债率超过100%。 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换,汇率极不稳定,国外贷款所承担的风险也是很大的。所有这一切,都将严重制约石油工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和基础工业部门,如果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再加上企业办社会的包袱,要想搞活和发展,是有很大困难的。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合理解决石油企业的沉重的债务负担,不能取得更多的融资渠道,不能从国家得到必要的倾斜政策,石油企业是难以有大的作为的。

三、解决我国石油工业投资、债务问题的对策

为了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 协调发展, 石油天然气工业在未来的10~15年内,需要有更快、更好的发展,为此需要投入相应数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但仅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就背负有总量达810 多亿元的巨额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又要为未来的发展投入更大规模的资金。资金从何而来?债务问题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

(1)为解决石油企业过度负债的问题,应区别不同情况, 采取不同的对策。对因油价过低而造成政策性亏损所形成的债务,国家应按政策性亏损,予以核销;对“拨改贷”所形成的国内银行贷款,按照实际情况和国力的承受能力,分别采取贷改投、债权变股权、或延长还贷期、实行挂帐停息、免息减息等一系列“国家注入”资金的措施,以减轻石油企业的债务负担,支持石油工业的发展。

(2)鉴于油气田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 为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多方面筹集油气田勘探开发资金,应改变现行的投资体制,变国家单一投资主体的体制为国家、企业、社会多元投资主体的体制。在这种投资体制下,应分清投资渠道,企业生产经营性投资的主体应从政府转向企业,由国有投资公司和企业承担,政府承担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建设投资。石油企业要逐步成为投资主体和技术改造主体,必须有一定的融资渠道,进入资金市场,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筹措油气田勘探开发资金,或者利用外资进行新区勘探开发和老区的技术改造。尤其是通过发行股票、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来筹集资金,可以有效地摆脱目前对石油企业的行政束缚,有利于按照市场规划进行石油的勘探开发活动,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分散企业进行油气田开发的风险,同时还有利于吸收社会闭散资金,提高投资的效益。

(3)目前,石油行业是开发一个新油田, 建立一个新的油田企业。而现有的一些老油田由于储量减少,效益下降,在老油田上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正面临着萎缩和转移的压力。但这些企业的石油开发能力并不会随着石油产量的下降而下降;相反,由于油田开发中后期地下情况复杂,开采难度加大,石油开发能力会有很大提高。继续限制石油工业的发展,将其划地为牢地束缚在指定的区域内,随着区域石油资源的枯竭,石油企业也将随之消亡。毫无疑问,这是对石油企业勘探开发能力的极大破坏。为了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发挥现有的勘探开发能力,减少新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投资,国家应通过建立全国性的石油勘探开发市场,用招标的形式来实现油田企业的跨地区经营。这样一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减少设备投资;二可以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同时还可以减轻老企业的转移压力。

(4)现行税制对石油企业也有种种不利的限制。 如勘探开发的双重征税、固定资产被重叠征税、进项税过低等,加重了石油企业的税赋负担。据测算,由于石油企业的进项税只有销项税的30%左右,石油企业仅增殖税一项就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52个百分点。因此,为了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国家应减轻石油企业的税赋负担。如同电力和煤炭行业那样,将增殖税率由现在的17%降低到13%,并减免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税,以利于企业的休养生息。

(5)石油企业自身应加大改革力度和深度,着重建立自我约束、 自我积累的机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石油企业在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花钱大手大脚、浪费严重的“油大头”形象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为此,企业在竞争中不仅要拥有法人财产权,成为投资的决策主体,而且要有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约束机制,同时还应承担决策失误的经济责任,改变目前的要钱机制和花钱机制,形成新的造血机制。其次,要在科学合理的条件下,经过法定程序,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重估,并按规定提足企业的折旧基金和技术开发基金,自我积累一笔可观的技术改造资金,这是石油工业今后发展的一条可靠的自筹资金的渠道。另外还要加快油气田企业的集团化、公司化进程,以资产为纽带,实现企业的横向联合,实行资产的重组、优化或兼并,优化资产存量和增量,提高现有资产的效率。最后要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条件下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进行改革,变粗放型、单纯数量型、低效率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为集约型、质量型、高效率型的新经济增长模式。在企业内部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不断改善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管理,向内部管理要效益。

总之,在国家支持和石油企业的自身努力下,企业一定能克服目前所面临的暂时困难,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投资,高效益的路子来。

注释:

〔1〕“文革”期间,在资源状况没有搞清的情况下, 盲目提出“川气出川”,动工修建川沪天然气管线。后来由于四川天然气资源不落实,不得不下马停建,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和损失。

〔2〕在1977~1978年的“洋跃进”中, 原石油工业部在脱离资源基础的情况下,制订了到1985年原油产量达到2.5亿吨和到2000 年建成“十来个大庆”的设想,致使开发速度过高,产量增长过快,而后备储量的增长赶不上产量的增长,严重破坏了石油资源。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石油工业的投资、债务与对策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