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书”中的管理意蕴_道德经论文

“德书”中的管理意蕴_道德经论文

《道德经》中的管理学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经论文,意蕴论文,管理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老子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意即:明古之理,可治今之事。我们现时代的管理者,既可参透老子学说,以察其对现代中国人思想深处许多固有观念的深刻作用,明瞭被管理者的思想轨迹;又可从老子智慧的言论中,觉悟出许多具体的管理技巧和手法。

一、老子的管理学思想

(一)顺乎人心,合乎民情——管理之“道”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这里表述的“道”,即万事万物的规律性。老子认为:“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怠),是天下一切事物要遵循的法则。所以,人、地、天皆须遵循“道”,而“道”是顺乎自然的自然而然,便于错谬。在现代管理艺术中,这个“道”就是被管理者的人心、人情之所向,即他们的情感、思维和心理活动规律。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最新观点,也是提倡根据人们的行为特点心理需求规律因势利导,实施管理。像“双因素理论”、“y理论”、 “超y理论”等等,都是研究人的心理变化规律,即人心之道, 民情之道的。管理者不能顺一己之心,合自身之情,而不恤下属,不闻民情,那是违背管理之“道”的。

(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管理之“德”

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即说:大德的内容,就是遵循“道”而行动。历代解《老》名家皆曰:“德者,‘道’之功也。”“德者,‘道’之用也。”“德者,‘道’之见(现)也。”综览其义,即:“德、便是“道的体现形式,而“道”则为“德”的内容。既然我们将管理之“道”解释为:管理要遵循被管理者的人心、民情之所向,那么,作为“道”的体现形式的“德”则应理解为:对待被管理者不仅要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所谓:“道生之而德畜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使之如此,而德保存了它。那么怎样才算“贵德”呢?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呢?也就是说:“生养它但不占有它,有所作为但不居恃,引导但不主宰,这便是最深奥的“德”。中国自古就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明确立世之说,又历来抱持“士为知己者死”、“一饭之德必偿”的重情立身信念,这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已沉淀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成为他们完美人格的标准。所以,作为一个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发号施令,监督控制,这种强制管理的功能是“治表不治里”,应当在说理的基础上,运用撼人心灵的艺术手法实施管理,强调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每一项管理措施既合乎道理,又激发民情;理治于外,情感于内,以调动下属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现代管理艺术的精髓,也是合乎老子“大道”的“孔德”。

(三)劳天下而自逸——“无为”管理

有些人谈到老子的“无为”管理,简单地理解为消极避世的“无所作为”,这是不恰当的。

老子的“无为”思想有深奥的哲理,无穷的智慧。它的“无为”指的是“有道者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循“道”而动,不乱为。

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无为”管理就是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致力于企业经营方针的确定,并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公司文化”,使企业成员各司其责,和睦共事,协力前进。老子还进一步阐述其“无为”思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而不争”、“无为而治”。也就是告诫我们:管理者不置身于琐事,不费力于枝节,而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企业的共有价值观,在平和自然的气氛中实现企业目标。目前西方流行的“例外管理”、“参与制”、“授权术”等等其精神实质都无异于“无为”管理——劳天下而自逸。

二、现代管理艺术对老子思想的借鉴

(一)以退为进,谦下服人。

老子曰:“圣人之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明智的管理者“为人”、“与人”愈多,而自我之积累愈丰,置己于众人之后,置私利于度外,却反而能保全私利,成就自我。即所谓:名为退,实乃进;以退为进,以屈求伸。老子进一步又说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一个现代管理者要取得成功,首先要赢得部属的拥戴和信服,要有相当的威望和号召力,而要拥有这些,就必须舍小利以求大德,示民以无私,示民以谦让,只有这样,方能得民之倾服,“不战而屈人之兵”,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宽容大度,以柔克刚

老子曰:“报怨以德。”“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意指:用德行回报仇怨。善良的人和不善良的人,我都善待他;讲信用的人和不讲信用的人,我都信任他,以此大度之心,宽容之怀,使人人向善,人人守信,天下和谐如一体。

我们说,现代社会的任何组织,都包容了各有能力特点的多方面人才,管理就是协调这些人才的单个活动,一起去致力实现组织目标。一个管理者的职责就是充当组织内各成员信息联系的中心,努力协调他们的协作行为。故而,管理者要能容常人所不容,行众人所难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承受了组织体的一切耻辱和风险,善待他人,信任部属,“以德报怨,”才能使下属逐渐养成对组织的忠诚、信赖和责任感,而这些优良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态度才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是管理成功的内在动力。

(三)延揽才俟,天下归心

老子认为“大邦不过欲兼畜之,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可欲,大者宜为下。”延伸其义,可理解为:管理者要取得成功必须罗致各种人才;而各种人才也急欲为人所用,得逞平生抱负。现代企业的发展,主要靠的是适宜的人才。管理者要有揽才之道,拢才之术。天下无无用之物,无无用之才,明智的管理者以职量才,用其所长,不求全责备,有超凡脱俗的招才之道,用人之德。我们现代企业管理者,也只有怀“求贤若渴”之心,行“千金买骨”之事,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方能使四方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四)用人有度,适可而止

老子曰:“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贪得无厌,贪心不足,是最大的灾祸和过错,最终将落得一无所有的下场,所以要知足、自制,适可而止,这样才能避免危险和失败的屈辱,立身长久。

我们知道,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极限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当用人有度,适可而止。如果只重效率而轻人才,对工作效率的一味追求,超过了工人的能力和心理极限,工人就会疲于奔命,怨声鼎沸,转而消极怠工。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尽力在企业的经济需要和部属的各种复杂需要之间架设相通的“桥梁”,保持两者平衡。切忌不恤下属,好大喜功,鞭打快牛,用人无度。

(五)身体力行,不言而教

老子认为:“知(智)者不言,言者不知(智)。”“多言数(速)穷,不如守中。”即指:过多的指手划脚,只会加速失败。智者是不乱发言的,指东道西的人自然不是智者,那么,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呢?老子说道:“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圣人行不言之教”,也就是说:美好的言语,可以换来别人的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影响他人,所以圣人行的是“不言之教,”即靠的是以身示范,不言多行。故而,现代企业良好的管理氛围,不是靠管理者的长篇宏论、诸多指令来营造,而是靠其一举一行和日常表现,靠其在管理过程中取舍好恶,扬弃归纳所产生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

(六)防患未然,善始善终。

老子言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安定的局面,容易维持;事变没有迹象时,容易筹划;脆弱的,容易分解开;细微的,容易散失。要在事变没发生时行动,在没形成动乱前处治。

现代企业管理者面对的是一个瞬息万变、莫测其势的经营环境。各种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较量、分化、组合。同时,多变的环境使得企业职工的思想和行为日益复杂多样。一个精明的企业管理者要时刻注意经营环境的各种新动态、新趋向,审时度势,及时采取对策。同时,还要密切注意各种经营要素的新变化,尤其是职工思想的变化,不能忽视企业内各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影响。各种思想问题、工作弊端、不良情绪和气氛等,都要在其尚未造成较大危害之时,果断处理,以保证企业上下和谐一致,能以一个安定、稳固的企业组织争雄于竞争市场。

(七)赏罚严明,激励为主

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运用到企业管理过程中,这段话可理解为:处罚,不是一个好办法,只在不得已的时候使用。使用时,要恬淡处之。行之有效,也不要得意洋洋。不然,就是喜欢使用处罚手段。而喜用处罚的人,是不能取得大的成就的。

我们说,管理过程中,赏罚都是不可少的。处罚对于惩戒懒惰,维护纪律,是有显而易见的作用的。但是,处罚并非理想的管理手段,它挫伤职工的积极性,制造上下级之间的对立情绪。到底怎样使用它才好呢?老子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逞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善于使用处罚的,只求达到目的就行了,不敢以逞强,达到了目的,切不可以此矜持和夸耀。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不能以罚代教,要注意运用激励措施,改变职工对工作的态度,焕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从积极的一面引导职工奋发工作。

(八)取信于民,威望日隆

老子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言善信,政善治”,“轻诺寡信。”意指:正是由于信用不足,才产生了不信任。所以一定要慎重言词。所以成功时,百姓都说那是势所必至,理有固然,言而有信,政事才好处理。轻视诺言,必致没有信誉。

一个管理者在群众中的信誉如何,决定了他的“个人权力”——管理者凭籍自身的品德、智慧、资历等因素而赢得的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力的大小,也决定了他在管理活动中能否获得下属的支持。所以一个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必须赢得职工的信赖和尊重。故而,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慎言谨行,重一诺如千金。决不可信口开河,言后不思。

(九)积小成大,加强基础

老子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企业管理中的人事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不能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立竿见影,一劳永逸。要看到:“公司文化”的创立或更新、良好工作气氛的形成、职工士气的高涨等等,企业管理的大事和难事取决于管理者日常的不间断的努力,取决于管理者平凡细小的工作。如:对职工切身小事的热情关注、适时地称赞职工、对职工的失败的尝试予以宽容和鼓励等等,这些工作当时不见得有显著的绩效,但长此已往,则可能收效于未来,对管理目标的实现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管理的基础工作也不容忽视。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管理艺术的基础工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感情投资,”如切实解决职工的住房,孩子入托,入学等问题,制订各种便利职工工作、生活的规章制度等等。加强这些基础工作,是增强职工对企业向心力的关键。

(十)因材施教,鼓励创新。

老子曰:“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安或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夫物之不齐,物之性也。”“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指:人性不一,是自然现象。圣人应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由发展。

企业是一个自成体系而又与外界进行各种交流的社会系统,它汇集了各种各样的人员。所以,既要有统一的纪律来约束每个职工的行为,使其为企业目标努力,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为职工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是企业壮大的源泉。为了使职工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工作气氛和环境,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管理教育,以利每个职工鲜明个性的发展。管理者不仅应当充分鼓励职工发表不同意见,尝试各种努力,而且要鼓励下属竞争,因材施教,实行“竞争优势管理”以利新颖理论和方法的产生、新技术、新人才的出现。如若强求一律、不容异议,采取极端的做法,那只会导致企业组织毫无生气,人人缺乏进取心和求新求变意识。

标签:;  ;  ;  

“德书”中的管理意蕴_道德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