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数据说话 提升管理水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水平论文,说话论文,数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善用数据说话就是既要善用数据呈现的事实说话、揭示的规律性认识说话、内含的人文关怀说话,还要善用数学模型分析问题说真实的话、善用数学方法阐述观点说公众能接受的话、善用数学工具辅助决策说有用的话。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新挑战,回应内涵提升的新要求,务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之实,践促进基础教育公平之行,各级基础教育工作领导者只有善用数据说话、巧按规律办事,才能提升管理水平,推进科学发展。
一、善用数据说话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新要求
首先,善用数据说话是正确决策的新要求。正确决策依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基于丰富的实践智慧、立于数据的准确分析、成于务实的科学态度。在大数据时代,心中有数据,方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事半功倍;心中无数据,必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事倍功半。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时代有更多、更杂和更加关联的特征”,因而“大数据时代,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数据分析作出,而非基于直觉”。彼得·德鲁克曾说决策是“精妙地运用统计学方法来解释纷繁复杂的数据,找出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和秘密的艺术”,就如常言所道“一串数据胜过一打纲领”。
其次,善用数据说话是改进作风的新要求。我省基础教育正处于由大思强、争先发展的特殊时期,正跨越由大变强、转型发展的特殊阶段,正面对既大又强、特色发展的特殊要求,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工作领导者在理论上认清“我是谁”,在实践上明白“为了谁”,在行动上懂得“依靠谁”,防止数据不准决心大、概念不清点子多,防止事前拍脑袋、事中拍胸脯、事后拍屁股,防止习惯于经验式定性描述,言离不开“大概”,话少不了“可能”,对影响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心中无数;防止对妨碍公平推进的主要因子胸中无策。许多同志之所以对如何回归原点、坚持育人为本缺少妙点子,对如何抓住重点、强化质量提升没有实招数,对如何瞄准难点、破解突出问题尚无好抓手,是因为他们手中无数据,导致说了许多正确废话,干了很多无用之功,吃力不讨好,用劲不出活,甚至好心办错事,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工作质量。因此,改进作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善于用数据说话,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再次,善用数据说话是科学发展的新要求。
二、善用数据说话是提升管理水平的真本领
(一)敏于发现问题的真本领体现在善用数据呈现的事实说话
正确的数据依于客观的事实,敏于发现问题在于全面地把握事实,全面地把握事实离不开具体数据的定量描述。发现问题的真本领在于透过数据呈现的事实,既能觉察到“是中不是”,又能捕捉到“不是而是”;既看到事实存在的背景,又注意到事实应用的条件。敏于发现问题在于善用数据呈现的事实说话。一是说通俗易懂的话。二是说简洁易记的话。三是说精炼易用的话。例如,《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在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SAT)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及格线”,2%的人成绩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究其原因在于我国高考的阅读题主要指向逻辑性思维,一切判断都要依据文本:美国 SAT的阅读题有六部分——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这些都明显指向批判性思维。这说明中国教育的批判性思维不足,让人一“数”难忘。
(二)精于分析问题的真本领体现在善用数据揭示的规律性认识说话
分析问题是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中介,而精于分析问题的关键是善于通过对数据科学分析所揭示的规律性认识说话。一是通过分析数据之间的互动关系说全面的话。二是通过分析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说客观的话。三是通过分析数据之间的善关联比较说有效的话。
(三)善于解决问题的真本领体现在用数据内含的人文关怀说话
三、善用数据说话是提升管理水平的硬举措
(一)数据可得而不易得,硬在着力提高获取数据能力的举措上
基础教育管理越精细,越需要数据的支持。准确的数据来之不易,获取准确数字的能力是基础教育工作领导者的重要能力之一。提高获取准确数据的能力,一是重在提高描述统计的能力。能够迅速将所搜集到的大量数据归类并用表格或图形表示出来。通过计算,把握所得数据的“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和“相关系数”等特征数值,描述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各要素的典型性、波动性和相互关系,揭示影响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重在提高推断统计的能力。利用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作出决策;根据部分数据推断出面上更一般的情况,使所得的结论能应用于更广泛的范围,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二)数据简约而不简单,硬在着力提高分析数据能力的举措上
数据简约而不失丰富,有时让人一目了然,有时让人一言难尽。提高分析数据的能力,一是抓住要领,“一‘数’得‘真’”。例如,201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调查,得出77.6%的中国高中生出国旨在寻求更好的教育环境(该比例远超韩国的39.1%和日本的16.8%)。一个数字击中中国基础教育的软肋,令人警醒。二是抓住关键,“一‘数’见‘真’”。例如,英国政府宣布从2016年起,小学必须保证至少85%的毕业生达到“新的更具延展性的标准”并为中学教育做好准备。据说,仅85%这一数据前后论证就达5年。三是抓住核心,“一‘数’求‘真’”。二战时,英国皇家空军邀请美国的统计学家分析德国地面炮火击中联军轰炸机的资料。研究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部位,而飞行员的座舱与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部位。作战指挥官由此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那里“密密麻麻都是弹孔,最容易被击中”。但是统计学家却持相反观点,建议加强座舱与机尾部位的装甲,那儿发现弹孔最少,这是因为统计样本是联军返航的受损飞机。而大多数被击中座舱和尾部发动机的飞机,根本尚未返航就坠毁了。
(三)数据生动而不生烦,硬在着力提高应用数据能力的举措上
一是善于“识”数据。数据有精确与模糊之别、有用与无用之分、单一与复合之差。识别数据需要敏锐之眼、智慧之脑、运算之巧,需要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否则,就会视有价值、有生命力的数据为枯燥、繁杂的一堆毫无生气的数字,犯下“时人不识凌云木”的错误而不知,留下“直待凌云始道高”的遗憾而未觉。善于识数据关键是要善于用符号、函数关系将基础教育的发展要素互相间的变化关系通过数据表达出来,通过建立真实完整、简明实用、适应变化的数学模型,使基础教育发展要素评价做到具体与抽象、仿真与现实相统一,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以统计方法为特征的不确定型决策、以运筹学方法为特征的确定型决策、以博弈原理为特征的策略型决策。二是巧于“用”数据。数据宝贵,贵在应用。巧用数据要防止顾此失彼,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防止自相矛盾,不讲条件,一“数”多用;防止难圆其说,脱离实际,唯“数”而“数”。巧用数据既能准确把握数据应用的需求结构分析、概念结构分析、逻辑结构分析、物理结构分析四个基本步骤,又能具体掌握数据描述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等基本方法,这样就可避免“踏破铁鞋无觅处”,收获“得来全不费功夫”。三是敏于“活”数据。很多时候,数据对我们来说,不是没有,而是缺少发现。由于缺少发现,就时常感到被问题“追着走”、“推着走”。在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既不能“淹没在数据的海洋里”,不得要领;也不能“忍受着数据的饥渴”,不知所措。既要善于用好现有的数据,在提高使用效率上下工夫,在完善开放互用机制上做文章,还要开数据之源,提高数据收集和统计能力,挖掘数据的深层价值,扩大数据的应用范围,真正做到勇于让数据说话,善于用数据说话,乐于听数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