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漏和缺乏组成部分_助动词论文

省略与成分缺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失论文,成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H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84(2005)02-0003-17

1 引言

语言是音义配对的系统,但它并不是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很完美的配对。从跨语言的 角度看,很容易发现一些有音无义或有义无音的现象。有音无义主要是指虚指成分,( 注:虚指成分如英语中的“there”和“it”。例如:There is a man in the garden.It is important that he works hard.)而有义无音的情况则要复杂的多,主要包括下 列现象:1)由于移位而产生的空语类(语迹);2)空代词;3)非名词性空位成分,如所谓 的省略结构包括谓语省略(VP-ellipsis)、动词省略(Gapping)、截省(sluicing)(注: 见Chomsky(1981)在管约论中关于空语类的解释和分类。在管约论中,空位代词总是名 词性的,而语迹既可以在论元位置也可以在附加成分位置出现。)等。关于上述现象的 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其主要问题集中在如何表达和解释那些没有声音但有意义的成分 以及空位成分在语法结构中的地位。(注:各种不同理论对这个问题都有重要著作。形 式语法代表论述早期作品见Williams(1977),近期作品见Winkler and Schwabe(2003) 对历时的文献做了精要的介绍。)有义无音成分的句法表达与对他们的解释密切相关, 以最简方案前和最简方案时期的语法结构为例,分别如图(1)a和(1)b所示:

空位成分的生成与表达存在着两种可能性:在生成过程中一直是空位(空位成分的基础 生成)或者只是在生成式的最后没有被拼读(语音层面的删略)。在语音层面删略的情况 下,空位成分的句法生成和解释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因为其无论在句法层面还是在 逻辑层面都可以获得完整的表达式。另外,如果一个成分在开始生成的时候就没有语音 形式的话,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它的句法表达如何得以实现以及意义如何得以恢 复,以此为基础的研究我们暂且宽泛地称之为解释法。(注:关于解释法的不同理论见

Winkler and Schwabe(2003:5))

自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关于删略法和解释法各自的优势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有大量相关的文献讨论这一问题,而且观点也好像都有相当的说服力。(见Winkler

and Schwabe(2003)的评述)最近,许多有意义的研究发现了重要的事实,这些事实也有 不少用来支持删略法的研究。(Kennedy 2003;Kennedy and Merchant 2000;Lasnik 200 1;Merchant 2001)(注:支持删略法的观点也不一致。例如,Lasnik(2001)认为,所有 违反孤岛条件的现象都可以通过删除不合法的结构来挽救,而Kennedy(2003)则认为, 只有一部分违反孤岛条件的现象可以通过删略来补救。)

删略法看起来似乎一目了然。有空位成分句和无空位成分句的差别只是在于某些词项 是否拼读。句法和语义是基于完整表达式的运作,而空位成分的生成只不过是形态-音 位层面的运作。当然,即便是删略也是受规则所支配的。例如,在由移位而形成的语链 中,只有一个成分可以以无语音的形式出现,这是由一些线性化规则所要求的,如“线 性对应轴规则(LCA)。(Kayne 1994;Nunes 1995)(注:LCA的主要观点认为,词项A的拼 读发生在B拼读之前,且B要被A非对称性成分统制,这样一来,线性的顺序反映了层级 的顺序。)以(2)为例,(2)是由(3)生成的:

(2)[[,CP]Who[,i]did[[,IP]he[[,VP]meet e[,i]]]]? (3)[[,CP]Who[,i]did[[,IP]h e[[,VP]meet who[,i]]]]?

句(3)中处于句子边缘位置的who和处于宾语位置的who所形成的语链不能被线性化,除 非位于低层的who被删略(不拼读)。

如果没有发生移位,删略则与类同条件下的删略条件和旧信息的概念有关。(Merchant 2001)例如(4)。由于两个分句的结构存在着平行关系,因而,第二个分句中的谓语部分(VP)可以删除:(注:平行不是删略的必要条件。)

(4)a.John will be there;Bill will[be there],too.

(4)b.John will be there;Bill will[ ],too.

(2)和(4)也许都可以说是语音表达式的删略现象,但是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在所讨论 的句(2)和句(4b)之间也还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句(2)中的删略是强迫的,而句 (4)中的删略则具有可选性,因而(4a)(4b)都是合格的句子。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像(4)中出现的可选性空位成分并不需要一个先行词,“删略” 可以在没有先行词的情况下进行,(注:见Hankamer and Sag(1976)关于深层和表层照 应成分的论述。)这一点可以用汉语中的一个例句来解释,如例(5):

(5)(一个男孩正紧盯着一个玩具,他的妈妈看到以后说:)你已经有了,不要再买了。

一般说来,说汉语的人一定知道在动词“有”和“买”之后各有一个成分缺失,当这 两个空缺被填入后,句子就可以得到正确的解释。(注:这是Fodor(1977)关于填充成分 和空缺的观点。)再看下面的例句。假设那位母亲在同样的环境下说:

(6)你已经有电脑了,不要再买了。

汉语使用者知道这里只存在一个空缺,也就是动词“买”的宾语缺失。该句既可以理 解为“不要再买那个玩具了”也可以理解为“不要再买任何东西了”。对上句正确的理 解取决于语篇/语用语境。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知道空缺的存在,它在什么地方出现以及是如何得以解释的?从语言 处理的观点看(或从听话者的观点),在句(5)、(6)中,删略的操作似乎需要更多的步骤 ,因为缺少先行词,所以没有可以用空位成分句来比较的语言成分,只能靠个人的语感 来推论空缺存在于句中的某个固定位置,而该空缺成分的内容需要倚赖语境才能得以理 解。换句话说,“删略法”首先必须知道空缺出现在什么地方,然后才可以在逻辑式的 层面上得以解释,最后在语音层面上再将其删除。而“解释法”只需要确定空位成分的 位置,然后再对该空位成分进行解释。虽然“解释”也意味着用具有完整结构的有着合 适词汇内容的成分来替代空缺,但其只需要在逻辑层面操作,而不需要再在语音层面做 进一步的操作了。

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含有非名词性空位成分的结构中,如谓语省略结构。在汉语中也 存在缺少先行词的谓语缺失现象,句(7)便是这样一个例子:

(7)(你正在和朋友们玩扔飞镖的游戏,而且玩得很高兴,这时,另外一个朋友刚好路 过看见了,说:)我也会。

同样,即使没有先行词,没有同样的语言成分来表示出所缺少的东西是什么,说汉语 的人也知道在助动词“会”之后缺少了什么东西。也有学者反对删略法,如Williams(1 997)关于英语中谓语省略和动词省略相互作用的研究。本文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探讨这 一问题,即汉语中谓语省略结构的变体解释。对相关解释性质的充分的描写使得我们有 理由相信省略结构中的空语类是零形式的基础生成,(注:按照Kayne(1994)、Nunes(19 95)的观点,删略的发生是受线性化要求所驱使。)也就是说,本文采取的是解释法。这 种分析法建基于各种不同谓语省略结构的语料,证明只有中心词选择的成分才可以以零 形式出现,省略结构中的空语类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中心词的选择性质。(注:本文主要 讨论谓语动词短语的省略,只简单地涉及动词省略和名词短语省略。关于所有包含空位 成分结构大量详细的讨论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而且,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已 经把本文的分析扩展到对截省和连接省略现象的研究,对这些结构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了 采用解释法的优越性。)

2 现代汉语中的谓语省略现象

先看一下谓语省略结构的性质。

(8)a.John likes the gift that you gave to him.Mary does,too.

(8)b.John will like the gift that you gave to him.Mary will,too.

英语中谓语省略的典型特征是在从句中包含“do”或者一个没有显性动词短语的助动 词。缺失的动词短语必须得到解释。当有代词出现的时候,严格和宽泛的解释都是可行 的。例如(8a)中的“Mary does,too”宽泛解读(sloppy reading)如(9a)所示,严格解 读(strict reading)如(9b)所示:

(9)a.Maryi likes the gift that you gave to heri.

(9)b.Mary likes the gift that you gave to him.

在许多语言中没有“do”的对应形式,也没有发现和英语中的“do”谓语省略结构一 致的结构,汉语就是这样的语言,它没有和英语中的“do”对应的语言成分。作为一种 可能的和英语中的谓语省略结构对应的形式,汉语中使用的是一词汇动词。(比较Huang 1988a)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这一结构称为“动词结构”(the V-construction), 如:

(10)明很喜欢你给他的礼物。汉也很喜欢。

之所以把“动词结构”(V-construction)分析为谓语省略结构(VP-elipsis structure )是因为该结构也存在着严格和宽泛两种解读的可能性以及宽泛解读结构也要遵从定域 条件限制(locality condition)。(见Grace Li(2002)的评述,第一章以及该章所引用 的参考文献),动词可以提升至“do”所占据的位置。(V-I提升,Huang 1988a)

在汉语中还有另外一种谓语省略结构,该结构用“是”来表达。“是”在汉语中是焦 点标记成分,如(11)。像句(12)类型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是’字结构”(the shi-con struction):

(11)明是很喜欢你给他的礼物。(12)明很喜欢你给他的礼物。汉也是。

句(12)也有宽泛和严格两种解读。也就是说“‘是’字结构”也是一种谓语省略结构 。

除此之外,像(8)b一样的英语句型在汉语中有着直接的对应形式。当出现助动词时, 本来应该出现在助动词之后的动词短语缺失。我们把这一结构称为“助动词结构”(the Aux construction)。如:

(13)明会很喜欢你给他的礼物。汉也会。

在文献中,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像(10)这样的“动词结构”是否是谓语省略结构,( G.Li 1998,2002;Paul 1996,1999;Xu 2003)特别是关于到底是否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宽 泛的解读以及宽泛的解读与定域条件限制是否相关。(Hoji 1998;Huang 1998a,1991;

Kim 1999;Otani and Whitman 1991;Tomioka 1996,1997,1999,etc.)非常重要的一点往 往被忽视,那就是对句(14a-b)的解释,因为这些句子的先行分句的谓语动词短语中都 包含着状语成分。(G.Li 1998,2002;Xu 2003)(注:在动词结构中,没有后续成分的例 句是非常不自然的。先看以下例句:(i)我见过他三次了,他们也见过[ ]了。 (ii) 我见过他三次了,他们也见过[ ]了,他们只见过一次。(iii)我见过他三次了,他们 没见过。(iv)a.你见过他三次吗?见过。(iv)b.没见过。(v)你见过他很多次了吗? (v) a.以前见过。 (v)b.以前见过他很多次。(vi)a.你[因为他跟谁做研究]感到很高兴?李 老师。 (vi)b.你觉得[他跟谁说]最好?李老师。可见,(i)和(ii)相比,其表达是不完 整的。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也”的使用和第二个分句中缺乏副词性成分解释的矛盾所 引起的,因为,“也”的出现要求其后续成分和第一个分句中的成分相同,但是,这种 相似程度由于第二个分句缺少状语而减弱。值得注意的是,当第二个分句不用“也”而 用否定词时,句子听起来更加自然和完整,如(iii)。在这一结构中,仍然排斥包含状 语的解释。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简单的问答组配中,如(iv),对问句简单肯定回答的动 词(iva)似乎允许包含状语成分的解释,但这种判断在否定的回答中又受到了质疑,如( ivb)。因为(ivb)又倾向于排斥状语成分。又如,他很认真地做了功课吗?做了。/没做 。但是,不仅仅含有动词的答句似乎又排斥包含状语的解释,如:两个答句有着不同的 理解。另外,句子的片断也可以用于对问句的简答,如(vi)。(via)的答句是一个片断 ,问题是如何对片断进行语法分析。这一问题留待以后的研究。)

(14)a.我见过他三次了;他们也见过了(他们只见过一次)。(注:“了”可以看作是动 词的词缀进而充当体标记,也可以看作是表示状态变化的句末小品词。“了”字的区分 在本文中并不重要,因此,本文中的“了”可以指代它的所有实现形式。)

(14)b.我认识他很久了,我爸爸也认识。(只是没有认识很久)

在句子的第二个分句,也就是在含有省略现象的分句中,对缺失成分的解释不能包含 表频率的短语“三次”或者表示时间持续的短语“很久”。也就是说,(14a-b)不能解 释为(15):

(15)a.我见过他三次了;他们也见过他三次了。

(15)b.我认识他很久了,我爸也认识他很久了。

(14a-b)和英语中的句子(16a-b)相比,我们发现,(16a-b)中缺失的动词短语内部应该 包含“three times”和“a long time”这样的成分:

(16)a.I saw him three times;they did,too.

= I saw him three times;they saw him three times,too.

≠I saw him three times;they saw him,too.

(16)b.I knew him for a long time;my father did,too.

= I knew him for a long time;my father knew him for a long time,too.

≠I knew him for a long time;my father knew him,too.

但是,汉语中的缺失短语成分并不总是排斥状语。(注:持续短语和频率短语是名词短 语,它们具有状语的功能,可以修饰动词或动词短语。)含有助动词的句子,也就是上 文提及的“助动词结构”的句法表现和相对应的英语非常相似。比较(17)、(18)两句:

(17)我要探望他三次;他们也要。

(18)I will visit him three times,they will(visit him three times),too.

另外,对“是”字结构中缺失成分的解释也应该包含状语,如:

(19)a.我探望他三次了;他们也是。(19)b.我认识他很久了;我爸爸也是。

总的说来,上面所观察到的现象较为普遍的存在于所有包含动词后状语短语的句子中 。如含有目的状语的分句:

(20)我买了那本书给明、汉念;他们也买了/他们没买。

比较句(21):

(21)我会买那本书给明、汉念;他们也会/不会。

在动词后含有结果状语和描写性短语的分句中也有着类似的情况,如:

(22)他(念)那本书念得很快;我也念了/我没念。

(23)他(煮)那道菜煮得太烂;我也煮了/我没煮。

第二个句子所缺失的成分并不包括结果状语和描写性短语。

动词前状语短语也有着同样的句法表现:他们不能包括在“动词结构”中缺失的成分 里,但必须包括在“助动词结构”中的缺失部分。如:

(24)约翰每天刷三遍牙,彼得也刷。(Xu 2003)

(25)a.我认真地做功课,他也做了。——“动词结构”不包括状语

(25)b.我要认真地做功课,他也要。——“助动词结构”必须包括状语

上述现象表明,当在第二个分句中重述动词时(“动词结构”),非宾语短语,如动词 前状语成分和动词后那些表持续、频率、结果、程度、目的等状语成分都不能被包含在 缺失的成分中。另外,当第二个分句使用助动词或“是”字时,也就是上面所提及的“ 助动词结构”和“是字结构”,状语短语必须包含在内。将上述的现象概化便得到下面 的规则:

(26)对含有助动词或系动词的省略句的解读必须包含状语短语成分,而对含有动词的 省略结构的解读时则必须把状语短语排除在外。

3 零形式成分是基础生成

如何理解规则(26)?首先,以动词结构为例,如例句(14a)。如上文所述,母语使用者 知道第二个分句中的动词“见过”后缺失了什么东西,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失的成分只 能用动词的宾语来填充。请注意,动词“看”是一个及物动词,宾语往往是由及物动词 所选择。而状语并不是及物动词子语类属性的要求,(注:汉语中似乎没有必须选择副 词的动词,而英语中则存在。以“word”为例:(i)a.*He worded the letter.(i)b.He worded the letter beautifully.)所以(26)可以理解为以下的限制条件:

(27)空语类的选择限制

i)如果中心词选择空语类E作为补语,那么E必须投射。

ii)E只有被中心词选择时才能以零形式生成(无词汇形式)。

例(27)表明,空位成分的投射只是为了满足中心词的选择限制。及物动词需要宾语, 当及物动词后没有显性的词项时,投射的是空宾语,这样,选择限制得到了满足,只有 被选的成分才能投射,也就是说,动词结构中缺失的成分[及物动词]只能是及物动词的 宾语。

当动词为双及物动词时,其子语类属性要求两个宾语出现,这时,缺失的部分就是两 个宾语,如:

(28)我送他礼物了,妈妈也送了。

因为没有被选择成分的附加投射是不可能的,所以,没有被动词的子语类属性所要求 的状语成分,如(29)中的目的从句,不能成为省略短语的一部分。

(29)我送了他礼物让他高兴,妈妈也送了。

在助动词结构中,中心词是助动词。助动词的词汇性质要求它选择动词短语作为它的 补语(complement),同样,这一动词短语也必须投射。动词短语本身可以由动词和它的 子语类属性所要求的补语成分构成,当然也就可以包含该动词短语的修饰成分。例如, 在句(30a-b)中,助动词“会”和“能”后的每一个成分都是该助动词所选择的动词短 语的一部分:

(30)a.明会很不高兴;汉也会。(30)b.明能马上做完;汉也能。

缺失动词短语的内容,包括词汇材料和它们的结构,是依赖于它的先行成分而得以被 理解。但先行成分不一定存在,如(7)。在这种情况下,汉语使用者仍然可以通过语篇/ 语用语境来理解由助动词所选择的动词短语以及空位动词短语的意义。(注:可以采用

Chao(1987),Chung et.al(1995),Fiengo and May(1994),Hardt(2003),Lappin(1996),

Lobeck(1995,1999),Romero(1998),Rooth(1992),Schwarzschild(1999)以及其他相关研 究中所提出的任何一种解释机制。(Winkler and Schwabe 2003:5))

我们上面讨论了“动词结构”和“助动词结构”。那么,“‘是’字结构”呢(注:

Lin and Tang(1995)认为,汉语中,情态动词(助动词)是动词,它们的补语可以是IP或 者是CP,甚至可以是VP,补语IP或CP的主语应该是空位,除了“是”之外,(由“没有 ”构成的否定句中的语素“有”也有可能),可能没有其他成分可以占据I的位置。(I是 分裂IP结构中的某种功能投射),和动词结构和助动词结构相比,“是”字结构需要一 个先行成分,这可能与“是”的功能有关,因为“是”用来证明或否定先前的陈述。)? “是”所选择的投射要大于动词短语(Paul 1996,1999;Huang 1998b;Wu 2003a)。它可 以代替一个从句或者句子主语后的所有成分,包括助动词和副词,这表明“是”的句法 位置应该高于助动词。从句(31)可以看出,“是”取代了主语之后包括状语、否定以及 助动词在内的所有成分。

(31)他们大概不会来了。我们也是。

“是”字的主要作用是确认先前的陈述,很像是对是非问句的回答,如:

(32)他不应该明天去吗?是(的)。

句中的“是”字表明构成问句的命题是真,同样,在句(33)中,“是”字的作用也是 确认构成问句的命题是真。

(33)A:他明天才回来吗? B:他是明天才回来。(对A肯定的回答)

而句(34)中的否定回答表明构成问句的预设“他不应该明天去”是非真值:(注:这一 点可以非常清楚地从英汉语是非问句的答句对比中看出,如(i-ii)。英语中“yes/no” 的选择取决于现实世界的真实,而汉语中“是/不是”的选择则取决于预设的正确与否 。(i)Didn't he come?No,he didn't come./Yes,he did.(ii)他没来吗?是的,他没来 。/不是,他来了。)

(34)他不应该明天去吗?不是(他应该明天去)。

在这些句子中,“是”说明了构成问句的预设为真值,因此,“是”与命题相关,而 命题往往被看作屈折短语(IP)。从下列句子也可以看出“是”所选择的短语要大于助动 词所选择的短语:

(35)他不应该来,我也不应该。 (36)他不应该来,我也是。 (37)*他不应该来,我 也不是。

通过比较(35)、(37)可以发现,在助动词前出现否定成分的结构是可接受的,而当否 定出现在“是”之前所形成的结构是不能接受的。(36)中,“也是”是对第一个分句的 陈述,该陈述也适用于“也是”的主语“我”。这样,带有否定成分的句(37)不能被接 受也就毫不奇怪了,因为,在句(37)中,“也”表明第一个分句的陈述为真,而“不是 ”则表明陈述为非真,两者互相矛盾。

因为“是”表达了构成问句的预设或第一个分句的陈述为真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 ,“是”选择屈折短语(IP)(也可以是分裂的屈折短语结构的投射(split IP structure ))。谓修状语(VP-adverbials)包含在屈折短语中,因此,“‘是’字结构”也允许在 缺失的成分中包含一个状语。

把汉语中谓语省略结构的类型总结如下:(注:Huang(1988a)认为,宽泛和严格解读的 可能性不必须和产生空位动词短语结构的V-I提升相关,以句(10)为例。严格的解读可 以通过复制带有下标的词汇材料获得,例如词项“[the gift you gave to him]”和下 标I即[the gift you gave to himi]。在词项替代空缺之后,可以从对动词结构中主语 的复制得到下标。见Grinder and Postal(1971)类似的讨论,也可以参阅Yan Li(2003) 。)

(38)a.助动词结构(38)b.“是”字结构(38)c.动词结构

主语 + 助动词 + [谓语动词短语] 主语 + 是 + [屈折短语] 主语 + 动词 + [宾语 ]

助动词选择动词短语 “是”选择屈折短语 动词选择宾语

这些结构的区别在于在省略的部分中是否含有修饰状语。在动词结构中没有修饰状语 是因为及物动词的子语类属性的要求,及物动词的子语类属性要求[DP](或者[CP],但 不能是[(DP)ADV]);而在助动词结构和“是”结构中状语可以出现是因为助动词和“是 ”分别选择了VP和IP,即[VP/IP],被选的VP/IP被投射而且可以包含修饰状语进行投射 。

总之,我们对不同类型的谓语省略结构的描述是基于以下的观点, 即允许空位成分的 投射是为了满足中心词的选择限制。根据选择性质和语境信息可以在逻辑层面对空语类 做出解释。

4 空位代名词的格要求

上文已经讨论,空位成分只有在被中心词选择时才能投射,空语类的投射符合选择限 制的要求,这才使汉语中不同谓语省略结构的形式能够得到解释。而英语似乎只具备其 中的部分性质,仍然以汉语中的三种结构形式为例。我们曾经提到,英语中存在如(8b) 的助动词结构,而大体上与“是”结构相对应的英语结构形式为“do”结构。把(8a-b) 重述为(39a-b):

(39)a.John likes the gift that you gave to him.Mary does,too.

(39)b.John will like the gift that you give to him.Mary will,too.

与汉语动词结构相对应的结构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如与汉语中的句子(41a-b)相比, 英语中的句子(40a-b)是不合格的:

(40)a.John saw him.*Mary saw,too.(40)b.I like him.*She doesn't like.

比较:

(41)a.约翰见了他;玛丽也见了。 (41)b.我喜欢他;他不喜欢。

很明显,选择限制条件对允准空位成分而言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句(40)和(41 )的对比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般来说,汉语,而不是英语,允许在论元位置出现空位 代名词。

(42)我看了。 (43)I read(*it).

当然,汉语中的空宾语是应该分析为空位代名词还是应该分析为受到一个空话题约束 的变项,一直以来也存在着争议。Xu(1986)认为是自由的空语类,Huang(1982)则把它 看作是变项,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但应该注意的是,(41)、 (42)中的零形式宾语有着重要的性质,即宾格(accusative Case)(注:在管约论中,大 写的“Case”指的是格模块中的抽象格,小写的“case”指的是形态格。)没有被显性 的实现。换句话说,没有词项来承载宾格。正如Travis(1984),Koopman(1984),和Li( 1985,1990)所讨论的那样,汉语中的名词短语和其他有显性形态格标记的语言一样也被指派了格位,虽然汉语没有形态标记,但事实确实如此,格的指派也符合管约论中的可见性条件和题元准则,即一个论元必须被指派一个题元角色而且只有当论元有格的时候才能被指派题元角色。(注:可见性条件所产生的问题是,“PRO”的格的性质是什么 。Chomsky and Lasnik(1993)的观点较有说服力,他们认为“PRO”被指派了零格(null Case),见Martin(1996,2001)进一步的论述。但是,Cecchetto and Oniga(2004)持有 不同的观点,这一问题我们留待以后的研究。(见Hornstein(2001)关于生成强制性控制 代词PRO的移位的方法))但汉语的格有个特点:它不需要依赖显形词项来实现。英语中 则相反。这个区别总结如下:

(44)英语中的格需要依赖词项来实现,而汉语则不需要。

另外,空位名词性成分的出现是有限制的。一般来说,它出现在论元位置(见Saito(19 85)关于pro只能是名词语类的论述)。在论元位置的名词短语总是有格位的。Lobeck(19 95,1999)认为,空位成分需要被某个具体中心词的形式特征所允准。按照这种理念, 我们提出:(注:这与可见性条件的实质相似,可见性条件所产生的问题是,“PRO”的 格的性质是什么。Chomsky and Lasnik(1993)的观点较有说服力,他们认为“PRO”被 指派了零格(null Case),见Martin(1996,2001)进一步的论述。但是,Cecchetto and Oniga(2004)持有不同的观点,这一问题我们留待以后的研究。(见Hornstein(2001)关 于生成强制性控制代词PRO的移位的方法)。(45)同时产生的问题是关于没有被格标记的 名词词组的语迹(NPtrace)。移位有复制和合并的方法,而语迹只是在拼读时删略的结 果(Chomsky(1995),第3章),这样一来,NP-语迹并不涉及空位名词性成分的生成。)

(45)一个空位名词成分必须被格标记。

(44)、(45)的格要求反映了(39)-(43)中英汉语之间的差异。宾格总是被指派给动词的 宾语。汉语中,格位没必要由显性的词项来承载,而在英语中,宾格必须由显性的词项 来承担,因此,宾语不能是空位。正是因为如此,(40)、(43)才不能被接受。

(45)同时也禁止没有被指派格位的宾语为空位,这一点,在英汉语中是共同的。首先 ,以从句补语为例。一般认为,英语中的从句没有格,如:

(46)a.Mary was afraid(*of)that the idea wouldn't work.比较:Mary was afraid of(*it).

(46)b.I think that he will come.比较:*I think it.但是I think so是合格的。

(46a-b)表明,动词的子语类属性所要求的从句并不在格的位置。中心词afraid和thin k不能指派格位。根据(45),这样的中心词的宾语位置不能是空位,这从不合格的句(47 a-b)也能看出来:

(47)a.*Mary was afraid that the idea wouldn't work and Bill was[[,AP][happy [[,CP]e]]].

(47)b.*I think that he will come and he thinks[[,CP]e],too.

(44)、(45)共同限制了英语中空宾语的出现。在格被指派的情况下,格必须由显性的 词汇成分来实现;而在没有被指派格的情况下,是不允许出现空位名词成分的。

下面看看汉语中相应的情况。汉语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宾语总是可以以空位的形式出 现。(注:一般认为,在上下文清楚的情况下,汉语允许空位的主语和宾语。(比较:Li and Thompson(1976)关于汉语是话题突出语言的概念或者Tsao(1979)关于汉语是基于语境的语言的观点)本文没有讨论空位主语的情况。一般来说,空位主语不是由中心语所选择,因为它是指示语,而不是中心语的补语。但是,指示语在有些情况下为了满足某种指示语-中心语一致关系,如EPP特征而必须投射的情况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说,某些特定的中心语需要一个指示语与其共现。如果需要一个指示语,那么,该指示语可以以零形式进行投射,这也符合选择限制条件的要求。关于这些结构,我们将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详细讨论。)然而,如果(44)、(45)所述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可以推测,只有那些指派格位的动词才能够允许宾语为空位。当格被指派以后,动词所选择的宾语可能是空位,这样一来,(45)的条件得到了满足;而当宾语没有格时,和英语中相对应的成分一样,不能以零形式出现,这一预测也得到了证实。当一个动词只选择从句宾语时,其后若出现空位名词宾语现象则是不合格的。关系如下:(注:也许有人认为从句不可能是空位,因为空代词不能以从句作为先行成分,即空代词不能指代一个事件(事件往往用从句来表达),这是本体论的方法。Iatridou and Embick(1997)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通过语法分析的方法而不是本体论的方法发现,以从句作为先行成分的“pro”是可能的。他们认为,虽然非小控制代词脱落语言中的显性代词可以以从句CP/Ips作为先行成分,但小控制代词pro则不可以。关于pro所指性质的这一限制是因为在解释特征集(phi-features)中的错误匹配,因为pro无论是否被解释特征集所允准都不能与一个缺少解释特征的从句共指。(P58)他们同时也用汉语和韩语中的例句来说明处于主语位置的pro可以以从句作为先行成分。)

(48)a.如果一个动词选择名词宾语,那么动词的宾语可能是空位。

(48)b.如果一个动词只选择从句宾语,那么动词的宾语不可能是空位。

当从句宾语隐性存在时,英语中动词必须和“so”共现,汉语中则必须和“这么,这 么样或者这样”共现。(注:这些词不是名词性,因而没有格。)汉语中的这些词语可以 被看作是从句的替代形式。其相互关系如下:

允许名词宾语和空宾语的动词:

(49)a.我听到了那件事。 (49)b.我听到他得了大奖了,他也听到了。

(50)a.我知道那件事。(50)b.我知道你很好,他们也知道。

不允许名词宾语和空宾语的动词,这时,必须使用“这么(样)”:

(51)a.*我认为/以为那件事。 (51)b.我认为/以为他很聪明;*他们也认为/以为。

(51)c.我认为/以为他很聪明;他们也这么(样)认为/以为。

(52)a.*我猜那件事。 (52)b.我猜他很聪明;*他们也猜。

(52)c.我猜他很聪明;他们也这么(样)猜。

(53)a.*我打算那件事。

(53)b.我打算明天去;*他们也打算。

(53)c.我打算明天去;他们也这么(样)打算。

根据上文所讨论的格要求和选择限制,我们可以假设,当一个成分被指派格位但没有 被动词选择时,该成分不会以零形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限制条件没有得到满足 (例如,在动词结构[V]中,空位成分只能通过动词的子语类属性要求而存在。)上面的 假设也得到了证实。Li(1990)发现,那些被看作是名词性成分的表持续或者频率的短语 可以从动词那儿获得格。(注:来自其他方面的证明是韩语中的形态标记。韩语中,持 续短语和频率短语可以被指派宾格。)如:

(54)我做了三天了。 (55)我做了三次了。

下面的例句不能看作是包含持续或者频率短语的动词结构:

(56)a.我做了三天了;他也做了。(做一下后就走了)

(56)b.我做了三天了;可是他没做。

(57)a.我做了三次了;他也做了。(而且做了很多次)

(57)b.我做了三次了;可是他(根本)没做。

简而言之,英汉语的差异可以归结为格要求的不同。

5 删略还是基础生成

上文我们用“解释法”讨论了各种谓语省略句型的现象。下面,我们试着用这一方法 来解释其他的省略结构,特别是包含空位中心词的结构。首先回顾(27)所述的空语类的 选择限制条件,可知空位成分的投射是为了满足一些选择限制条件,空位成分的形式特 征,如语类特征,是由作出选择的中心词所决定的。但是,空位成分并不是完整的词汇 特征集。正如我们在动词结构中所讨论的,一个及物动词,如“see”,必须满足它的 子语类特征的要求,即[限定短语(DP)]。因此,DP必须投射。作宾语的限定短语可以没 有完整词汇特征集的形式特征[ + 名词性(nominal)],它的意义可以在逻辑层面得到解 释。但是,目前仍然不清楚的是,当空语类出现时,一系列的短语结构标记是如何构建 的。如果采取“光杆短语结构”的理论(Chomsky 1994),这一问题便显得越发重要了。 在这一方法下,运算系统从算式中选取两个成分并将它们合并形成一个新的成分,且其 中一个投射成短语的中心词。如图(58),但是,如果我们想得到的结果是(59),(59)也 就是上文所讨论的动词结构中含有一个空位宾语。

与光杆短语结构理论的思想相一致的选择是允许算式中含有一个只有形式特征如语类 特征的宾语“e”。如算式中可能包含{read,e[ + N]},其中,“read”是一个词项 ,“e[ + N]”是有语类特征[ + N]的空位成分,这时,两个成分合并,动词投射形成 动词短语VP。当动词投射时,名词性的“e[ + N]”被标识为最大语类DP(在论元位置上 的名词性语类)。(注:按照Chomsky(2000)的观点,每一次合并都是由特征的匹配所促 发的。(也可参阅Hornstein(2001),Collins(1997)以及其他人的观点)当动词是一个及 物动词而且它的子语类特征要求一个名词性宾语时,该动词和有形式特征(如语类特征[ + N])的“e”的合并是必要的。)还有另外一种更为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假设空位成分 真的是空的,也就是说,他们不在算式中。这时,运算系统按照以下的方式构建短语结 构:从算式中选取带有子语类特征[DP]的及物动词,如“read”,并投射为DP。DP并不 支配词汇材料,即没有从算式中选取词项,这样,空位成分是不包含词汇材料的终端节 点。

下面讨论助动词结构的情况。在助动词结构中,屈折成分I必须和具有[ + V]语类标记 特征的“e”合并,同样,I投射并充当该投射的中心语。在这种情况下,“e”是一个 动词短语成分,因为,它必须是具有动词特征的语类。根据光杆短语结构规则,不再进 一步进行投射的语类是最大的语类。如(60)所示。

“will”被从算式中选取,它的子语类特征要求迫使VP投射,VP本身不支配任何词汇 材料。(注:在谓语省略结构中,状语是如何通过合并形成短语结构的?如(i)John will do the homework carefully,Bill will,carelessly.首先回想一下关于空语类生成的 两种选择:(a)带有语类特征的空位成分存在于算式中;(b)带有语类特征的空位成分不 存在于算式中。如果选择a,那么状语成分的合并和其他没有空位成分合并的情况相同 。在两种情况下,词条都是被从算式中选取进行合并;如果选择(b),即空位成分的存 在只是为了满足选择限制条件,那么,在状语嫁接之前短语结构标记已经建立。随后的 状语向动词短语的附加好像是把一个成分移到一个更大的投射内,这违反了扩展条件, 但是,附加一直被认为是扩展条件的例外现象(Chomsky 1995:190-191;327-328)。当然 ,也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方法,即通过“推迟插入”(late insertion)的操作把状语嫁接 于动词短语,(Bhatt and Pancheva 2004;Fox 2002;Fox and Nissenbaum 1999)或者认 为状语产生于一个不同的辖域。(Stepanov 2001)。最后,还有一种方法是把每一个状 语放置在某个功能投射中,功能投射的中心语可以选择动词短语。

一般来说,英语中左向嫁接的副词在省略动词短语之前不能挂单,除非有特殊的重音 结构模式。(Baker 1971;Ernst 1983;Sag 1978,1980)Ernst认为,当这些动词右向嫁接 于动词短语时是可以接受的。在汉语的助动词结构中,状语根本不能紧紧跟在助动词之 后。(除非状语是事实上的谓语,那就是另外一种结构了。)如(ii)a.他要常常喝酒,我 也要。b.他要常常喝酒,*我要偶尔。(iii)a.我会认真地念书,他也会。b.我会认真地 念书,*他会随便地。汉语从来不允许状语紧跟在助动词之后,而英语有时候可以。这 一现象可能和两种语言能否接受外置(extraposition)的现象有关。英语允许外置,而 汉语则不行,紧跟在谓语省略结构中助动词之后的状语已经被外置了。能否允许外置也 说明了英语中有所谓的“假空缺”结构,而汉语中没有。“假空缺”结构也可能涉及外 置,但删略的是整个的谓语动词短语(VP)。关于这些结构详细的讨论超出了本文的讨论 范围。)因此,无论做出哪一种选择,空位成分的存在都是由中心语决定的。根据光杆 短语结构规则,所选成分投射为XP。为了方便,我们称之为“XP-省略”结构,其典型 的结构为本文讨论的谓语省略结构。

上文所讨论的是中心语选择的空位成分。那么,是否存在空位中心语呢?例如,[VP[V\ YP]]结构中空动词V处于什么样的句法地位(YP是子语类特征所要求的成分)?前文讨论空 位成分时采取基础生成的观点,如果该想法是正确的话,那么空位中心语没有子语类特 征。例如,空动词只是[ + V]而已,并没有进一步的要求规定它是[ + 及物]还是[ - 及物],它没有像[DP]或[CP]一样的子语类结构形式。在这种理论下,我们发现,空动 词不可能迫使一个子语类化的补语成分投射。根据Chomsky(2000)和Collins(1997)的观 点,假设每一次合并都是为了满足某些要求,例如标志语-中心语一致或者中心语-补语 一致的选择要求。当中心语没有子语类特征时,就不可能和一个子语类化的成分合并, 换句话说,生成[XP[X]YP]这样的结构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中心语省略(X-ellipsis )是不存在的。(注:也许有人认为从句不可能是空位,因为空代词不能以从句作为先行 成分,即空代词不能指代一个事件(事件往往用从句来表达),这是本体论的方法。Ia tridou and Embick(1997)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通过语法分析的方法而不 是本体论的方法发现,以从句作为先行成分的“pro”是可能的。他们认为,虽然非小 控制代词脱落语言中的显性代词可以以从句CP/Ips作为先行成分,但小控制代词pro则 不可以。关于pro所指性质的这一限制是因为在解释特征集(phi-features)中的错误匹 配,因为pro无论是否被解释特征集所允准都不能与一个缺少解释特征的从句共指。(P5 8)他们同时也用汉语和韩语中的例句来说明处于主语位置的pro可以从句作为先行成分 。关于标志语的生成。需要注意的是,如(i)所示的假分裂结构是谓语省略的一种而不 是动词省略(Johnson 2003;Lasnik 2001)。省略句中的宾语外置与VP,被认为是占据了 某个功能投射的标志语位置,如焦点投射。(i)John read books,Mary did,magazines.对这样句子的也可以通过阐述省略结构的解释法进行诠释。)这是根据基础生成的方法 认为中心语省略应该是不存在的。但是,对删略法而言,“XP省略”结构和“X省略” 结构是否应该区分非常重要。在英语和汉语这样的语言中,“XP省略”结构得到了验证 ;而“X省略”结构或者不存在,或者是由移位生成的,删略发生在由于移位而形成的 语链中。也就是说,空位中心语句式的行为可以证明基础生成法优于删略法。这个论点 可以从下面两个实例来说明。

5.1 汉语中没有中心语缺失的现象

汉语中有着不同形式的谓语省略结构,但却不允许出现动词省略结构(Gapping)。(61) -(62)是Ross(1970)所指的动词省略现象。(关于动词省略结构大量详细的论述参见John son2003第二章):

(61)John saw Bill;Mary,Sue. (62)Some ate nattoo and others rice.

汉语没有和(61)、(62)相对应的结构,(注:而Tang(2001)认为汉语中不存在动词省略 (比较Wu(2003a,2003b)),Li(1988),Paul(1996,1999)则持不同的观点。认为汉语有动词省略现象是基于下列类型的例句(Tang 2001:2002;Li 1988:41;Paul 1999:212-213)。(i)张三吃了三个苹果,李四四个桔子。(ii)他来过五次,我一次。(iii)我买了那部汽车,他那辆自行车。这些所谓的动词省略结构受到英语中动词省略结构的不同影响。如,和英语的动词省略相比,汉语中的“动词省略”不需要空缺的从句出现在并列结构中;英语中的动词省略需要有一个先行词,而汉语的“动词省略”则不需要先行成分。汉语的“动词省略”完全不同于英语中的动词省略。的确,汉语中的“动词省略”句更像没有包含被删略了动词的句子。如句(i)、(ii)是独立的句子,由数量短语充当谓 语,句(iii)中的省略部分虽然没有谓语性的数量短语,但也有着相似的解释,那就是 ,它也不需要一个先行成分。例如,在下面的情景中,句子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有这样 一个游戏,选手猜测地板上的东西分别是由谁买的。其具体做法是把物体放在最有可能 是该物体主人的前面。这时,该选手把一辆崭新的红色自行车放在了我的朋友比尔的前 面,而我认为比尔是最讨厌那种自行车的,因此,我说:(iv)[他那辆自行车]绝对不可 能。换句话说,这些句子中没有包含空位成分,它们是典型的“主语 + 谓语”结构, 其中名词短语充当谓语。)它们在汉语中的对应结构都是不合格的,如:

(63)*张三看到李四;王五,赵六。(64)*有些人吃了馒头;别的,米饭。

显然动词省略结构和谓语省略结构不应该是按照同样的方式生成。否则,为什么 在汉语中有谓语省略结构而没有动词省略现象?

名词性短语也不允许一个子语类化的补语和一个空位的名词中心语合并。以通过动词 转换形成的名词为例,一般说来,这样的名词是一个带有论元的中心语,带有论元是为 了满足动转名词的子语类特征。(65)中,“他们的”和“城市”分别为动转名词“破坏 ”两个论元:

(65)他们对这个城市的破坏持续了三年。

根据本文所提出的理论,一个可以选择其他成分的名词中心语不可能是空位,就好像 汉语中没有动词省略结构一样。情况确实如此。

汉语中,名词中心语被删略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它的形式是[MP + de]。其中MP是修饰 成分,“的”是修饰标记。例如:

(66)MP + De( + N)

(66)a.他的?——限定短语 + 的(DP + De)

(66)b.漂亮的? ——形容词 + 的(Adjective + De)

(66)c.他喜欢的?——关系从句 + 的(Relative Clause + De)

但是,当N是动转名词时,不存在上面的删略现象。(Fu 1994)从下例可以看出,显性 词项“破坏”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有先行论元的动转名词(derived nominals):

(67)a.他们破坏那个城市。(67)b.他们对那个城市的破坏。

更为重要的是,N不可能是空语类,如:

(68)*他们对那个城市的。

(68)的不合格从本文的论述中可以直接得到解释:一个选择补语的中心语不能零形式 生成。

5.2 英语允许中心语缺失的现象

汉语没有动词省略的现象,但在英语中,动词省略的现象却是可以接受的,例如(61)- (62)的动词省略结构(X-ellipsis),即中心语是空语类的现象。(注:动词省略可能涉 及到一个大于动词成分的移位。(Johnson 2003))但是,根据基础生成的方法,我们认 为,英语中的动词省略不可能是通过基础生成空动词来完成的,这正好与谓语省略结构 中的空动词短语是基础生成的观点相反。在本文的理论下,谓语省略结构和动词省略结 构应该有着不同的句法表现。这也正如Johnson(2003)所论述的动词省略结构和谓语省 略结构的比较,并认为谓语省略结构中的动词省略不会崩溃。(Gapping should not be collapsed with VP-ellipsis structures)例如,动词省略仅发生在平行结构中并且严格遵循定域条件的限制,而谓语省略结构则不受上述限制的约束。两者在左向连接(l eft conjunct)和对先行成分的认同条件(identity conditions on)的术语概念上也存 在着差异,Johnson(2003)动词省略现象是通过动词移位而产生的,谓语省略现象则不 是。这同时也证明了我们的分析是正确的,(注:Johnson(2003)注意到,移位可以是大 于动词的成分的移位。同时也应该注意,汉语没有动词省略现象主要和以下两个因素有 关:(i)选择限制条件(ii)产生英语动词省略结构的动词移位的不可能性。(见Tang(200 1)相关的讨论))即动词省略和谓语省略不可能以同样的方式生成。(注:需要注意的是 ,假动词省略结构已经被看作是谓语省略结构的一种,而不是动词省略结构。(Johnson 2003)假动词省略:(i)Sal might eat NATTO before Holly does RICE.换句话说,被 “删除”的是一个动词短语而不单单是一个动词。这和我们的观点一致,即一个缺失的 成分如果不是移位生成的,那么它必须是一个XP,不可能是X。但问题是,宾语在什么 地方?当然,可以假设宾语占据的是某个功能投射如焦点投射,这一功能投射的中心语 选择一个动词短语VP。)

(69)是对上文所讨论问题的补充。通过(69)可以发现,英语和汉语一样也不允许空位 名词中心语的存在,即不允许N-省略:

(69)a.*The federal government's investigation of Stewart took place because of the state government's of Enron.

(69)b.The federal government's investigation of Stewart took place because of the state government's.

6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有义无音成分的句法表达问题,目的在于解释汉语中三种不同类型的 谓语省略结构:

(70)汉语的谓语省略结构

(70)a.助动词结构:主语 + 助动词 + (包括副词)

(70)b.是字结构: 主语 + 是 + (包括副词)

(70)c.动词结构: 主语 + 动词 + (不包括副词)

本文证明,如果假设空位成分是基础生成而且空位成分的生成要遵循选择限制条件的 话,上述现象逻辑层面的诠释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英汉语中关于动词结构(70c)的谓 语省略现象能否被接受的不同在于参数对显性格的实现的要求不同。本文同时也讨论了 动词省略现象与谓语省略现象的不同。汉语有谓语省略结构,但没有动词省略结构。关 于空语类是基础生成的方法产生的是没有词汇性质的成分,例如子语类化特征。正是因 为没有子语类化特征才不能把空位中心语和限定短语合并。英语中的动词省略结构是通 过全面的动词中心语移位而生成的。汉语没有相关的动词中心语移位,因而也就不存在 所谓的动词省略结构。这样的概括同样适用于名词性成分,所以,我们发现,无论是在 汉语中还是英语中都禁止以带有论元为子语类特征的名词中心语为空语类。

总之,在语法中,空位成分的生成有两种途径:

(71)a.基础生成

空位成分只有在被中心语选择时才能生成。

(71)b.删略

空位成分可能是删略的结果。删略操作是在支配句子合格线性化的条件的驱使之下的 运作,例如Kayne的“线性对应轴”规则。删略只与移位而生成的语链相关。

对基础生成和删略的选择不是自由的。选择要受到词汇性质和合格的线性化条件的影 响,因此,可以取消可选性的删略的概念。但是,对这一结论充分的证明需要我们去考 察所有的省略结构,包括连接省略、截省等,这些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注:在 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尝试验证了汉语连接省略和截省结构的性质并且发现 ,基础生成的方法抓住了以前没有讨论到的一些普遍现象。也可以参阅Wei(2004)分析 汉语截省结构所采取的非删略法。)

收稿日期:2004-11-02

定稿日期:2005-01-12

标签:;  ;  ;  ;  

遗漏和缺乏组成部分_助动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