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 昆明)
摘要:社会结构总是呈现出一定的层级化现象,高校的分布也不例外。高校的层级化分布表现为一本、二本、三本之间的层级,而高校的学风也呈现出主动学风和被动学风的层级。从社会学理论视角来看,其形成原因有高校学生主体的层级化、经济格局的层级化、社会心理的层级化、农村人口的层级化等。二本院校的被动学风不只依靠社会制度的矫正,更重要的是依靠学校主体积极主动去创建主动学风。
关键词:社会学;大学生;学风;二本院校
一、二本院校被动学风现状分析
为了验证上述思路,并集中于分析二本院校的学风问题,我和我的课题组成员以怀化学院为主要研究点,以文科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向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外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随机抽取150名同学发放了150份问卷进行调查。回收132份,超过发放问卷的三分之二,说明调查的结果可以保证真实、合理。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可以概括或说明学风问题的“知、情、意、美”四种类型的问题,以求全面了解二本院校的学风问题。以下是调查结论。
(一)知的方面
知的方面主要指认知方式。即知识的获得、存储、理解、转化和应用能力。调查结果显示,52%的同学表示上课基本不听课,听课容易走神,能认真坚持听完4节课的几乎没有,即听的能力很差。68%的同学表示文科的东西主要靠死记硬背,65%的同学表示文科的作业主要靠百度帮忙,90%的同学表示回到寝室基本不聊学习的事情,基本不可能自己组织学习或阅读小组,73%的同学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没有用,基本不会用专业用语表达自己的思想,50%的同学表示无法以所学的专业知识去理解、分析、解释生活问题。4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认知方式和高中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有40.7%的学生承认自己在网上抄袭,26.8%的学生在书本上找答案,还有11.3%的学生抄袭别人的作业,不到9%的学生是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自己独立做出来的。80%的同学表示不会自觉阅读英文作品,92%的同学表示生活中没有任何机会用英语交流,同时表示没有锻炼英语听、说、读、写的习惯。
(二)情的方面
主要指浓烈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喜欢学习,有强劲的学习动力。调查显示,48%的同学表示已经没有继续求学的动力,已经没有探求欲望和冲动;在学习兴趣方面,对自己专业感兴趣的比例为40.9%,不感兴趣的则占58.1%。同时表示对专业缺乏了解、认为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不好、不是自己的第一志愿、对未知的探求欲不高、对未来没有梦想、没有较好的职业规划。62%的同学表示无法达到以学习为快乐之事的境界,同时表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折磨人的事情。42%的同学表示只想快点熬到毕业,从此脱离学习和考试的苦海。近一半的同学表示没有学习的动力。学生在周末选择呆在图书馆,其中考研的占62.5%,考证的占30.7%,只有极少数学生是为了习得知识或广泛阅读而去看书。
(三)意的方面
意的方面是指学习的意志。调查显示有31.2%的同学承认自己有过放弃学业的想法;课余时间坚持学习的只有15%的同学,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有13.2%的大学生能独立完成,大部分学生是通过网上抄袭或抄袭别人的作业来完成的;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只有37.2%的大学生选择查阅资料或向老师请教等方式解决问题,有11.2%的大学生则不予理会;50%的同学表示自己的想法特别容易受到寝室好友的影响,容易改变容易动摇,43%的同学表示无法独立完成一个人去图书馆、教室自习,甚至选择考研或选择考公务员,也完全根据好友的选择而选择,50%的同学害怕来自同学的冷言冷语,害怕被别人称为学霸,55%的同学表示订好的学习计划坚持不了2个星期。
(四)行的方面
主要指实践。调查显示,60%的同学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东西都白学了;有些大四的同学表示自己很怕进入社会,不敢面对社会现实,有少数同学因为躲避社会环境而选择考研,有35%的同学认为自己也曾有过很好的想法,但一直停留于头脑中,不敢通过行动把想法变成现实。有20%的大二学生表示自己年龄还很小,先不忙考虑实践的事情,要好好享受自己的大学生活,不想面对社会。42%的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
(五)环境方面
学习环境可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两类。软环境又可包括学习氛围和师资力量两部分。大学同学之间彼此的学习态度、价值取向和学习习惯的影响往往要大于老师对其的影响。调查显示,70%的同学认为本校的学习环境不够理想。只有22.7%的大学生认为本校学风较好,有高达70%的大学生承认自己为了与寝室同伴处好关系而模仿其非学习行为。师资方面,有60.2%的学生认为教师水平一般,有76%的学生认为老师教学态度较好。硬环境包括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两部分,大约有67.3%的同学对本校中的硬件设施感到不太满意,有43.5%的学生缺少对本校的认同感。调查结果显示,二本学校的学风具有被动性的思路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二、二本院校被动学风形成原因分析
(一)层级化的学生主体分布
高校层级化现象的分布有很多表现,其一,所谓一本、二本、三本的划分是一种表现;其二,所谓“985”、“211”、“自主招生”等等的标识也是一种表现:其三,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已经将中国大学的层级化现象明确为前600所和后600所的层次划分,凡1999年之后由专科升级为本科的学校都属于后600所,即将面临应用转型改革,也就是转向主要培养市场严重缺乏的技工劳动力。不管这些层级化设置如何合理、如何必要、如何符合市场需求,这种层级的社会设置把不同的人放在了不同的位置,在社会结构中占有不同的地位、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对社会有不同的社会影响力。问题还不在于这种层级化的社会设置使人们拉开差距,使人们站在不同的起点。进一步的分析会发现有更令人不安的情况,那就是层级化的学生主体分布。刘云杉教授认为,招生就是个零和游戏,农村生源所占比例减少了,城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受益。一流高校的农村大学生比例越来越少,他们大多集中在普通二本院校中,即1999年之后升本的二本院校中。学生的主体构成呈现出层级化分布,这才是高校层级化分布最让人担心的问题。
(二)二本院校被动学风形成的原因
1.层级化的经济格局
在中国社会的大转型中,随着“二八”分结构向“倒丁”结构的动态变化,城乡二元经济格局逐渐形成。城乡二元经济格局把城市人和农村人分割为存在距离的两种人,塑造着这两种人不同的生活,不仅在经济方面是二元的,而且在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等的各方面都是二元的,二元化的生活不仅是有差距的不同,而且会产生矛盾和对立,城市生活对很多农村人来说是严重的壁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城乡二元经济格局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这不是说转型前没有城市和农村的差别,而是说转型前城市和农村的分化和对立不是二元对立的。转型前考大学对农村人的意义相当于“鲤鱼跃龙门”,在一流大学中农村人的比例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就说明这一点。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在多方面造成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这种差距,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概括为一种社会阶层的“断裂”,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农村人就像落在后面的人,早就被甩得远远的。 例如,农村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根本无法和城市同日而语,优势教育教学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城市。从英语教学方面来看,农村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没有专业老师来开英语课,不可能享受到在听力教室完成的英语听力训练,不可能有口语训练的机会,更不可能跟外教对话,其他课程的教学条件也都差不多。所以,早在小学阶段农村学生就和城市学生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一直累积,小学成绩不好,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
2.层级化的社会心理
转型后的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社会阶层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明显,并且呈现出“板结化”趋势,这就是各种各样的二代现象 。农村二代大学生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和激烈的就业压力,隐形的翅膀一点点被折断。加诸,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享受,社会诱惑层出不穷,读书无用论、知识功利化和社会不公平等现象,时刻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理。社会给予一本院校的认可较高,对一本院校的建设各个方面都要优于二本院校,无形中使得二本院校地位下降,更有甚者,有些公司只收985和211的毕业生,加深二本院校学生的自卑感,从而更加认定自己读二本院校没有任何用处。
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更专注的是效率,相对轻视了公平,功利价值观逐渐取代了义利价值观,当大学文凭不能为自己带来优于同等阶层的人的利益时,他们对学习也就表现出浅尝辄止、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目标和强劲动力的倾向,再“加上全球化和网络化对他们产生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知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普通劳动力需求仍未锐减,而且社会劳动力的回报要比知识回报的周期短,这样使得很多的农村人们更倾向让孩子选择做劳力” ,而不是继续接受教育,农村孩子的出身也限制了孩子自己对教育的认识,自己也乐于遵从长辈的决定,同时由于反智主义的兴起加上农村人口信息不通畅,容易被道听途说以及断章取义的教育偏见所左右。
3.层级化的农村人口状况
改革以来,我国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去打工,但农村人口结构也从此发生了变化,以前是小孩——青年——壮年——老年的社会结构,现在变成了小孩——老年的社会结构,青年和壮年都外出打工,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农村随处可见。留守儿童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监护人,但监护人由于自身受教育的程度低,无法辅导孩子。另一种是无监护人,孩子每天忙于温饱问题,加上爱玩的天性,也就无心顾及学习。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引,这些孩子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学生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都被局限在上大学的狭隘思维当中。当他们一旦考上大学,许多人便觉得人生使命已经完成,从而在大学期间也就缺乏目标,没有了学习动力。还有一部分学生仍然迫于家庭经济负担,也只想快点毕业,外出寻找工作,为家庭给予经济上的补贴,飞得更高更远的梦想之翼不得不折断。
仍然有一部分家庭重男轻女,他们抱着女儿长大要嫁人,读再多的书也是给别人读的,所以父母是极力反对她们读大学的。在大学期间她们要自己赚取生活费,对学习也只能抱着不挂科的心态,无力再去深究。尤其对农村长大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大学费用像一把重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一方面是想完成自己的梦想,另一方面看着劳苦的单亲父(母)心有不忍,当他们遇到了心理和交际问题时候也不敢对亲人说,这些心中的苦闷没人诉说,遇到的困难也没人帮助,导致他们产生了厌学情绪,严重者选择了辍学。
三、被动学风的应对措施建议
(一)加强教师教风建设
以一流的教风影响和塑造学风,这是二本院校改善不良学风的根本措施 。教风建设应以塑造师德、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为主,以期对学生形成优良学风起引领作用。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关心和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利用职权之便谋取私利;教师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科学素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积极组织和一流大学合作办学,教师通过进修和做一流教授的科研助手等途径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
(二)建立全程导师制度
全程导师制是一种理念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 。全程导师制是指大学生从一开始进入大学到毕业的全程大学生活都有指定的教师担任专属导师,每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不得超过5人,这样才便于导师有精力了解和掌握所指导学生的情况和个性,以便针对性指导。全程导师制用意在于以精心关爱和方法指导帮助大学生实现屌丝的逆袭。全程导师制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被关注,被关爱的感觉,可以使学生在大学生活的全程都受到导师的指点,从如何学习、如何处理人际交往、如何对待感情问题到如何就业,通过解决各种疑惑问题,良好的学主动学风就可以建立起来了。为了使大一学生能快速适应高校生活,进入高校学习状态,导师必须对大一学生进行专业引导,生活指引和个人发展规划,与学生共同协商确定符合学生实际发展的目标,并监督其实行,同时引导学生专业思想,关注学生思想动态、身心健康和生活状况,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耐心指导并尊重学生的隐私。进入大二的学生已熟悉了学校学习生活,但面对专业知识难度的增加,学生会出现不想学、听不懂的情况,这时导师就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巩固和培养其个人能力。到了大三,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提高,专业知识几乎都已经接触到了,再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理想,重新确立目标,如果有打算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同学,就可以着手准备了,导师这时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偶尔和他们谈谈心,缓解一下压力,解答一些他们遇到的生活难题。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面临毕业选择,导师要不仅负责辅导学生学业,保证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并通过毕业答辩,还要负责学生在就业、考研、面试、创业等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建议和工作推荐,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能快速融入社会。
(三)培养学生的主动学风
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很容易产生认同危机,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大学生自主模仿学习行为。学校的学习氛围对学风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文明友爱、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以班级学风为基础,引导学生关心班级集体,树立主人翁意识,选择德才兼备的学生干部,为其他学生树立优秀榜样,给予优秀和进步学生适当的奖励,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用班级公约来约束班级成员不良学习风气,创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形成共同向上的学习风气,要多开展班级主题活动,最大限度激发班级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大力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高品质的学术讲座和有关毕业就业方面的实践交流,将就业与工作和学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开展科技文化竞赛和就业知识培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2-04-16/1032334521.shtml
[2]孙立平.转断——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版.1-2
[3]孙立平.失衡[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81-82
[4]缪娟.大学生学风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29-33
[5]冀学峰.正确认识高校学生的学风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39-43
[6]李滨.对大学生学风问题的思考[J].菏泽学院学报.2006.99-101
作者简介:张婷(1993-),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论文作者:张婷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学风论文; 学生论文; 层级论文; 同学论文; 社会论文; 院校论文; 大学生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