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新编高中政治教材需要处理好八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编论文,教材论文,关系论文,高中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8年秋季开始全面推广使用的新编高中政治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体系还是版式设计,都较以往教材有重大变化,这对于我们准确掌握和使用新编高中政治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需要处理好以下八个关系。
一、《课程标准》与教科书之间的关系
在《课程标准》与教科书关系上,我们要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按《课程标准》要求来使用教材。
(一)以纲为纲。这个“纲”是指以《课程标准》为纲。要求教师:①深入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以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来把握教学方向。②依据《课程标准》,对照教科书,在教学中向学生说明教学基本要求,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③重点研究《课程标准》的三项基本要求,即识记、理解、应用,一方面把各项基本要求具体内容范例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在设计习题时加强能力要求,在评讲练习时结合能力要求,使学生明确各项能力要求的实质和水平层次。
(二)以本为本。这个“本”是指以教科书为本。虽然政治课教学注重灵活性、能力考核,但如果不以教科书为本,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无所适从。因此要求教师:①依据《课程标准》,对照教学要点,按照不同程度教学要求,采用恰当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②适当拓宽知识,提供与教科书密切相关的新材料、新问题,创设一些新情境,以便学生掌握教学要求,适应《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二、教材可读性与可教性的关系
新编高中政治教材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增强了可读性并不意味削弱了可教性,寻找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结合点是我们正确使用新编高中政治教材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在可教性上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一)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教材基本知识。新编教材在行文叙述上较以前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学生一般都能读下去,但这并不等于都能读通、读懂,更不等于理解和掌握。教师在基本知识的教学上重在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理清知识网络,揭示体系结构。同时,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多下功夫,对一般性内容让学生自己阅读、体会。
(二)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学生阅读课本读到的是直接显现的文字,而隐含其中的教材思路和基本思维方法,尚有待于教师点拨指导。为此要求教师:①揭示教材思路。理论知识的叙述,总是体现某一思维过程,试图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教育。因此,教师在阅读或讲解分析中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从这些方面来论证分析,这几个方面之间有何联系,理论阐述怎样与具体事实材料结合。经常这样做,就能提高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②穿插课堂练习。政治学科中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演绎能力、是非辨别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均可以随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在口头练习和课堂讨论中逐步养成,在典型练习中巩固、提高。
(三)在联系实际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教师除了对课文中支柱性材料作详细分析外,还应补充社会生活中重点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作深入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理论观点与基本事实的关系
新编高中政治教材引用的材料较多,涉及文学、数学、历史、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有的是从基本事实出发,引出基本结论,上升到理论观点(概念、原理等),有的是用基本事实来印证理论观点。因此,要求教师:
(一)要抓住说明观点的支柱性材料,重点讲解。对这种支柱性材料,教师既可以边读边讲,也可以让学生自学,重在引导学生弄清理论分析的角度及小结。抓支柱性材料就意味大多数材料可让学生自己阅读体会,把时间化在重点材料的分析讲解上。当然不排除用新的典型材料及时补充讲解。
(二)要理清教材的观点、理论层次,分析对应的基本事实。分析具体的科学知识和事实材料时,在保证不犯知识性错误的前提下,力求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切忌观点加例子的“两张皮”现象。
四、知识、能力、觉悟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重任务。在使用新编高中政治教材中,我们要提倡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素质三者有机结合。
(一)狠抓基础知识教学。思想政治课固然重视能力培养和思想品质素质的提高,但它毕竟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强调能力和思想品德素质,并不意味着轻视知识。相反,知识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牢固的知识,就谈不上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设计新情境,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问题,揭示其本质。为此,我们要下功夫夯实基础,在知识的深度广度上把道理讲清楚。对教学基本要求中的识记,绝不能仅仅看作是孤立的机械的死记硬背,而应是理解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二)突出学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倡:①把政治学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贯穿于每一教学环节每一节课中去,决不能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放到高三年级中,甚至在高三下学期去进行。就是说在起始年级、在新授课中不仅要使知识落实,同时力争相应的能力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在复习时顺利地纵横联系,深化教材,形成立体网络,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和论证的能力。②加强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学。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来确认哪些属于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与基本事实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运用演绎法或归纳法进行讲解分析,使学生明确是什么,不是什么,知道为什么,懂得怎么样,了解与基本观点相反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是错误的。在能力教学中如果不挖掘教学的理论深度,不注意思维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能力和政治素质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提高思想品德素质。政治课教学的性质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尽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使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突出教学主线,把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科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事理结合,不发空论。这样政治课教学就会溶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于一炉,做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学既需要教师的积极性,又要有学生学的积极性,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使教与学处于最佳结合状态。基于此,我们提倡:
(一)加强继续教育,促进知识更新与教学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可目前有不少中学政治教师本身缺乏继续教育,缺少对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成果的消化吸收,知识老化陈旧,教学中只将自身的认知水平停留在与中学教材相同的浅层次上,以致事倍功半。新编高中政治教材不仅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掌握与熟练使用《课程标准》,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专业理论水平。为此,广大政治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政治专业相关的新理论,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基于新编教材可读性较强,因而要求教师:①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机械地单纯接受教师的灌输为主动地探究未知世界,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不良学习行为。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如介绍正确阅读教材的方法,整理知识的方法,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联系、比较及分析的方法,表述问题的正确方法,审题和答题的正确方法等等,这样使学生学到了学习政治课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自学能力及学业成绩也必将迅速提高。
六、宋体、黑体、楷体字之间的关系
新编高中政治教材的每个课节都有宋体、黑体、楷体字,它们在表达内容上的作用是不同的。宋体为主干,黑体为重点,楷体为辅助。为此我们要求:
(一)必须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宋体文。全框题的理论观点都用宋体字来表达,而且把理论叙述和材料分析结合起来。教学中只要抓住主干部分着力讲解,就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观点不同层次,体验论证分析的逻辑思路,逐步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
(二)重点突出黑体字。黑体字作为宋体字的组成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框题的理论框架。宋体字中的黑体,有的是为了揭示所讲问题,有的是表述或强调某一重要概念、观点,有的是归纳性总结。基于它在教材中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在指导思想上要把它作为“纲”来对待,在教学步骤上要与分析过程对应起来,在教学方法上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记忆,并会运用它去说明或解释一些现实问题。
(三)灵活处理楷体字。楷体字主要是提供史实材料或科学事实材料,有的还作了一些阐释、分析、说明,属辅助性文字。教学中可根据各段楷体字的内容、作用,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内容与教学附件的关系
教学附件是指依附于教学内容的课前引言、语录、漫画、示意图、插图、设问小栏目、阅读与思考、本课小结、课后练习等。它们数量可观,设计新颖,使教材的可读性、可视性大大增强。若使用得当,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助读功能,理解和掌握课文基本内容。为此,我们要求根据各个教学附件的不同功能和教学实际作区别对待,分别处理。
课前引言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讲解时既要紧扣前面的有关理论观点,又要自然地引出本课所要讲述的问题,发挥它的承上启下功能。
随文穿插的语录包括经典引文、名言、谚语等。根据教学内容,有的可作为教学之“纲”,有的可用来印证对应论点,有的可略去不讲,让学生自己阅读、体验。
漫画、示意图、插图是教材内容的具体化、形象化,它从正面或反面强化了观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联想,在新课导入、课中讲解、课堂结尾、练习检测等环节充分运用,把它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寓知识教育于艺术享受之中。
众多的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等设问小栏目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探讨,主动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运用这些富有思考性的设问小栏目,根据多样的设问角度,或联系以往知识,或要求学生归纳要点,或进行例证说明,或进行分析比较,启发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培养各种思维能力。
阅读与思考、本课小结、课后练习除了为增强可读性外,更主要的是为了启发引导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及运用,帮助理解消化教学内容。因此我们既可以在相关框题中把它渗透进去,化整为零,也可以上专题课,“三位一体”,从整体上巩固整个课文内容,以便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达到深化教学之目的。
八、教科书与教学用书的关系
教学用书所要解决的是针对教科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新编高中政治教学用书在结构体系、内容详略方面比过去的教学参考书更具有教学针对性,我们一定要用足用好。研究《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表达的概念和原理的思路,具体到各课、各节、各框题,就要参阅教学用书上各课的教学提纲一栏和各框题的层次说明。教学建议栏的一些教学方法只能借鉴,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照抄照搬。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尤其是学生对该教学内容的实际接受能力、学习持久力。教学参考资料一栏的学术争鸣部分,不能在课堂上照讲,不能超出教材内容,授课观点应以《课程标准》为准。教学用书仅仅是教学参考书,不能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并列对待,这是我们处理好教科书和教学用书关系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