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现行基础教育政策_教育论文

浅析我国现行基础教育政策_教育论文

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政策的初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我国现行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是公民走向生活或进一步学习深造应当接受的最起码教育,又称国民教育,它包括小学教育、普通初级中学教育、普通高级中学教育三个不同层次。它是对每个公民实施的做人的教育,是对公民进行必备的基本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培养公民民族素质的教育。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即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时期,而目前的中小学生到那时将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因而基础教育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会影响“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中国要想实现腾飞,基础教育是关键。基础教育理应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指出“要把大力发展和加强基础教育放在教育发展的首位”,这就确定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模式将是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其它各类教育的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工程,也是我国教育系统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还是教育政策体系中最具强制效力的教育领域。党和国家围绕着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下文简称《义务教育法》)。这些方针政策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为我们解决种种认识上的矛盾、澄清实践中的种种疑惑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在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强化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今天,系统地研究基础教育政策,对贯彻执行基础教育政策,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使基础教育获得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基础教育政策的教育价值观透析

教育政策是政府或执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制订的行为准则。它是一个国家和执政党意志的体现。因此,有什么样的国体、政体,就会有什么性质的教育政策。教育政策也是领导者教育价值观的体现。不言而喻,领导者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他就会主持制订什么样的教育政策。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制订了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育政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的地位进一步得以确立,教育的价值重新得以认定,教育事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教育改革也成为了国人注目的焦点之一。特别是《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已使基础教育的重头部分迈入法制化轨道,决定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将围绕“普九”而深入地展开,这一战略决策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

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政策虽然在许多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基质没有变。有鉴于此,本文所称的现行基础教育政策是指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础教育政策。纵观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基础教育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视基础教育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十四大再次强调“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十五大又强调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素质的提高基础也在教育。经济发展是龙头和中心,教育需优先发展是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是民族振兴、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实现四化的根本大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本来就应该包括教育在内。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教育作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的确立,使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处理各项事业的发展问题时有了一个明确的重点定向,即把教育发展视为发展重点,把教育改革作为改革重点,把教育建设作为建设重点。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基础教育发展如何还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及其行政领导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因而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

2.视基础教育为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发展教育事业是关系到国家富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大计。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要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进程。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舍此别无选择。当前,世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各国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际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 而归根结底则是教育的竞争。 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教育落后,则意味着在未来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没有立足之地。基础教育因为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也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便成为国际竞争重点中的重点。《纲要》要求大力加强基础教育,认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以积极进取的精神,从本地实际出发,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把基础教育视为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不仅着眼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而且还着眼于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是极具长远眼光的战略设想。可以说,基础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命运与前途的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大计,其根本则在于基础教育。

3.视基础教育为教育改革的重心

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改革。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强有力的冲击和推动:一是世界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竞争,迫切要求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以迎接未来的挑战;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要求教育必须提高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教育改革中,既要求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培养科学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又强调加强基础教育的改革,以造就经济建设中所亟需的初、中级建设人才。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以来,大致经历了以高等教育为重心到以基础教育为重心的教育结构改革的历程,这个重心的转移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地提出,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为重点,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在一个文盲充斥、人民得不到基本教育的国家里,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把基础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由基础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还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必须抓好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培养周期长,也要求用长远的战略眼光对待当前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为后续教育提供生源,生源质量的高低将决定后续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因此,基础教育改革不仅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大业,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关系着整个教育系统的改革。

我们党和国家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出发,把基础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奠定工程,并根据我国国情制订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1983年)、《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1983年)、《关于普及初等教育基本要求的暂行规定》(1983年)、《关于全日制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草案)》(1984年)、《义务教育法》(1986年)、《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93)等基础教育专项政策; 包括《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纲要》(1993年)、《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1996年)等的综合性教育法规。此外,《宪法》,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文件以及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讲话或著述中也有对基础教育的指示。因此,基础教育政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二 基础教育政策基本内容述要

教育基本政策一般是由导向政策、规模发展政策、质量政策、师资政策和投资政策五个部分构成。导向政策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起定向作用;规模和质量政策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决定了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外延式还是内涵式;师资和投资政策则是教育发展重要的支撑,师资和投资的充裕与否将影响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本文将从以上五个政策方面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作一简要述析。

1.基础教育的导向政策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坚持党对基础教育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这是基础教育的根本方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战略中,必须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必须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牢固树立“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观念,这是基础教育的作用方向。必须坚持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基础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这是基础教育的服务方向。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国民素质的提高与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这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基础教育的培养方向。

2.基础教育的规模发展政策

要在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没有规模和速度是不行的。在“九五”期间,要按省级政府制定的实施义务教育的标准,在占85%的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其余10%的人口地区普及5—6年小学教育, 5%的人口地区普及3—4年初级小学教育。对普通高中教育,要求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努力普及,并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而适度发展高等教育,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目标。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基础,把全国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一般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三片进行分类指导,并通过省、县、乡三级规划落实“普九”和扫盲,这是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重头)的政策战略。采取“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按“普六”——“普九”顺序分步推进,按“普六”——扫盲——“普九”的顺序组织验收,这是义务教育的重要政策方案。国家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大对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普九”的支持力度,贫困地区要自力更生,要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公民个人,甚至包括国外人员来华办学的多元办学的新格局(这一政策全国通行),这是义务教育的政策重点。“普九”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抓好了“普九”就保证了基础教育的基础地位,也就抓住了整个教育的大头。“普九”的规模速度上去了,那么基础教育的规模就有了保证。

3.基础教育的质量政策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其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纲要》第四部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当前的教育质量政策。第一,各级各类学校(当然也包括承担基础教育的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基础教育的质量方针。第二,学校必须加强德育,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基础教育的质量重点。第三,要转变教育思想,重视培养学生能力,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这是基础教育的质量政策战略。第四,加强对中小学校工作和教育质量的检查和指导。第五,改革教材,使中小学教材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提倡各地编写适应当地农村中小学需要的教材。第六,加强体育卫生和国防教育、美育、劳动观点和劳动技术教育。第七,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优化育人环境。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加强学校党的建设。以上几点是基础教育的质量政策方案。教育质量政策明确表明了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要以教育方针来衡量,而不是以“升学率”或其他标准为依据。中小学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办出各自的特色。

4.基础教育的师资政策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对教育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为此,我国制订了《教师法》,使师资队伍建设迈入了法制化轨道。教育法是成熟化、定型化、规范化、法律化的教育政策。在师资队伍的数量政策方面,各级政府要努力增加投入,大力办好师范教育,鼓励优秀青年进入各级师范学校学习;扩大师范院校定向招生的比例,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非师范学校也有承担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在师资队伍的质量政策方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到本世纪末,要通过师资补充和在职培训,使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标准,小学和初中教师中具有专科和本科学历者的比重逐年提高。对民办教师采取关、转、招、辞、退等途径,以逐步减少其比例。在教师队伍的稳定政策上,将从工资、住房和其他社会福利等方面入手,从提高教师经济待遇这一关节出发全面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减少教师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

5.基础教育的投资政策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纲要》指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要达到4%。“八五”期间, 全国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全国平均不低于15%。完善城乡教育费附加征收办法,城市按三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的2%—3%征收;农村根据实际需要、经济状况和群众承受力征收。这是教育投资的政策目标。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这是教育投资的政策战略。要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好。我国是穷国,办的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教育经费紧缺始终是发展教育的一个难题。国家不仅在政策上鼓励把资金投入到教育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立法,以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

三 对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初步评价

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制订有比较科学的依据,这些依据主要有五: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二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发展目标;三是当代教育科学理论,尤其是人力资本理论;四是国际社会中国家发展与教育互动的经验,如日本,举国十分重视教育,教育在社会上明显发挥了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五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状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特征,一是基础教育政策自成体系,又与其它类型的教育政策、社会政策体系相配套。从总体看,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点,而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点,这种系统的组织结构使诸政策系统之间保持了内在的紧密联系,也使诸政策的目标得以统一。二是尊重了教育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国国情,基础教育把重点放在“普九”上就是其中的最突出的表现。三是既重视政策的原则性,又重视提高质量;既有政策的法定性,又有政策的变通性等特点。

基础教育政策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一,素质教育的配套政策问题。基础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除了要有一套科学的素质评价系统外,还要有相应的就业、人事等社会政策作保障。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是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基本面上是弱化文化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弱化“竞争”,这与当今的竞争社会不适应,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第二,重点学校现象的问题。在最近几年出台的基础教育相关政策中,没有相应的对历史上出现的重点学校的相关政策,尽管国家也正在狠抓“高价生”、“择校生”的问题,但因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之间实际存在着过大差距,若这一问题不解决,会严重挫伤其他学校的办学积极性。第三,私立、“贵族”学校的问题。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是国家政策支持的,但有一个明显的风险,就是能否保证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和教育基本政策,这需要有相应的政策规范。第四,民族教育问题。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地区在经济、政治及文化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如少数民族一般要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学习负担明显偏重。因此,基础教育的年限和质量理应体现这种特殊性,但基础教育政策中对这一点明显着墨不多。

教育政策、教育投资、教育信息是当代领导者调控教育事业的三大重要杠杆,而教育政策在其中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实践的发展和教育管理的学科建设现状都要求我们以极大的热情关注教育政策的研究。把教育政策研究视为政策阐释无疑是一种误解,而对教育政策视之等闲则更是错误的。只有认真研究教育政策,学习好教育政策,才能准确执行好教育政策,才不会在实践中迷失方向。

标签:;  ;  ;  ;  ;  ;  ;  ;  

浅析我国现行基础教育政策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