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从当前农村的情况来看,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完善机制,变“一手软”为“两手硬”
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得如何,关键在于领导。当前,在实际工作中仍普遍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特别是农村更为严重。部分领导认为:农田包到户,粮食多打了,只要办好乡镇企业,农民有钱花就行了。这除了领导认识上的偏差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科学机制的约束和保障。比较而言,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把经济搞上去成了各级领导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一时难以显现出来,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精神文明建设就很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因此,除了逐步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外,关键要有一套科学的完善的机制来约束领导行为,保证精神文明建设不因班子的变动、领导的注意力转移而削弱和淡化。
从目前农村情况来看,主要的是要逐级推行双文明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年度的双文明建设各项任务逐项分解到乡镇和村,年终进行严格的考核评比,既要有奖罚措施,又要敢于公布考核排队结果。众所周知,由于传统的“多子多福”及重男轻女的世俗偏见,计划生育工作在农村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但是,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对搞得好的授牌奖励,搞得差的黄牌警告,提拔和使用干部一票否决。这种强有力的机制促使各级领导把计划生育工作当做头等大事来抓,现在的计划生育工作已大见成效,基本实现了正常化、制度化。由此可见,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有一套强有力的制约机制和奖惩措施,领导重视,下决心,加大工作力度,都是可以搞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这样。如果像计划生育工作那样对搞得好的乡镇和村授牌奖励,对搞得差的乡镇黄牌警告,并以此作为提拔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精神文明建设就会不断迈上新台阶。
从近年的情况来看,一些农村领导同志在抓精神文明建设时,存在着讲起来好高鹜远、脱离实际,做起来急功近利、求浅避深,反弹较大的问题。为应付上级检查,停止工作搞突击,检查一过,一切照旧。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强有力的制约、监督、管理机制。我国目前整个社会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不成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从这一实际出发,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注意阶段性、层次性、多样性以及先进性与落后性的差距,注意“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注意“把特殊性的要求同普遍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只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机制,使各级领导有压力和动力,从而真正使“两手抓,两手硬”制度化,保证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同步规划,分工同时明确,任务同时落实,检查同时进行,真正实现思想认识、目标规划、工作措施、人员机构、经费投入“五到位”,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既抓建设,又抓管理,建管并举,就会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二、发动群众,变“独唱”为“大合唱”
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努力为群众办实事,不断吸引群众广泛参加,让群众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实惠,得到提高。要有计划、分步骤地解决诸如社会治安问题,农民提留问题,农业生产的系列化服务问题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此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共振点。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要求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各级领导改进方法,把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党委、政府的“独唱”转变到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如果仍然唱老调、走老路,就难以吸引群众参与,使群众满意。根据目前情况,各级领导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一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吸引力。实践表明,群众性的文明创建活动是吸引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有效途径。二是组织教育培训,增强生命力。精神文明建设只有注重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应把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要抓理论教育,进行分期培训,提高农民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抓科技教育,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结合“三五”普法抓法制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抓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三是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向心力。针对群众反映的比较突出的农村提留问题,确实做到按中央政策办事,不超过当年农民纯收入的5%。 社会治安问题,要结合全国严打活动,对农村社会治安进行彻底的整治。只有关心群众,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才能使领导的思想与群众的需要形成“共振”。各级领导应清楚地认识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质上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为此,在实践中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变领导的“独唱”为广大群众参与的“大合唱”。
三、积极投入,“软”、“硬”件建设并举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证它的发展方向。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是纯精神、思想的东西,它不仅需要物质文明作基础,其本身也需要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也就是说,精神文明建设有软件和硬件之分。如果把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即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称为软件建设,那么,加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础设施、营造整洁优美的环境则是硬件建设。软件和硬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缺一不可。目前部分地区搞精神文明“口头说教”较多,硬件投入较少,甚至把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投入当成是负担。还有个别乡镇领导,有钱买豪华轿车坐,手里拿着大哥大,可对农村街道垃圾成堆、污水成河却视而不见。个别领导认为,搞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学学文件看看报纸,是软任务,没有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忽视硬件建设的投入,其结果软件建设没有效果,硬件建设不见成效。
实践证明:凡是精神文明搞得好的,必然是软、硬件建设并举。只有两大文明建设同时并举,协调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越穷的地方精神文明越不投入,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上不去,其结果就会造成恶性循环。所以各级领导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精神产品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进行生产与传播,特别是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卫生、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没有一定的资金是难以奏效的。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逐步形成国家办、社会办、个人办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投入格局,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必要的物质基础作保障,才能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