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肺癌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改变的研究

人肺癌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改变的研究

刘勇[1]2002年在《肺癌染色体和DNA甲基化异常改变及其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癌是人类高发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在我国的肿瘤性疾病中为第二位;在城市其死亡率为第一位;而且肺癌的发病率在我国一直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降低肺癌死亡率的策略无非在于三个方面:预防、早期诊断和完善治疗方案。目前从国内外研究来看,早期诊断,尤其是分子细胞学诊断可能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寻找有效的早诊、分期分型以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和建立有效的辅助性分子诊断方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光明的应用前景。同时,深入研究肺癌发生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尤其是癌前病变的分子机理,不仅可为肺癌的预防、早诊和治疗以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而且有利于从根本上控制肺癌这一恶性肿瘤。 为了筛选较好的分子标记,我们从肺癌分子细胞遗传学入手,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分析肺癌病人痰细胞中细胞遗传学改变;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和频谱式染色体核型分析法,检测了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M、Y中细胞遗传学异常改变。从肺癌遗传外改变入手,利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肺癌病人肿瘤、血浆和痰标本中抑癌基因异常甲基化改变;利用全基因组甲基化检测方法扫描了肺癌组织中基因组范围内DNA甲基化的改变情况。结果发现:一、痰细胞标本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和FHIT基因缺失1、系统分析了1,3,6,7,8,9,10,11,12,15,17,18,X,Y染色体在肺癌病人痰细胞中染色体异常改变,发现染色体拷贝数的异常改变(增加和/或减少)是肺癌中常见的现象,且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随机性。从整体上看,1,3,7,8,X等染色体以拷贝数增高为主;9,15、17以拷贝数减少第三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 肺癌染色体和DNA甲基化异常改变及其诊断价值的研究 为主;6,10,11,12,18,Y等染色体增加与减少共存,没有明显的差 异。此外,同一病例痰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异常通常涉及多条染色体,且 同一条染色体数目改变不止一种类型,说明在肺癌发生过程中整个染色 体水平上的调控机制出现紊乱。2、就肺癌痰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增加和/或减少)作为肺癌诊断的辅助 指标来看,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明显高于传统的疾细胞学诊断。17,18 号染色体对肿瘤检出率最高O.7O,83、9O),其次是 7,8,9,10,11, 12和X染色体;同时使用任意两条染色体组合对肺癌的检出率可达80% 以上,说明染色体数目异常(增加或减少)是肺癌辅助诊断较好的指标。3、FHIT基因外显子1,5,6.7在痰细胞中的缺失率均较高,FHIT基因外 显子缺失主要表现为相对缺失,至少一个外显子发生缺失的比例为 76.0%*),表明FHH基因外显子缺失是其在肺癌中失活的机制之一, 并可作为肺癌诊断的指标。4、我们建立的改良的痰细胞FISH标本制备和分析方法,降低了背景的干扰, 且探针更易于穿透细胞,其杂交信号检测的准确度和信号的强度均较高。 本研究利用多个染色体特异性探针较系统地分析了肺癌痰标本中染色体异常改变,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我们的研究表明染色体拷贝数的异常改变 市癌病人痰标本中常见的现象,是肺癌辅助诊断较好的指标之一;同时,改良的疾细胞FISH标本制备和分析方法为痰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二、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M、Y细胞中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改变 永生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是目前研究肺癌癌变过程中分子遗传学机理的重要体外模型之一。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处于癌前病变阶段的人支 8 第三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 肺癌染色体和DNA甲基化异常改变及其诊断价值的研究 气管上皮细胞系M、Y细胞在永生化过程中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改变。 1、不同代龄M、Y细胞中3p异常改变的FISH分析: l)M细胞中,3plZ,3pl3,3pl4,3pZI,3p22-23和3p24主要表现为缺 失。在早代龄细胞中有一定比例的特异性缺失和纯合缺失:随着细胞 代龄的增加,主要表现为随3号染色体拷贝数的增加而发生特异性丢 失。3pl4和3p24在早代龄细胞门 代)中有明显易位;3p25和3p26 在早、中、晚代龄细胞中,主要表现为易位;在晚代龄细胞中(180 代),90%以上的细胞具有这一改变。利用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和染色体 涂染探针对3p25上6断裂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3p25易位到染色 体11pl415 之间。 2)Y细胞中,3plZ、3p13、3pl4、3pZI、3p22-23和3p24、3p25、3p26 在早代龄中均仅有一个拷贝,在体外培养进程中,3plZ、3pl3、3pl4、 3pZI、3p22毛3、3p24主要随着3号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拷贝数相应增 加,但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丢失。3p25、3p26在晚代细胞中具有较 高易位率产70叨。 2、利用SKY进一步分析了39代龄Y细胞分子细胞遗传学改变情况,发 现在Y细胞中存在一系列染色体缺失和?

董向阳[2]1998年在《人肺癌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改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癌是人类高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深入研究肺癌发生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机理,可以为肺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从根本上控制肺癌这一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以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ual-color FISH)和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为主,配合Western Blo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技术,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永生化细胞系M和临床肺癌、癌旁支气管上皮、支气管镜刷片/活检标本细胞中的遗传学改变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对细胞系M和10例临床肺癌标本的CGH结果表明,肺癌中发生的染色体改变主要是1q,3q,7p,8q,17q,20q等的扩增和3p,4q,5q,8p,10q等的丢失。这些染色体不稳定性改变在肺癌标本中的发生率很高,可能会影响到位于该区域的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异常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2.用双色荧光原杂交技术发现,细胞系M中,P1 1063(p15/p16)基因随着细胞的传代逐渐发生丢失,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16蛋白的表达水平也逐渐下降,而CDK4、Cyclin D1、RB三个相关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说明p16基因功能的失活是使细胞系M发生恶性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对21例肺癌患者的41份肺癌癌组织和癌旁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短期培养标本中9p21(P1 1063)和3p(CTNNB1)丢失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在癌组织还是在癌旁支气管细胞中9p21(P1 1063)的丢失率(分别为80.95%和30%)都比3p(CTNNB1)的丢失率(分别为66.67%和15%)要高,说明在肺癌中,9p21(P1 1063)的丢失比3p(CTNNB1)的丢失更为重要。在14例支气管镜刷片或活检标本中,病理或细胞学诊断为肿瘤的有7例,其中4例(57.14%)同时有9p(p15/p16)和3p(CTNNB1)的丢失,另2例分别有9p(p15/p16)或3p(CTNNB1)的丢失;未见有癌细胞的7例中,有1例发现有9p(p15/p16)的丢失,可见二者的丢失与细胞学/病理诊断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提示9p~-和3p~-能对肺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4.对16例肺癌组织印片标本中1、3、6、7、8、9、11、12、17、18、X、Y12个染色体拷贝数改变的研究发现,虽然肺癌中染色体的改变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随机性,但染色体7、8、12、17、18、X以拷贝数增多为主,染色体3、9、Y以拷贝数减少为主,它们在肺癌发生及早期诊断上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肺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涉及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的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改变,有些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有些可能只是伴随现象。本研究表明P16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在肺癌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熊玮[3]2001年在《人肺癌染色体畸变及其与耐药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已证实,多种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共同参与导致了肺癌的发生、发展,这些基因均定位于染色体的不同位点。分析肺癌染色体畸变规律,有助于发现肺癌新的相关基因位点,筛选出新基因。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尚未见肺癌染色体畸变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采用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方法、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光谱核型分析技术(SKY)分析了肺癌染色体异常变化情况,并对其与病理类型、多药耐药和临床生存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 1.32%的肺癌患者的外周血有染色体畸变,表现为数目和结构异常。Ⅰ、Ⅱ期肺癌畸变发生率为10.7%,中晚期则为59.1%,两者间有明显差别(p<0.05)。 2.肺癌组织存在着较多的染色体异常,在各类型肺癌中共同的变化有3p、11p、17p、13q的缺失和1q、3q、8q、5p的扩增。非小细胞癌常见表现为1p、8p、6q、13q缺失,5p、1q、8q和11q扩增;鳞状细胞癌常有2q36-37缺失及3q、12p扩增,而腺癌表现为1q扩增和9q22缺失。小细胞癌则表现为3p、5q、10q、17p缺失,3q、5p、19扩增。非典型类癌则未见明显染色体扩增,但有11q缺失。与G显带技术相比较,CGH技术发现了更多的染色体畸变,特别是亚区亚带的变化。 3.采用大剂量间歇冲击法建立的人肺腺细胞株,除能量代谢降低外,其它特性与亲代细胞相似。 4.肺腺癌细胞株A549、A549/CDDP、SPC-A-1及SPC-A-1/CDDP的染色体核型均为亚三倍体,癌细胞在诱导耐药后出现了较多的染色体断裂和重组。与亲代细胞相比较,耐药细胞株A549/CDDP细胞出现了4q、11q23-pter扩增,2p14-pter、2q23-q23,7p缺失;SPC-A-1/CDDP细胞新发现有6q、11q23-qter扩增,2p14-pter、2q23-q24、7p缺失。 5.SKY分析发现有几条染色体发生了易位;并确认了G显带分析时不能确认的几条染色体,它们都是染色体断裂后重排形成的衍生染色体。与亲代细胞相比较,两株耐药细胞均出现数条衍生染色体,并有一条相同的 der(ZI)t(ZI;22)染色体。 6.肺癌手术后高生存期的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显示,染色体畸变发生率为3,27%,明显低于非手术肺癌病人的10.85% (p<0刀00)。 7.15例高生存期的病人肺癌标本中,有4例未见任何染色体畸变发生;有11例存在染色体畸变,但涉及的染色体数目较少。同一部位有两例或两例以上发生变化的染色体有,鳞癌的3q、lq扩增,Zq缺失;腺癌的lq扩增,gq缺失、小细胞癌的3q和SP扩增。 本研究结论: 1.引进和建立了CGH、SKY多彩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并成功地运用于肺癌染色体畸变的研究。 2.肺癌患者外周血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者,并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3.肺癌患者畸变呈多样、复杂性,与病理类型有关。备类型肺癌共同的变化有3p、lip、17p、13q的缺失和lq、3q、sq、sp的扩增。鳞状细胞癌特殊表现为2q36I7缺失及3q、12p扩增,而腺癌表现为lq扩增和9q22缺失。小细胞癌则表现为3p、sq、10q、17p缺失,3q、sp、19扩增。非典型类癌则未见明显染色体扩增,但有11q缺失。 3.成功建立肺腺癌多药耐药细胞株,其生长特性稳定。A549儿DDP细胞耐药可能与 4q、11 q23-ptCf扩增,Zpl4-ptCf、2q23-q24、7p缺失相关。SPC-A-l/CDDP细胞耐药贝可能与 6q、11q23-pier扩增,Zpl4·pier、2q23-q24、7p缺失有关。在这些位点上可能存在着新的MDR相关基因。 5.染色体重排可能在肺腺癌细胞获得性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6.染色体畸变少的肺癌患者预后好、生存期长。

蔡雄伟[4]2007年在《1.以基因组DNA改变鉴别非浸润性与浸润性膀胱癌的研究 2.HSPC300异常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潜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以基因组DNA改变鉴别非浸润性与浸润性膀胱癌的研究手术前准确区分非浸润性或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对于制定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尚缺乏有效易行的鉴别诊断手段。本课题在建立稳定的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omparative genome hybridization,array CGH)技术的基础上研究膀胱癌基因组DNA的异常,以期获得膀胱癌基因组DNA拷贝数改变谱型;进而揭示非浸润性与浸润性膀胱癌的特征性改变的基因或区域,并以这些DNA分子组合来区分两种类型的膀胱癌。这项研究的远期目标为,利用一组DNA分子标志物对非浸润性和浸润性膀胱癌进行手术前的辅助鉴别诊断,以指导正确治疗。首先,应用Agilent Human Genome CGH 44B芯片,针对3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其中非浸润性膀胱癌18例,浸润性膀胱癌17例)的组织样品基因组DNA进行了array CGH检测。继而,采用CGH Analytics 3.4(Agilent)和R project(Bioconductor)软件分析了35张芯片的实验数据。结果显示,除性染色体之外,膀胱癌组织基因组DNA拷贝数异常变化主要发生在1q、2q、3p、4q、5p、5q、7p、8p、8q、9p、9q、10q、11p、11q、13q、15q、16p、16q、17p、17q、18q等染色体臂,其中9号染色体改变的发生频率最高。而超过20%的高水平扩增区或纯合性缺失区分别为14个和11个。浸润性膀胱癌基因组DNA在5、8、10、17、18号染色体的改变显著高于非浸润性膀胱癌。经过对35例array CGH实验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筛选出8个能区分非浸润性与浸润性膀胱癌的基因(或区域)。然后以实时定量PCR技术在上述35例起始基因组DNA样品中进行验证,从而确认了array CGH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上述研究资料表明,在本实验室内已经建立起稳定可靠的array CGH分析技术;非浸润性与浸润性膀胱癌基因组DNA拷贝数的改变存在差异,有望通过进一步扩大样本的深入研究建立起能够鉴别两者的分子模型。第二章:HSPC300基因异常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潜能影响的研究在本项研究前期工作构建的肺癌相关差异表达cDNA文库中,HSPC300是表达显著升高的基因之一。本课题在了解HSPC300在大样本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此基因与肿瘤转移的相关性,继而进一步以肺癌细胞系模型探讨其参与肿瘤转移的可能分子机制。针对肺癌组织微阵列(含来自128例肺鳞癌患者的162个组织样品)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织比较,HSPC300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p<0.0001),且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瘤与无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01),但转移瘤与原发瘤之间差异不明显(p=0.063)。此外,HSPC300的表达与临床分期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随后的体外实验中,用RNAi技术沉默HSPC300基因在肺癌细胞系PG中的表达,观察对高转移潜能肺癌细胞表型的影响。结果显示,沉默HSPC300基因会导致PG细胞胞膜上突起和伪足减少,迁移能力减弱。免疫共沉淀与免疫荧光分析提示,HSPC300可能与WAVE1和WAVE2存在蛋白质相互作用。HSPC300蛋白丰度的降低会导致WAVE1和WAVE2发生蛋白酶体依赖性的降解。分别沉默HSPC300和WAVE2基因均会改变PG细胞形态,同时阻断EGF经Rac至F-actin之间的信号传递;而沉默WAVE1基因则对细胞形态没有明显影响。上述研究资料提示,与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相关的蛋白HSPC300主要通过影响细胞迁移相关蛋白WAVE2的稳定性来调节F-actin的形成,从而通过影响细胞骨架来实现对肿瘤转移的促进作用。

佚名[5]2004年在《肿瘤生物标志物与肿瘤转移》文中认为14—3—3zeta蛋白对肿瘤转移抑制作用的探讨陈惠华’王妍徐元基杜芝燕陆应麟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50 摘要目的:探讨14—3—3zeta蛋白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方法:通过联合抑制消减杂交和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在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株中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的序列,其中一条与14—3—3zeta高度同源。在RNA和蛋白水平对其表达水平进行验证;构建14—3—3zeta的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并分别转染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株;并对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黏附能力以及迁移能力等生物学行为进行研究。

李琳[6]2013年在《1、多灶肺癌的基因组学研究2、EMP2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文中认为鉴别多原发肺癌(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 MPLC)与肺癌肺内转移对于正确判断其临床分期、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及评估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多灶肺癌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学。对形态学高度相似的病灶,明确诊断具有一定困难。因此采用高通量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辅助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归纳分析2009-2012年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21例多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MPLC的临床特点,为MPLC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并积累信息。进而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外显子组测序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omparative genome hybridization, array-CGH)技术对其中6例具有相似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同时性多灶肺腺癌患者的15个肺内病灶、1个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灶和1个癌旁正常肺组织样品进行了分析。基于其基因组改变谱,对同时性多发病灶的“原发”或“转移”属性进行了鉴别,从分子生物学层面辅助多灶肺癌的病理学诊断。基于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21例患者均为MPLC并接受了外科治疗。手术切除肺内肿瘤病灶共49个。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这21例均为MPLC,均为非小细胞肺癌;其中,肿瘤位于同侧肺者11例(52.4%),位于双侧肺者10例(47.6%);肿瘤同时性发生者17例(80.9%),异时性发生者4例(19.1%);两灶者14例(66.7%),三灶者6例(28.6%),四灶者1例(4.7%);多发病灶之间组织学类型不同者2例(腺癌与鳞癌、鳞癌与原位癌,各1例),多发病灶之间组织学类型相同者19例(17例腺癌,2例鳞癌)。患者中Ⅰ期14例、Ⅱ期2例、Ⅲ期5例。采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芯片技术分析了其中6例患者的15个肺内病灶,结果显示,同一患者肺内病灶间具有异质性,其体细胞突变模式的平均相似性为1.2%(0%-5.3%);系统发生关系分析显示各个病灶独立起源,提示它们均为肺癌原发灶。基因组异常改变结果支持除了被判定为肺癌肺内转移的病例5—病灶3(Pa5T3)以外的其他所有病灶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然而体细胞突变谱和DNA拷贝数改变谱均提示Pa5T3为独立原发灶。从6例患者的16个病灶中共检测到584个基因的675个突变,其中EGFR基因的突变频率最高(43.8%,若除去淋巴结转移灶Pa1LN则为46.7%)。从病例1的3个肺内病灶、1个淋巴结转移灶和1个癌旁正常组织中共检测到33个结构变异,同时在癌旁组织形态正常组织中检测无义突变527个。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有些通路在多个病灶中富集,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是ErbB信号通路(13/16),MAPK信号通路(13/16)与Calcium信号通路(12/16),提示这些通路在多灶肺腺癌的演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肺腺癌治疗分子靶点的EGFR基因在3例患者的7个病灶中存在突变,KRAS基因在2例患者的3个病灶中发生突变,同一患者中这两个基因的突变在不同病灶间具有异质性。上述研究资料提示,(1)对于影像学检查提示高度怀疑为多原发肺癌(MPLC)的病例,只要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建议积极手术切除以求获得最佳疗效;因此,有待建立辅助术前诊断MPLC的影像学标准,研发辅助组织病理学诊断或鉴别MPLC的分子标志。(2)基因组改变谱能有效地鉴别多原发肺癌,尤其针对组织病理形态高度一致的多发病灶;(3)多原发肺癌患者的每一个病灶犹如发生于不同个体中的单发病灶,每个病灶都应单独进行诊断、分期,并检测每个病灶中治疗靶点基因的突变情况,以此对患者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基于本实验室前期工作构建的人肺癌转移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库和早/晚期胎盘绒毛差异表达基因库,筛选出一组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EMP2是其中差异表达最显著的基因之一。目前,尚未见EMP2基因在肺癌中功能研究的报道。本项研究探讨了EMP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分析了该基因与肿瘤转移的关系,继而进一步研究了该基因在肺癌细胞模型中的肿瘤转移分子机制。在mRNA水平,RT-PCR分析结果显示,EMP2基因在62.5%(20/32)的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低表达。在蛋白质水平,肺癌组织微阵列(含153个肺癌组织样品)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EMP2在81例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低表达,频率为52.9%。而且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的两组原发肺腺癌之间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值为0.087。EMP2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33)。体外实验显示,稳定表达外源性EMP2基因对肺癌细胞H1299的增殖能力没有明显影响,却能抑制其迁移和侵袭能力。EMP2基因的过表达不影响H1299细胞中CAV1mRNA的转录和蛋白的表达,却可以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成员MMP9和MMP mRNA的转录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抑制MMP9活性形式的分泌。此外,H1299细胞中EMP2的高表达可以抑制β-catenin蛋白入核。上述研究资料提示,与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相关的EMP2基因可能主要通过抑制β-catenin蛋白入核,从而降低Wnt通路下游的靶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成员MMP9和MMP7的表达,以此来调节肺癌细胞H1299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从而实现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

徐丽霞[7]2009年在《云南宣威肺腺癌细胞系(XWLC-05)染色体畸变初步分析》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云南省宣威地区是我国肺癌高发地区之一,以女性高发为特征,女性肺癌死亡率居全国首位,本研究旨在系统地分析宣威肺腺癌细胞(XWLC-05)的染色体异常,并为高发区肺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制作XWLC-05和正常人淋巴细胞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以人正常染色体为探针进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Chromosome FISH)。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和分析杂交信号的特征。结果:XWLC-05细胞株的整套染色体(1~22+X)中只有4号,18号和X染色体为正常,其余染色体均有异常情况存在,其共有15种易位存在:t(3;1),t(1;9;11),t(15;2),t(15;2;8),t(3;5),t(20;5),t(6;15),t(6;7),t(5;3;10),t(9;11;9),t(21;12,t(19;13,t(8;22;14),t(15;15),t(15:17)。结论:本研究证实了肺癌染色体变异的复杂多样性,其中1,3,5,6,8,9,15号染色体较频繁参与染色体间的易位,而15号染色体则是最频繁发生易位的染色体,其参与了5种易位。了解了宣威肺癌染色体畸变的基本情况,有助于了解肺癌染色体畸变的基本规律及肺癌特征性基因的筛选及定位克隆,进而从局部的基因图中遴选出结构、功能相关的基因进行分析,从中发现与肺癌相关的特征基因,为肺癌防治的提供可行方案。

邓幼林[8]2004年在《nm23-H1基因转染前后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癌转移是肺癌的恶性标志和特征,也是肺癌病人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癌侵袭转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基因调控和多步骤发展过程,肺癌转移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一直是肺癌转移研究的热点。nm23-H1基因是近年来分离鉴定的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目前已从DNA水平、mRNA水平证实了nm23-H1基因的低表达、等位基因缺失与肺癌的高恶性、高转移性密切相关。但是从mRNA整体水平对nm23-H1基因在肺癌转移抑制中的功能研究尚不能完全反映细胞内蛋白质的变化情况,也不能完全解释nm23-H1转移抑制的分子作用机制。由于基因组学本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回答诸如蛋白质和蛋白质或其他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目前生命科学的研究重心正逐渐转移到生物功能的整体研究。为了探索nm23-H1基因转染对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蛋白质组有何影响,不同转移潜能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蛋白质组有何差异,本研究以本实验室筛选的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转染nm23-H1基因的细胞株(L9981-nm23-H1),转染

李春阳[9]2002年在《人肺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突变的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环境的恶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所升高,发病年龄趋于下降。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居于首位。肺癌发病涉及到一系列基因,如K-ras等癌基因和/或p53、p16、Rb等抑癌基因异常改变的复杂过程。 1996年Ohta等用外显子捕获法首次克隆到一个新的抑癌基因—FHIT(fragile histidine triad FHIT)基因,FHIT基因表达异常多出现在与环境接触器官肿瘤中,被认为与环境致癌因素有关,是环境致癌物作用的靶基因。并含有编码组氨酸三联体的功能区,是将染色体位点不稳定性与肿瘤联系起来的一个分子事件,在许多人类肿瘤组织或细胞系,尤其是与环境接触器官的上皮肿瘤中该基因呈现高郑州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人肺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突变的研究频率的纯合性缺失或异常转录,呈现肿瘤特异性。 人类FHIT基因全长约SMb,属于HIT基因家族,共有”10个外显子,编码一个约 1刁 Kb W,外显子 5~9为编码区,外显子5含有开放性阅读框的蛋氨酸起始密码,外显子8包含编码HIT的结构区。FHIT基因与人类最常见的染色体脆性部位FRA3B重合*hit蛋白是147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为 16.SKDa的多肽,核心部分与酵母 S,pombe(Schlzosaecharo啊cespombe)AP4A(dladenos。nes’,5卜’-pl,p4-tetr-aphosphate)水解酶相似。人类Fhit蛋白是AP3A水解酶,通过使AP3A与AP4A浓度保持在一定比例从而对细胞分化产生影响,与提高机体对致癌因素的耐受性有关。 与经典的抑癌基因不同,FHIT基因在转录水平只出现一个或几个外显子的缺失,有时可见小插入,尚未检测到点突变。本实验在本室动物实验基础上,采用PCRSSCP及DNA测序方法,研究肺癌组织FHIT基因DNA水平变异,为进行循环 DNA中 FHIT基因变异研究及 F HIT基因变异对肺癌预警作用可能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收集肺癌患者门0例)、肺良性病变门例)手术标本,离体 20min内迅速放入液氮保存。应用 DNAClub及OMIGA软件设计分析FHIT基因外显子5特异性引物,采 2 郑州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人肺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突变的研究 用PCR扩增目的基因,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及 DNA序列测定技术检测FHIT基因变异。 结果 3 0例肺癌患者中有 7例出现 FHIT基因变异,阳性率“23.3沁其中鳞癌28石%“;’21),腺癌厂伯),而癌旁组织及 肺良性病变组中均无变异,肺癌组、癌旁组及肺良性病变 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叩刀5)。11期肺癌5/l, IH期肺癌2门1,不同病理分期间未见显著差异中>0刀5) 不同肺癌组织类型中未见显著差异巾叩刀5) DNA序列测定显示,有两个位点的碱基发生了变异: 188位插入一个 G,227位 T7—C。 结论 1.FHIT基因DNA水平异常与人肺癌有密切关系。 2.DNA序列测定显示FH][T基因内含子存在变异,该变 异可能是引起FHIT基回RNA异常剪接的主要原因之

彭全洲[10]2007年在《应用微切割技术对非小细胞肺癌3p杂合性缺失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稳定的石蜡切片微切割-PCR-SSLP银染技术以应用于对存档组织蜡块的回顾性分子生物学研究,探讨3p杂合性缺失与肺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相关性,为肺癌的分子病理学诊断提供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依据。方法: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检测DNA提取方法、组织蜡块存档时间以及目的片断长度对PCR结果的影响,建立稳定的石蜡切片微切割-PCR技术;第二部分:采用第一部分建立的石蜡切片微切割-PCR技术,对53例肺癌标本、17例肺良性病变、10例肺鳞癌的54个正常支气管粘膜上皮、轻度异常上皮、不典型增生上皮和原位癌标本以及53例无肿瘤侵犯淋巴结标本进行3p上10个微卫星位点的PCR-SSLP-银染检测。结果:1、粗提DNA方法是微切割-PCR技术首选的DNA提取方法;2、扩增110bpDNA片段,蜡块存档时间应少于13年,扩增268bpDNA片段,蜡块存档时间应少于11年;3、目的片段长度小于536bp时能得到满意扩增;4、染色体3p等位基因缺失在肺癌中普遍存在(98.1%)且主要为多个位点缺失,53例肺癌标本中的LOH检出率分别为:3p25(57.5%)、3p22-p24.3(65.4%)、3p21-p23(58.3%)、3p21.3(76.5%)、3p14.2(66.0%)和3p12(66.7%)。大部分肺癌标本(98.1%)至少有一个位点出现LOH;5、正常支气管粘膜上皮和轻度异常上皮细胞中也可检测到3p位点的LOH,分别为62.5%和63.2%。将正常粘膜组和轻度异常上皮组合并,与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组比较,发现后者LOH发生率明显高于前者(P=0.01);6、比较肺癌原发灶LOH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发现NSCLC患者中鳞癌LOH发生率明显高于腺癌,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鳞癌与腺鳞癌和大细胞癌比较,在3p22-p24.3(P=0.029)和3p14.2(P=0.016)位点的LOH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鳞癌LOH发生率高于腺鳞癌和大细胞癌;同样,腺癌在3p12位点的LOH发生率高于腺鳞癌和大细胞癌(P=0.033)。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LOH发生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3p LOH发生率与TNM分期、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但在3p21-p23位点Ⅰ~Ⅱ期NSCLC的LOH发生率明显低于Ⅲ期(P=0.045),在3p21-p23位点女性的LOH发生率要高于男性(P=0.027);7、有肺癌家族史者的LOH发生率在检测的各个3p位点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结论:1、建立了稳定的石蜡切片微切割-PCR技术,进行肿瘤组织精确定位切割和微卫星不稳定、杂合性缺失等的检测;2、3p杂合性缺失是非小细胞肺癌的常发事件且常为多个位点缺失。在肺癌患者的癌前病变组织中也可检测到3p位点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肺癌组织中3p21.3区域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发生频率最高,在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3、肺鳞癌组织发生3p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频率最高。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癌前病变支气管上皮3p位点杂合性缺失的发生频率随之升高。肺癌患者的TNM分期和性别与3p位点杂合性缺失无相关性;4、有肺癌家族史者更宜出现3p位点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

参考文献:

[1]. 肺癌染色体和DNA甲基化异常改变及其诊断价值的研究[D]. 刘勇. 第三军医大学. 2002

[2]. 人肺癌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改变的研究[D]. 董向阳.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8

[3]. 人肺癌染色体畸变及其与耐药关系的研究[D]. 熊玮. 第三军医大学. 2001

[4]. 1.以基因组DNA改变鉴别非浸润性与浸润性膀胱癌的研究 2.HSPC300异常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潜能影响的研究[D]. 蔡雄伟.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

[5]. 肿瘤生物标志物与肿瘤转移[C]. 佚名. 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4

[6]. 1、多灶肺癌的基因组学研究2、EMP2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转移中的作用[D]. 李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

[7]. 云南宣威肺腺癌细胞系(XWLC-05)染色体畸变初步分析[D]. 徐丽霞. 昆明医学院. 2009

[8]. nm23-H1基因转染前后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研究[D]. 邓幼林. 四川大学. 2004

[9]. 人肺癌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突变的研究[D]. 李春阳. 郑州大学. 2002

[10]. 应用微切割技术对非小细胞肺癌3p杂合性缺失的研究[D]. 彭全洲. 暨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人肺癌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改变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