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货币政策论文,框架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入WTO对中央银行的影响, 不仅在于监管内容和形式的转变或者对那些尚不熟悉的业务进行监管,更为重要的是,加入WTO, 会引起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较大变化,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使货币政策陷入“泥潭”。为此,需要建立适合金融开放条件的新的货币政策框架。
一、加入WTO会引起金融中介变化
加入WTO后实行金融开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化, 是由金融中介的结构和行为变化所引起。实行金融对外开放,长期来看,有利于我国银行业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促进竞争机制形成,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然而,银行业对外开放也会使我国国内金融机构面临严峻挑战,主要由于外资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吸引力,从其信贷管理和资金运营来看,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存款方面,由于客户存入外资银行的存款,不再是单一货币,而是一种资产组合,客户既可以得到外资银行全球化服务,又可以低成本将存款转化为其他资产。此外,外资银行可以便利地从国际市场和国内金融机构融通资金。
第二,在贷款方面,外资银行的项目评估水平较高,它们通过“辛迪加贷款”等方式拓展国内贷款客户,致使其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
第三,在贷款质量管理方面,外资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较低。
第四,外资银行实行“本土化”策略,将使我国银行业面临人才“流失”的压力。外资银行将以高薪、出国培训、实现个人价值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条件吸引国内银行业的优秀人才。
第五,外资银行在金融信息数据处理和咨询服务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它们长期跟踪分析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注重市场开发,尤其在个人资信系统方面能够提供优势服务。因此,在金融中介服务方面,外资银行将处于垄断地位。
二、部分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率趋于降低
外资银行在中国业务的发展和壮大,意味着其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资产规模有所缩小,外资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国际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机构相比较,它们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和约束较小,尤其是利率管制、窗口指导等政策性较强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外资银行的影响很弱。不仅如此,外资银行的发展,还将推进经济市场化步伐。具体表现在:
第一,利率管理效率降低。外资银行基本不受现行利率管理的控制,如其外汇存贷款利率基本自行决定;而国内银行业的外汇存贷款利率则是受严格管理的。
第二,准备金制度约束减弱。尽管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存款一般也缴存存款准备金,但是这种制度安排对外资银行的制约较小,因为它们可以便利地从国际金融市场和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其贷款基本不受“以存定贷”的约束。
第三,数量型工具作用较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于国内银行业的资金支持具有积极作用,它们既是基础货币管理的主要内容,又是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政策工具。但是,这些政策工具暂不适应对外资银行进行调控。
第四,货币政策的外在约束有所加强。外资银行作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结点,其在境内的运作会使货币政策的对外依赖程度日益加强。比如当国内利率水平高于国际市场有代表性的利率水平时,大量资金可能通过外资银行流向国内银行业。
总之,随着外资银行在金融中介业务所占比重的日益扩大,现有货币政策工具产生直接作用的覆盖面有所缩小,从而使货币政策的作用产生“泄漏”,即外资银行在受到国内制度约束时,会更多地转向国际市场。如国内货币政策放松时,外资银行可能仍保持谨慎贷款;反之,国内货币政策从紧时,外资银行可能通过其他渠道回避政策影响。
三、中介目标趋于失效
加入WTO不仅会使现有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效率有所降低, 而且倾向于破坏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控性和相关性,导致中介目标失效。
1、中介目标可控性减弱。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是以货币供应量M[,2]为中介目标。按照国际惯例,我国现有的货币供应量M[,2] 统计中,遗漏了两项内容:一是外资金融机构存款;二是国内金融机构外汇存款。这两项内容所涉及的金融业务量(以资产度量)占国内全部金融业务量的14%,对于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实现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中介目标相关性降低。加入WTO后,中介目标与其他宏观经济指标的相关性有所减弱。一方面,外资银行将促进国内的金融创新,致使国内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发生变化,货币需求与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趋于减弱;另一方面,随着外资银行业务的扩展,利率市场化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高度相关性,将被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所替代。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开放将使中介目标发生变化。
四、关于新的货币政策框架构想
为了积极应对加入WTO, 应针对我国货币传导机制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重建适应金融开放的货币政策框架。其政策目标在于:以利率市场化为基础,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政策工具,以市场利率为中介目标,以核心消费物价指数为最终目标度量,注重货币政策决策的前瞻性、可靠性、协调性。具体来说,新的货币政策框架的主要内容包括:
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间接调控是以市场利率为前提。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很低,现有市场条件下,即使广泛使用公开市场操作,也难于有效地将货币政策传导到金融体系。为此,有必要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应制定未来5年内利率全面市场化战略步骤, 采取先贷款后存款、先浮动后放开、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先外币后本币等措施,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
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金融开放条件下比较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应完善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市场环境。通过扩大使用以回购为主要方式的公开市场操作,促进商业银行提高资金管理水平。此外,在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时,要改进交易方式,努力发挥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
调整货币供应量统计。为了尽快纠正我国现存货币供应统计中存在的严重“遗漏”,要通过本外币统一并账管理,将货币供应量拓展到外汇存款和外资银行存款的货币供应量,以使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范围与国际惯例一致。与此同时,应关注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趋势,针对网络金融、金融创新、资本市场发展对现有M[,2]增长减缓的情况, 注意改进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法。
完善最终目标度量指标。我国现存的两种物价指数中初级产品价格占比较大,物价指标中服务价格所占比重过小,这使得货币政策对物价的控制力较弱。要针对我国现存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统计指标不尽合理的情况,对现存的RPI、CPI结构及其权重进行适当调整,增加服务产品所占比重,适应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以作为货币政策决策的主要参考指标。应考虑建立中国的Core CPI(核心消费物价指数),剔除部分季节性变化较大的价格成分,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度量指标。
适时采取利率规则中介目标。未来5至10年内,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利率弹性的增大,应适时把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即借鉴泰勒规则,根据一定时期经济增长与其历史趋势的偏差、通货膨胀与其目标的偏差,进行利率政策决策。当然,货币供应量仍应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
重视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目前,我国对货币政策合理性的评价通常是以货币供应量高于同期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和的多少进行度量。事实上,货币政策对消费物价指数和GDP的影响具有一定时滞。 研究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滞后作用为1年半。 建立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应注重研究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跟踪分析金融开放对货币政策时滞的影响,提前做好货币政策安排,保持货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提高货币政策的可靠性。与国际相比,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仍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因此,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不具有确定的责任。应逐步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增强透明度,促使公众产生合理的预期,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做好本外币政策协调。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加入WTO意味着我国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为此, 应密切关注主要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采取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并及时调整货币政策,进行货币政策“对冲”操作,避免外部因素对货币政策产生冲击。
总之,为了应对加入WTO, 要适应金融开放条件下货币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基本需要,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标签:金融论文; 货币供应量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论文; 公开市场操作论文; 外资银行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 银行论文; 央行论文; 外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