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引龙河农场学校 刘秀芳
南宋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有长进”。从古到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眼于学生心智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这些理念的实施都依靠问题意识来维系和支撑,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着眼于学生心智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从几方面谈谈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创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大胆提问
青少年具有好奇心,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这就为问题意识的培养种下了一颗健康的种子,这颗种子能否长成小苗,还需要有阳光、雨露、适应的环境。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提问兴趣。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养成勤动脑的习惯,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学生脑子里的问题才会应运而生,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提问
从大胆提问进而发展到主动问,这是学生问题意识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对事理的探究。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取舍标准。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去创设各种不同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因趣生奇、因奇生疑、因疑生智,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三、创设激励平台,使学生愿意提问。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这些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敢问、敢为的内在动力:
(1)因人而异采用激励性语言
教师在使用激励性语言时,要注意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准确地使用不同的激励性的语言。例如:“你的想法比较有创意,看来你应是经过认真思考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你真爱动脑筋,能够解决这么难的问题!”“你虽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完整的回答,但你能积极、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等等。
(2)有效使用口头激励语言
教学中,要经常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成果,经常使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予赞扬。口头表扬时我们尽量运用诸如“问的好”,“了不起”,“真聪明” “你能行”,“我相信你们”等赏识性语言表扬学生。同时还采取奖章的形式表扬那些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或敢于向别人挑战的学生。
(3)使用肢体性的激励语言
在教学中使用肢体语言,能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环境更加和谐。
四、重视提问方法,使学生善问。
学生产生了敢问、想问和乐问的心理后,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善问——问到重点上、关键处。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能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会在课堂上提问,但效果不同,但究其原因,源于提问的技巧的不同。所以还应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提问时要围绕重点精心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这就需要掌握提问的艺术。
(一),提出的问题要有目的性。
设计课堂提问,要紧扣重点,难点处求问。打蛇要打七寸,因为这是要害。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就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完整的了解。抓住难点切入,就能循序渐进,化难为易,通思路,理脉络,突破难点。直奔主题,有开门见山豁然开朗。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让学生知道课堂上学生并不是对每堂课都感兴趣,这就要在课堂上设计出你们感兴趣的问题,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激发阅读兴趣从中找答案.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问题时,也说明学生认真研读并进行思考分析了,这样,内容的重难点自然就理解了。
(三)提出的问题要有挑战性
课堂教学如果一味的直来直去,就会枯燥无味,就会阻碍学生的思考和思维,提出的问题要有挑战性,假如把问题“换一种问法”来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激起探讨的兴趣。
(四)提出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从发散的角度或求异的角度对课文中已成定论的看法提出疑问。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在讨论、争辩中走向深刻。空白处就是学生思维拓展的地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使他们思维在同中求异。
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就能在课堂上随时听到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提问,能够提高课堂气氛,启发思维,促进课堂教学积极健康的发展。
论文作者:刘秀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学生论文; 意识论文; 思维论文; 要有论文; 语言论文; 兴趣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