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苏教版论文,小学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教版小学语文(试用)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教材)已经出版了四册。统观这四册课本,给人最突出的印象便是“简”。结构体例简,课文类型简,知识内容简,课后作业、单元练习……无所不简。语文教学必须删繁就简,返朴归真,这已是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也是当前语文教改的基本方向。“简”是解决知识众多而时间有限这对矛盾的必由之路,也是由选择性应试教育向普及性素质教育转轨的时代要求。
一、运用“减法思维”,目标明确集中
苏教版教材在确定目标上的一个惊人之举,就是变“加法思维”为“减法思维”。长期以来,种种“左”的思想的干扰,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语文学科自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决定了与它相关或有联系的东西太多,我们所用的又是选文课本,知识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人们已经习惯于使用“加法思维”。真可谓“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我们总是以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来掩盖事物自身的本质属性,那么,事物还有什么个性可言,对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我们又如何去进行区别和界定呢?苏教版教材注意到,语文学科的多种教育因素都孕伏于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之中,都可以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予以渗透,所以大胆地使用“减法思维”,确立了“语文姓语”的基本思想,在语文教学的诸多功能中,突出抓住最重要、最根本的功能,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提出了五条具体的“过关指标”:能识2500个常用汉字,并能写一手好字;能读程度适合的书报;能背200篇好文章;能写500字左右的通顺作文;初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小学毕业生真的做到了这五条,那么,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学还有什么可以苛求的呢?
二、立足夯实基础,力求“以约驭博”
教学目标的集中决定了教学内容的简约。小语教材处于基础教育、基础阶段、基础学科的特殊地位,它必须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基础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它必须遵循最基本的规律,精选最基础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干内容来组建教材的主体骨架。苏教版教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小语姓小”的观点,严格排查知识序列,努力分散难点、降低起点,强调夯实基础。但“简”,又绝不等于“浅”和“少”,它应当与“炼”和“精”连在一起,做到简要而精炼,取材虽少,但有宽广的包容,深远的蕴含和“以约驭博”的功效。苏教版教材特点注意合理的孕伏,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选定的内容力求符合两个标准:一是可以从中引出众多的迁移结果;二是能够保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苏教版教材特别看重习惯的培养,在众多的“入学教育”内容中,唯独认准“习惯”。而在诸多的“习惯”之中,又单单挑选出学习习惯,在学习习惯中又特别抓住读写姿势、用眼卫生、课堂学习常规、课外阅览等项最基本、最常用的内容,分编于各册课本之首,进行长期的习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光有利于现时的学习,而且是可以终生受用的。
再如识字教学,在保证完成识字总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揭示识字规律,交给识字方法,分散难点,循序渐进。为利于促进读写,生字的编排顺序除考虑笔画多少、结构繁简之外,还注意使用频率的高低和在文章中覆盖面的大小。对笔画名称、笔顺规则、偏旁部首、构字规律等汉字知识的介绍,采用分步走的办法,按轻重缓急逐步安排。更具特色的还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减少纷繁的头绪,只保留随文识字和归类识字两种形式。从识第一个字起,就从读课文(全文注音的短小韵文)开始,直到第2册才开始安排归类集中识字。即使是集中识字,也有意把意思相关、表示同类名物的词语整齐地成组排列,分开来看,是各自独立的词语;连起来读,近似短小的韵文,押韵上口,便于记诵。如:
春天春风春雨 柳树小草嫩芽
布谷燕子蜜蜂 杏花桃花梨花
有的还附上展现某种规律的情境图,或与生字新词有关的情境短文。这样的编排,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语言环境,使识与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而且还喻示学生:文字不是散乱孤立地存在着的,它与身边事物有着紧密联系,识字的机会无所不在,只要留心,随时都能成组、成批地识字,鼓励学生无师自通,主动识字。况且教材的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具有多种教育功能,学生从中可以得到许多超过识字本身的、影响深远的教益。二是从第2册起,采用“识写分流、多识少写、识足写好、有进有退”的策略,这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识字效率的重要举措。值得一提的是苏教版教材对于写字的重视。各册教材对要求掌握的生字,都不吝篇幅、不厌其烦地安排学生在田字格中,按规范的楷书字体和标出的笔画顺序进行描红练习,把写字从要求对,提高到要求好,能够写得“入体”、美观。写字不只是一种巩固识字的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技能,而且还能磨练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能熟练地写一手好字,既是语文运用能力的表现,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所以,写字练习的功能,同样远远超过了写字本身。
又如课文,认真精选美文,严格限制篇幅,力求篇幅短小(直到第4册,课文仍基本控制在300字以内)内容浅显,贴近儿童生活,语言通俗、平实、规范,有丰富的知识内含和文化底蕴。慎选名家名篇,不让孩子过早地接触与现代语言习惯距离较远、个性化太强的语言。作业设计,重在吸收积累,适当降低理解要求,降低语言训练坡度,句式训练,适当后移。除全文注音外,突出的一点是有意扩大了插图的功能,不但增加了画幅,也从版面上突出了插图的地位,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苏教版教材是把插图作为低语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的,这是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的发展规律的。学龄前儿童“阅读”的都是“画书”,他们凭借由此物到彼物的简单联想,加以粗浅的领会。识字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艰难历程。要想实现从看“画书”到书面阅读的飞跃,必须有一个“字画交织”的过渡过程,以借助画面,进行由具体到抽象的理解。有了全文注音,再配以形象逼真的画面,犹如给学生插上两只有力的翅膀,他们便可以顺利地度过难关,进入书面阅读,顺其自然地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遵循基本规律,强调根本手段
语言训练究竟该训练些什么,又怎样进行训练?换句话说,语言训练的具体内含和根本手段是什么?目前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上具体操作起来,甚至相去甚远。语言现象自身的复杂性和语言训练的多元性,必然导致语文教法的灵活多变,这本不足为怪。但“教无定法”毕竟还是有法,灵活多变也总还有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规律可循。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内化过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复述和背诵。苏教版教材一至四册,都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最突出的位置。尤其一、二两册,课文后面的作业设计除了朗读、背诵和描红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形式的训练。这样的编排,也曾引起不少人的疑虑:光搞读书、写字,行吗?思想内容还要不要理解,语言句式还要不要学习?有些人总是善于运用“分割”法,他们认为“理解思想内容”与“语言能力训练”是分离的,甚至是对立的,而“朗读”、“背诵”,只是与“理解思想内容”、“语言句式训练”等不相干的个别单项技能训练。他们把“理解内容”当成目的,把“语言训练”看成只是对有关语言知识的掌握。其具体做法,就是对课文的知识内容进行繁琐的讲解分析,要求学生记背的,也只是一些从课文中抽取出来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以及语言知识概念之类的东西,唯独缺少的,便是课文中那些规范、生动、有血有肉、文质兼美的语言材料本身。这样的语文教学,教师越教越虚,学生越学越空,长期以来,把我们困扰得已经够苦了。苏教版教材的编写者认为:语言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最大特征是整体性和综合性。我们不能只会使用“分解”法来研究它的结构,更要学会运用“复活”法来研究它的整体功能。由此认定:训练语言能力(包括理解、积累和运用)的主要方法和根本途径,不是分析讲解,而是朗读背诵。徐世英先生对朗读与讲解曾经作过这样的比较:“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平,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付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谈朗读教学》)小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总是习惯于直觉感受,不善理性分析,喜欢整体接收,讨厌切割支解。训练敏锐的语感,应是语言训练的核心内容,朗读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去全方位地参与,多角度触摸课文内容的整体存在,品味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它是全面理解语言文字,化文字符号为语感能力的最佳手段。加强朗读背诵,还如同写字的“描临入体”一样,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一种规规矩矩的摹仿练习,久而久之,自然会“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子大全》)。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积累,要积累就得靠背诵。
当然,语文教学还有许多其它手段,包括必要的讲解和分析。有些辅助手段,比如一些现代化的声、像手段,有时也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但任何辅助手段,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的“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苏教版教材要求狠抓读、述、背,确实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抓住了进行语言训练的“牛鼻子”。
四、简化课型结构,保证便教利学
苏教版教材为了便教利学,它毫不含糊地简化了自己的课型结构。教材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册:习惯、汉语拼音、课文;二至四册:习惯、识字、课文。没有安排“看图读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读写例话”、“习作例文”等等课文形式。课文部分,也不再分“讲读”、“阅读”和“独立阅读”三类。这样编排,眉目清新,结构简单,便于教师教,利于学生学。再没有因分不清三类课文在教法上的差异带来的烦恼。也许有人会问:没有“学词学句”等学习形式的过渡,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样是否坡度过陡,违背儿童的接受规律?儿童的早期学习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对语音、词汇、句子的掌握,都是在语言环境的作用下,不断摹仿和记忆的结果。一句话所提供的“情境”,总不及一篇短文来得充分。再者,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学原理认为,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而是完成一定交际目的的完整行为。从这一意义说,我们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就更应当以相对完整的一段话或一“篇”文为主了。苏教版教材大胆删却纷繁的头绪让学生尽快进入简单课文的学习,有利于联系交际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符合学习语言的规律,又减少了课文类型,便于实际操作,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综上所述,我认为苏教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特色是鲜明的。从对大面积的口头、书面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看,使用这套教材,对于革除当前语文教学的时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效果是显著的。当然,它还处于初创阶段,难免还有这样那样的欠缺和问题,在不断的试用过程中,它将逐步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