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原一男的住宅设计:日本传统住居的现代变奏论文_朱海明

筱原一男的住宅设计:日本传统住居的现代变奏论文_朱海明

朱海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510640

摘要:本文尝试对筱原一男住宅设计中的元素进行分析,通过解析“无用的空间”、“正面性”、“平面分割”、突出的结构和无装饰的器物等筱原先生住宅设计中的重要特征及其传统来源,希望能理解日本建筑传统现代化的筱原路径,为中国建筑传统的现代传承提供镜鉴。

关键词:筱原一男;住宅设计;日本传统住居

正文:

位于东亚文化圈的日本,其现代建筑在经过了多代建筑师的传承之后,似乎已经被公认为获得了一种“日本性格”。日本的当代建筑尽管有丰富的变化,其中却是有一种日本的气质贯穿其间。这种气质并非是外来的,而是自发的,和我们对日本整个国家的观感有深刻的一致性。这种建筑日本性,可以追溯到以筱原一男为代表的日本建筑师的先驱探索。

一、筱原一男和上世纪中叶的日本建筑

筱原一男(1925-2006)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在东京工业大学就读、任教并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筱原一男1967年完成博士论文《日本建筑的空间构成的研究》,而他对日本传统的建筑实验则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日本正处在二战之后的再建设高峰,主流的建筑思想是关注建筑的工业化、现代化,推崇柯布发起的现代主义。筱原先生身处于这样的时代,却选择“向后看”,将传统作为自己创作的“出发点”,这在当时无疑是一股逆流。但如今回看,数十年过去,这股逆流却赢得了日本建筑界普遍的肯定和尊重。

二、日本传统住居1

要理解筱原一男的设计实践与日本传统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日本传统住居的基本情况。日本传统住居主要有竖穴式住居、平地式住居、寝殿式住居等多种形式。

日本竖穴式住居出现在绳文、弥生、古坟时代,当时人类走出原来居住的洞穴,在平地上建造住处。为了获得与洞穴相类似的居住环境,人类在平地上挖出圆形的洞穴,在其上搭建木棚来遮风挡雨。这就是最开始的日本竖穴式住居。

在日本的飞鸟、奈良时期,日本贵族受中国文化影响,建造了寝殿式的宅邸。寝殿式的建筑规模较大,建筑规整,柱网呈方格网状,已经类似于中国的官式建筑。其后,又由此发展出书院造和茶室等类型的日本建筑。

此时,民间住居也开始脱离竖穴式住居,进入平地式住居的阶段。室内不再下挖,柱子直接落在地面或是地面上的柱础石上。室内出现木隔断和铺地,室内没有铺地的素土地面称为土间,出现了室内空间的区分。

如上所述,日本住居主要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生活文化的变迁而发展。日本住居呈现出较为自然的状态,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关,这给筱原一男对传统的诠释和创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三、筱原一男对日本传统的空间演绎

筱原先生曾对自己的设计概念有过如下总结:“如果将现代主义建筑的方法设定为合理的,那么我的概念和形,如无用的空间、分割平面、正面性、样式等,无论哪个都显然是非合理性系列的。”2

在筱原一男“第一样式”时期的设计实践中,无用的空间、分割平面、正面性3这几个概念都对应着很清晰的空间设计方法。下文将分别就这几个概念,对筱原一男作品中日本传统的空间演绎进行说明和研究比对。

(一)无用的空间

无用的空间,简而言之,可以说是在住宅设计中置入与功能不相匹配的大空间。住宅本身所要求的空间是相对小的,并且对每个功能的细分使得每个房间会变得更小。但是筱原一男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将本来应该很小的起居空间设计成了超越正常尺度的大空间,甚至是设置一个没有功能的大厅。茅崎之家、大屋顶之家的广间(main room)与一个只有地砖,没有安排功能的“庭院”相连,这是“无用的空间”的清晰表现。

筱原一男对“无用的空间”的营造,是希望能营造一种强烈的空间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效果在于,人处在这样空旷的大空间会有一种不适。这是一种刻意营造的非日常性。王方戟老师曾在讲座中指出,这种非日常性其实就是山洞的原始性和居住的日常性的关系。山洞可以容纳人的居住,但是山洞又过于空旷过于粗犷,不够温馨和舒适,始终又和居住在其中的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种既是用于居住又不适于居住的状态就是非日常。4这也就是筱原所说的他“对人能忍受多大的居住空间感到兴趣”。

无用的空间可以追溯到日本传统的竖穴式住居。在竖穴式住居中,内收的三角形屋顶之下,火塘之旁,周边地面向内收陷,这仿佛给人以一种原始的庇护感。屋顶之下的连续空间包容了所有的室内活动,尺度其实不会与任何一种活动相匹配。“无用的空间”所移植的,正是日本传统住居中的这一原始的自然状态。

(二)正面性

正面性,是筱原一男强调建筑中一点透视的概念。他指出西方的建筑比较重视同时看到正面和侧面的透视图,而日本却是比较重视只能看到正面的一点透视。5日本的书院的室内视线和日本庭院由室内看向室外的视线都是这种正面性的视线组织。

为了保证这种正面性视线,筱原一男在住宅设计中,经常围绕一个预定的视点来组织室内陈设。如白之家里面,一根单独的立柱竖在大厅中间,一个暗色的门偏于一侧,一层的花罐、柜子,二层的纸隔窗都松散的组织在面向墙面的视线之中。家具在空间中刻意的游离,“大空间”是它们陈列的背板。这如同柯布的立体主义绘画,将各种元素拆散又重新以新的方式组合,以实现各种元素的相互对话。

正面性的概念源自于日本的书院造,而正面性构图中的物件的游离状态则是来源于日本竖穴式民居的家具排布方式。竖穴式民居中的柜子、箱子,各种生活物件都单独的摆放在屋顶之下的大空间之中。这种零散、有聚有散的状态其实就是一种不稳定的游离状态。这种场景再现于筱原一男的设计中,实现了一种现代建筑中的传统感。

(三)平面分割

“分割”是指一种建筑平面的构成,“与矩形两边平行的几根正交直线在内部划分的格子决定了平面的构成”。6从平面图上来看,这些内部的直线不是对称的,看似随意,没有规律,其中却是蕴含着一种均衡的分布,与蒙特里安的构成系列十分相似。其中形成的空间没有次序,不会像中国的对称性的传统建筑一样,一眼就能知道空间的格局。未知的格局吸引人去探索,给人留出了玩味的空间。

使用“分割”这个词语,暗示了筱原一男心中是先有一个完整的矩形,第二步才是在矩形内通过隔墙区分空间。整体是先于部分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筱原先生的设计中常常出现纸隔窗打开,两个空间暧昧的联系起来的场景。在层层打开的纸隔窗中,空间层层延展,即使已经看到了建筑最外周的隔窗,也会给人以一种错觉,以为隔窗外面还有隔窗,空间将会无限展开。

四、结语

应该如何在现代设计中传承传统?筱原一男已经在设计中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传统尽管可能是创作的出发点,但并非是回归点。”7“无用的空间”、“正面性”、“平面分割”这些概念,就是从日本传统的空间感中转化而来。筱原一男从自己的思考出发,用现代的眼光去梳理和再造日本传统的空间,而形成的新的个人的传统观。这种梳理和再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传统不再是一种束缚,而是新的建筑的起点。

注释:

1. 本章节为笔者根据《图说日本住居生活史》整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筱原一男作品集编辑委员会. 建筑·筱原一男【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80

3. 筱原一男作品集编辑委员会. 第一样式-建筑·筱原一男【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74-85

4. 王方戟2013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举行的讲座

5. 筱原一男作品集编辑委员会.建筑·筱原一男【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79

6. 筱原一男作品集编辑委员会.建筑·筱原一男【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77

7. 筱原一男作品集编辑委员会. 建筑·筱原一男【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14

论文作者:朱海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3

标签:;  ;  ;  ;  ;  ;  ;  ;  

筱原一男的住宅设计:日本传统住居的现代变奏论文_朱海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