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历史内涵与实现_所有制论文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历史内涵与实现_所有制论文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历史内涵及其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按劳分配论文,生产要素论文,内涵论文,分配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1)11—0033—07

一、如何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

1、确立个人所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劳动者与资本主义劳动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具有双重的 所有者身份,既是个人劳动力的承担者和所有者,又是公共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因此,在个 人收入上,具有双重收益权,其一,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收入;其二,作为公共生产 资 料所有者的收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只有单一的身份,就是单纯劳动力的承担者和 所有者,因此,在个人收入上,只有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收入。由此可见,如果把按 劳分配解说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一目了然地混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中劳动者个人收入的 本质区别。这不利当代中国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建立。

当然,就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来说,承认不承认劳动者个人拥有公共生产资料所有 权的收入,是一回事;而个人拥有公共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收入,能实现到何种程度,是另一 回事。如果认为我国目前生产力很低,忽视甚至否认个人拥有公共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收入权 ,无异于宣告,在当代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是非理性的。

理性的思路应当是:第一,切实确认劳动者个人拥有公共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其具体表现 就是每个人都有“用公共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权利,这是按劳分配的劳动的历史内涵所在 。第二,从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出发,必须具体研究个人拥有公共生产资料所有权及其收 益的实现形式。让我们以农村公有土地制度的成功改革实践,作为具体对象,展开分析。

首先,所有制改革成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公有资产所有者主体双重 性的落实。一方面所有土地的占有权属于全体劳动者,其主体是经济组织;另一方面所 有土地的支配权和使用权准量化给每个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实质是个人),其主体是每一个 劳动 者。鉴于用实物即土地准量化,不利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有的地方,改用股田制,即 把所有土地用价值评估,一方面,全部土地股份的占有权属全体劳动者,主体是经济组织; 另一方面,全部土地股份准量化给每个家庭(实质是个人)。由于农民分别以实物或准股权体 现对公共土地的所有权,因此,劳动积极性空前提高。农村改革之所以成功,第一个原因, 也是根本原因,就是公共土地所有制真正按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规定实行改革。其他的 改革,都是在这个前提和基础上实施的。

其次,是劳动制度改革成功。这就是在确认社会主义公有资产的所有者具有双重主体综合 的前提下,按照实现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找到劳动者个人拥有双重所有权的具体实现形式 。一方面,具体落实每一个人对公共生产资料所有权,确保人人有一份稳定的收益,不管这 种 收入多与少,哪怕只有几斤米或几元钱。另一方面,把个人劳动力的具体使用,与社会主义 公有制完全脱钩。在现阶段,个人的劳动力不可能全部“用公共生产资料进行劳动”,于是 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各种劳动途径。笔者把这种劳 动制度改革称为双重劳动制度。正是这种新劳动制度,一方面确保农业生产率提高,另一方 面扩大经济增长点。

再次,是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成功。这就是目前广为流传的双层经营责任制的建立。目前 ,多数人对农村公有土地制度的家庭联产承包的改革,主要或者仅仅停留在双层经营管理制 度的认识上。事实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之所以片面,根源在于始终不承认个人对公共生 产资料拥有一种所有权关系,始终用一般公有制混同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引出一系列 深化改革的认识和政策混乱。事实是,实行公有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一夜间空前高涨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重新获得对土地的支配权和使用权,尽管 土地占有权仍然是集体的,他们也认同。而且正是获得公有土地支配权的前提下,获得科学 安排个人劳动力的使用权,又在这个前提下,对农田实行双层经营,既服务统一管理,又落 实个人的分散管理。进而让剩余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与其他的资本相结合。中国农村经 济在生产力没有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根本转变的条件下,实现农产品大幅度增产,实现农 村 经济快速增长,并带动国民经济发展,这个事实证明只要按照真正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对现 行公有资产的所有权、劳动制度、经营管理制度进行彻底改革,社会主义公有制能够实现高 效率。

至于公平,仍以公有土地改革为例。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生产力又低,每个人从个人所有 制的收入中极少。极端地讲,如果不出卖劳动力,这种所谓的个人收入,有可能连维持生命 都极其困难,奢谈公平是天大的笑话。然而,人们应当记住,只要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垮台, 伴随生产力发展,个人所有制的收益必然会随着公有资产量的增大而增长。这样,人们就会 依次从贫困到脱贫,到小康,到较富裕,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如果没有个人所有权,人们 虽然也可以通过出卖劳动力,实现脱贫到小康,甚至获得较富裕的生活,然而绝不会有共同 富裕的出现。只能如同当代的美国等国家;劳动者个人的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虽然不断趋向 提高,但必定与个人收入的两极分化并存,从而使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安全性很差的环境 中。

总之,切实落实个人所有制,是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前提和 基础,是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的根本的经济制度保证。

2、建立劳动者个人双重所有权分离运行的双重劳动制度,是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 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核心内容。

按照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主义劳动者个人的双重所有权,不可能同时通过与 公共生产资料相结合来实现。只能借鉴农村劳动制度的改革经验,向全社会推广。具体地讲 ,必须按照劳动者个人双重所有权分离运行的原则,确立双重劳动制度。一方面,通过监督 劳动权及收益,体现个人对公共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另一方面把指挥劳动和加工劳动的权利 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脱勾,使每一个人仅仅作为单纯劳动力的承担者和所有者,进入劳动 力市场,使全部劳动力分别与公有生产资料和私有生产资料相结合,从而实现按劳分配与按 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首先,劳动力如何与公共生产资料相结合?从形式上看,是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自己 使 用。但是,实质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对劳动力的卖买关系,区别 仅仅是,在这里,是同一个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中,分别充当两个不同的角色:一方面 ,他作为公共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主体,提出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作为个人劳动力 所有者的主体,保证对劳动力的供给。总之,从交换双方的所有者权利考察,由同一个人分 别充当两种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主体的角色,和由两个不同的个人,分别充当两种不同生产 要素所有者主体的角色,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其次,劳动力如何同私人生产资料相结合?在这里,从形式到本质,都是生产资料私有者主 体与个人劳动力所有者主体之间,对劳动力的卖买关系。只要劳动力所有者提供的劳动力, 能够在数量上和素质上,满足生产资料私有者的要求,劳动力就可以实现与私人生产资料的 结 合,进入产品生产过程。

以上分析表明,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狭义的是指按生产资料私有制分 配)相结合,其中心环节和核心内容,是使每一个劳动者的双重所有者身份分离运行。

仍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为例,尽管一个家庭都能获得一份公有土地,但是由于地少人多, 现有的公有土地不能充分吸收所有的劳动力。于是每一个农户都会本能地把劳动力一分为二 。一方面按照土地与劳动力的最佳结合比率,留下一部分劳动力从事经营农业生产,实现农 业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分流出另一部分劳动力从事其他的生产,或者进入新创办乡镇集 体企业,与另一部分公有资本相结合;或者进入私人创办的各类企业,与各种私人资本相结 合;或者进入各种股份制企业,与混合所有制的资本相结合;或者进入外资企业,与国外的 私人资本相结合,等等。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实际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当代中国,作为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客观 上存在三种不同情况:第一,每一个劳动者,作为公共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者,不管他的劳 动力是否与公共生产资料相结合,每一个人都能稳定获得作为公共生产资料个人所有者的收 益。即每个人回到家里,都有饭吃。第二,由于每一个劳动者,作为单纯的劳动力承担者和 所有者,都把劳动力作为商品,进入全社会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或者与公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或者与私有生产资料相结合,但是,不管劳动力与什么样的所有制相结合,劳动者只能获 得作为劳动力使用的个人收入,性质完全相同,即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收入。第三, 一部分劳动者由于能够自己投资办企业,所以这一部分人还能获得作为私人生产资料所有者 的收入。

以上三种收入都是在劳动者个人双重所有者身份分离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全部劳动力作为 商品,进入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分别与公有生产资料和私有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结果,正 是这种结果,具体体现了按个人所有制分配和按私人所有制分配的结合。

因此,加快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建立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与按生产 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条件。

3、人才竞争与个人收入激励形式的选择。

伴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争夺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核心问题,尤其是 具有高智力的人才的聚积和使用,更加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性要素。

如何聚积和使用优秀人才?个人收入的激励机制是一个关键条件。

目前世界各国通行的办法,就是让优秀人才分享私人资本的剩余索取权。具体讲,用私人 所有制的财产形式,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

中国怎么办?多数人倾向采用世界通行的办法。首先,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占优势的国际环境 中,用私人资本所有权收益分享的办法,对吸引优秀人才相当有效。其次,更加理性的考察 , 同样应当肯定,这不是唯一的激励形式,而且对中国来说,很可能不构成最主要的激励形式 。因此,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中国选择个人收入激励形式,有两个重要国情。第一,中国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如中 国 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而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1/8。可见,主要采用分享私人所有权收 益的激励形式,中国很难与美国竞争。因此,用分享私人财产,如实行股权或期权制,是一 种重要的激励形式,但不宜成为主要的激励形式。第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处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运用个人所有制的激励形式吸引优秀人才,是一个更应当深入而具 体探讨的重要思路和途径。首先,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即使是个人所有制的收益也不高 。但是个人所有制收益与私人所有制收益相比较,有两大优势:一是稳定;二是不断增大。 其次,不少的实证研究表明,高智力的优秀人才,并不追求私人财产的高收入,他们更需要 能充分展示个人能力的工作环境和相对稳定的个人收入。因此,运用个人所有制的收益,对 吸引优秀人才应当更有优势。

二、生产资料所有者如何决定单纯劳动力承担者的个人收入

1、劳动力所有权不能决定任何个人的收入分配

为了彻底搞清楚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真实历史内涵,有必要进一步搞清楚,作为 单 纯劳动力承担者的个人收入是如何确定的?这里涉及两个主要问题:第一,劳动力所有权与 个人收入分配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确定单纯劳动力承担者个人收入的具体因素是什么?

先讲劳动力所有权与个人收入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历史事实表明,任何个人的收 入分配与劳动力归谁所有,没有内在的必然关系,后者只能影响单纯劳动力承担者个人收入 的具体实现形式。在这里,科学地区分劳动者、劳动力和劳动力所有者的不同历史规定,是 正确认识劳动力所有权与劳动者个人收入之间相互关系的关键。在任何社会状态中,劳动力 都是指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者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从这个自然角度看,劳动者似 乎是劳动力的天然所有者。但是,劳动力所有者的本质是指人与劳动力之间的社会关系,而 不仅仅是它们之间的自然关系。从社会关系讲,劳动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之间既可分离,又可 结合。从历史看,有四种基本状态:其一,劳动者仅仅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如资本主义条件 下的雇佣个人;其二,拥有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同时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如奴隶制社会中 的奴隶主;其三,拥有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不完全拥有劳动力所有权,如农奴制社会中的 农奴主;其四,劳动者同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所有者,如不同社会中的独立的生产者。 可见,只有在第一种和第四种情况下,劳动者才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 下劳动者或者完全不是,或者仅仅部分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可见,把劳动者始终视为劳动力 的天然所有者,是背离历史基本事实的认识幻觉,其错误在于把人与劳动力之间的自然关系 和社会关系混为一谈。

总之,历史的事实表明,劳动者可以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也可以不是劳动力的所有者。然 而,无论是在哪一种情况下,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都必须以一定的形式付给劳动者生存 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换句话说,劳动者能否获得一定量的个人收入,与他是否拥有劳 动力所有权,没有必然的历史联系,它完全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者是否需要让劳动者活下去 。而是否让劳动者活下去的唯一依据,就是这个劳动者能否继续成为财富生产的源泉之一, 即成为产品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的承担者。至于劳动者是否拥有劳动力的所有权,仅仅影响 劳动者取得一定量生活资料的社会形式,或者说具体的实现途径。资本主义的雇佣工人和奴 隶制社会的奴隶,是两种极端的典型。前者由于劳动者是劳动力的唯一所有者,因此,劳动 者取得生产资料的形式,采取与生产资料所有者绝对平等的形式出现,即通过双方对劳动力 的平等交易的形式。相反,后者由于劳动者丧失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双重所有权,因此, 劳动者取得生存资料的形式,就表现为绝对不平等的形式,即生产资料所有者把人直接当作 活工具使用。但是,从两类劳动者取得生存条件的本质考察,二者完全相同,即都是活工具 而已,都仅仅被作为财富生产的人力要素维持。区别仅仅是维持的形式不同。

当然这种形式区别也不是毫无历史意义的,因为劳动者从无人身自由到有人身自由的转 变,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至少人的劳动积极性,有重大区别。然而,如果认为劳动者 只要拥有人身自由就实现了人类本性的内在要求,就大错特错了。近年,国内一些学者宣扬 ,劳动者只要拥有个人劳动力所有权,就表明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生产的主人,这也是一 种 认识幻觉,错在混淆劳动者获取生存资料的历史形式,与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人的特定历史条 件本质区别。因为是否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是决定任何个人是否是生产主人的唯一历史条 件。

2、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确定从事加工劳动的个人收入的唯一历史依据

现在分析第二个问题,即生产资料所有者如何具体确定仅仅是单纯劳动力承担者的个人收 入呢?历史地考察,具体标准极其复杂。然而,依然有规律可循。具体表现在,个人作为单 纯的劳动力承担者,他们的劳动力被使用,可以依据个人劳动的不同历史性质,区分为两种 不同的分配状况。其一,从事加工劳动的个人收入,尽管也有不同的分配标准,但整体讲, 以 取得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必要的生活资料量作为唯一历史依据;其二,代理生产资料 所有者从经营管理的指挥劳动的个人收入,除了取得劳动力生产力生产和再生产所必要的生 活资料量之外,还可以取得一定量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收入。这里先分析从事加工劳动的 个人收入。

为什么从事加工劳动的个人收入只能获得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量, 而且还具有绝对的数量界限?因为从个别人讲,尽管有收入量的差别,但是就从事加工劳动 的 整体来说,全部的收入量既不能超过,也不能低于作为合格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需的生 活资料量。这是由产品生产的自然需要决定的。任何一个生产者总期望所生产的产品是合格 的。而合格的产品既需要合格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又需要合格的劳动力。合格劳动力的维 持和延续,需要一定量的生活资料,多了,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收益减少;少了,劳动力难以 维持在合格状态。这两个极端,归根结底,都会危及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按照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量,作为单纯劳动力承担者从事加工劳动的个人 收入及其绝对界限,是一切社会生产正常发展的共同条件。区别在实现形式不同。

那末,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绝对量如何具体确定。从整体或本质 形态看,迄今为止,依然是马克思的分析合乎历史事实。概要讲,这个绝对量,取决于人作 为劳动力承担者的生存所必需的三方面内容和两个标准。三方面内容是:(1)劳动力承担者 本人恢复体力和脑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量;(2)劳动力承担者提高劳动技能及其知识所必需 的生活资料量;(3)生育后代,即延续新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量。两个标准是:(1)生理 标准;(2)历史标准。

但是,整体或本质并不能直接等同每一个个人的收入差别,因为整体或本质形态的收入标 准,一般以平均数和趋势存在。每个人的实际收入分别由劳动质量等具体要求决定,但是, 不管差异多大,不会偏高平均数过大。因为无论是平均数或实际数,都受着生产资料所有者 对合格劳动力需要的调节。那末,如何具体确定每一个人收入分配?西方经济学家的实证研 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作用。如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揭示,具体影响工资差别(即个人 收入差别)的主要因素有:(1)工种之间的差到即补偿工资差异;(2)劳工之间的差别即劳动 质量的差异;(3)个人之间差异即独特个人的“租金”,如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等等。但 是,他认为“工资差异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人们的劳动质量存在巨大差别。”可见,不管每 个人实际收入差异有多大,作为加工劳动的收入,既不会超出,也不会低于维持劳动力生产 和再生产所必需的绝对界限。萨缪尔森关于美国中产阶级的个人收入与财产积累之间的证实 研究,是一个新证据。他假设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连续20年内,把年收入的5%用于储蓄,并 通过明智的管理每年可获得税后5%的收益,到此时期末,这个家庭所累积的财富总值,仅占 美国家庭平均净财富的1/4。因此,他认为个人财富之间的巨大不平等,难以用生命周期内 的储蓄来解释。原因何在?他没有明说。但这个事实完全可以用马克思关于劳动力生产和再 生产的三方面内容和两个标准的理论来解释。

3、单纯劳动力承担者代理执行指挥劳动的个人收入中可以包含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收益

现在具体分析从事指挥劳动的收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生产资料所有者往往同时执 行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因为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本质上都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作为产品生 产主人的历史体现。但是,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社会化及全球化水平的提高,生产 资料所有者如果继续直接执行指挥劳动,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以委托——代理 等形式,把指挥劳动权委托给具有专业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的人去独立执行,日益 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样,一些本来不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仅仅是单纯劳动力承 担者的个人,也能进入指挥劳动和技术开发劳动领域。但是,这些人以生产资料所有者代理 人的身份,代理生产资料所有者执行指挥劳动和技术开发劳动,因此,他们的个人收入中, 既包括维持和进一步提高熟练劳动能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又可以包括生产资料所有者所特 有的奢侈生活资料,以及成为新生产资料所有者所必备的生产性积累。现代西方经济学,把 这 一类的个人收入称为分享剩余索取权。

4、伴随科学技术进步,单纯劳动力承担者的个人收入具有不断提高的历史趋势

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日本、西欧等,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 地区的新加坡、韩国和我国的台湾与香港等,都有大量材料证明,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劳 动者的个人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具有不断提高的内在历史趋势,而且有时会出现较大幅度的 增长。这种历史趋势是如何产生的呢?国内外研究者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多数人认为这是一 种“人力资本”的收入。具体讲,在当代资本主义中,人力即劳动力,也可以转化为资本, 并且获得与资本所有者相同的收入,这是把事物的表象混为事物本质的认识陷阱。

事实上,在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或地区,劳动者实际收入趋向提高,可归结为二方面的 原因: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劳动力素质相应提高,这是最根本的历史原因;第二,由 于在市场经济中全部产品生产采用发达商品生产形式,因此,无情的市场竞争迫使生产者在 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必须相应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这是最直接的社会原因。至于资 本主义私有制,本质上不存在提高劳动者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的内在动机。问题在于,具有 和其他私有制相同本性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由于采用以机器为物质技术的社会化生产力,以 及发达的商品生产形式,从而使它在对劳动力的需求上,与其它私有制对劳动力的需求,出 现更大的历史区别,这就是面对趋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相应的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进步, 必须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不仅是体力要适应,更重要的是脑力也要适应。一句话,包括 体力和脑力的全面提高。在这里,决定性的因素是生产资料所有者的钱袋,而不是劳动者的 人权。

这也进一步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按照劳动者素质的全面 提高的要求付足劳动者的个人报酬,另一方面不要因此陷于另一种认识误区,把劳动者的个 人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混为一谈。相反,必须切实研究劳 动者 个人作为公共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收入形式。如果忽视了这种研究,那末,历史将会无情地存 在着劳动者实际生活不断提高和全社会收入两极分化并存的历史格局,当代美国是典型。当 代中国应避免这种历史格局,必须形成劳动者实际生活不断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存的全新 的历史格局。

三、简要结论

1、按劳分配的“劳”,是指个人“用公共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包括监督劳动、指挥劳动 和加工劳动,首先和根本的是落实监督劳动。因此,按劳分配是个人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2、按劳分配的“分配”,是指个人参与和决定对全部生活资料的分配,因此个人占有和消 费的生活资料,既包括必要生活资料,又包括奢侈生活资料,而后者是生产资料所有者特有 的消费,也是按劳分配的质的规定。至于按劳分配的量,受生产力水平及其社会总产品量的 最终制约。因此,个人所有制的收益,在当代中国将伴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历脱贫、小康 、中等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等发展阶段。在这里,质的落实是决定一切的因素。

3、接生产要素分配是按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准确表述,因为作为单纯劳动力承担者的任何个 人,不管他们是否同时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他们都无权决定个人收入分配。相反,他们的个 人收入和消费,仅仅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单纯劳动力承担者 的个人收入,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个人收入的一种间接表现形式。

4、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确立个人所有制是前提和基础。建立劳 动者个人双重所有者身份分离运行的双重劳动制度,使每个人在劳动力使用方面,全部进入 社会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必要的中介环节和核心内容。

5、选择用个人所有制收益为主,结合私人所有制收益相结合的激励形式,是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中国,吸引和有效利用国内外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思路。

标签:;  ;  ;  ;  ;  ;  ;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历史内涵与实现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