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论文_姚明仕

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论文_姚明仕

(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 广西 柳州 545005)

【摘要】 目的:分析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7年我院上报的221例精神药物所致ADR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21例患者中,原患疾病以精神分裂症为主(136例,61.54%);抗精神分裂症药用药例数为196例,占比最高(88.69%),氟哌啶醇、利培酮等引起的ADR较常见;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神经系统最多(71例,32.18%),主要临床表现为椎体外系反应。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品种多,用药情况复杂,大多数精神药物会产生ADR且引起的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多,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用药管理及ADR的监测,合理使用精神药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 精神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5-0065-02

抗精神病药物是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疾病的一类药物,在治疗剂量范围内能有效地控制精神疾病患者的兴奋、幻觉、思维障碍、敌对情绪以及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一般不会影响精神疾病患者智力和意识。本次分析包括了抗精神分裂症药、抗抑郁药、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等。现对我院2017年收集上报的221例精神药物引起的ADR进行综合分析,为精神药物合理地使用于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7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中遴选出精神药物所致的药品不良反应共221例,以这221例ADR作为资料。

1.2 方法

通过对患者性别、年龄、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系统器官等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办公软件excel表格将患者的相关资料输入表格,对患者用药、精神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21例发生精神药物ADR患者中,男性110例,女性111例;年龄最小者12岁,最大者79岁,平均年龄为33.61岁。精神分裂症136例,病例数最多,占比61.54%,其次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病例数27例。抗精神分裂症药用药为196例,占比最高(88.69%),氟哌啶醇、利培酮等引起的ADR较常见;精神药物引起的ADR主要涉及8个器官或系统,其中最常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71例,32.13%),消化系统的肝功能异常次之(59例,26.70%)。

3.讨论

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认知、意志、情感和行为等精神活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障碍,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大脑功能失调导致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需长期或终生服药,因此应重视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 神经系统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的ADR累及的器官系统较为广泛,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32.13%)其中绝大部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尤其以椎体外系反应为最常见。可能的相关因素有:与其作用机制有关,精神药物与体内受体结合,阻断受体而发挥控制精神症状作用,精神药物对受体的低选择性决定了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程度,现今临床以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但长期治疗且某些精神药物正常治疗剂量与其发生副反应剂量比较接近[1],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因此,通过减少剂量,对某些副作用常见的精神药物可以应用笨海索片、东莨菪碱注射液等预防性使用,有效控制或者避免锥体外系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2]。

3.2 消化系统反应

消化系统方面ADR占比(26.70%),肝功能异常病例数最多,精神药物导致肝功能异常主要与以下机制有关:首先药物或其代谢物影响胆汁分泌,导致胆汁淤积;其次,药物的代谢对于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代谢产物轻微的毒性累积可导致迟发型的肝脏毒性;最后,通过肝脏间接增加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从而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风险的增加[3]。在进行护肝药物治疗或降低精神药物治疗量后,多数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因此服用精神药物的患者定期复查肝功能很有必要,避免严重的肝损害事件的发生。

3.3 心血管系统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引发的心血管系统的ADR达9.25%,主要表现为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频发室性早搏、心动过速等,如QT间期延长容易出现心动过速,偶然亦可以出现心源性猝死。应高度重视该类药物引发的心血管系统ADR,尤其应加强对该类用药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监护和血药浓度监测,以减少该类药物ADR发生。

3.4 血液系统

粒细胞减少有10例,血小板减少2例,有报道精神药物均有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而非典型药物如利培酮等引起粒细胞减少发生率相对较低。本次分析发现粒细胞减少主要是氯氮平、丙戊酸钠、阿立哌唑等,虽然氯氮平价格便宜,治疗效果显著,但其副作用、安全性问题亦较常见,所以氯氮平已作为二线用药。丙戊酸钠能抑制骨髓造血,引起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数量低下,所以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复查血常规,及时发现血液系统ADR并处理[4]。

3.5 其他ADR

抗精神病药物亦可在皮肤及软组织、内分泌等系统引起药物副作用,如可引起人体激素水平异常、泌乳、皮肤过敏等症状,在出现上述副作用时应及时进行处理甚至停用药物,避免导致更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

4.结论

抗精神药物品种多,用药情况复杂,大多数精神药物会产生ADR且引起的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众多,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用药管理及ADR的监测,应特别询问其用药史及药物不良反应史,特别注意监测特殊人群精神疾病患者,应依照药品说明书给予适当的用法用量,尽可能单一用药治疗,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5],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肖逸丽,王汉光,高镇松,等.213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11):930-932.

[2]张晓丹,陈哗,周严灿.200例精神类药品不良反应的统计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4(11):85-87.

[3]龙翔云,陆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J].世界临床药物,2015,36(8):520-524.

[4]韩小年,马莉,等.丙戊酸钠致59例不良反应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1):57-60.

[5]任志强,刘英.121例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4):1314-1317.

论文作者:姚明仕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7

标签:;  ;  ;  ;  ;  ;  ;  ;  

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论文_姚明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