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兹拉.庞德与意象主义

艾兹拉.庞德与意象主义

郭英杰[1]2016年在《庞德《诗章》的互文性阐释》文中认为庞德是20世纪充满争议性的大诗人,他也是英美诗歌界最难懂的作家之一。他花费五十二年时间仍未创作完成的诗歌代表作《诗章》,被公认为是一部"天书"。除了二十多种语言文字造成的阅读障碍,还有支离破碎的排版印刷、杂乱无章的文本结构、意识流式的表达陈述和透着神秘主义面纱的思想主张,这一切使《诗章》变得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同时也给欧美和国内的诗歌评论家带来困难和挑战。多年以来,在对《诗章》进行解读和阐释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和篇章一直无法有机联系到一起,而且由于没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全面的分析,致使读者在理解和认知方面容易陷入僵局。朱丽叶·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理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认知视角,帮助读者转换思维和理解方式,可用来解决这个让人困顿的难题。《庞德<诗章>的互文性阐释》就是基于上述考虑着手进行研究的。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欧美学者围绕庞德和《诗章》主要展开五方面的研究:第一,把庞德生前撰写的各类文稿进行汇编整理,结集出版,为读者进行研究工作准备第一手素材;第二,对庞德的成长经历、个人境遇、人生起伏等展开个案研究;第叁,对庞德的诗歌或翻译作品等,以导读和文本指南的形式进行概述;第四,对庞德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主题进行挖掘和整理;第五,对庞德的个人身份、历史地位和他在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等进行讨论。国内学者围绕庞德和《诗章》也展开多方面的研究,其中五大板块最引人注目:第一,就庞德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展开具体研究;第二,借助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讨论庞德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外在联系;第叁,借助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对庞德的创作历程和诗学思想进行文学考察;第四,围绕庞德的《休·塞尔温·莫伯利》、《比萨诗章》等诗歌作品展开风格、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研究和讨论;第五,从美学视角对庞德的《神州集》、《诗经》等翻译作品进行解读和透视等。经过文献梳理可知,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学者正式提出以互文性为视角对庞德的《诗章》进行系统的文本研究的。劳伦斯·S·瑞尼的《一首蕴含历史的诗:<诗章>的文本研究》(1997)、理查德·泰勒的《<诗章>的文本》(1999)和詹妮弗·玛丽·努尔米的《埃兹拉·庞德<诗章>里的认识论以及互文性实践》(2007)涉及文本及互文性理论,但是明显有一些缺陷。国内学者主要关注庞德翻译理论及翻译实践方面的研究,对庞德在诗歌领域的贡献,尤其对他的诗歌代表作《诗章》进行文本细读方面,还有待开拓和创新。截至目前,国内还没有博硕士论文旗帜鲜明地借助互文性理论对庞德的《诗章》进行综合评价和系统研究的。鉴于此,本研究希望以互文性为视角,对庞德的《诗章》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讨论,以弥补国内外学者在该方面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除绪论和结论两部分之外,主要涉及五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讨论作为诗歌艺术文本的《诗章》,认为《诗章》用诗的语言和诗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了庞德一生中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实现了诗言志、歌咏言的诗学功能。从互文性的视角看,《诗章》是一部众声喧哗的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有富含诗意的意象在相互唱和,而且还有意象构成的漩涡充满各种回声和余音。此外,《诗章》作为诗歌艺术文本,其字里行间镶嵌着荷马、但丁、惠特曼、布朗宁、叶芝、艾略特、H.D.等诗人的影子,是一部众星闪烁、杂语纷呈的抒情戏剧史诗。实际上,《诗章》对史诗《奥德赛》和《神曲》进行了思想体系和叙述风格的戏仿,同时融合了惠特曼的自由体诗风、布朗尼的戏剧独白体、叶芝的象征主义风格以及艾略特、H.D.等诗人的叛逆文风。这一切造就了庞德独一无二的艺术体验和特立独行的诗学品格。第二章讨论作为人类文化文本的《诗章》,认为《诗章》不是狭隘的宣扬美国文化至上的表述和话语,而是相反,庞德认为美国文化充斥着腐朽和堕落的内容,问题重重,只有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批判精神和东方文化的包容精神,才能使美国和美国文化走向光明,重新焕发生机。这也影射了人类文化文本之间相互作用、全面对话的倾向和事实。从互文性视角考察,庞德的确主动地在《诗章》里借助多样性的文本形式,展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一方面有的放矢地再现各民族文化的对话和狂欢,另一方面淋漓尽致地呈现庞德要真实表达的文化诉求。第叁章讨论作为社会历史文本的《诗章》,认为《诗章》名副其实地承担着历史记事和历史警示等社会功能。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文本,《诗章》不仅吸收和改编历史上前人或后人的文字作品,而且借助戏仿、拼贴、引用、模仿等手段,对同时代的社会历史文本进行了文本间的重组和改造。庞德的诗就是要整合古往今来的历史力量,并相信这些历史力量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在《诗章》中,读者不难读到许许多多历史事件转化为历史文本,历史文本转化为社会公众意识,社会公众意识又转化为文学的事例。第四章讨论作为政治经济学文本的《诗章》,认为《诗章》自出版以来之所以争议不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庞德把自己不成熟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完全暴露在《诗章》的具体情节。庞德最初受到家族传统的影响,后来因为笃信激进主义者奥拉格·拉奇和道格拉斯的政治变革和经济学思想,希望为民族振兴撰写教科书。与此同时,他还不识时务地寄希望于像墨索里尼这样的法西斯头目,以为"公牛"可以将理论付诸实践,结果成为政治糊涂虫。他还在《诗章》中流露出一种反犹太主义思想,那是一种带有民族偏见的反犹太主义的罪恶。虽然庞德对自己的反犹太主义思想有所忏悔,但是显然不够深刻。庞德的政治经济学带着伤疤,但也不是没有好的方面,比如,庞德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有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学的影子。第五章讨论作为道德哲学文本的《诗章》,认为《诗章》是庞德道德哲学思想的宣言书,里面点缀着闪光的细节,充满对正、明、仁以及真、善、美的追寻、叩问和反思,是庞德道德意识和哲学观念互文作用的结果。纵观《诗章》,不难发现,其字里行间不仅仅是庞德自己的人生感悟和道德理念,还有古希腊古罗马哲学、英法的启蒙哲学、德国的理性哲学、美国的超验主义哲学,甚至包括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哲学。这些不仅反映了庞德对西方哲学思想的融会贯通,也反映了他对东方道德哲学的开放式理解和接受。庞德对中、诚、仁、道等哲学思想的吸收和消化,使他自觉地与治国治民的实用主义哲学建立互文性的联系;他对是非、美丑、正邪哲学观念的阐释和发挥,使他对社会道德标准有了全新的诠释。在《诗章》中,还会发现庞德是新柏拉图主义理念的热情崇拜者,他也是平民主义道德哲学的代言人。庞德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场上维护社会正义,认为那不是权力而是职责,同时希望他维护百姓利益的话百试不殆。互文性理论是解读《诗章》的一把钥匙。借助该理论来关照《诗章》,不难看出,《诗章》作为文本的确具有开放、多元和跨语境的特征。当然,通过解读《诗章》再反观互文性理论本身,会发现对《诗章》的互文性阐释,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对互文性理论的一种贡献,或者说是一种开拓和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庞德的《诗章》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作品,该研究只是借助互文性视角对庞德的《诗章》进行尝试性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因此只能是管中窥豹,不可能面面俱到。虽然依据克里斯蒂娃等文艺理论家的文本理论和互文性理论,可以把《诗章》视为诗歌艺术文本、人类文化文本、社会历史文本、政治经济学文本和道德哲学文本,但是不可能穷尽这些领域所有现象的研究,因为《诗章》本身就是由各种所指和无数话语组成的集合体,充斥着无限的可能性;而且,从一首诗的所指可以引申出更多的所指,以至于从某个诗歌话语中可以读出无数隐含话语。或许正因为这样,关于庞德《诗章》的研究才充满了扑朔迷离;或许正因为这样,关于庞德《诗章》的研究才变得趣味横生、意义无穷。

孙丽霞[2]2007年在《艾兹拉·庞德与意象派运动》文中指出经过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坚持不懈的创作实践,庞德最终成为意象主义诗歌最杰出的领袖。庞德提出明确的意象概念。同时,他又提出了着名的意象派叁原则,这成为意象主义作家创作的基本准则。隐喻是意象主义者呈现意象的主要创作技巧。

蒋洪新, 郑燕虹[3]2011年在《庞德与中国的情缘以及华人学者的庞德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文中认为庞德翻译如此多的中国诗歌与中国经典,他的诗歌与理论着作又有如此多的中国元素。更重要的是,他是二十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文人之一,他对中国的兴趣激发西方其他人对中国的兴趣,可以讲,美国现代诗对中国的借鉴主要滥觞于庞德,因此一位外国学者评论说:"在

傅建安, 朱序华[4]2008年在《新时期美国诗人庞德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诗歌理念的世界性影响与其对中国诗歌的热爱、翻译与借鉴,继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对庞德热烈关注后,新时期中国学者继续译介与研究庞德,庞德诗歌与诗论成为西方诗坛与西方文论映照在中国的一道亮丽风景。他们主要从庞德对英诗的现代化、庞德与中国古典文学、庞德与中国文化、庞德与现代翻译学等几个角度进行研究。新时期中国的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歌主题的多义性与意象的大跨度组接理念不由分说受庞德的影响。

袁靖[5]2012年在《庞德《诗经》译本研究》文中提出庞德的《诗经》翻译研究是讨论庞德与中国文化关系时不可或缺的话题,也是《诗经》英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庞德的《诗经》译本风格独特,一度引起庞德学界的争议。然而西方学者较少在对照源文本的基础上对庞译《诗经》进行分析,国内学者对庞译《诗经》尚未展开整体研究,这为本研究留下了较大的探索空间。本文以诗歌翻译的角度切入,对庞德《诗经》译本进行细读与描述,于分析过程中引入庞译本与源文本的比较及庞德部分译诗与理雅各、高本汉相应译诗的比较,主要发现有以下几点:其一、庞译《诗经》的目的与其现代主义诗学理念密不可分。庞德对世界诗歌传统、诗歌内在力度、诗歌语言精确性的关注将他的目光引向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庞译《诗经》旨在“中为洋用”,借中国传统文化革新现代诗歌、改造西方社会。其二、庞译《诗经》的策略受其翻译目的的制约。在其现代主义诗学理念的指导下,庞德的诗歌翻译形成“深层等效”与“双向互动”的独特策略。庞德的《诗经》译本重在表现原诗的情感与氛围,启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作出判断与思考,这些正是庞德翻译理念的完整体现。其叁、庞译《诗经》立足于西方诗歌语境。庞译本对《诗经》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开发调用是在与西方诗歌传统互为参照的基础上展开的。“并置诗法”和“人物面具”等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技术手段是庞德用以对《诗经》进行创作性翻译的主要方式,这些手段的运用,使《诗经》从中国古代的语境进入西方现代诗学的领域。其四、庞译《诗经》带有庞德自身思考的印记。庞德把自己对中西诗歌传统的思索与对儒家诗教思想的体悟都编织到《诗经》译本中,这是庞译《诗经》独特魅力之所在,也是造成对其译本至今争议不断的缘由。其五、庞译《诗经》为我们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庞译本对于《诗经》蕴含的儒家思想的阐释、对《诗经》代表的诗乐结合传统的演绎及对中国古诗和汉字意象的挖掘启发我们转换思路,在新语境中对《诗经》文化作出再思考。

董洪川[6]2007年在《接受的另一个维度:我国新时期庞德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庞德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旗手,也是我国新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对我国近二十年在庞德的诗歌与诗学、庞德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及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辨析和总结,以此管窥庞德在我国新时期一个层面的接受状况。本文还参照当代西方庞德研究从研究范围、研究思路与方法等角度简要分析了我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走势。

孙丽霞[7]2001年在《艾兹拉.庞德与意象主义》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现代主义之父,艾兹拉·庞德在诗歌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由它倡导的意象派运动揭开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序幕。 庞德的意象主义理论来源于叶芝、福特和休姆对他的巨大影响。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叶芝在作品中着力强调主观的创造力和丰富的联想,但这种流派易流于伤感和夸饰。福特则是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它着力强调清晰、精确地呈现客观现实,但其弱点在于易导致纯粹的叙述。庞德在吸收二者的理论精华后寻求到一种通过联想把主观情感和自然客体结合在一起的有效途径。现代主义诗歌理论家休姆对庞德的影响力也是深远的。在意象主义宣言《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中,休姆深刻地批判了浪漫主义美学并倡导精确和简洁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他提倡在诗歌中使用硬朗、清晰、凝炼的视觉意象,这成为后来意象主义原则的基础。 经过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坚持不懈的实践,庞德最终成为意象主义诗歌最杰出的领袖,对传统诗歌美学进行了一次震聋发聩的革命。他提出明确的意象概念即意象是一瞬间呈现出来的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同时,庞德提出了着名的意象派叁原则。它们是:直接处理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事物;绝对不使用无益于表现的词语;在韵律方面,用连续性的音乐语汇,而不用连续的节拍器节奏。意象派叁原则成为意象主义作家创作的基本准则。隐喻是意象主义者呈现意象的主要创作技巧。它把两个表面看来毫无直接联系的意象迭在一起,由读者进行想象从而找出二者相比的微妙之处。漩涡是除了意象和隐喻外的另一个意象主义诗歌词汇。漩涡会引导流体之力与其环境抗争,会创造,而不仅仅是观察与反映。它能产生最强烈的情感。漩涡主义是意象主义的延伸。 《华夏》出版后,庞德开始对中国表意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发现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意象,富有诗情画意。在研究过美国汉学家欧内斯特·菲诺罗萨的手稿《作为诗歌手段的中国文字》后,庞德创立了表意法。其目的在于通过把几个单独存在的艺术图景并置而达到具体细节与抽象概念的有机结合,从而让读者去领会意象所含的意蕴。表意法的诞生标志着庞德诗歌理论体系的成熟和发展。 无论从批评理论还是创作实践的层面上来说,庞德都是缪斯女神花园中辛勤不辍的园丁。他几乎独立地领导了诗歌的现代主义运动,并对意象派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庞德无疑是二十世纪文坛的伟大先驱,一位当之无愧的杰出艺术家。

王军[8]1988年在《艾兹拉·庞德与中国诗》文中认为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美国着名诗人,批评家,也是早期向西方介绍中国诗的翻译家.他勇于开拓,锐意创新,创立了意象派诗歌;他博学广思,善于挖掘,在

邹颉[9]1999年在《艾兹拉·庞德与中国古典诗学和诗歌》文中研究表明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期英美文坛上名噪一时的诗歌运动,也是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象派诗人尝试革新诗歌形式,努力探索一种特殊的技巧,在欧美诗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派诗人的成就使西方现代诗歌创作出现了新的面貌。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艾兹拉·庞德(

杨霞[10]2013年在《庞德的短诗和意象手法的采用》文中提出一、庞德与意象主义艾兹拉·庞德是20世纪着名的诗人,他是意象主义运动的倡导者。庞德认为文学创作就像是画家在绘画,在这种艺术的氛围中艺术家用文学的意象来描绘轮廓和渲染色彩,意象主义反映了庞德很高的艺术品位和精湛的文学造诣。"意象"("Image")由"Imagination"(想象)演化而来。"意象"最早出现在"体验"哲学,指某种形象被人的知觉所感知,通过心理重现或回忆固化成稳定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庞德《诗章》的互文性阐释[D]. 郭英杰.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 艾兹拉·庞德与意象派运动[J]. 孙丽霞. 科技咨询导报. 2007

[3]. 庞德与中国的情缘以及华人学者的庞德研究——庞德学术史研究[J]. 蒋洪新, 郑燕虹. 东吴学术. 2011

[4]. 新时期美国诗人庞德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综述[J]. 傅建安, 朱序华.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8

[5]. 庞德《诗经》译本研究[D]. 袁靖. 浙江大学. 2012

[6]. 接受的另一个维度:我国新时期庞德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董洪川. 外国文学. 2007

[7]. 艾兹拉.庞德与意象主义[D]. 孙丽霞. 辽宁师范大学. 2001

[8]. 艾兹拉·庞德与中国诗[J]. 王军. 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 1988

[9]. 艾兹拉·庞德与中国古典诗学和诗歌[J]. 邹颉. 福建外语. 1999

[10]. 庞德的短诗和意象手法的采用[J]. 杨霞. 长城. 2013

标签:;  ;  ;  ;  ;  ;  ;  ;  ;  ;  

艾兹拉.庞德与意象主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