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比(Dolby)环绕立体声(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希[1](2020)在《电影创作的空间维度——电影传播媒介和制作技术对空间生产的影响》文中提出电影作为一门技术化的艺术,其传播媒介的演变与制作技术的发展显着影响着电影的空间生产。随着传统影院、3D影院、IMAX影院、4D影院、杜比影院、VR电影、网络电影等不同观影方式与传播介质的发展,电影的空间产生也发生着变化。本文将从"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达的空间"三个不同维度入手,分析电影艺术创作、传播媒介和制作技术之间的逻辑关系,探讨电影艺术逐渐从平面视觉发展到沉浸体验、从默片发展到环绕立体声电影、从心理感受发展到假定环境的虚拟构建的过程,以及电影在空间创作上不断调整与变化的创作思路与方法。
姚国强,赫铁龙[2](2020)在《从无声到“空间声”:新一代技术语境下的电影和“VR虚影”声音的发展及变革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电影院的还音系统中,还音声道及扬声器在数量上的增多已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在传统电影院中,还音声道以及扬声器的数量增加只是对还音声场分区的细化,主要是呈现出了一种平面化的特征。而在采用了"空间声"(Spatial Sound)这一概念后,则可以对新一代的电影声音在电影院还音的呈现方式、技术内涵及其概念外延方面进行全面的概括。现阶段,VR"虚影"的空间声面临着技术细节与美学两方面的问题。过于自由化的VR"虚影"使得观众随时可以打断VR"虚影"声音设计师所设计和制作的声音的连续性展现,从而使得电影又回归到了一种"杂耍"性质的本质。
卢敏[3](2020)在《多声道环绕声系统进入学校音乐教学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面上大多数多媒体设备具有调节音乐和音效的功能,同时具备压缩比高的单声道或立体声传输的特性。由于音频远不如视觉冲击力强大,且用于存储音频的光盘容量较小,人们倾向于关注视觉信息处理,而忽略了音频的重要性。多声道环绕声技术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也受到场地设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遭遇瓶颈。对数字环绕声系统进入合唱班教学课堂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音频的正确认识,运用现代高科技数字技术传播真实视听艺术。
牛妍苏[4](2020)在《电子音乐技术在电影声音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以电影《变形金刚3》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中期起,伴随着电子音乐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传统音乐的概念与创作方式都得到全新的突破,如音乐的创作的概念从线性的发展进入非线性的发展方式,音乐的创作对象也从“音符”拓展到了“声音”本身等。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录音技术则成为了电子音乐的重要推动力,这使得电子音乐技术在不断更新的同时也使得电子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风格不同的音乐形式,如具体音乐、混合电子音乐等,并且电子音乐在发展中也在不断的与其他领域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从而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电子音乐表演方式,如电子音乐与戏剧、舞蹈、现场表演的结合等,如今,电子音乐已经全面的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如在电影、游戏、戏剧等都有着电子音乐的身影。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期,从最初的无声电影时期之后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跨入到了如今的数字电影时代,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电影声音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电影声音的内容与构成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电子音乐便是这其中的重要助力之一,从电子音乐出现开始,它的技术与创作概念便在电影声音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本论文集中论述电子音乐技术在电影声音中的运用,论述的方式为:首先通过对比总结电子音乐与电影声音的历史发展、技术发展来说明二者之间发展的同步性与相互促进性,并集中讨论电子音乐技术在电影声音尤其是音效设计中的运用;其次,以电影《变形金刚3》为例,选取电影声音(自然声和非自然声)中有针对性的声音案例,通过在音频软件中的声音实验来解析这些电影声音的构成方式,并通过对于整体过程的记录来具体论述电子音乐技术在电影声音中的运用,并对其运用方式做总结与分类。笔者是意图通过此论文来探讨电子音乐技术在电影声音中的具体应用方式,为电子音乐的应用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同时也为电子音乐与电影声音的结合探寻新的应用方向。
董有华[5](2019)在《影院全景声的中国创造 ——“WANOS全景声”评析》文中研究表明WANOS(中文名:维纳斯)全景声是一个非常大的技术集合,包括编解码系统、制作系统和还音系统。作为民族科技企业的全景声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推出的WANOS全景声电影制作系统和WANOS系列影院处理器,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外国公司在中国攫取电影全景声技术高额利润的垄断。它根据我国国情,吸取了目前市场上三维环绕声技术的优点,开发了一套性价比高、兼容度强、技术先进的影院全景声技术,带动了全景声技术的普及,强化了影院的市场竞争力,成为了推动行业自主创新的标杆,体现了中国音响工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决心。WANOS全景声与目前市场上几种主流的三维环绕声技术相比,拥有制作工艺简单、观影沉浸感强、系统性价比高等特点。WANOS全景声使用的编解码技术已被采用为国家标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本文对WANOS全景声系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对比了目前主流的影院三维环绕声系统,并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
王蓝茜[6](2019)在《电视综艺节目直播全景声应用个案研究 ——以江苏卫视2018跨年演唱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江苏卫视2018跨年演唱会》是国内首批采用杜比全景声直播的综艺节目,该节目尝试采用多制式制作播出,对电视综艺节目音频制作的工艺流程和系统方案进行了新的探索。本文以电视综艺节目全景声直播应用个案研究为课题,以《江苏卫视2018跨年演唱会》为样本,从节目的策划、技术准备、混音制作三个方面,梳理电视综艺节目全景声直播应用过程。在节目的策划方面总结了耳目一新的制作目标、沉浸感的声音设计和创新探索的制作团队三个方面有益经验;在技术准备方面阐述了直播制作间搭建、直播系统信号流的设计,以及话筒、调音台等主要设备选用的细节;在混音制作方面归纳了节目内容,环境声和效果声的应用等具体制作经验;在结语部分分析了电视综艺节目全景声制作面临的挑战、可带来的效益及未来发展前景,希望能为国内综艺节目的全景声制播提供一个学习借鉴的样本。
冯浩[7](2019)在《试论节目声音格式兼容与变换策略》文中指出节目声音格式从单声道走到了三维声,给人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听觉冲击。也造就了音频载体的不断升级变换。一般而言,节目制作方会根据节目播出媒体类型选择一种主要的声音格式,同时为保证可以在其它媒体上实现无损播放,需要声音格式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或能够方便地进行格式变换。本文提出了基于双声道立体声平台的声音格式兼容与变换和基于5.1环绕声平台的声音格式变换两种技术策略,基于双声道立体声平台的兼容与变换策略主要应对当下媒体使用的主要声音格式,而基于5.1环绕声平台格式变换则着眼于21世纪4K三维声时代的到来。
魏晓玲[8](2019)在《电影类节目电视播出时面临的声音问题及解决办法》文中认为电影音频技术的发展使电影更具震撼力,但电影类节目在电视播出时必须按照电视播出的要求重新剪辑制作,并经过信号播出、编码压缩、加密传输、卫星接收这一系列的技术处理,且电视用户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如何保证电影类节目在电视媒体播出时既能实现多格式传输,又确保电视终端能够正确还原电影录音的效果,是电影频道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实际案例探讨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翟丽[9](2018)在《基于K-SVD算法的音频信号增强算法研究和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根据传统的奈奎斯特采样定理,为了避免在获取信号时丢失必要的信息,必须至少以信号带宽的两倍进行采样。然而在许多应用场景中,如数字成像系统、高速A/D转化器中,过高的采样频率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越来越高的信息存储和传输要求,使得压缩感知理论应运而生。该技术在采样和压缩同时进行的情况下,利用非自适应的线性矩阵保留了信号的结构,并能够通过最优化算法有效地重构出原始信号。作为压缩感知过程的核心问题之一,信号的稀疏表示,决定着能否简单有效地保留信号结构,因此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大量地阅读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于信号的稀疏表示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全面论述。然后,在对稀疏字典的发展和分类进行总结与概述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K-SVD字典算法以及其改进算法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声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着人们对听感体验的要求,杜比5.1环绕声系统应运而生。文章还提出了一个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低比特率多声道音频传输方案,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效果,可以有效实现低采样率下的信号传输与重构,减轻信道传输压力。同时,对于信号传输过程中可能受到的低强度或高强度的白噪声干扰,本方案有着较强的增强效果,系统在噪声干扰下具备较强鲁棒性,可以保证低采样率条件下的信号传输质量。为了验证该音频传输方案中音频增强部分的可行性,简要分析了贝叶斯K-SVD算法的优缺点,并基于音频信号这类自然信号所具有的稀疏特性,将其应用于单声道音频信号的增强中。音频信号作为一种非稳态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声的干扰,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干扰,同时保留观测数据中的细节信息意义重大。实验结果表明运用此方法能够得到明显的分段信噪比和对数谱距离改善量,并且省去了预先设定训练样本集以及阈值的过程。
王红霞[10](2018)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电影声音技术发展史》文中指出电影声音技术史是电影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技术的革新会影响电影产业、电影创作以及电影美学的发展。本文以上世纪70年代为电影声音技术发展研究的起点,运用经济学的观点,讨论从杜比立体声发展到当下的数字沉浸式多声道环绕声,其电影工业背景下电影声音技术史的发展规律及其创作状况。最后,也简要介绍了中国电影声音技术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发展的过程及现状。
二、杜比(Dolby)环绕立体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杜比(Dolby)环绕立体声(论文提纲范文)
(1)电影创作的空间维度——电影传播媒介和制作技术对空间生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影创作的空间维度 |
二、电影传播媒介的演变与空间生产 |
三、空间的实践 |
四、空间的表征 |
五、表达的空间 |
结语 |
(2)从无声到“空间声”:新一代技术语境下的电影和“VR虚影”声音的发展及变革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留声机到空间声:电影声音发展中的技术理论 |
(一)从单声道到立体声:电影声音发展历程梳理 |
(二)从“全维声”到“全景声”:“空间声”的实践与理论 |
二、新一代技术语境:电影与“虚影”声音技术的发展与问题探析 |
(一)机遇与挑战:VR虚影声音的空间化实践 |
(二)技术与美学的PK:VR虚影“空间声”面临的问题 |
1. 技术问题 |
2. 美学问题 |
结语 |
(3)多声道环绕声系统进入学校音乐教学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声道环绕声 |
二、环绕立体声音乐教学 |
三、多声道环绕声系统进入学校合唱班 |
四、结语 |
(4)电子音乐技术在电影声音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以电影《变形金刚3》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电子音乐与电影声音 |
第一节 电子音乐与电影声音的发展历程对比 |
一、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 |
二、电影声音的发展历程 |
三、电子音乐与电影声音发展历程整体对比 |
第二节 电子音乐与电影声音的技术发展对比 |
一、电子音乐的技术发展 |
二、电影声音的技术发展 |
三、电子音乐与电影声音技术发展整体对比 |
四、电子音乐技术与电影声音技术的延伸讨论 |
第二章 电子音乐技术在电影声音中的应用....以电影《变形金刚3》为例 |
第一节 《变形金刚3》的电影声音分析 |
一、《变形金刚3》电影声音作为本章选例的原因 |
二、《变形金刚3》的电影剧情与声音结构 |
三、《变形金刚3》电影声音中的电子音乐技术分析 |
第二节 电子音乐技术在电影声音中的应用 |
一、电子音乐技术角度 |
二、电影声音角度 |
第三章 电子音乐技术与电影声音设计的延伸探讨 |
第一节 电影声音设计中的音响音乐化 |
一、音响与音乐交融 |
二、声音素材的串联 |
第二节 电子音乐技术在电影声音设计中的运用前景展望 |
一、电影声音中的互动性 |
二、电子音乐技术下电影声音设计的未来 |
结论 |
一、电子音乐技术在电影声音设计中的存续性 |
二、电子音乐技术下电影声音的多样性 |
三、电子音乐技术与电影声音设计的相互促进性......(54)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影院全景声的中国创造 ——“WANOS全景声”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二节 课题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节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
第一章 影院音响技术发展概述 |
第一节 影院音响技术发展回顾 |
第二节 影院三维环绕声音响技术的兴起 |
第三节 影院音响技术的中国发展 |
第二章 WANOS全景声的技术分析 |
第一节 WANOS全景声的声场重建原理 |
第二节 WANOS全景声的扬声器设置 |
第三节 WANOS全景声的制作 |
第四节 WANOS全景声的编解码优势 |
第三章 WANOS全景声与其它影院三维环绕声比较 |
第一节 Dolby Atmos |
第二节 Auro-3D |
第三节 中国多维声 |
第四节 四种三维环绕声系统特点比较 |
第四章 WANOS全景声的应用与发展 |
第一节 WANOS全景声的中国制造 |
第二节 WANOS全景声的推广 |
第三节 WANOS全景声的发展前景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电视综艺节目直播全景声应用个案研究 ——以江苏卫视2018跨年演唱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第一节 本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前人研究情况与本文资料准备情况 |
第三节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创新点 |
第一章 跨年演唱会全景声应用的策划 |
第一节 “耳目一新”的目标 |
第二节 沉浸感的声音设计 |
第三节 创新探索的声音技术团队 |
第二章 跨年演唱会全景声应用的技术准备 |
第一节 播出混音制作间的搭建 |
第二节 直播系统信号流的设计 |
第三节 话筒摆放设计与调音台的选用 |
第三章 跨年演唱会全景声应用的混音制作 |
第一节 节目内容的设置 |
第二节 环境声的设置 |
第三节 声音效果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试论节目声音格式兼容与变换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本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本论文关键词的定义 |
1.节目声音格式 |
2.声音格式兼容 |
3.声音格式变换 |
第三节 前人研究成果及本文资料准备情况 |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听觉感知与声音格式 |
第一节 原始简单的单声道 |
第二节 双耳效应与立体声 |
第三节 包围感与环绕声 |
第四节 沉浸感与三维声 |
第五节 声音格式的应用范畴 |
第二章 基于立体声平台的格式兼容与变换 |
第一节 单声道-立体声的上变换 |
第二节 立体声拾音中的下兼容 |
1.交叉重叠拾音制式 |
2.近似交叉重叠拾音制式 |
第三节 立体声混音中的下兼容 |
1.混音中信号相位的监视 |
2.混音中的格式兼容处理 |
第三章 基于环绕声平台的格式变换 |
第一节 立体声-环绕声的上变换 |
1.Waves S360 Surround Imager |
2. Cycling 74 Upmix |
第二节 环绕声-立体声的下变换 |
第三节 环绕声-三维声的上变换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电影类节目电视播出时面临的声音问题及解决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声音在影视节目中的作用 |
二、电影中的数字音频技术 |
三、电影类节目播出中声音正确还原面临的问题 |
四、音频元数据的应用 |
五、音频元数据的加入 |
六、响度控制实现方法 |
(一) 系统级的响度控制解决方案 |
(二) 响度控制在非编中的实现 |
(9)基于K-SVD算法的音频信号增强算法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压缩感知技术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压缩感知理论概述 |
2.1 压缩感知基本理论 |
2.1.1 信号的稀疏性及其稀疏表示 |
2.1.2 压缩感知中测量矩阵的选择 |
2.1.3 压缩感知中重构算法的研究 |
2.2 压缩感知的实际应用 |
2.2.1 视频信号的压缩感知 |
2.2.2 基于压缩感知的网络流量检测与异常检测 |
2.2.3 压缩感知在无线定位中的应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信号稀疏表示的字典训练方法 |
3.1 字典训练概述 |
3.1.1 K均值算法 |
3.1.2 最大似然方法 |
3.1.3 最优方向法 |
3.2 K-SVD字典算法 |
3.2.1 矢量量化的K均值算法 |
3.2.2 由K均值算法到K-SVD字典算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压缩感知的低比特率多声道音频传输方案研究 |
4.1 引言 |
4.1.1 杜比5.1 多声道系统 |
4.1.2 多声道音频信号的压缩重构 |
4.2 基于压缩感知的低比特率多声道音频传输系统 |
4.2.1 系统概述 |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合K-SVD算法的单声道音频增强方法 |
5.1 经典音频信号增强算法 |
5.2 贝叶斯K-SVD算法 |
5.2.1 算法背景 |
5.2.2 贝叶斯学习方法与信号的稀疏表示 |
5.2.3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K-SVD增强算法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1 实验运行环境 |
5.3.2 评价指标 |
5.3.3 对比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电影声音技术发展史(论文提纲范文)
一、声音技术的革新带来声音景观的回归——杜比立体声 |
(一) 杜比立体声全面胜利——70年代之前的电影多声道系统 |
1. 多声道系统的多次失败 |
2. 杜比公司Dolby Lab5将多声道标准化 |
(二) 多声道系统和多轨录音技术带来的听觉奇观 |
二、数字环绕声取代杜比立体声 |
(一) 数字环绕声的到来, 一式三份, 均获成功 |
(二) 数字环绕声带来“完美”声音 |
三、沉浸式声音观念与沉浸式数字多声道环绕声 |
四、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电影声音技术发展状况 |
四、杜比(Dolby)环绕立体声(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影创作的空间维度——电影传播媒介和制作技术对空间生产的影响[J]. 刘晓希. 当代电影, 2020(12)
- [2]从无声到“空间声”:新一代技术语境下的电影和“VR虚影”声音的发展及变革路径[J]. 姚国强,赫铁龙. 电影新作, 2020(05)
- [3]多声道环绕声系统进入学校音乐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 卢敏. 美与时代(下), 2020(07)
- [4]电子音乐技术在电影声音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以电影《变形金刚3》为例[D]. 牛妍苏. 上海音乐学院, 2020(01)
- [5]影院全景声的中国创造 ——“WANOS全景声”评析[D]. 董有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6]电视综艺节目直播全景声应用个案研究 ——以江苏卫视2018跨年演唱会为例[D]. 王蓝茜. 南京艺术学院, 2019(12)
- [7]试论节目声音格式兼容与变换策略[D]. 冯浩.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8]电影类节目电视播出时面临的声音问题及解决办法[J]. 魏晓玲. 现代电影技术, 2019(03)
- [9]基于K-SVD算法的音频信号增强算法研究和实现[D]. 翟丽. 天津大学, 2018(06)
- [10]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电影声音技术发展史[J]. 王红霞. 电影艺术,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