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渗透』,还是『归宿』——对『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归宿论文,学科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一旦某个话语或某种行为出现的频率增多,它就会逐步形成一种定式而扩张性地弥散到人们的思维中,影响、左右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在教学活动中,说到学科教学与德育,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那么,这样的看法准确吗?本人试图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渗透”:有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成为两种教育活动之嫌
笔者在翻阅教育教学类杂志时,特别留意了一些论及学科教学与德育开展的文章与案例,发现里面几乎千篇一律地提到“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观点。也许,这样的话语,流露出的正是当前人们对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开展德育的真实看法,甚至有可能在学科教学中把“渗透”作为一种具体的德育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渗透”一词有以下三种注释:(1)两种气体或两种可以互相混合的液体,彼此通过多孔性的薄膜而混合;(2)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3)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整理这三种解释,我们便不难发现“渗透”一词的三种注释中有一个共性,即:具有不同性质的两种(或多种)物质间的结合。对“渗透”作这样的梳理后再来理解“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这句话,我们发现尽管其中表达了把学科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意思,但却认为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性质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学科教学与德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活动。这不禁令我们惊愕——学科教学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活动,而德育是不同于学科教学的另一种教育活动?
同时,“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说,似乎还隐含着这样的假设:即在学科教学中,有的时候、有的地方能渗透德育,而在另一些时候、另一些地方则不能渗透德育。这种有选择性的德育“渗透”,从其内容来说,往往具有明显的说教色彩,人物形象有着“高、大、全”的特点,因远离学生生活而难以让他们接受,而一旦在学科教学中找不到这种可供渗透的内容,那也就不必选择、不必渗透了;从其选择的时间来说,往往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个环节上,在这个特定的环节(时间)上才能渗透德育,而在其它环节(时间)上就不能渗透德育。那么,学校教育活动中,是否真的存在学科教学时间与德育时间,学科教学中只能有选择性地渗透德育?
二、“目的”:让道德教育成为学科教学的自觉追求
1.学科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活动
诚然,学科教学与德育间存在着许多的差异,但二者之间绝不是一种“割地为据”的互相独立的关系,不能因这些差异的存在而把它们看成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活动。
首先,新的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了课程改革的目标:“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不仅应体现在德育课程上,还应落实、贯穿于所有课程之中。对此,我们可以从各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中得到验证:语文课程标准在目标中提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感”;数学课程标准在目标中要求“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科学课程标准在目标中要求学生“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尊重他人”。纵览所有学科课程目标,都明确、具体地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可见,德育,在学科教学中不应是刻意为之(或者说用渗透手法来开展道德教育),而应始终贯穿于各学科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科教学与德育是相互交融的,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应自然、无痕地实施德育。
其次,任何学科教学活动都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师生间的一种生活方式,包括交流、谈话、活动等等。生活中必然蕴含着道德教育的内容,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学科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生活方式,本身必然存在着道德教育的内涵。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活动,追求三维目标的实现,充分体现了生活德育的理念与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看,德育不再简单是道德知识的灌输,而是在生活过程中对生活的一种引导,其目的是使人们过有道德的生活。
2.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目的
教育的根本在于教人做人,使人为善,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有许许多的工作要做,这些工作的指向应是培养有德性的人。而“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这句话流露出的观点恰恰是把学科教学与德育作为学校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即视德育为“德育工作”,而把学科教学工作作为“非德育工作”,这就人为地割裂了德育与学科教学间相融相通的关系,更没有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教授指出:“教育之不同于教唆,教育者之不同于教唆犯,教育机构之不同于一般的培训机构,就在于教育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和努力。德育就是代表这种教育意图和努力,它不是一项具体的工作,而是一切教育工作最终必须要落实的目的……视德育为‘教育目的’,意味着德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目的和归宿。”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文中指出:“正是因为课程中的各门学科代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标准要素,所以它们就是启迪社会价值的工具。如果把学校里的科目仅仅看作学校的科目,掌握这些知识就只有专门的价值。”“在认识这些科目的社会意义条件下掌握这些知识,它们就会增加道德兴趣和发展道德卓识。”学科教学,要让学生学到和运用的知识,应是有道德的知识,因为这种有道德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养成社会兴趣。一旦学生具有了社会兴趣,那就意味着学生对自我与社会对象的主动认同,就能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这样的学科教学,才是道德的教育,而“教育上合乎需要的一切目的和价值,它们自身就是合乎道德的”(杜威语)。
三、“归宿”:促学科教学与德育走向和谐
如前所述,让道德教育成为学科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科教学的本位主义倾向,实现教学与育人相统一。同时,也能纠正以往学校管理中把课堂时间当作是学科教学时间,而把课外活动当作是德育活动时间的错误做法。
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德育是在生活过程中引导人们过有道德生活的一种活动;学科教学既是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这样,德育与学科教学不仅可以共同视作一种活动方式、一种生活方式,也可以看做是这种活动、生活的一个过程。因此,从生活视角来看,德育与学科教学是相互融通的,这就在实践层面上赋予了我们以方法与启示。下面以人教版语文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实现对德育的自觉追求。
1.文本初读——形成个体道德判断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充分朗读读文,在学生读通课文、熟读课文以后,与学生一起交流:读了课文以后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要说的话,懂得了什么道理?
这种对特定文本阅读后的交流活动,从德育的角度来看,是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道德标准对文本中个体的行为进行的一种道德价值判断过程,而班级学生相同或不同的发言,也在不断地丰富彼此的生活经验,提升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同时,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形成带有个体倾向性的价值取向。
2.文本补白——激发个体道德情感
文本中常常会有一些“空白”,对这些特定语境下文本空白的挖掘,可以丰富文本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令学生心潮涌动。案例中的本文虽然短小,却也含有多处空白,其中有一处尤为重要:“有一天”与“没过几天”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空白,而这几天里发生的事,文本却没有交代。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几天里葫芦苗会怎样,那个种葫芦的人看了以后会怎样想,如果那个邻居再次看见了又会怎样跟他说,种葫芦的人又会怎样说、怎样做,等等。
这样的文本补白,通过再现与放大“蚜虫吃叶,树苗蔫萎”的场景,让学生在补白的过程中发出感慨:黑压压的蚜虫越来越多,碧绿的叶子越来越少,健壮的葫芦苗也一天天地蔫萎,多可惜啊!为什么不去治一治呢?那个种葫芦的人怎么这样蠢!这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
3.文本续写——引导个体道德行为
故事虽然讲完了,但从教育人的角度来说,课并没有结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文本续写。如本文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这样续写: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葫芦,他会怎样做?让学生在富有想象的氛围中开展续写活动,可以积累与丰富语言,深化道德认识。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在续写时自觉地纠正了种葫芦人的错误行为:不仅及时除虫,连平时的养护也非常关注;不仅认真地听取他人的建议,遇到了问题还会主动地去向邻居请教。这样的续写,使得学生在既定的模拟情境中生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
通过“文本初读”、“文本补白”、“文本续写”的教学活动流程,实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的和谐统一;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也实现了文本价值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科教学与德育并举,不断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引导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实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的和谐融通。
鲁洁教授认为,德育在于对人进行“思想、道德、政治等素质的培养”,这是由德育的功能所决定的。所以,在学科教学中,应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政治等素质的培养,实现学科教学与德育的和谐统一。
我要的是葫芦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信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