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中国经济增长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0)05-0118-03
一、转型期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概况
对中国在转型期1978-2002年经济运行状况的宏观把握,笔者选取最具有说服力的下面四项:GDP和人均GDP变化、价格P波动、就业情况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用以代替国际收支变化)。
(一)1978-2002年中国GDP与人均GDP的概况
我国GDP自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04790.6亿元。人均GDP在1978年为379元,到2002年为8148元。由此我们可以有一个直观的概念,即在1978-2002年这一转型期,虽然中国经济同时经历着国内经济改革的阵痛与国际经济波动的浪潮,但一直在保持着快速增长。
(二)1978-2002年中国劳动力就业概况
至2002年我国就业人员总量已达到73740万人,按经济活动人口来统计为75360万人。从三次产业间就业人员比重来分析,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在下降,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一直上升。1978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70.5%,至2000年降到50%以后,一直维持在这一比重。而二、三产业比重至2002年分别为21.4%和28.6%,从趋势分析来看,第三产业比重仍存在上升空间。
(三)1978-2002年国内各种物价指数变动概况
我国物价在这一时期有三次明显的波动:第一次为198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18.0%,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上涨17.8%;第二次为1993-1995年,CPI指数分别上涨14.7%、24.1%和17.1%,RPI指数分别上涨13.2%、21.7%和1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IPI)分别上涨26.6%、10.4%和5.95%;第三次为1998-1999年,CPI指数分别比上年下降0.8%和1.4%,RPI下降2.6%和3.0%,IPI指数下降0.2%和04%。
(四)1978-200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概况
从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我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至2002年人民币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到51378.2亿元,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207.7亿美元。
二、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一)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划分
在整个1978-2002年期间,我国人均GDP为2959.12元,1978-1991年人均GDP为916.79元,1992-2002年人均GDP为5558.45元,且在1991年前后人均GDP有明显的变化。1991年前人均GDP低于2000元,而1991年之后人均GDP超过2000元。就GDP增长率来看,1978-2002年GDP平均增长速度为9.496%,1978-1991年为9.271%,1992-2002年为9.782%,并且在1991年前后经济增长波动幅度明显变化,1991年后经济增长明显趋于稳定化。基于此,依GDP增长率和人均GDP水平两项指标,我们将1978-2002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978-1991年为启动增长阶段;1992-2002年为逐步快速增长阶段。
(二)不同阶段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1.1978-1991年中国经济增长层次分析
第一层,对资本K和劳动力L的回归分析。从表1中我们得出回归方程为
2.1992-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层次分析
第一层,资本K和劳动力L与GDP的回归关系分析。
GDP=-40946.3+0.221909*K+0.750063*L
(-0.89615) (5.491852) (1.023276)
此时T检验值=2.262,所以5.491852>2.262,即资本K对GDP影响显著。在1992-2002年这一时期资本对GDP增长影响显著,而劳动力L在总量上对GDP增长无显著影响。
第二层,二元经济结构变迁对GDP的影响分析。
此时T检验值=2.262,只有对应X1的T值>2.262,表明X1对GDP显著影响,而X2和X3的T值均小于2.262,因此在此阶段对GDP增长影响不显著。因此在这一阶段只有X1(非国有化程度)对GDP增长有显著影响,X2和X3均没有显著影响。而D-W值=2.324119,表明在X1、X2和X3之间存在自相关,即三者之间有相互影响作用。
(三)对回归分析结果的经济学解释
1.第一层次对GDP增长的作用分析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本K无论在第一阶段还是在第二阶段对GDP影响均显著,而劳动力L则在两个阶段对GDP的影响均不显著。这说明就最直接作用层的这两个动力因素来讲,资本K对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要高于劳动力总量L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这一层来讲,资本形成总额的变化对GDP的作用要大于劳动力总量L的变化对GDP的作用。
2.第二层次对GDP增长的作用分析
从回归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层因素即二元经济结构变迁层对GDP增长的作用在两个阶段都是显著的,且回归方程显著。这也表明在整个转型期二元经济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都起重要推动作用。萨克斯也在研究中国与俄罗斯转型经济绩效时提出,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
3.第三层对GDP增长的作用分析
在第三层次动力因素分析中包含了三个变量:非国有化程度、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模型回归分析的结构显示,非国有化程度在整个转型期对GDP增长影响均显著,而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在两个阶段对GDP增长的影响均不显著,同时回归方程显著。但D-W检验表明这三个变量间存在自相关,表明这三个变量并非独立,而是在发展中相互作用的,同时也表明非国有化程度对GDP增长的作用大于另外两个变量。
三、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一)资本的投入
从对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中,我们得出结论,资本K的投入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单从要素层来讲,它的作用已远远超过劳动力的总量变化对GDP增长的影响。中国由于人口多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工业起飞持续的时间会更长,以投资带动增长的模式持续时间也会更长一些,在这期间,资本投资增长也会有周期性波动,但中国投资高峰是刚刚到来。
(二)技术进步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
从分析中我们发现,中国经济在1978-2002年这一转型期处于技术进步外生化增长模式,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从生产率的角度考虑虽然贡献很大,但它并非决定因素或说并非内生化的。但我们并不否认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且当我们的经济已经有了一个雄厚的基础,随着我们对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引进与自主开发和创新,我国经济已经在逐步进入技术进步内生化模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将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技术进步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可持续的一个新动力。
(三)二元经济结构变迁
中国现阶段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显著特征,就是其经济结构是二元的,即一方面存在城市的现代工业,另一方面农村是落后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尚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因此中国要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就要通过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形成现代经济结构,实现现代化。并且,中国经济制度的变革还将继续进行,它会为二元经济结构的变迁继续提供空间,继而持续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起重要推动作用。从长期来看,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农村现代化等问题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其实既是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在未来继续稳定增长和运行的重要动力。
(四)经济制度变革的继续深入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致力于打破原有的闭关锁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制度变革一直在不断深入进行,并且为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进而经济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即经济制度变迁创造的“扩容效应”。而经济制度变革本身也对经济增长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如非国有化、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的贡献。
在新世纪,中国的经济转型仍在继续深入进行,经济制度的变革也在继续进行,这种制度层上的变革仍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从前文分析的对象来看,非国有化的改革存在的潜力仍然很大。而从长期来看,自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会在一个更广阔的领域更长的时期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增长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21世纪中叶前,经济制度变迁仍是中国经济运行和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